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3)
卷二 (3)
1. 腹脅
直寸用中行寸,橫寸用乳間寸。
方曰:腹無熱痛,治在足三陰經及五臟俞穴。若冷氣留注痛,針刺敷缸灸法在腹脅門末。
胃脘痛,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兩乳下各一寸,灸三十壯。
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黃赤,中脘針,大腸俞、膀胱俞、魂門(在九椎下兩旁各三寸半),可灸三壯。
冷熱不調繞臍攻注疼痛,氣海三七壯,天樞百壯,大腸俞三壯,太谿三壯。
腹脹堅臍小腹亦堅,水分、中極各百壯,三焦俞、膈俞各三壯,腎俞以年壯,太谿、太衝、三陰交、脾俞、中脘針。
白話文:
測量身體部位時,直線方向用中行寸,橫向方向用乳間寸。
治療腹部無發熱疼痛,要針灸足三陰經和五臟俞穴。如果腹部冷氣積聚疼痛,就用針刺敷灸法,針灸位置在腹脅門末端。
胃脘疼痛時,針刺肝俞、脾俞、下三里、膈俞、太衝、獨陰,以及兩乳下方各一寸,灸三十壯。
飲食不進、腹中雷鳴、大便失禁、小便黃赤時,針刺中脘,灸大腸俞、膀胱俞、魂門(位於第九椎骨下方兩旁各三寸半),灸三壯。
腹部冷熱交替、繞臍疼痛時,用氣海三七壯,天樞百壯,大腸俞三壯,太谿三壯。
腹部脹滿堅硬,臍部和小腹也堅硬時,用水分、中極各百壯,三焦俞、膈俞各三壯,腎俞以年齡為準壯,針刺太谿、太衝、三陰交、脾俞、中脘。
腸鳴痛,三陰交、公孫。
腹脅及諸處流注刺痛不可忍,用體長缸,而缸口以手三指容入,乃能吸毒也。隨其痛,每一處以三稜針刺四五穴,併入缸口內敷缸灸七壯,隨痛隨針,亦敷缸灸累處,神效。
白話文:
當出現腹部和肋骨等部位劇烈疼痛且無法忍受的情況時,可以使用一個高度適中的大缸,並將手指放入缸口中以吸出毒素。對於每一個疼痛點,可以用三稜針在該區域上刺四到五個穴位,然後再把這些地方都放在缸口裡進行罐療,每次施加七次火罐治療。如果還有其他疼痛的地方也可以按照同樣的方法處理,效果非常神奇。
2. 腫脹
滿身卒腫面浮洪大,內踝下白肉際三壯立效。
水腫腹脹,水分、三陰交、陰交併百壯,並治五臟俞穴。中脘針後按其孔,勿令出水。陰蹻七壯。
四肢面目浮腫,照海、人中、合谷、下三里、絕骨、曲池、中脘針、腕骨、脾俞、胃俞、三陰交。
浮腫及鼓脹,脾俞、胃俞、大腸俞、膀胱俞、水分、中脘針,下三里、小腸俞、三陰交。
浮腫鼓脹乃脾胃不和,水穀妄行皮膚,大小便不利之致也。方書云:針水分水盡則斃,然而水脹甚則不能飲食,腹如抱鼓,氣息奄奄,心神悶亂,死在頃刻,當其時若不救,急則終未免死亡。愚自臆料以謂等死,莫如救急,針水分,出水三分之二,脹下至臍,未至臍水,急用血竭末或寒水石末塗敷針穴,即塞止水,未針之前預備急用。
白話文:
全身浮腫,臉色浮腫,脈象洪大,可以在內踝下方白肉交界處針刺三壯,效果顯著。
水腫、腹脹,可以用水分、三陰交、陰交等穴位,各針刺百壯,並配合五臟俞穴。針刺中脘穴後,要按住針孔,不要讓水流出來。陰蹻穴針刺七壯。
四肢和臉部浮腫,可以用照海、人中、合谷、下三里、絕骨、曲池、中脘、腕骨、脾俞、胃俞、三陰交等穴位。
浮腫伴有鼓脹,可以用脾俞、胃俞、大腸俞、膀胱俞、水分、中脘、下三里、小腸俞、三陰交等穴位。
