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20)
卷三 (20)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銅人》)在膝臏上三寸,內廉骨後、筋前白肉際。(《入門》)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銅人》)在股上起筋間。(《靈樞》)在血海上六寸,陰股內動脈應手筋間。(《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針。(《入門》)
衝門,二穴,一名慈宮。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府舍,二穴,在腹結下三寸,大橫下三寸。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三脈上下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之別。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腹結,二穴,一名腸窟,一名腹屈。在大橫下一寸三分。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三寸。(《銅人》)平臍旁四寸半。(《入門》)去章門合為六寸。(《資生》)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自期門至衝門去腹中行各當四寸半。(《資生》)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食竇,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舉臂取之。針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天溪,二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胸鄉,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入四分,禁不可灸。
大包,二穴,在淵腋下三寸。此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雲門、中府、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六穴,去膺中行各六寸六分。(《資生》)
手少陰心經(共九穴)
極泉,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橫直天府三寸,微高於天府八分。針三分,灸七壯。主治心脅滿痛,肘臂厥寒,四肢不收,乾嘔煩渴,目黃。
青靈,在肘上三寸,灸三壯。主治頭痛,目黃,振寒,脅痛,肩臂不舉。
少海,在肘下內廉二寸,直青靈。針五分,灸三壯。一曰:禁灸。主治寒熱齒痛,目眩發狂,癲癇羊鳴,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頭風疼痛,氣逆,瘰癧,肘、臂、腋,脅痛攣不舉。主腋下瘰癧漏臂疼痛,風痹瘙漏,屈伸不得。針三分、留七呼、瀉五呼。(《千金》)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席弘賦》)兼三里穴,治兩臂頑木。(《百證賦》)
靈道,在掌後一寸五分。針三分,灸五壯。主治心痛悲恐,乾嘔,瘛瘲,肘攣,暴喑不能言。
通里,在腕側後一寸陷中微向外。針三分,灸三壯。主治熱病頭痛,目眩面熱,無汗懊憹,暴喑,心悸,悲恐畏人,喉痹,苦嘔,虛損,數欠少氣,遺溺,肘臂腫痛,婦人經血過多崩漏。治目眩頭痛,可灸七壯。(《神農經》)療心驚。(《玉龍賦》)兼大鐘,治倦言嗜臥。(《百證賦》)治欲言聲不出,懊憹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聲平仍數欠,喉閉氣難通;虛則不能食,暴喑面無容,毫針微微針,方信有神功。(《馬丹陽》)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血海:位於膝蓋骨內上方邊緣,肌肉交界處向上二寸(《銅人》)或三寸(《入門》)處。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箕門:位於腹部下緣,大腿內側肌肉交界處,陰股內動脈附近(《銅人》),或股骨上緣肌肉間(《靈樞》),或血海穴上六寸,陰股內動脈與肌肉交界處(《入門》)。可灸三壯,禁針(《入門》)。
衝門:又名慈宮,位於大橫穴上方五寸,腹部府舍穴下方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處。針刺深度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府舍:位於腹部結穴下方三寸,大橫穴下方三寸。為足太陰、陰維、厥陰三經交會穴,三脈在此處進入腹腔,絡屬肝脾,連繫心肺,並沿著脅部上達肩部。也是足太陰經郄穴,以及三陰與陽明經的交會處。針刺深度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腹結:又名腸窟、腹屈,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處。針刺深度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大橫:位於腹部哀穴下方三寸(《銅人》),或肚臍旁四寸半(《入門》),與章門穴相距六寸(《資生》)。針刺深度七分,可灸五壯(《銅人》)。從期門穴到衝門穴,在腹部經絡循行的路徑上,每穴相距四寸半(《資生》)。
腹哀:位於日月穴(肚臍)下方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禁灸(《銅人》)。
食竇: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天溪: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胸鄉: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周榮: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禁灸。
大包:位於腋窩下三寸處。為脾經的大絡穴,經絡遍佈胸脅部,並從第九肋間隙透出。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雲門、中府、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六穴,在胸部正中線的距離均為六寸六分(《資生》)。
手少陰心經(共九穴)
極泉:位於腋窩內側,肌肉與筋腱之間的動脈處,與天府穴橫向相距三寸,位置略高於天府穴八分。針刺三分,灸七壯。主治心脅滿痛、肘臂厥寒、四肢不收、乾嘔煩渴、目黃。
青靈:位於肘關節上三寸處,灸三壯。主治頭痛、目黃、寒顫、脅痛、肩臂不能抬起。
少海:位於肘關節下內側緣二寸處,與青靈穴在同一垂直線上。針刺五分,灸三壯,或禁灸。主治寒熱、牙痛、頭暈目眩、發狂、癲癇、嘔吐涎沫、頸項不能回轉、頭痛、氣逆、瘰癧(淋巴結腫大)、肘、臂、腋、脅痛、肌肉攣縮不能抬舉。也主治腋下瘰癧蔓延至手臂疼痛、風濕痹痛、皮膚瘙癢流水、關節屈伸不利。針刺三分,留針七呼(呼吸次數),瀉針五呼(《千金》)。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席弘賦》)配伍三里穴,治療兩臂頑痹。(《百證賦》)。
靈道:位於掌後橫紋上一寸五分處。針刺三分,灸五壯。主治心痛、悲恐、乾嘔、瘛瘲(抽搐)、肘部攣縮、突然失聲不能言語。
通里:位於腕後側,尺骨橈側一寸凹陷處,略微偏外。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熱病頭痛、頭暈目眩、面部潮紅、無汗煩躁、突然失聲、心悸、悲恐畏懼、喉嚨阻塞、嘔吐、體虛、呼吸短促、尿頻遺尿、肘臂腫痛、婦女經血過多崩漏。治療頭暈頭痛,可灸七壯(《神農經》)。治療心驚。(《玉龍賦》)配伍大鐘穴,治療倦怠嗜睡。(《百證賦》)治療欲言不能發聲、煩躁及心神不安。實證表現為四肢沉重、頭面紅赤、呼吸平穩但呼吸次數增多、喉嚨阻塞氣短;虛證表現為食慾不振、突然失聲、面色蒼白。用毫針輕輕針刺,就能見到神奇的療效。(《馬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