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腰背

腰背痛者,腎氣虛弱而當風坐臥,觸冷之致也。臟病不離其處,腑病居處無常,膀胱經及肝膽經主之,宜用缸灸,每處針刺,每處缸灸七次,神效。

腰痛不能屈伸,腎俞、委中、尾窮骨上一寸七壯,自處左右各一寸七壯。

又方:曲蘓橫紋頭四處各三壯,四穴並一時吹火,使之一時自滅,一處灸不到,其疾不愈。

又方:令患人正立,以竹柱地而豎量臍記之,將其竹著後脊骨,於其竹上灸隨年壯,後即藏其竹,勿令病人得知。

腰脊疼痛溺濁,章門百壯,膀胱俞、腎俞、委中、次髎、氣海百壯。

腰痛腹鳴,胃俞年壯,大腸俞、三陰交、太谿、太衝、神闕百壯。

白話文:

腰背疼痛的人,通常是腎氣不足,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導致疼痛。內臟的病症通常固定在特定部位,而腑臟的病症則可能出現在不同位置。腰背痛主要與膀胱經和肝膽經有關,可以用艾灸治療。每處穴位針灸和艾灸各七次,效果顯著。

腰痛無法彎腰伸展,可以用針灸腎俞、委中、尾骨上緣一寸七分,左右各一寸七分。

另外,也可以灸曲蘓穴橫紋頭部四個穴位,各灸三壯,四個穴位同時點火,讓它們自然熄滅,如果其中一個穴位沒灸到,病症就不會痊癒。

還有一種方法,讓病人站直,用竹竿垂直地面,量出肚臍的位置,將竹竿移到脊椎骨上,根據年齡灸竹竿上的穴位,灸完之後就把竹竿藏起來,不要讓病人知道。

腰脊疼痛並且小便混濁,可以用針灸章門穴一百壯,膀胱俞、腎俞、委中、次髎、氣海穴各一百壯。

腰痛腹鳴,可以用針灸胃俞穴根據年齡灸,大腸俞、三陰交、太谿、太衝、神闕穴各一百壯。

老人腰痛,命門三壯,腎俞年壯。

腰背傴僂,肺俞、期門各三七壯,風池七壯。

又方:脊骨旁左右突起浮高處以針深刺,灸五百壯至七八百壯。若病歇,則不必盡其數矣。

腰腫痛,崑崙、委中、太衝、通里、章門。

白話文:

老年人腰痛,要灸命門穴三次,腎俞穴三次。腰背彎曲駝背,要灸肺俞穴、期門穴各三次,風池穴七次。另外,可以在脊骨兩側突起浮高的地方用針深刺,再灸五百到七八百次。如果病症消退,就不必灸足這個數目。腰部腫痛,要灸崑崙、委中、太衝、通里、章門等穴位。

2. 腳膝

所患皆由於腎氣虛弱而寒冷外束之致也。諸節皆屬膽,諸骨皆屬腎,四末屬脾胃。

腳痠不能屈伸難久立,陰蹻三壯,中脘針,兩曲蘓橫紋頭五壯,兩人分左右同吹滅火,一處灸不到,則其疾不療也。

腳足轉筋不忍,內筋急,內踝尖七壯。外筋急,外踝尖七壯。承山(在兌腨腸分肉間陷中),二七壯。

腳足內外踝紅腫日久不膿不差,灸騎竹馬穴七壯。若不愈,更灸和介氏之法,神效。

腳氣,中脘針,三陰交灸,針後勿為飽食,經七日更針,神效。

又方:腹下股間有結核,以針貫刺,灸針孔三七壯,立效。

白話文:

