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一 (12)
卷一 (12)
1. 募穴
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胃募(中脘)肝募(期門)膽募(日月)脾募(章門)腎募(京門)大腸募(天樞)小腸募(關元)三焦、包絡、膀胱,此三經無募矣。五臟六腑之病,必取門穴、海穴、俞穴、募穴而治之。
白話文:
[募穴]
肺部的募穴在中府穴,心臟的募穴在巨闕穴,胃的募穴在中脘穴,肝臟的募穴在期門穴,膽的募穴在日月穴,脾臟的募穴在章門穴,腎的募穴在京門穴,大腸的募穴在天樞穴,小腸的募穴在關元穴。然而,三焦、包絡和膀胱這三個經絡並沒有特定的募穴。
對於五臟六腑的疾病,治療時必須選擇門穴、海穴、俞穴以及募穴來進行。
換句更通俗的話來說,我們人體不同器官的疾病,可以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來治療,比如肺部的問題可以按壓中府穴,心臟的問題可以按壓巨闕穴等等。但有些經絡如三焦、包絡和膀胱,則沒有特定的穴位可用於疾病治療。治療疾病時,除了募穴外,還會用到門穴、海穴和俞穴等其他類型的穴位。
2. 原穴
膽原(丘墟),肝原(太衝),小腸原(腕骨),心原(神門),胃原(衝陽),脾原(太白),大腸原(合谷),肺原(太淵),膀胱原(京骨),腎原(太谿),三焦原(陽池),包絡原(大陵)。
白話文:
[原穴]
膽的原穴是丘墟, 肝的原穴是太衝, 小腸的原穴是腕骨, 心的原穴是神門, 胃的原穴是衝陽, 脾的原穴是太白, 大腸的原穴是合谷, 肺的原穴是太淵, 膀胱的原穴是京骨, 腎的原穴是太谿, 三焦的原穴是陽池, 心包絡的原穴是大陵。
膽臟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丘墟, 肝臟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太衝, 小腸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腕骨, 心臟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神門, 胃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衝陽, 脾臟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太白, 大腸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合谷, 肺臟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太淵, 膀胱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京骨, 腎臟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太谿, 三焦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陽池, 心包絡相對應的原穴位置在大陵。
3. 會穴
血會(膈俞),氣會(膻中),脈會(太淵),筋會(陽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臟會(章門),腑會(中脘)。
白話文:
[會穴]
血液相關的會聚穴位是膈俞,氣血相關的是膻中,脈絡相關的是太淵,筋肉相關的是陽陵泉,骨骼相關的是大杼,骨髓相關的是懸鐘(絕骨),臟器相關的是章門,腑臟相關的是中脘。這就是各個身體組織或器官的氣血會聚點。
4. 訛穴
少商,二穴,《銅》曰: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所謂韭葉有大小,而俗取爪甲距肉如絲,而不察爪甲角距肉三分許,與第一節橫紋頭相直。手足指端,悉皆仿此。
合谷,二穴,《銅》曰: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而俗抑度陽明經之所屬,妄從食指偏取陷中,不察歧骨間陷中。
神門,二穴,《銅》曰:在掌後銳骨端陷中。而俗不分陰陽經之屬,抑從表腕銳骨端陷中,幾至橫犯太陽、少陽經。正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
肩井,二穴,《銅》曰: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是。俗不察自肩上橫大骨端按三指,巧尋膊上叉骨間陷中。
絕骨,二穴,《銅》曰:在足外踝上三寸,必以絕壟處為穴。而俗徒取絕壟骨上,不察脈行於絕壟向前骨肉之隙。
三里,二穴,《銅》曰:在膝蓋下三寸,䯒骨外廉,兩筋間陷中。《發揮》曰:膝蓋下三寸,䯒外廉自骨邊橫量一寸,該的兩筋間陷中;以手按兩筋間,則足跗上大沖脈不動是可驗矣。而俗徒取䯒外廉陷中,不察其兩筋間陷中。
白話文:
