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8)

1. 十四經抄穴

瞳子髎,在目外眥三分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風市,別穴。在膝上外廉兩筋間,正立舒兩手垂下著當中指頭盡處,是自膝上五寸也。針五分,灸七壯。

當陽,別穴。在直目上髮際血絡。針出血。

足厥陰肝經(多血少氣)

大敦,井木也。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如前三毛中。針六分,留六呼;灸三壯。

行間,滎火也。在足大趾外間,動脈應手陷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太衝,輸土也。在足大趾外間本節後二寸陷中。男病診訣死生處也。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中封,經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伸足取之,筋前陷中是,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曲泉,合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下、小筋上陷中,屈膝取之。針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章門,脾募。在季肋端,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其動脈中,用乳間寸。針六分,灸七壯至二七壯。一云:百壯。

期門,肝募。在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第二肋間縫中,用乳間寸。針四分,灸三壯至七壯。

督脈(起於長強穴,終於人中穴。)

素髎,在鼻柱之端。針一分。

水溝,一名人中。在鼻柱下陷中。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三七壯。

神庭,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針禁,灸七壯至三七壯。一云:七七壯。

上星,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刺泄諸陽熱氣。針一分,灸七壯,不宜多。

百會,在頂中央旋毛中,自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也。針二分、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不宜多。

風府,一名舌本。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針三分,灸禁。

啞門,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針三分;灸禁,灸則啞。

大椎,在小骨下第一椎節下陷中。針五分,灸隨年壯。

神道,在第五椎下間,俯而取之。治小兒風癇、瘛瘲,灸七壯至百壯。

腰俞,一名腰戶。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腹挺地,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之。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

任脈(起於會陰穴,終於承漿穴。)

承漿,在頤前唇稜下宛宛中。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

膻中,在兩乳間陷中,量乳間正中,仰臥取之。針禁,灸七壯至七七壯。

鳩尾,在胸前蔽骨下五分陷中:人無蔽骨者,從歧骨下行一寸至臍共九寸用。針三分。

巨闕,心募。在鳩尾下一寸。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至七七壯。

中脘,胃募。在臍上四寸,足陽明經所過。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速出針;灸三七壯而百壯。

白話文:

十四經抄穴

瞳子髎:位於眼外角(目外眥)向後三分(約一公分)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約一公分),艾灸三壯。

風市:別穴。位於膝蓋上方外側,兩條肌肉之間,正立雙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指位置,約距膝蓋向上五寸(約12.5公分)。針刺入五分(約1.25公分),艾灸七壯。

當陽:別穴。位於直視前方髮際處的血管位置。針刺放血。

足厥陰肝經(多血少氣)

大敦:井穴(木)。位於足大趾端,距指甲邊緣如韭葉寬度,約在趾甲前端三條紋中間。針刺入六分(約1.5公分),留針六個呼吸;艾灸三壯。

行間:滎穴(火)。位於足大趾內側與第二趾之間,動脈搏動處凹陷中。針刺入六分(約1.5公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

太衝:輸穴(土)。位於足大趾與第二趾間本節(近端指節)後方二寸(約五公分)凹陷處。男性診斷生死的重要穴位。針刺入三分(約0.75公分),留針十個呼吸;艾灸三壯。

中封:經穴(金)。位於足內踝前方一寸(約2.5公分),伸直腳取穴,在筋腱前方凹陷處。針刺入四分(約一公分),留針七個呼吸;艾灸三壯。

曲泉:合穴(水)。位於膝蓋內側股骨內髁下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凹陷處,屈膝取穴。針刺入六分(約1.5公分),留針十個呼吸;艾灸三壯。

章門:脾募穴。位於季肋部(最後一根肋骨末端),肚臍上方二寸(約五公分),左右各六寸(約15公分)。側臥,上腿屈曲,下腿伸直,在動脈搏動處取穴,以乳間距為準。針刺入六分(約1.5公分),艾灸七壯至十四壯,或一百壯。

期門:肝募穴。位於乳頭旁一寸半(約3.75公分)直下方,再下一寸半(約3.75公分),在第二肋間隙中,以乳間距為準。針刺入四分(約一公分),艾灸三壯至七壯。

督脈(起於長強穴,終於人中穴。)

素髎:位於鼻柱尖端。針刺入一分(約0.25公分)。

水溝:又名人中。位於鼻柱下方凹陷處。針刺入四分(約一公分),留針五個呼吸,得氣即瀉,艾灸七壯至二十一壯。

神庭:位於鼻根直上,進入髮際五分(約1.25公分)。禁針,艾灸七壯至二十一壯,或四十九壯。

上星:位於鼻根直上,進入髮際一寸(約2.5公分)。瀉除諸陽熱氣。針刺入一分(約0.25公分),艾灸七壯,不宜過多。

百會:位於頭頂正中央旋毛處,距前髮際五寸(約12.5公分)、後髮際七寸(約17.5公分)。針刺入二分(約0.5公分),得氣即瀉。艾灸七壯至四十九壯,不宜過多。

風府:又名舌本。位於項部後髮際一寸(約2.5公分)處,大筋內側凹陷處,說話時肌肉會隆起;休息時肌肉會凹陷。針刺入三分(約0.75公分),禁灸。

啞門:位於項部後髮際五分(約1.25公分)凹陷處,仰頭取穴。針刺入三分(約0.75公分);禁灸,灸則會導致聲音嘶啞。

大椎: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針刺入五分(約1.25公分),艾灸壯數依年齡而定。

神道: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處,俯身取穴。治療小兒風癇、瘛瘲,艾灸七壯至一百壯。

腰俞:又名腰戶。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腹部貼地,雙手交叉托住額頭,全身放鬆後取穴。針刺入八分(約二公分),留針三個呼吸,瀉五個呼吸,艾灸七壯至四十九壯。

任脈(起於會陰穴,終於承漿穴。)

承漿:位於下顎中央,唇下凹陷處。針刺入三分(約0.75公分),得氣即瀉,艾灸七壯至四十九壯。

膻中:位於兩乳頭之間凹陷處,仰臥取穴。禁針,艾灸七壯至四十九壯。

鳩尾:位於胸骨下端下方五分(約1.25公分)凹陷處;若無胸骨下角,則從劍突下沿中線下行一寸(約2.5公分),至肚臍共九寸(約22.5公分)。針刺入三分(約0.75公分)。

巨闕:心募穴。位於鳩尾穴下的一寸(約2.5公分)。針刺入六分(約1.5公分),留針七個呼吸,得氣即瀉;艾灸七壯至四十九壯。

中脘:胃募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約十公分),足陽明經經過的部位。針刺入八分(約二公分),留針七個呼吸,瀉五個呼吸,快速出針;艾灸二十一壯至一百壯。

備註: 以上寸法為古制寸法,與現代公分換算略有出入,僅供參考。 實際操作需由專業醫師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