患者的病症都是因為腎氣虛弱,導致寒氣入侵所致。全身的關節都屬於膽,骨頭都屬於腎,四肢則屬於脾胃。

腿酸无力,难以弯曲伸直,站立时间久了就难受,可以针灸阴蹻穴三次,中脘穴一次,两曲蘓穴横纹处五次,两人分别在左右两边同时吹灭火,如果有一处灸不到,病就治不好。

脚趾抽筋,难以忍受,内侧筋腱紧绷,可以针灸内踝尖七次;外侧筋腱紧绷,可以针灸外踝尖七次;承山穴(位于腓肠肌内侧,跟腱上缘凹陷处)灸二七次。

脚内外踝红肿,时间久了不化脓也不好,可以灸骑竹马穴七次。如果不好,再用和介氏的方法灸,效果神奇。

脚气,可以针灸中脘穴,灸三阴交穴。针灸后不要吃得太饱,七天后再针灸一次,效果神奇。

另外一个方法:腹部股间有结核,可以用针刺穿,灸针孔三七次,马上见效。

手足筋攣蹇澀,以圓利針貫刺其筋四五處後,令人強扶病人病處,伸者屈之,屈者伸之,以差為度,神效。

鶴膝風,膝如大瓢而膝之上下皆細,身熱痛,中脘、委中、風池並針,神效。

足掌疼,崑崙針。

骨髓冷痛,大杼、絕骨、復溜、申脈、厲兌、腎俞。

腳足寒冷不可忍,以熱手久按,冷徹於手則是痼冷也。腎俞、大杼、下三里、絕骨、太衝、太谿、陰蹻各七壯至三七壯。或用灸,瓦上安艾熨之。

肌膚溫而病人自言寒冷不可忍者,是氣不通也,即針十宣、八邪穴,立效。一身同然。

膝上腫痛身屈不行,陰陵泉七壯至七七壯,中脘針,無不效。

白話文:

手腳筋攣縮僵硬,可用圓利針刺穿筋腱四五處,然後讓病人用力扶住患處,伸展的部位要彎曲,彎曲的部位要伸直,以舒適為度,效果顯著。

鶴膝風,膝蓋像大瓢一樣,上下都很細,身體發熱疼痛,可針刺中脘、委中、風池穴,效果顯著。

足掌疼痛,針刺崑崙穴。

骨髓冷痛,針刺大杼、絕骨、復溜、申脈、厲兌、腎俞穴。

腳足寒冷難忍,可用熱手長時間按壓,如果冷氣一直傳到手上,就是長期寒冷導致的。針刺腎俞、大杼、下三里、絕骨、太衝、太谿、陰蹻穴,每次針灸七壯至三七壯。也可以用艾灸,將艾條放在瓦片上,用熱氣熨患處。

皮膚溫熱,但病人自己感覺寒冷難忍,這是氣血不通,針刺十宣、八邪穴,馬上見效。全身都一樣。

膝蓋以上腫痛,身體彎曲無法行走,針刺陰陵泉穴七壯至七七壯,同時針刺中脘穴,效果顯著。

諸節痛,陰陵泉、膽俞、風池、絕骨。

便毒,太衝、太谿、照海、僕參並針。

又方:當處以墨筆書其病人之父姓名,則不數日不膿立差。

又方:以圓針貫刺其核,灸三七壯,永差。

四肢不收怠惰嗜臥,脾俞、三陰交、章門、照海、中脘針,解谿。

四肢轉筋,湧泉、委中、絕骨、大杼、太衝、合谷、下三里。

白話文:

关节疼痛,可以针灸阴陵泉、胆俞、风池、绝骨。

便毒,可以用太冲、太溪、照海、仆参等穴位针灸治疗。

另外,也可以用墨笔写下病人父亲的姓名,放在患处,几天内就能消肿止痛。

还可以用圆针刺破核,灸三七壮,可永久治愈。

四肢无力,嗜睡,可以针灸脾俞、三阴交、章门、照海、中脘、解溪。

四肢抽筋,可以用湧泉、委中、絕骨、大杼、太冲、合谷、下三里等穴位针灸治疗。

3. 風部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正氣引邪為喎僻,乃酒色過度、飲食失節之致也。肥人多濕,瘦人多火。

凡人未中風之前,足脛痠疼,頑痹良久,乃解此將中風之候也。急灸三里、絕骨,左右四穴各三壯,用薄荷、桃柳葉煎水淋洗,使灸瘡發膿。若春好秋更灸,秋好春更灸。

灸忌:生冷、豬、雞、酒、面、房勞等物,慎觸風,又忌發怒。若不慎攝,則雖鬼莫能救。

言語蹇澀半身不遂,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下三里、絕骨、曲池、列缺、合谷、委中、太衝、照海、肝俞、支溝、間使,觀症勢加減,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白話文:

各種風邪導致頭昏眼花,都屬於肝木所主。正氣不足引邪入體導致偏癱,多半是因縱慾無度、飲食不節造成的。肥胖的人容易濕氣重,瘦弱的人則容易火氣旺。

一般人在中風之前,腳脛會感到酸痛,而且這種頑固的痹痛會持續很久,這就是將要中風的徵兆。應立即灸三里、絕骨穴,左右各穴灸三壯,用薄荷、桃柳葉煎水洗患處,使灸瘡發膿。最好春暖時節就灸,秋天再灸一次,秋天好時節也應如此。

灸法禁忌:生冷食物、豬肉、雞肉、酒、麵食、房事勞累等,要小心避風,也要避免發怒。若不注意這些禁忌,即使鬼神也無力回天。

如果出現言語不清、半身不遂的症狀,可以灸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下三里、絕骨、曲池、列缺、合谷、委中、太衝、照海、肝俞、支溝、間使等穴位。根據病症的輕重程度加減灸法,左側病症灸右側,右側病症灸左側。