【少商穴】,兩個穴位,根據古籍《銅人針灸圖經》記載:位於手的大拇指末端內側,距離指甲根部約如韭菜葉的寬度。人們常誤解這個距離,只取指甲與肉間的絲毫距離,卻忽略了指甲根部到肉的實際距離大約是三分左右,且它們正好和手指第一節的橫紋頭對齊。手和腳的各個指端穴位,都應以此為參考。
【合谷穴】,兩個穴位,《銅人針灸圖經》記載:位於手掌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但一般理解時,往往只從陽明經的角度考量,錯誤地在食指旁的凹陷處尋找,卻忽略了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
【神門穴】,兩個穴位,《銅人針灸圖經》記載:位於手腕後方的尖骨末端的凹陷處。然而,人們通常不區分陰陽經絡,只是在手腕尖骨末端的凹陷處找尋,幾乎侵犯到了太陽和少陽經絡。這正是所謂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肩井穴】,兩個穴位,《銅人針灸圖經》記載:位於肩膀上方,鎖骨上方,大骨前方一寸半的位置,用三個手指按壓尋找,中指下方的凹陷即是。一般理解時,不仔細從肩膀上方的橫向大骨末端按三指,巧妙地尋找上臂上叉骨間的凹陷處。
【絕骨穴】,兩個穴位,《銅人針灸圖經》記載:位於腳外踝骨上方三寸的位置,必須在骨頭突起的最高點作為穴位。然而,人們通常只在骨頭突起處尋找,卻忽略了脈搏在骨頭突起向前的肉與骨間的縫隙行走。
【三里穴】,兩個穴位,《銅人針灸圖經》記載: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兩條筋骨之間的凹陷處。《發揮》一書中提到: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自骨邊橫向量一寸,正是兩條筋骨之間的凹陷處;用手按壓兩條筋骨之間,如果腳踝上的大沖脈不再跳動,就可以確認穴位了。然而,人們通常只在脛骨外側的凹陷處尋找,卻忽略了兩條筋骨之間的凹陷處。
5. 五臟總屬證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汗者心之主,在內為血,在外為汗,濕熱相撲而為汗。
諸風掉眩,皆屬肝,發者肝之華,血者肝之液,筋者血之餘,爪者骨之餘。
諸濕腫滿,皆屬脾
諸咳氣喘,皆屬肺
諸筋骨痛,皆屬腎,骨者腎之精,齒者骨之餘。
諸節,皆屬膽
五心,謂手、足掌及心臟
白話文:
【所有疼痛、瘙癢和瘡瘍,都與心臟有關】,出汗是心臟功能的表現,體內的血液和體表的汗水都由心臟主管,當濕氣與熱氣交結時,就會出汗。
【各種風濕引起的搖晃、頭暈,都歸屬於肝臟】,頭髮的健康反映肝臟狀況,血液是肝臟運作的液體,筋腱是血液的衍生,指甲是骨骼的衍生。
【所有因濕氣導致的腫脹和飽滿感,都與脾臟相關】
【各種咳嗽和氣喘,都與肺部相關】
【所有筋骨的疼痛,都與腎臟有關】,骨骼代表著腎臟的精華,牙齒是骨骼的衍生。
【各個關節的問題,都與膽囊有關】
【所謂的五心,指的是雙手、雙腳的手掌和腳掌,以及心臟】
6. 一身所屬臟腑經
頭屬,督脈,膀胱經,膽經,胃經。
顙屬,督脈,肝經,膀胱經。
目屬,肝經。白睛屬肺,瞳人屬腎,大小眥屬心,上下胞屬脾胃,黑睛屬肝,黑白間屬脾,內眥屬膀胱及大腸,外眥屬膽經及小腸。
面屬,心與大腸及胃經。
耳屬,胃與小腸,三焦經。
鼻屬,肺與督脈。
口屬,脾臟。
齒屬,腎臟。上齦及唇屬胃,下齦及唇屬大腸。
上齶屬,胃。
舌屬,心,腎,脾經。
喉嚨屬,胃,腎,心經。
胸屬,上焦,肺,心,心包,任脈。
腹屬,中焦,脾,肝,腎經,任脈。
小腹屬,下焦,肝,腎經。
脅屬,肝經,膽經。
背屬,膀胱,督脈。
肩屬,大腸,小腸,三焦經。
腰屬,腎與肝臟。
四肢屬,脾胃。
肌肉屬,主脾。
皮毛屬,主肺。
聲音屬,主肺。
九竅屬,心臟。
白話文:
【身體各部位所屬的臟腑經絡】
-
頭部:與督脈、膀胱經、膽經和胃經相關。
-
鬢角:由督脈、肝經和膀胱經負責。
-
眼睛:主要歸屬於肝經。其中,白眼珠連繫肺臟,瞳孔連接腎臟,眼角連接心臟,眼皮上下部分由脾胃控制,黑眼珠由肝臟管理,黑白眼珠之間的部分由脾臟負責,內眼角連接膀胱和大腸,外眼角則由膽經和小腸負責。
-
面部:受心臟、大腸和胃經影響。
-
耳朵:與胃、小腸以及三焦經有關。
-
鼻子:受到肺臟和督脈的影響。
-
口腔:主要由脾臟掌控。
-
牙齒:由腎臟負責。上牙齦和嘴脣受胃影響,下牙齦和嘴脣受大腸影響。
-
上頜:由胃經管轄。
-
舌頭:受到心臟、腎臟和脾經的影響。
-
喉嚨:由胃、腎臟和心經共同管理。
-
胸部:歸屬於上焦、肺臟、心臟、心包以及任脈。
-
腹部:與中焦、脾臟、肝臟和腎經以及任脈相關。
-
下腹部:由下焦、肝臟和腎經掌管。
-
肋骨:受肝經和膽經影響。
-
背部:與膀胱和督脈有關。
-
肩膀:受到大腸、小腸和三焦經的影響。
-
腰部:主要由腎臟和肝臟負責。
-
四肢:由脾胃控制。
-
肌肉:主要受脾臟影響。
-
皮膚和毛髮:由肺臟主管。
-
聲音:主要受肺臟影響。
-
九竅:受心臟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