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14)
卷三 (14)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內庭,二穴,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銅人》)在足次趾與三趾歧骨間陷中。(《入門》)足陽明脈之所溜為滎。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銅人》)
陷谷,二穴,在足大趾次趾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一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衝陽,二穴,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銅人》)在內庭上五寸骨間動脈。(《入門》)在足跗上五寸陷者中,搖足而得之。(《靈樞》)足陽明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三壯。(《銅人》)
解谿,二穴,在衝陽後一寸半腕上陷中。(《銅人》)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靈樞》)在足腕上系草鞋帶處,去內庭上六寸半。(《入門》)足陽明脈之行為經。針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䯒骨外廉間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下巨虛,二穴,一名下廉,在上廉下三寸。(《銅人》)在三里下六寸,當舉足取之。(《入門》)在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坐取之。(《資生》)針入八分,可灸三壯。(《銅人》)
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上廉下一寸。(《銅人》)在三里下五寸,舉足取之。(《入門》)針入三分,禁不可灸。(《入門》)
上巨虛,二穴,一名上廉,在三里下三寸。(《銅人》)在膝犢鼻下䯒外廉六寸,舉足取之;在三里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資生》)針入八分,可灸三壯。一云:隨年數為壯。(《銅人》)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大筋內宛宛中。(《銅人》)在膝下三寸陷中,䯒骨外廉兩筋肉分間;(《內經》)在犢鼻下三寸,䯒骨外廉分入肉間。(《入門》)以手約膝取中指梢盡處是穴;(《得效》)深則足趺陽脈不見,按之太衝脈不動是正穴。(《資生》)足陽明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一寸,可灸七壯,一云:三壯。(《銅人》)《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三里下三寸為上廉,復下三寸為下廉,大腸屬上廉,小腸屬下廉,足陽明胃脈也,然則是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也。(《靈樞》)點三里穴,但按趺陽脈不應,方是正穴。(《丹心》)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䯒骨上,骨解大筋中。(《銅人》)膝臏下䯒挾解大筋中。(《資生》)在膝頭眼外側大筋陷中。針入六分,禁不可灸。(《入門》)
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足陽明之郄。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銅人》)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得之。(《資生》)在膝上,當伏兔下行二寸,臨膝取之(《綱目》)。針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銅人》)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內庭:位於腳大拇指與第二個腳趾之間的凹陷處。《銅人》記載在足次趾與三趾歧骨間陷中。《入門》則有不同的描述。此穴是足陽明脈的滎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時間十呼,可灸三壯。
陷谷:位於腳大拇指與第二個腳趾之間,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內庭穴二寸。此穴是足陽明脈的輸穴。針刺深度一分,留針時間七呼,可灸三壯。
衝陽:又名會原,位於腳背上五寸骨間動脈處,距離陷谷穴三寸。《入門》記載在內庭上五寸骨間動脈。《靈樞》記載在足跗上五寸陷者中,需搖動腳才能找到。此穴是足陽明脈的原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時間十呼,可灸三壯。
解谿:位於衝陽穴後一寸半,腕部凹陷處。《靈樞》記載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入門》則描述在足腕上系草鞋帶處,距離內庭穴上六寸半。此穴是足陽明脈的經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時間五呼,可灸三壯。
豐隆:位於外踝上八寸,腓骨外側邊緣凹陷處。此穴是足陽明絡穴,另有分支走向足太陰脾經。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下巨虛:又名下廉,位於上廉穴下三寸。《入門》記載在三里穴下六寸,需要抬起腳才能找到。《資生》則描述在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間凹陷處,需蹲坐取穴。針刺深度八分,可灸三壯。
條口:位於下廉穴上一寸,上廉穴下一寸。《入門》記載在三里穴下五寸,需抬起腳才能找到。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法。
上巨虛:又名上廉,位於三里穴下三寸。《資生》記載在膝蓋犢鼻穴下腓骨外側邊緣六寸,需抬起腳才能找到。針刺深度八分,可灸三壯,也有人說灸的壯數應隨年齡而定。
三里:位於膝蓋下三寸,腓骨外側大筋內凹陷處。《內經》等典籍也有不同的描述。 此穴是足陽明脈的合穴。針刺深度一寸,可灸七壯或三壯。《靈樞》中提到三十歲以上的人若不灸三里,氣會上衝眼睛。《靈樞》也說明三里穴下三寸為上廉,再下三寸為下廉,大腸屬上廉,小腸屬下廉,皆屬於足陽明胃脈。
犢鼻:位於膝蓋骨下,腓骨上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禁止灸法。
梁丘:位於膝蓋上二寸,兩筋之間。此穴是足陽明脈的郄穴。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
陰市:又名陰鼎,位於膝蓋上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資生》和《綱目》也有不同的描述。針刺深度三分,留針時間七呼,禁止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