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十四經抄穴

內關,在手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陷中。針五分,灸三壯。

間使,經金也。在手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曲澤,合水也。在肘內前廉陷中,屈肘橫紋頭是。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手少陽三焦經(少血多氣)

關衝,井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治翳膜證。針一分,灸一壯。

液門,滎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間本節前陷中,屈拳取之。針二分,灸三壯。

中渚,輸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針一分,灸三壯。

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外關,在手表腕上二寸兩骨間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支溝,經火也。在手表腕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二分,灸二七壯。

天井,合土也。在肘外大骨後兩筋間,肘後一寸陷中,屈肘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翳風,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針七分,灸七壯。

絲竹空,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三呼,即瀉;灸禁。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下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足少陽膽經(少血多氣)

竅陰,井金也。在足小趾次趾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灸三壯。

俠谿,滎水也。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前歧骨間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臨泣,輸木也。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去俠谿一寸五分陷中。針二分,灸三壯。

丘墟,在足外踝下,如前去臨泣三寸。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懸鐘,一名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絕壟前動脈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或七壯。

陽輔,經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上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分。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陽陵泉,合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尖骨前陷中。針六分,久留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

環跳,在髀樞中硯子骨下陷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針一寸,留十呼;灸五十壯。

京門,腎募。在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日月,膽募。在期門下五分。針七分,灸五壯。

肩井,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是。針五分,禁深刺;灸七壯。

風池,在腦空後髮際陷中,去耳根一寸五分。針七分,留七呼;灸七壯。

目窗,去臨泣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

臨泣,在目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

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目上入髮際四分。針三分,灸七壯。

客主人,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針一分。禁深;灸七壯。

聽會,在耳前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取之。針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不補;灸五壯至七七壯,十日後更灸。

白話文:

十四經抄穴

內關:位於手掌後橫紋向上二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

間使:經絡屬金。位於手掌後橫紋向上三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

曲澤:合水穴。位於肘內側前方凹陷處,屈肘時橫紋的盡頭。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

手少陽三焦經(少血多氣)

關衝:井穴,屬金。位於手小指、無名指指端,距指甲角的距離約如韭菜葉寬度。治療翳膜病症。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一壯。

液門:滎穴,屬水。位於手小指、無名指之間本節(指節)前方凹陷處,屈拳取穴。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三壯。

中渚:輸穴,屬木。位於手小指、無名指本節後方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三壯。

陽池:位於手腕背側橫紋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個呼吸;艾灸三壯。

外關:位於手腕背側向上二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

支溝:經絡屬火。位於手腕背側向上三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二到七壯。

天井:合土穴。位於肘外側大骨後方兩筋之間,肘後一寸凹陷處,屈肘取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翳風:位於耳後凹陷處,按壓時可牽動耳中。針刺深度七分,艾灸七壯。

絲竹空:又名目髎。位於眉後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個呼吸,為瀉法;禁灸。

耳門:位於耳前方,耳屏前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個呼吸,艾灸三壯。

足少陽膽經(少血多氣)

竅陰:井穴,屬金。位於足小趾、第四趾指端,距指甲角的距離約如韭菜葉寬度。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三壯。

俠谿:滎穴,屬水。位於足小趾、第四趾本節前方,兩骨之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臨泣:輸穴,屬木。位於足小趾、第四趾本節後方,距俠谿穴一寸五分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三壯。

丘墟:位於足外踝下方,距臨泣穴三寸處。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

懸鐘:又名絕骨。位於足外踝向上三寸,踝骨前方動脈搏動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或七壯。

陽輔:經絡屬火。位於足外踝向上四寸,腓骨前緣,距懸鐘穴(絕骨)上方約三分,距丘墟穴七分。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

陽陵泉:合土穴。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外側脛骨前緣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至得氣為瀉法;艾灸七壯至七七壯。

環跳:位於臀部,股骨大轉子下方凹陷處,側臥,下肢伸直,上肢屈曲取穴。針刺深度一寸,留針十個呼吸;艾灸五十壯。

京門:腎募穴。位於骼嵴(腰部)與季肋(肋骨)之間。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

日月:膽募穴。位於期門穴下五分。針刺深度七分,艾灸五壯。

肩井:位於肩部,鎖骨上窩上方,大骨前方一寸半處,以三指按壓,中指下凹陷處為穴位。針刺深度五分,禁深刺;艾灸七壯。

風池:位於後腦勺髮際凹陷處,距耳根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七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七壯。

目窗:位於臨泣穴後方一寸。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

臨泣:位於眼睛直上入髮際五分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得氣為瀉法。

本神:位於曲差穴旁一寸五分,目上入髮際四分。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七壯。

客主人:又名上關。位於耳前方,顴弓上緣,張口可見凹陷處,動脈搏動處。針刺深度一分,禁深刺;艾灸七壯。

聽會:位於耳前方,上關穴下一寸,動脈搏動處,張口取穴。針刺深度七分,留針三個呼吸,得氣為瀉法,不補;艾灸五壯至七七壯,十天後再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