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3)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陽谷,去腕骨一寸二分,踝骨下微後些。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癲疾發狂,妄言左右顧,熱病汗不出,脅痛,項腫寒熱,耳聾耳鳴,齒痛,臂不舉,小兒瘛瘲,舌強。兼俠谿,治頷腫口禁。

養老,去陽谷一寸二分,行向外。針三分,灸三壯。主治肩臂痠痛、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上下,目視不明。兼天柱,冶目䀮䀮。(《百證賦》)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艱難,及筋攣腳痹、不可屈伸。

支正,去養老一寸七分。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五勞癲狂,驚風寒熱,頷腫項強,頭痛目眩,風虛驚恐悲憂,腰背痠,四肢乏弱,肘臂不能屈伸,手指痛不能握。兼飛揚,可治目眩。(《百證賦》)

小海,在肘後,橫去肘寸半。針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七壯,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痛,寒熱齒根腫,風眩,瘍腫.小腹痛,五間瘛瘲。

肩貞,在直巨骨下相去六寸,去脊橫開八寸少,下直腋縫,針五分,灸三壯。主治傷寒寒熱,頷腫,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痹手足不舉。

臑俞,在肩貞上一寸,外開八分。針入八分,灸三壯。主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脛痛。

天宗,在肩貞上一寸七分,橫往內開一寸。針五分、留六呼、灸三壯。主治肩臂痠痛,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在臑俞上直對,相去一寸五分。針五分,灸三壯。主治肩痛不可舉。

曲垣,在下距天宗一寸五分,上距肩井三寸少,在二穴之中微向外些。針五分,灸三壯。《甲乙經》曰十壯。主治肩臂熱痛、拘急,周痹。

肩外俞,在橫直陶道四寸七分微高些。針六分,灸三壯。主治肩胛痛,發寒熱,引項攣急,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在肩外俞上五分。針三分、留七呼,灸十壯。《甲乙經》作三壯。主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在直耳下二寸。針三分,灸三壯。《甲乙經》作針六分。主治頸癭腫痛,肩胛引項不得回顧,頰腫齒噤,耳聾,喉痛暴喑,狂邪鬼語,灸九壯;癮疹,灸七壯。(《千金》)

天容,在頰車向後二寸大些。針一分,灸三壯。主治癭氣頸癰不可回顧,不能言,齒噤,耳鳴耳聾,喉痹咽中如梗,寒熱胸滿,嘔逆吐沫。

顴髎,直瞳子髎二寸少,在顴骨下。針二分,禁灸。主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不止,䪼腫齒痛。兼大迎,治目眩,妙。(《百證賦》)

聽宮,耳前肉峰內面。針三分,灸三壯。主治失音,癲疾,心腹滿,耳內蟬鳴耳聾。兼脾俞,能祛心下之悲悽。(《百證賦》)

手太陽小腸經流注,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少澤穴),循手外側(本節前前谷穴,本節後後溪穴),上腕(腕前腕骨穴,腕中陽谷穴),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小海穴),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顴頰骨也,自此交入足太陽)。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陽谷穴位於手腕骨下緣一寸二分處,稍往後偏。針刺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主治癲癇發狂、胡言亂語、左右顧盼、熱病無汗、脅肋疼痛、項部腫痛伴寒熱、耳聾耳鳴、牙痛、手臂抬舉困難、小兒驚風抽搐、舌頭僵硬。配合俠谿穴,治療頷部腫脹、口不能開。

養老穴位於陽谷穴下一寸二分處,向外側偏。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肩臂酸痛、肩部疼痛欲折斷、手臂疼痛如被拔起、手不能上下舉動、視力模糊。配合天柱穴,治療目眩。也治療腰部沉重疼痛、難以翻身側臥、起坐困難,以及筋攣腳痹、關節屈伸不利。

支正穴位於養老穴下一寸七分處。針刺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過度勞累導致的癲癇發狂、驚風寒熱、頷部腫脹項部強直、頭痛頭暈、風虛驚恐悲憂、腰背酸痛、四肢無力、肘臂不能屈伸、手指疼痛不能握物。配合飛揚穴,治療目眩。

