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3)
卷四 (3)
1. 卷四
商曲,在石關下二寸,去中行五分。針一寸,灸五壯。一云:針五分。主治腹中切痛,積聚,不嗜食,目赤痛內眥始。
石關,在陰都下二寸,少去中行五分。針一寸,灸三壯。一云:針五分。主治噦噫嘔逆,脊強,腹痛,氣淋,小便不利,大便燥閉,目赤痛,婦人無子或臟有惡血上衝腹痛不可忍。治積氣疼痛,可灸七壯,孕婦禁灸。(《神農經》)治噦噫嘔逆,灸百壯。(《千金》)兼陰交,無子可搜。(《百證賦》)
陰都,在通谷下二寸,少去中行五分。針三分,灸三壯。《甲乙經》曰:針一寸。《千金》云:灸隨年壯。主治心煩滿,恍惚,氣逆腸鳴,肺脹氣搶嘔沫,大便難,脅下熱痛,目痛,寒熱痎瘧,婦人無子藏有惡血腹絞痛。
通谷,在幽門下二寸,少去中行五分。針五分,灸五壯。主治口喎暴喑,積聚痃癖,胸滿食不化,膈結嘔吐,目赤痛不明、清涕,項似拔不可回顧。
幽門,在巨闕旁各五分。針五分,灸五壯。主治胸中引痛,心下煩悶,逆氣裡急,支滿不嗜食,數咳乾噦,嘔吐涎沫,健忘,泄痢膿血,少腹脹滿,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不下。治心下痞脹,飲食不化,積聚疼痛,可灸十四壯,孕婦不可灸。(《神農經》)兼玉堂,能開徹煩心嘔噦。(《百證賦》)
步廊,在中庭旁二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滿痛,鼻塞、少氣咳逆不得息,嘔吐不食,臂不得舉。
神封,在步廊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滿痛,咳逆不得息,嘔吐不食,乳癰灑淅惡寒。
靈墟,在神封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同神封。
神藏,在靈墟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同上。兼璇璣,治胸滿項強已試。(《百證賦》)
彧中,在神藏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四分,灸五壯。主治咳逆不得喘息,胸脅支滿,多唾,嘔吐不食。治氣喘痰壅,可灸十四壯。(《神農經》)一傳:治咳嗽、哮病、唾血。
俞府,在彧中上二寸,少去中行二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咳逆上氣,嘔吐不食中痛。一云:熱嗽瀉之,冷嗽補之。兼乳根,能治氣嗽痰哮。(《玉龍賦》)
足少陰腎經流注,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湧泉穴),出然骨之下(然谷穴),循內踝之後(太谿穴),別入跟中(大鐘穴),以上腨內(復溜穴),出膕內廉(陰谷穴),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自此交入手心主)。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灸則強食生肉(勉強飲食,以生肌肉),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酉時自至陰與湧泉循膝上行至胸俞府穴止。
白話文:
[卷四]
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方二寸,偏離中線五分。針刺一寸,艾灸五壯。也有人說針刺五分即可。主治腹部劇烈疼痛、腹部腫塊、食慾不振、眼紅疼痛,尤其內眼角處。
