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4)
卷四 (4)
1. 卷四
(《入門》)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靈樞》)
足少陰腎經左右凡五十四穴
湧泉,二穴,在足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中。(《銅人》)湧泉者,足心也。跪而取之。(《靈樞》)在腳心底宛中白肉際。(《資生》)在腳掌中心,(《入門》)足少陰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若灸廢人行動。(《資生》)
然谷,二穴,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銅人》)然谷者,然骨之下者。(《靈樞》)在內踝前直下一寸。(《資生》)足少陰脈之所溜為滎。針入三分、留三呼,不宜見血,刺之多見血,使人立飢欲食,可灸三壯。(《靈樞》)
太谿,二穴,一名呂細。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銅人》)在內踝後五分跟骨間動脈陷中。(《入門》)足少陰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凡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銅人》)
大鐘,二穴,在足跟後沖中,太谿下五分。足少陰絡別走太陽。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照海,二穴,在足內踝下容爪甲,陰蹻脈所生。(《銅人》)令患人穩坐,足底相對赤白肉際陷中。(《綱目》)在內踝下四分微前小骨下。(《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水泉,二穴,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足少陰郄。針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復溜,二穴,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銅人》)在內踝後上二寸動脈中。(《入門》)上內踝二寸動而不休。(《靈樞》)足少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銅人》)
交信,二穴,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陽後廉前、筋骨間腨。陰蹻之郄也。(《銅人》)在內踝上二寸,復溜前、三陰交後筋骨間陷中。(《入門》)針入四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築賓,二穴,在內踝上二寸腨分中。陰維之郄。(《銅人》)在骨後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取之。針二分,可灸五壯。(《入門》)
陰谷,二穴,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銅人》)在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有動脈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靈樞》)足少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橫骨,二穴,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銅人》)在橫骨中央宛曲如仰月陷中,曲骨外一寸半。(《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針。(《銅人》)
大赫,二穴,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氣穴,二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卷四]
少陰經起始於湧泉穴,終止於廉泉穴。足少陰腎經左右共有五十四個穴位。
湧泉穴,位於腳心凹陷處,屈足卷趾時,凹陷處正中。(湧泉穴就是腳心。跪下取穴。)位於腳底心凹陷處的白肉交界處。位於腳掌中心,是足少陰經脈起始的井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禁灸,灸之則會使人行動不便。
然谷穴,又名龍淵穴。位於足內踝前方,起於大骨下方凹陷處。然谷穴位於然骨下方。位於內踝前方直下一寸。是足少陰經脈循行的滎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不宜見血,刺出血則會讓人飢餓想吃東西,可灸三壯。
太谿穴,又名呂細穴。位於足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動脈凹陷處。位於內踝後方五分,跟骨間動脈凹陷處。是足少陰經脈循行的輸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凡人生病,若有此脈則生,無則死。
大鐘穴,位於足跟後方正中,太谿穴下方五分。足少陰經絡別走太陽經。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
照海穴,位於足內踝下方,容納指甲處,是陰蹻脈的起始穴位。讓病人穩坐,腳底相對,位於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位於內踝下方四分,略微前方的小骨下方。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七壯。
水泉穴,位於太谿穴下方一寸,內踝下方。是足少陰經的郄穴。針刺深度四分,可灸五壯。
復溜穴,又名伏白、昌陽穴。位於足內踝上方二寸,筋骨凹陷處。位於內踝後上方二寸,動脈處。位於內踝上方二寸,動脈處,跳動不止。是足少陰經脈循行的經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可灸五壯。
交信穴,位於足內踝上方二寸,少陰經前方、太陽經後方,筋骨之間。是陰蹻脈的郄穴。位於內踝上方二寸,復溜穴前方,三陰交穴後方,筋骨間凹陷處。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五呼,可灸三壯。
築賓穴,位於內踝上方二寸,筋骨之間。是陰維脈的郄穴。位於骨後大筋上方,小筋下方,屈膝取穴。針刺深度二分,可灸五壯。
陰谷穴,位於膝內側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位於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有動脈,按之可感覺到,屈膝取穴。是足少陰經脈循行的合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可灸三壯。
橫骨穴,又名下極穴。位於大赫穴下方一寸。位於橫骨中央,凹陷處宛如仰月,曲骨外一寸半。可灸三壯,禁針。
大赫穴,又名陰維、陰關穴。位於氣穴下方一寸。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
氣穴,又名胞門、子戶穴。位於四滿穴下方一寸。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