口眼喎斜,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間使,灸三七壯。

又方:以葦筒長五寸,一頭插於耳孔,以泥面密封筒之四畔,令不得泄氣,其一頭上按艾灸七壯至二七壯,一如上法換治。

偏風口喎,間使左取右、右取左,灸三七壯立差,神效。灸後令患人吹火,則乃知口正,此其驗也。

卒惡風不語肉痹不知人,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灸三百壯,立差。

遍身癢如蟲行不可忍,肘尖七壯,曲池、神門,針合谷、三陰交。

歷節風,風池、絕骨、膽俞。

中風口噤痰塞如引鉅聲,氣海、關元各三壯。又灸哮喘套頸法(在咳嗽部)。

白話文:

嘴巴歪斜、眼睛斜視,可以用合谷、地倉、承漿、大迎、下三里、間使穴位,艾灸三七壯。

另外,可以取一根五寸長的蘆葦管,一端插入耳孔,用泥土封住管子的四邊,防止漏氣,另一端放置艾灸,灸七壯至二七壯,方法同上,交替治療。

偏風導致嘴巴歪斜,可以在間使穴位左取右、右取左,艾灸三七壯,效果明顯。艾灸後讓患者吹火,就能知道嘴巴是否恢復正常,這是驗證的方法。

突然中風,不能說話、肢體麻木、失去意識,可在第五椎骨下方凹陷處取穴,艾灸三百壯,即可痊癒。

全身奇癢無比,如同蟲子在爬,難以忍受,可以在肘尖艾灸七壯,並針刺合谷、三陰交穴,配合曲池、神門穴位的艾灸。

關節疼痛,可以用風池、絕骨、膽俞穴位進行治療。

中風導致嘴巴閉合、痰堵塞,像是在喉嚨裡拖著重物發出聲音,可以用氣海、關元穴位各艾灸三壯,也可以用艾灸治療哮喘的方法,在咳嗽的部位進行艾灸。

角弓反張,天突先針,膻中、太衝、肝俞、委中、崑崙、大椎、百會。

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並五椎上各七壯同灸,炷如半棗核大。

夫中風有五不治者,開口閤眼、散手遺尿、魚口氣喘、喉中雷鳴、直視摸衣,皆惡症也。

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各不同焉。或中臟或中腑,或痰或氣或怒或喜,逐其源而來害。

中臟者,不省人事,痰涎上壅,喉中雷鳴,四肢癱瘓不知疼痛,言語蹇澀,是也。

中腑者,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疼痛,言語不變,是也。先看形體及臟腑之症候,詳察治之。

白話文:

角弓反張時,先在天突穴針灸,再針膻中、太衝、肝俞、委中、崑崙、大椎、百會等穴位。

中風患者眼球上翻,且無法說話的,灸第二椎和第五椎上各七壯,灸火大小如半個棗核。

中風有五種不治之症,分別是開口合眼、散手遺尿、魚口氣喘、喉中雷鳴、直視摸衣,都是凶險的症狀。

風是百病之源,其變化多端,可能侵犯臟腑,也可能與痰、氣、怒、喜等因素相關,應追根溯源,對症治療。

中臟者,會神志不清,痰涎阻塞呼吸道,喉中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四肢癱瘓,感覺不到疼痛,言語含糊不清。

中腑者,則會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雖然感覺到疼痛,但言語無法正常表達。首先要觀察患者的形體及臟腑症狀,再詳細診斷治療。

肝中,無汗、惡寒、色青,名曰怒中。

心中,多汗、驚怕、色赤,名曰思慮中。

肺中,多汗、惡風、色白,名曰氣中。

腎中,多汗、身冷、色黑,名曰氣勞中。

脾中,多汗、身熱、色黃,名曰喜中。

膽中,眼目牽連、甜睡不醒、色綠,名曰驚中。

胃中,飲食不下、痰涎上壅、色淡黃,名曰食後中。

五臟之病,各灸五臟俞穴。

太息善悲,行間、丘墟、神門、下三里、日月(在期門下五分。)

白話文:

肝臟有問題,會出現無汗、怕冷、面色青白的症狀,稱為怒氣攻心。

心臟有問題,會出現多汗、驚恐、面色發紅的症狀,稱為思慮過度。

肺臟有問題,會出現多汗、怕風、面色蒼白的症狀,稱為氣虛。

腎臟有問題,會出現多汗、身體發冷、面色發黑的症狀,稱為氣勞。

脾臟有問題,會出現多汗、身體發熱、面色發黃的症狀,稱為喜悅過度。

膽囊有問題,會出現眼球轉動、昏睡不醒、面色發綠的症狀,稱為驚嚇過度。

胃部有問題,會出現飲食不進、痰涎上涌、面色淡黃的症狀,稱為飯後不適。

五臟的疾病,分別灸五臟的俞穴。

經常嘆氣、愛哭,可以灸行間穴、丘墟穴、神門穴、下三里穴、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