浮腫和鼓脹都是因為脾胃不和,水穀運化失常,導致水液停滯於皮膚,排泄不暢所致。古籍記載,針刺水分穴,水流盡就會致命,然而水腫嚴重時,患者無法進食,腹部像鼓一樣脹滿,呼吸微弱,精神恍惚,隨時可能死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施救,患者必死無疑。我認為,與等死相比,不如積極施救,針刺水分穴,讓水流出三分之二,直到腹部脹滿處下降到肚臍位置。如果還沒達到肚臍位置,就立即用血竭末或寒水石末塗抹在針孔處,以阻止水流。在針刺之前,要提前準備好這些藥物,以備急用。
如無血竭,即以槐花炒黃不至過黑作末,以熱手滿握敷貼,慎勿動手,移時成痂乃塞止水,且百草霜末敷接亦能止水。出水三日,觀風稍歇便治上諸穴,效。且浮腫之人或有外腎及腎囊亦致腫者,針刺腎皮囊,皮多出黃水則安,如或出血,則不吉之兆也。蓋針外腎出水者,乃通利小便之義也,吉。
針手足出水者,妄行皮膚之義也,凶。凡病,加與少愈,都在慎攝而已。脈法:止脈、雀啄脈、蝦游脈皆危也。
針中脘穴手法,方書云:中脘穴針入八分,然而凡人之外皮內胞,各有淺深,銘念操心。納針皮膚,初似堅固,徐徐納針,已過皮膚,針鋒如陷空中,至其內胞忽覺似固,病人亦致微動,然後停針,留十呼,徐徐出針。(凡諸穴之針,則或間一日行針,而中脘則每間七八日而行針,針後雖頻數食之,慎勿飽食,不爾則有害。)
白話文:
如果沒有血竭,可以用槐花炒到黃色但不要過於發黑,研磨成粉末。用熱手完全包覆敷在患處,小心不要用手碰觸,等待一段時間後會形成結痂,這時可以使用止水膏來封住傷口。同時,百草霜粉末也可以用來處理傷口,也能達到止水的效果。傷口流出水三天後,根據風向稍微減弱,可以開始治療其他穴位,效果良好。對於浮腫的患者或者因外腎或腎囊腫導致腫脹的情況,需要針刺腎皮囊。若腎皮囊溢出黃色的液體,則表示病情得到緩解,但如果出現出血情況,則可能是一種不好的預兆。針刺外腎引出的水是為了疏通尿路,是一個好徵兆;而針刺手足引出的水則是影響皮膚,是一個不好的徵兆。無論病情如何,都應謹慎調理。脈象診斷:止脈、雀啄脈、蝦遊脈都是危險的脈象。
關於中脘穴的針灸方法,書中有記載:中脘穴需插入針至八分深,但由於人的外皮和內胞的深淺各不相同,因此需謹慎操作。開始時針尖似乎很堅固,慢慢地插入針,超過皮膚後,針尖就像陷入空中一樣,當達到內胞時,感覺變得堅固,病人也會感到微微震動,然後停止針灸,停留十個呼吸,再慢慢拔出針頭。 (對於所有穴位的針灸,通常會隔一天進行一次,但中脘穴則每隔七八天進行一次。針灸後即使多次進食,也要注意不要吃得太飽,否則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3. 積聚
心之積伏梁,肺之積息賁,肝之積肥氣,脾之積痞氣,腎之積奔豚。積主臟病,聚主腑病。積者,飲食包結不消;聚者,痰伏膈上主頭目眩痛,多自唾涎或致微熱。
痰積成塊,肺俞百壯,期門三壯。
奔豚氣,小腹痛也,氣海百壯,期門三壯,獨陰五壯,章門百壯,腎俞年壯,太衝、太谿、三陰交、甲根各三壯。
小腹積聚腰脊周痹咳嗽大便難,腎俞以年壯,肺俞、大腸俞、肝俞、太衝各七壯,中泉、獨陰、曲池。
腹中積聚氣行上下,中極百壯,懸樞三壯,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又方:痛氣隨往隨針,敷缸灸必以三稜針。缸灸之法在腹部。