小海穴位於肘部後面,橫向距肘關節一寸半處。針刺二分,留針七呼,灸五壯或七壯。主治肘、臂、肩、上臂外側、頸項疼痛、寒熱牙根腫痛、眩暈、瘡瘍腫痛、小腹部疼痛、五臟氣血不調導致的驚風抽搐。

肩貞穴位於鎖骨下緣直下六寸,距脊柱橫開八寸稍少,在腋窩下緣直線向下。針刺五分,灸三壯。主治傷寒寒熱、頷部腫脹、耳鳴耳聾、鎖骨上窩、肩部疼痛、風濕痹痛導致手足抬舉困難。

臑俞穴位於肩貞穴上一寸,外側偏開八分處。針刺八分,灸三壯。主治手臂酸痛無力、肩痛牽連肩胛骨、寒熱氣腫脛部疼痛。

天宗穴位於肩貞穴上一寸七分,橫向內開一寸處。針刺五分,留針六呼,灸三壯。主治肩臂酸痛、肘關節外後側疼痛、頰頷腫脹。

秉風穴位於臑俞穴垂直上方一寸五分處。針刺五分,灸三壯。主治肩痛抬舉困難。

曲垣穴位於天宗穴下一寸五分,距肩井穴三寸稍少,位於此二穴之間,稍向外側偏。針刺五分,灸三壯。《甲乙經》記載灸十壯。主治肩臂熱痛、肌肉拘緊、周身痹痛。

肩外俞穴位於從第七頸椎棘突至肩峰的連線上,距第七頸椎棘突四寸七分處,略微偏上。針刺六分,灸三壯。主治肩胛疼痛、發寒發熱、項部肌肉攣縮、周身痹痛寒邪到達肘部。

肩中俞穴位於肩外俞穴上方五分處。針刺三分,留針七呼,灸十壯。《甲乙經》記載灸三壯。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寒熱、視力模糊。

天窗穴位於耳垂直下二寸處。針刺三分,灸三壯。《甲乙經》記載針刺六分。主治頸項部腫塊疼痛、肩胛疼痛牽連項部不能回顧、頰部腫脹牙關緊閉、耳聾、喉嚨疼痛聲音嘶啞、狂躁症狀胡言亂語,灸九壯;癮疹,灸七壯。

天容穴位於頰車穴後方二寸稍外側。針刺一分,灸三壯。主治甲狀腺腫大頸部癰腫不能回頭、不能說話、牙關緊閉、耳鳴耳聾、喉嚨阻塞感如哽咽、寒熱胸悶、嘔吐涎沫。

顴髎穴位於瞳子髎穴直下二寸稍少,在顴骨下方。針刺二分,禁灸。主治口角歪斜、面部潮紅目黃、眼睛跳動不止、面部腫脹牙痛。配合大迎穴,治療目眩,療效顯著。

聽宮穴位於耳前軟骨前方的凹陷處。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失音、癲癇、心腹脹滿、耳內蟬鳴耳聾。配合脾俞穴,能治療心下悲傷。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路線:起於小指末端(少澤穴),沿手外側(經過前谷穴、後溪穴),上行至腕部(經過腕骨穴、陽谷穴),出於腕後,直上沿著尺骨下緣,到肘內側兩骨之間(小海穴),上行至上臂外後側,出於肩關節附近,繞過肩胛骨,交於肩部上緣,進入鎖骨上窩,聯絡心臟,沿著咽喉向下到達膈肌,屬於小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貫穿頸部上行至面頰,到達目外眥,再進入耳中;其分支:從面頰上分出到達鼻翼旁,到目內眥,斜行連接足太陽膀胱經。小腸經循行路線若受阻,則會出現咽喉疼痛頷部腫脹、不能回頭、肩部疼痛如被拔起、上臂疼痛如被折斷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