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24)
卷三 (24)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未時自少衝交與少澤,循肘上行至聽宮穴止。(《入門》)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凡三十八穴
少澤,二穴,一名少吉。在手小指之端外側,去爪甲角下如韭葉。手太陽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分、留二呼,可灸一壯。(《銅人》)
前各二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溜為滎。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後谿,二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銅人》)本節後橫紋尖盡處,握掌取之。(《入門》)手太陽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臂下掌上接處曰腕)起骨下陷中。(《銅人》)在掌後外側高骨下陷中,握掌向內取之。(《入門》)在手外側腕骨之前。(《靈樞》)手太陽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陽谷,二穴,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養老,二穴,在手踝骨上一空,在腕後一寸陷中。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支正,二穴,在腕骨後五寸。(《銅人》)在腕後五寸、去養老四寸陷中。(《資生》)手太陽絡,別走少陰。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小海,二穴,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銅人》)屈手向頭取之,又云:屈肘得之。(《入門》)手太陽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銅人》)在肩髃後兩骨罅間。(《入門》)針入八分,禁不可灸。(《入門》)
臑俞,二穴,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針入八分,可灸三壯。(《銅人》)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針入五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
秉風,二穴,在天髎外,肩上小髃骨後,舉臂有空。(《銅人》)在天宗前小髃後。(《入門》)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針入五分,可灸十壯。(《銅人》)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銅人》)去大杼旁三寸。(《入門》)針入六分,可灸三壯。(《銅人》)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銅人》)去大杼旁二寸。(《入門》)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十壯。(《銅人》)肩後廉十二穴:臑俞、肩貞極外,天宗、曲垣次之,外俞、中俞極里。(《綱目》)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若體液受損,則會出現耳聾、眼睛發黃、面頰腫脹,以及頸部、頷部、肩膀、上臂外側後方、肘部、前臂外側後方疼痛等症狀。病情嚴重者,人迎脈的脈象會比寸口脈強大一倍;病情虛弱者,人迎脈則會比寸口脈微弱。《靈樞經》記載,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經脈氣血由少衝穴流注到少澤穴,沿著肘部向上運行,最終到達聽宮穴。《入門》記載。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共有三十八個穴位。
少澤穴(兩個穴位,又名少吉穴):位於小指末端外側,距指甲角下方約一韭葉寬。這是手太陽經脈的井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二呼,可灸一壯。《銅人》記載。
前谷穴(兩個穴位):位於小指外側近端指節前方的凹陷處。這是手太陽經脈的滎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三呼,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後谿穴(兩個穴位):位於小指外側近端指節後方的凹陷處。《銅人》記載。也位於近端指節後橫紋盡頭處,握拳取穴。《入門》記載。這是手太陽經脈的輸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腕骨穴(兩個穴位):位於手腕外側、腕骨下方凹陷處。《銅人》記載。也位於手掌後外側高骨下方凹陷處,握拳向內取穴。《入門》記載。《靈樞經》記載其位於手腕外側腕骨前方。這是手太陽經脈的原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陽谷穴(兩個穴位):位於手腕外側中央,銳骨下方凹陷處。這是手太陽經脈的經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養老穴(兩個穴位):位於手腕後外側,腕骨上方凹陷處,距腕橫紋一寸。《銅人》記載。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支正穴(兩個穴位):位於腕骨後方五寸處。《銅人》記載。也位於腕後五寸、距養老穴四寸的凹陷處。《資生》記載。這是手太陽經脈的絡穴,另有支脈別走少陰經。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小海穴(兩個穴位):位於肘內側肱骨外側,距肘尖五分凹陷處。《銅人》記載。屈肘向頭取穴,或屈肘取穴。《入門》記載。這是手太陽經脈的合穴。針刺深度二分,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肩貞穴(兩個穴位):位於肩胛骨下方、兩骨縫隙間,肩髃後方的凹陷處。《銅人》記載。也位於肩髃後兩骨縫隙間。《入門》記載。針刺深度八分,禁灸。《入門》記載。
臑俞穴(兩個穴位):位於肩髎穴後方、肱骨下方肩胛骨上緣凹陷處,舉臂取穴。針刺深度八分,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天宗穴(兩個穴位):位於秉風穴後方,肩胛骨下緣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六呼,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秉風穴(兩個穴位):位於天髎穴外側,肩峰後下方,舉臂可見凹陷處。《銅人》記載。也位於天宗穴前方,肩峰後方。《入門》記載。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銅人》記載。
曲垣穴(兩個穴位):位於肩部中央,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時會有疼痛感。針刺深度五分,可灸十壯。《銅人》記載。
肩外俞穴(兩個穴位):位於肩胛骨上緣,距脊柱三寸凹陷處。《銅人》記載。也位於大杼穴旁開三寸。《入門》記載。針刺深度六分,可灸三壯。《銅人》記載。
肩中俞穴(兩個穴位):位於肩胛骨內緣,距脊柱二寸凹陷處。《銅人》記載。也位於大杼穴旁開二寸。《入門》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灸十壯。《銅人》記載。肩後部共有十二個穴位,由外至內依次為:臑俞、肩貞、天宗、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綱目》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