白話文:
心積聚在胸腔,肺積聚在喉嚨,肝積聚在腹部,脾積聚在胃部,腎積聚在下腹部。積聚在臟腑內會導致臟器病變,積聚在腑臟內則會導致腑臟病變。積聚是指飲食阻塞不消化,聚是指痰滯留在膈膜上,會導致頭昏眼花,經常流口水或輕微發熱。
痰積聚成塊,可以用針灸肺俞穴百壯,期門穴三壯。
奔豚氣是指下腹部疼痛,可以用針灸氣海穴百壯,期門穴三壯,獨陰穴五壯,章門穴百壯,腎俞穴年壯,太衝穴、太谿穴、三陰交穴、甲根穴各三壯。
下腹部積聚,腰脊痠痛,咳嗽,大便困難,可以用針灸腎俞穴以年壯,肺俞穴、大腸俞穴、肝俞穴、太衝穴各七壯,中泉穴、獨陰穴、曲池穴。
腹部積聚,氣體上下亂竄,可以用針灸中極穴百壯,懸樞穴三壯,位於第十三椎節下間,需伏而取之。
另一種方法是痛點隨着氣流移動而針刺,敷藥缸灸則需用三稜針。缸灸法適用於腹部。
痞塊,專治痞根,穴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半,多灸左邊。若左右俱有塊,並灸左右。
又方:塊頭上一穴針入二寸半,灸二七壯;塊中一穴針入一二寸,灸三七壯;塊尾一穴針入三寸半,灸七壯。
臍下結塊如盆,關元、間使各三十壯,太衝、太谿、三陰交各三壯,腎俞以年壯,獨陰五壯。
伏粱及奔豚積聚,章門、脾俞、三焦俞、中脘、獨陰、太衝。
白話文:
「痞塊」專治痞病根源,穴位位於第十二節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半處,多灸左邊。如果左右兩側都有腫塊,則左右兩側都要灸。
另外一種方法是:腫塊頂端一穴,針刺入二寸半,灸二十七壯;腫塊中間一穴,針刺入一二寸,灸三十七壯;腫塊末端一穴,針刺入三寸半,灸七壯。
如果臍下有如盆子般的結塊,則關元、間使各灸三十壯,太衝、太谿、三陰交各灸三壯,腎俞灸以年齡為數的壯數,獨陰灸五壯。
伏梁及奔豚積聚,則灸章門、脾俞、三焦俞、中脘、獨陰、太衝。
4. 手臂
脾主四末,四末即四肢也。手足諸瘡腫痛皆屬脾胃,凡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也。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緩骨消,治在三陰三陽之脈。病在左治右,在右治左,在裡治表,在表治里,在上治下,在腹治背,是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之法也。
手臂筋攣痠痛專廢食飲不省人事者,醫者以左手大拇指堅按筋結作痛處,使不得動移即以針,貫刺其筋結處,鋒應於傷筋則痠痛不可忍處,是天應穴也。隨痛隨針,神效,不然則再針。凡針經絡諸穴,無逾於此法也。針傷筋則即差,針不傷筋即蹇,即還刺其穴則少歇矣。
手足指節蹉跌痠痛久不愈,屈其傷指限皮骨內縮,即以圓利針深刺其約紋虛空而拔,諸節傷同。
白話文:
脾臟主導四肢,四肢上的瘡腫痛都屬於脾胃的病症,凡是痛癢瘡瘍都屬於心火的病症。寒氣過盛則筋脈攣縮,骨頭疼痛,熱氣過盛則筋脈鬆弛,骨頭消瘦,治療要針對三陰三陽經脈。病症在左側就治療右側,在右側就治療左側,在內就治療外,在外就治療內,在上就治療下,在腹部就治療背部,這就是所謂的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的治療方法。
