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十二經者,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陽、足三陰,合為十二經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氣者,正氣也。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流注也。井、滎、輸、經、合者,本腧也。(《靈樞》)十二經一脈也,略為十二分而已也。(東垣。)

手太陰肺經(共十一穴)

中府,在周榮上二寸少外開三分、去中行六寸。針三分、留五呼,灸三壯、五壯。主治肺急胸滿喘逆,善噎食不下,肺膽寒熱咳嘔膿血,肺風面腫汗出肩息背痛,涕濁喉痹,少氣不得臥,飛屍遁注,癭瘤。此穴主瀉胸中之熱,其治多與大杼、缺盆、風府同。身體煩熱針中府,上氣咳逆、短氣氣滿食不下,灸五十壯。(《千金》)同意舍,能治胸滿哽噎。(《百證賦》)

雲門,在巨骨穴下四寸、微向內橫氣戶二寸、璇璣旁六寸大些。針三分、灸五壯。針太深令人逆息。(《甲乙》)灸五十壯,(《千金》)主治傷寒,四肢熱不已,咳逆短氣上衝心胸,脅肋煩滿徹痛,喉痹癭氣,臂不得舉。此穴主瀉四肢之熱,其治與肩髃、委中、腰俞大同。病癭,上氣胸滿,灸百壯。(《千金》)

天府,距腋下三寸、在臂上前廉、直對尺澤相距七寸半。針四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令人氣逆。主治暴痹內逆,肝邪相搏,卒中惡風邪氣,血溢口鼻,飛屍惡注,鬼語、悲泣、善忘,喘息不得安臥,痎瘧寒熱,目痃癭氣。身重嗜臥不自覺,灸五十壯,針三分補之。病癭惡氣,灸五十壯。(《千金》)兼合谷可追鼻中衄血。(《百證賦》)

俠白,在尺澤上五寸大些。針四分、留三呼,灸五壯。主治心痛氣短,乾嘔煩滿。

尺澤,在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筋骨罅中動脈應手、厥陰前直寸口。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五壯。甄權云:不宜灸。主治嘔吐上氣,喉痹鼓頷,心煩身痛,不得汗,舌乾,咳唾膿血,心痛氣短,肺積息賁,痎瘧汗出,中風,肩背痛,灑淅寒熱,風痹肘攣,四肢腫痛不得舉,脅痛腹脹,小便數,溺色變,遺矢無度,面白善嚏,悲愁不樂及小兒慢驚風,可灸一壯。邪病,四肢重痛諸雜候,尺澤主之,一名鬼堂。嘔吐上氣,灸三壯、七壯,氣短不語,灸百壯。(《千金》)理筋急,兼曲池療肘臂攣痛。(《玉龍賦》)吐血定喘,須補此穴。(《靈光賦》)治五般肘痛,又須針清冷淵,以收功。(《席弘賦》)

孔最,在腕上七寸、尺澤下三寸半。針三分、留三呼,灸五壯。主治熱病汗不出,灸三壯即汗出,及咳逆肘臂痛、屈伸難,吐血失音,頭痛咽痛。

列缺,在腕後一寸五分行向外。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慎酒、面、生、冷等物。主治偏風口眼喎斜、手肘痛無力、半身不遂、口噤不開,痎瘧寒熱煩躁,咳嗽喉痹,嘔沫縱唇,健忘驚癇善笑,妄言妄見,面目四肢癰腫,小便熱痛。實則肩背暴腫汗出,虛則肩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四肢厥逆,瘛瘲屍厥。若患偏風,灸至百壯;若患腕勞,灸七七壯甚妙。男子陰中疼痛,尿血精出,灸五十壯。(《千金》)兼太淵,治咳嗽風痰。(《玉龍賦》)頭部痛須尋之,痰涎壅塞咽乾宜此。(《攔江賦》)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須瀉此穴;偏正頭痛求此,又須重瀉太淵,無不應。(《席弘賦》)堪治咳嗽寒痰。(《通玄賦》)頭項須尋列缺。(《四總穴》)後谿並列缺,治胸項有痛。(《千金》)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上壅,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疾如拿。(《馬丹陽》)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十二經脈是指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合稱為十二經脈。人體關節之間,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這些關節之處是神氣運行出入的地方,這裡所說的關節並非指皮膚、肌肉、筋骨等,而是指神氣流通之處。神氣就是人體的正氣。神氣運行出入的通道,就是經脈的流注。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這些是經脈上的基本腧穴。《靈樞》認為,十二經脈本為一體,只是為了方便說明才分為十二個部分。《東垣》則認為,十二經脈其實就是一個整體脈絡的十二個分支。

手太陰肺經(共十一穴)

  • 中府穴: 位於胸部,鎖骨外端下方約兩寸,距離身體中線約六寸的位置。針刺三分深,留針約五個呼吸時間,可以艾灸三到五壯。主要治療肺氣急促、胸悶、呼吸困難,以及打嗝、食不下嚥,肺部寒熱引起的咳嗽、嘔吐膿血,肺風導致的面部腫脹、多汗、肩背疼痛,鼻涕濁、咽喉腫痛,呼吸短淺難以入睡,以及類似被鬼附身、腫瘤等疾病。此穴主要用於疏泄胸中的熱邪,其治療效果常與大杼穴、缺盆穴、風府穴相似。身體煩躁發熱時針刺中府穴,對於呼吸困難、咳嗽、氣喘、胸悶、食不下嚥等症狀,可以艾灸五十壯。《千金方》認為中府穴與舍穴的功效相同,都能治療胸悶、哽噎。《百證賦》也認為中府穴能治療胸悶。

