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5)
卷四 (5)
1. 卷四
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銅人》)挾丹田旁一寸半;又云:在心下八寸,臍下橫紋是穴。(《資生》)針入一寸,可灸五壯。(《入門》)
中注,二穴,在肓俞下一寸。針入一寸,可灸五壯。(《銅人》)
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去臍旁五分。(《銅人》)去臍旁各一寸半。(《資生》)平神闕外一寸半為正。(《入門》)針入一寸,可灸五壯。(《銅人》)
商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針入一對,可灸五壯。(《銅人》)
石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針入一寸,可灸三壯。(《銅人》)
陰都,二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針入一寸,可灸三壯。(《銅人》)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銅人》)在上肱旁。(《資生》)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幽門,二穴,一名上門。在巨闕旁相去各五分。(《銅人》)平巨闕外一寸半。(《入門》)幽門挾巨闕一寸半,四滿在丹田一寸半,當以一寸半為正。幽門至橫骨去腹中行,皆當為一寸半。(《資生》)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銅人》)去中庭外二寸。(《入門》)針入二分,可灸五壯。(《銅人》)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俞府,二穴,一名輸府。在巨骨下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手厥陰心包絡經(共九穴)
天池,在乳後一寸下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主治目䀮䀮不明,頭痛,胸脅煩滿,咳逆,臂腋腫痛,四肢不舉,上氣,寒熱瘧,熱病汗不出。治頸漏瘰癧,灸百壯。(《千金》)兼委陽穴,腋腫針而速散。(《百證賦》)
天泉,在臂內極泉直下一寸大些。針六分,灸三壯。一曰:針二分。主治惡風寒,胸脅痛,支滿咳逆,膺背胛臂間痛。
曲澤,在臂內廉橫紋正中,居手太陰尺澤之後。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臂肘搖動掣痛不可伸,傷寒嘔吐氣逆。兼少商,治血虛口渴。(《百證賦》)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嘔吐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久痔。
間使,在掌後三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五壯。主治傷寒結胸,心懸如飢,嘔沫少氣,中風氣塞,昏危不語,卒狂,胸中沾沾,惡風寒,霍亂乾嘔,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咽中如鯁,婦人月水不調,小兒客忤久瘧,可灸鬼邪隨年壯。乾嘔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三十壯。若四肢脈絕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能起死人。又治卒死灸百息。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路,針百邪癲狂,當在第九次下針。(《千金》)治脾寒、寒熱往來、渾身瘡疥,灸七壯。(《神農經》)兼風池、環跳,治瘧疾;又兼氣海、中極、三里,針小腹便澼。(《太乙歌》)治痎瘧。(《玉龍賦》)兼天鼎,治失音休遲。(《百證賦》)兼水溝,治邪癲。(《靈光賦》)治熱病頻噦。(《捷徑》)
白話文:
[卷四]
四滿穴:位於中注穴下一寸。《銅人經》記載在丹田旁一寸半;《資生經》則說在心窩下八寸,肚臍下橫紋處。《入門》記載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五壯。
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一寸。《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五壯。
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一寸,距離肚臍旁五分。《銅人經》記載;《資生經》記載距離肚臍旁各一寸半;《入門》記載在神闕穴(肚臍)外側一寸半。《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五壯。
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一寸。《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五壯。
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一寸。《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三壯。
陰都穴:又名食宮穴,位於通谷穴下一寸。《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三壯。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一寸。《銅人經》記載;《資生經》記載在上臂肱骨旁。《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
幽門穴:又名上門穴,位於巨闕穴旁各五分。《銅人經》記載;《入門》記載平巨闕穴外側一寸半;《資生經》記載幽門穴夾巨闕穴一寸半,四滿穴在丹田一寸半,以一寸半為準。幽門穴到橫骨,以及到腹部中間的距離都應是一寸半。《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
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銅人經》記載;《入門》記載在中庭穴(人中)外側二寸。《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二分,可灸五壯。
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
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
彧中穴:位於俞府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四分,可灸五壯。
俞府穴:又名輸府穴,位於巨骨穴(鎖骨下端外側)下,璇璣穴(頸部穴位)旁各二寸凹陷處,仰臥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五壯。
手厥陰心包絡經(共九穴)
天池穴:位於乳頭後方下一寸五分處。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目不明、頭痛、胸脅煩悶、咳嗽氣逆、手臂腋下腫痛、四肢麻痺、上氣喘、寒熱瘧疾、熱病無汗。治療頸部淋巴結腫大,灸一百壯。《千金要方》記載;配合委陽穴治療腋下腫痛,針刺後腫痛很快消散。《百證賦》記載。
天泉穴:位於手臂內側,極泉穴直下一寸處。針刺六分或二分,灸三壯。主治惡寒風、胸脅疼痛、胸悶咳嗽氣逆、胸背肩臂疼痛。
曲澤穴:位於手臂內側,肘橫紋正中點,在手太陰肺經尺澤穴之後。針刺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主治心痛易驚、發熱口渴、手臂肘部疼痛難以伸展、傷寒嘔吐氣逆。配合少商穴治療血虛口渴。《百證賦》記載。
郄門穴:位於手掌後側,距腕關節五寸處。針刺三分,灸五壯。主治嘔吐鼻出血、心痛嘔逆、驚恐神氣不足、久治不癒的痔瘡。
間使穴:位於手掌後側,距腕關節三寸處。針刺三分,留針七呼,灸五壯。主治傷寒胸痛、飢餓感、嘔吐少氣、中風氣滯、昏迷不語、突然發狂、胸悶、惡寒風、霍亂嘔吐、腋下腫痛肘部攣縮、突然心痛、多驚、咽喉異物感、婦女月經不調、小兒驚厥久治不癒的瘧疾,可根據年份增減灸的壯數。嘔吐不止,吃什麼吐什麼,灸三十壯。四肢脈搏微弱,灸後可恢復,此法能救治垂危病人,也能治療突然死亡,灸一百息。又稱鬼路,針刺能治百邪癲狂,應在第九次下針。《千金要方》記載;治療脾寒、寒熱往來、全身皮膚病,灸七壯。《神農本草經》記載;配合風池穴、環跳穴治療瘧疾;配合氣海穴、中極穴、三里穴治療小腹脹滿。《太乙歌》記載;治療瘧疾。《玉龍賦》記載;配合天鼎穴治療失音。《百證賦》記載;配合水溝穴治療癲狂。《靈光賦》記載;治療熱病頻嘔。《捷徑》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