手臂筋脈攣縮酸痛,導致廢食飲水,神志不清的人,醫生可以用左手大拇指堅定地按住筋結疼痛的地方,使其不能移動,然後用針刺入筋結處,針尖應該對準筋傷酸痛難以忍受的地方,這就是天應穴。隨著疼痛部位調整針刺的位置,效果奇佳,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刺一次。針刺經絡穴位,沒有超過這種方法的。針刺傷筋就能立刻見效,針刺沒有傷到筋就效果不佳,再刺一次這個穴位就會稍微緩解。
手腳指節跌傷酸痛久治不愈,可以將受傷的指節屈曲,使皮膚和骨頭之間出現空隙,用圓利針深刺這個空隙並拔出,所有指節的跌傷都可以用此方法治療。
肘節痠痛,使病人屈肘,曲池穴至近橫紋空虛以針,深刺穿出肘下外皮,慎勿傷筋,不至十日自差,神效。
肩痛累月肩節如膠連接不能舉,取肩下腑上兩間空虛針刺,針鋒幾至穿出皮外,一如治肘之法,慎勿犯骨,兼刺筋結處,神效。
落傷打撲傷,各隨其經針刺,又取天應穴針刺,後多入艾氣,使其瘀血和解。
兩臂及胸轉筋,大陵七壯,膻中、巨闕、尺澤並治手足筋急。
臂細無力,肩髃、曲池、列缺、尺澤、支溝、中渚。
肘腕痠痛重,內關、外關、絕骨、神門、合谷、中脘針。若筋急,刺天應穴無不即效。
白話文:
手肘關節痠痛,讓病人彎曲手肘,在曲池穴到靠近橫紋處的空虛位置針刺,針要刺得深,穿過手肘下方外側的皮膚,要小心不要傷到筋,不超過十天就會好轉,效果非常神奇。
肩膀疼痛好幾個月,肩關節像膠水粘住一樣無法抬起,在肩膀下方、腋窩上方兩個空虛位置針刺,針尖幾乎要穿出皮膚,方法跟治療手肘一樣,小心不要刺到骨頭,同時也針刺筋結的地方,效果非常神奇。
跌倒受傷或被打傷,都要根據經絡針刺,另外還要針刺天應穴,之後用艾灸熏蒸,讓淤血消散。
雙臂和胸部轉筋,針刺大陵、七壯、膻中、巨闕、尺澤,一起治療手腳筋急。
手臂細小無力,針刺肩髃、曲池、列缺、尺澤、支溝、中渚。
手肘和手腕痠痛沉重,針刺內關、外關、絕骨、神門、合谷、中脘。如果筋急,針刺天應穴,效果都很明顯。
手臂善動,曲澤七壯,太衝、肝俞、神門。
手掌熱,內關、列缺、曲池、通里、神門、後谿。
臂內廉痛皮癢,曲池、肺俞、脾俞、神門針,中脘針。
手五指不能屈伸,曲池、下三里、外關、支溝、合谷、中脘針,絕骨、中渚。又手大指內廉第一節橫紋頭,一壯神效。
腋腫,行間、神門、太淵、絕骨、膽俞、腕骨。
左手足無力,神闕百壯。如不愈,加灸五百壯。
兩手大熱如在火中,湧泉灸五壯,立效。
白話文:
手臂容易活動,曲澤穴要針灸七次,太衝穴、肝俞穴、神門穴也要針灸。手掌發熱,內關穴、列缺穴、曲池穴、通里穴、神門穴、後谿穴都要針灸。手臂內側疼痛且發癢,曲池穴、肺俞穴、脾俞穴、神門穴要針灸,中脘穴也要針灸。手指無法伸屈,曲池穴、下三里穴、外關穴、支溝穴、合谷穴、中脘穴要針灸,絕骨穴、中渚穴也要針灸。此外,在大拇指內側第一節橫紋頭針灸一次,效果極佳。腋窩腫脹,行間穴、神門穴、太淵穴、絕骨穴、膽俞穴、腕骨穴都要針灸。左手腳無力,神闕穴要針灸一百次。若無效,再灸五百次。雙手發熱如置於火中,湧泉穴灸五次,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