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陰陵泉,在膝下內輔骨下陷中,與陽陵泉相對,去膝橫開一寸大。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腹中寒痛脹滿,喘逆不得臥,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腰痛不可俯伸,霍亂,疝瘕,遺尿泄瀉,陰痛,足膝紅腫。治小便不通,疝瘕,可灸七壯。(《神農經》)小便失禁不覺,針五分,灸隨年壯。又水腫不得臥,灸百壯。(《千金》)兼陽陵,治膝腫之難消。(《玉龍賦》)腸中切痛,陰陵調。(《太乙歌》)治腳氣。(《靈光賦》)治心胸滿。兼承山,飲食自思。又腳痛膝腫,針三里,又須兼懸鐘、二陵、三陰交,太衝行氣並治指頭麻木。(《席弘賦》)兼水分,能去水腫臍盈。(《百證賦》)能開通水道。(《通玄賦》)若是小腸連臍痛,先針陰陵後湧泉。(《天星秘訣》)

血海,在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針五分,灸五壯。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事不調、帶下,逆氣腹脹,先補後瀉。又主腎臟風,兩腿瘡癢濕不可當。兼地機,治婦人經事之改常;又兼衝門,治痃癖有驗。(《百證賦》)兼氣海,療五淋。(《靈光賦》)

箕門,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廉動脈應手。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一云:禁針。主治小便不通,遺尿,鼠蹊腫痛。

衝門,上去大橫五寸,橫骨兩端去中行三寸半,橫直關元,上直府舍,下直髀關。針七分,灸五壯。主治中寒積聚,淫濼陰疝,妊娠衝心,難乳。兼氣衝,治帶下產崩;又兼血海,治痃癖。(《百證賦》)

府舍,在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橫直氣海。針七分,灸五壯。主治疝癖,腹脅滿痛上下搶心,積聚痹痛,厥氣霍亂。

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三寸半,橫直臍。針七分,灸五壯。主治咳逆,繞臍腹痛,中寒瀉痢,心痛。

大橫,在腹結上一寸三分,橫直水分、下脘之中。針七分,灸五壯。主治大風逆氣,四肢不舉,多寒善悲。主多寒洞痢,四肢不舉,灸隨年壯。又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橫紋五十壯。在夾臍相去七寸,亦屬此穴。兼天衝穴,治反悲哭。(《百證賦》)

腹哀,在日月下寸半,去腹中行三寸半,橫直中脘。針三分,灸五壯。《甲乙經》針七分。主治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腹痛。

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自中庭外橫開五寸半微上些中間,有步廊。針四分,灸五壯,主治胸脅支滿,咳唾逆氣,飲不下膈有水聲。

天溪,直乳頭後二寸。針四分,灸五壯。主治胸滿,喘逆上氣,喉中作聲,婦人乳腫,賁癰。

胸鄉,有周榮下一寸六分。針四分,灸五壯。主治胸脅支滿、引背痛不得臥轉側。

周榮,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針四分,灸五壯。主治胸滿不得俯仰,咳逆食不下。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陰陵泉: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脛骨後方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距膝蓋橫向開一寸。針刺五分,留針七呼,艾灸三壯。主治腹部寒痛脹滿、喘息憋悶不能平臥、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調、腰痛不能彎腰伸展、霍亂、疝氣、遺尿泄瀉、陰部疼痛、足膝紅腫。治療小便不通、疝氣,可艾灸七壯。(《神農經》)小便失禁不知覺,針刺五分,艾灸壯數隨年齡而定。水腫不能平臥,艾灸一百壯。(《千金》)配合陽陵泉,治療膝腫難消。(《玉龍賦》)腸子絞痛,針刺陰陵泉。(《太乙歌》)治療腳氣。(《靈光賦》)治療心胸滿悶。配合承山穴,治療飲食自行思量。腳痛膝腫,針刺足三里,還需配合懸鐘、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太衝穴行氣治療,並治指尖麻木。(《席弘賦》)配合水分穴,能治療水腫臍部脹滿。(《百證賦》)能疏通水道。(《通玄賦》)若小腸痛連臍,先針陰陵泉後針湧泉。(《天星秘訣》)

血海:位於膝蓋骨內上方一寸,內側肌肉豐滿處的凹陷中。針刺五分,艾灸五壯。主治婦女崩漏、月經不調、帶下、逆氣腹脹,先補後瀉。又主治腎臟風寒,兩腿瘙癢濕疹。配合地機穴,治療婦女經期異常;配合衝門穴,治療痃癖有效。(《百證賦》)配合氣海穴,治療五種淋症。(《靈光賦》)

箕門:位於恥骨聯合上緣,兩條肌肉之間,陰部內側動脈搏動處。針刺三分,留針六呼,艾灸三壯。一說:禁針。主治小便不通、遺尿、腹股溝腫痛。

衝門:位於大橫穴上方五寸,骼嵴兩端的中點旁開三寸半,橫平關元穴,向上直達府舍穴,向下直達髀關穴。針刺七分,艾灸五壯。主治腹部寒邪積聚、陰部濕熱疝氣、妊娠衝心、難以哺乳。配合氣衝穴,治療帶下產後出血;配合血海穴,治療痃癖。(《百證賦》)

府舍:位於腹部,肚臍下三寸,距腹中線旁開三寸半,橫平氣海穴。針刺七分,艾灸五壯。主治疝氣、腹部脅肋脹痛並向上衝擊心臟、積聚痹痛、厥氣霍亂。

腹結: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距腹中線旁開三寸半,橫平肚臍。針刺七分,艾灸五壯。主治咳嗽氣逆、繞臍腹痛、腹部寒邪瀉痢、心痛。

大橫:位於腹結穴上方一寸三分,橫平水分穴、下脘穴的中點。針刺七分,艾灸五壯。主治大風、氣逆、四肢不舉、畏寒易悲傷。治療畏寒泄瀉、四肢不舉,艾灸壯數隨年齡而定。又治療多汗、四肢無力,艾灸橫紋處五十壯。位於肚臍旁開七寸處,也屬於此穴。配合天衝穴,治療反覆哭泣。(《百證賦》)

腹哀:位於肚臍下寸半,距腹中線旁開三寸半,橫平中脘穴。針刺三分,艾灸五壯。《甲乙經》記載針刺七分。主治腹部寒冷、飲食不消化、大便膿血、腹痛。

食竇: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從胸骨下端外側旁開五寸半略微向上,中間有凹陷。針刺四分,艾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咳嗽痰多、氣逆、飲水不能下咽並有水聲。

天溪:位於乳頭後方直下二寸。針刺四分,艾灸五壯。主治胸部滿悶、喘息氣逆、喉嚨有聲響、婦女乳房腫痛、乳癰。

胸鄉: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針刺四分,艾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牽引背痛、不能平臥翻身。

周榮: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針刺四分,艾灸五壯。主治胸部滿悶、不能俯仰、咳嗽氣逆、飲食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