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方二寸,偏離中線五分。針刺一寸,艾灸三壯。也有人說針刺五分即可。主治呃逆、嘔吐、脊背強直、腹痛、氣淋、小便不利、大便秘結、眼紅疼痛,以及婦女不孕或臟腑有瘀血上衝導致的難以忍受的腹痛。治療積氣疼痛可灸七壯,孕婦禁用。(《神農經》)治療呃逆、嘔吐,可灸百壯。(《千金》)配合陰交穴使用,可治療不孕症。(《百證賦》)
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二寸,偏離中線五分。針刺三分,艾灸三壯。《甲乙經》記載:針刺一寸。《千金》記載:艾灸壯數隨年齡而定。主治心煩悶、神志恍惚、氣逆腸鳴、肺脹、氣逆嘔吐涎沫、大便秘結、脅下熱痛、眼痛、寒熱瘧疾,以及婦女不孕、臟腑有瘀血導致的腹絞痛。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二寸,偏離中線五分。針刺五分,艾灸五壯。主治口角歪斜、突然失聲、腹部腫塊、痞塊、胸悶、食物消化不良、膈肌阻塞嘔吐、眼紅疼痛視物不清、流清涕、頸部僵硬無法回頭。
幽門穴位於巨闕穴旁各五分。針刺五分,艾灸五壯。主治胸部牽引性疼痛、心窩部煩悶、逆氣、裡急後重、胸部脹滿、食慾不振、頻繁乾咳、呃逆、嘔吐涎沫、健忘、泄瀉膿血、小腹部脹滿、女性心痛、逆氣嘔吐、飲食不下。治療心窩部痞脹、飲食不消化、積聚疼痛,可灸十四壯,孕婦禁用。(《神農經》)配合玉堂穴使用,能治療煩悶、嘔吐。(《百證賦》)
步廊穴位於中庭穴旁二寸。針刺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疼痛、鼻塞、氣短咳嗽、呼吸困難、嘔吐、飲食不下、手臂抬不起來。
神封穴位於步廊穴上方二寸,偏離中線二寸。針刺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疼痛、咳嗽、呼吸困難、嘔吐、飲食不下、乳癰、惡寒發熱。
靈墟穴位於神封穴上方二寸,偏離中線二寸。針刺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與神封穴相同。
神藏穴位於靈墟穴上方二寸,偏離中線二寸。針刺三分,艾灸五壯。主治與上述穴位相同。配合璇璣穴使用,治療胸滿、項強。(《百證賦》)
彧中穴位於神藏穴上方二寸,偏離中線二寸。針刺四分,艾灸五壯。主治咳嗽、呼吸困難、胸脅脹滿、唾液增多、嘔吐、飲食不下。治療氣喘、痰壅,可灸十四壯。(《神農經》)另有記載:治療咳嗽、哮喘、咳血。
俞府穴位於彧中穴上方二寸,偏離中線二寸。針刺三分,艾灸五壯。主治咳嗽、氣逆、嘔吐、飲食不下、胸痛。也有人說:熱咳瀉之,寒咳補之。配合乳根穴使用,能治療氣喘、咳嗽、痰多。(《玉龍賦》)
足少陰腎經的循行路線:足少陰經起於小趾下,斜行至足心(湧泉穴),出於然骨下(然谷穴),沿內踝後方(太谿穴),分支進入跟中(大鐘穴),向上行於內踝上(復溜穴),出於膕內側(陰谷穴),上行於大腿內側後緣,穿過脊柱屬於腎,絡於膀胱;直行的經脈,從腎上貫穿肝、膈,進入肺中,沿喉嚨,挾持舌根;分支的經脈,從肺出來絡於心,注於胸中(從此與手少陰經相交)。
足少陰經循行受阻則會出現:飢餓感卻不想吃東西,面色黑如炭,咳嗽時咳血,喉嚨鳴響喘息,坐着想站起來,眼睛昏花視物不清,心慌意亂如同飢餓狀態,氣不足則容易恐懼,心神不安,好像有人要抓自己一樣,這就是骨厥;足少陰經病變,還會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上氣不接下氣,咽喉乾痛,煩躁不安,心痛,黃疸,腸癖,脊柱、臀部、大腿內側後緣疼痛,痿證、厥證,嗜睡,足部發熱疼痛。艾灸可以增強食慾,使肌肉強健,緩解帶脈拘緊,使頭髮披散,拄着拐杖,穿著厚重的鞋子行走,氣盛者寸口脈大於人迎脈兩倍,氣虛者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靈樞》)酉時(下午5-7點)經氣由至陰穴與湧泉穴循膝上行至胸俞府穴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