  • 雲門穴: 位於鎖骨下四寸,略偏向內側,與氣戶穴相隔二寸,距離璇璣穴旁六寸多一些的位置。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五壯。針刺太深會導致呼吸不順。《甲乙經》認為艾灸雲門穴五十壯。《千金方》認為艾灸雲門穴五十壯,主要治療傷寒後,四肢持續發熱,咳嗽、呼吸急促上衝到心胸,脅肋部煩悶疼痛,咽喉腫痛,癭瘤,手臂無法抬起等症狀。此穴主要用於疏泄四肢的熱邪,其治療效果與肩髃穴、委中穴、腰俞穴相似。若患癭瘤、氣喘胸悶,可以艾灸一百壯。《千金方》認為。

  • 天府穴: 位於腋下三寸,手臂內側,與尺澤穴相距七寸半的位置。針刺四分深,留針約三個呼吸時間,禁止艾灸,艾灸會導致氣逆。主要治療突然出現的痺症、內臟不適,肝邪入侵,突然中風、邪氣入侵,口鼻出血,類似被鬼附身,胡言亂語、悲傷哭泣、健忘,喘息無法安臥,瘧疾等疾病,以及身體沉重嗜睡不自知、癭瘤等症狀。身體沉重嗜睡時,可以艾灸五十壯,針刺三分深補之。若患癭瘤、惡氣,可以艾灸五十壯。《千金方》認為。天府穴與合谷穴同用,可治療鼻出血。《百證賦》認為。

  • 俠白穴: 位於尺澤穴上五寸多一些的位置。針刺四分深,留針約三個呼吸時間,可以艾灸五壯。主要治療心痛、氣短、噁心煩悶。

  • 尺澤穴: 位於肘部橫紋處,屈肘時,在筋骨之間的凹陷處,能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與厥陰經相對應,在寸口前方。針刺三分深,留針約三個呼吸時間,可以艾灸三到五壯。甄權認為此穴不宜艾灸。主要治療嘔吐、呼吸困難,咽喉腫痛、腮腺腫大,心煩、身體疼痛、無法出汗,口乾,咳嗽膿血,心痛、氣短,肺部積聚、氣喘,瘧疾、汗出,中風,肩背疼痛,忽冷忽熱,風濕痺痛導致的肘部攣縮,四肢腫痛無法舉起,脅肋疼痛、腹脹,小便頻繁、尿液顏色異常,大便失禁,臉色蒼白、容易打噴嚏,悲傷憂愁以及小兒慢驚風等症狀。可以艾灸一壯。此穴主要治療各種邪病、四肢沉重疼痛等雜病,又名鬼堂。嘔吐、氣喘時,可以艾灸三到七壯;呼吸短促、說不出話時,可以艾灸一百壯。《千金方》認為。此穴能疏通筋脈,與曲池穴同用可治療肘臂攣痛。《玉龍賦》認為。止血定喘需補尺澤穴。《靈光賦》認為。治療各種肘部疼痛,還需針刺清冷淵穴以增強效果。《席弘賦》認為。

  • 孔最穴: 位於腕上七寸,尺澤穴下三寸半的位置。針刺三分深,留針約三個呼吸時間,可以艾灸五壯。主要治療發熱不出汗,艾灸三壯就能出汗,以及咳嗽、肘臂疼痛、屈伸困難,吐血、失聲、頭痛、咽痛等症狀。

  • 列缺穴: 位於腕後一寸五分,略向外側的位置。針刺二分深,留針約三個呼吸時間,可以艾灸三壯,但要注意飲食,避免飲酒、食用麵食、生冷食物等。主要治療偏癱、口眼歪斜、手肘疼痛無力、半身不遂、口噤不開,瘧疾、忽冷忽熱、煩躁,咳嗽、咽喉腫痛,嘔吐泡沫、嘴唇歪斜,健忘、驚癇、善笑、胡言亂語、產生幻覺,面部、四肢癰腫,小便灼熱疼痛等。實證表現為肩背突然腫脹、汗出,虛證表現為肩背寒冷顫抖、呼吸短促、四肢厥冷、抽搐、昏厥等。若患偏癱,可以艾灸至一百壯;若患腕部勞損,艾灸七七壯效果極佳。男子陰部疼痛、尿血、遺精時,可以艾灸五十壯。《千金方》認為。列缺穴與太淵穴同用,可以治療咳嗽、風痰。《玉龍賦》認為。頭痛需尋找此穴,痰涎堵塞、咽喉乾燥時也適用。《攔江賦》認為。氣喘胸痛,可先取太淵穴,如無效,再瀉列缺穴;偏頭痛、正頭痛,先取列缺穴,再重瀉太淵穴,效果明顯。《席弘賦》認為。此穴能治療咳嗽寒痰。《通玄賦》認為。頭部、頸部疾病需尋找列缺穴。《四總穴》認為。後溪穴與列缺穴合用可治療胸頸疼痛。《千金方》認為。此穴善於治療偏頭痛、全身風濕麻木、痰液頻繁上湧、口噤不開等症狀,只要明瞭補瀉手法,就能手到病除。《馬丹陽》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