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四 (11)
卷四 (11)
1. 卷四
天牖,二穴,在頸大筋前,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一寸陷中。(《銅人》)在耳下頸大筋外發際上一寸。(《入門》)針入一寸、留七呼,禁不宜灸,若灸之面腫眼合,先取譩譆,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差。(《銅人》)
翳風,二穴,在耳珠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針入七分,可灸七壯。(《銅人》)
瘛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針入一分,禁不可灸。(《銅人》)
顱息,二穴,一名顱囟。在耳後間青絡脈。(《銅人》)在耳後上青脈間。(《入門》)可灸七壯,禁不可針。(《銅人》)
絲竹穴,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銅人》)在眉尾骨後陷中。(《入門》)針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不幸使人目小,又令人目無所見。(《銅人》)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銅人》)在耳郭上,中間髮際下。(《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針。(《入門》)
和髎,二穴,在耳門前銳發下陷中橫動脈。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中缺者。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足少陽膽經(共四十三穴)
瞳子髎,在目外去小眥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主治頭痛,目癢,外眥赤痛,翳膜青盲,遠視䀮䀮,淚出多眵。一云:兼少澤,能治婦人乳腫。
聽會,在耳前肉峰之前,上有下關、下有耳門,此穴居中。針四分,灸三壯。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瘛瘲,喎斜。治耳聾腮腫。(《玉龍賦》)耳聾針聽會更瀉迎香功如神,兼金門,治傷寒兩耳聾。(《席弘賦》)兼翳風,治耳聾氣閉。
客主人,在下關上五分。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甲乙經》曰:針太深令人耳無聞。一曰:禁針。一曰:針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主治口眼偏斜,耳聾耳鳴,聤耳,目眩,齒痛,瘛瘲口噤不能嚼物。
頷厭,在懸顱上五分,與風池上下相對有二寸,風池微向外些。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曰:針深令人耳無所聞。主治頭風偏頭頸項俱痛,目眩耳鳴,多嚏,驚癇,歷節風,汗出。兼懸顱,治偏頭痛。(《百證賦》)
懸顱,與竅陰並,竅陰在前,懸顱在後,相距三分大些。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頭痛,齒痛,偏頭痛引目,熱病汗不出。兼頷厭,治偏頭痛。
懸釐,與完骨並,完骨在前,懸釐在後,相距三分,上直頷厭一寸,下直風池一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偏頭痛,面腫,目銳眥痛,熱病煩心汗不出。
曲賓,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微後些、直顱息。針三分,灸三壯。主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口噤難言,項強不得顧,頭角痛,巔風,目眇。
白話文:
[卷四]
天牖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方,鎖骨上窩上方、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穴下方髮際上一寸的凹陷處。《銅人經》記載,亦可在耳下頸部大筋外側髮際上一寸處取穴。針刺深度一寸,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禁止灸灼。若灸灼此穴,則會導致面部腫脹、眼睛閉合,此時應先針刺譩譆穴,再針刺天牖穴和風池穴,病情即可好轉。《銅人經》記載。
翳風穴:位於耳珠後方尖角的凹陷處,按壓此穴會引起耳內疼痛。針刺深度七分,可灸七壯。
瘛脈穴:又名資脈穴,位於耳根後方雞足(耳垂後方)青筋脈絡處。針刺放血,血量如豆汁般大小,針刺深度一分,禁止灸灼。
顱息穴:又名顱囟穴,位於耳後青筋脈絡間。《銅人經》記載,亦可在耳後上方青脈之間取穴。《入門》記載。可灸七壯,禁止針刺。《銅人經》記載。
絲竹穴:又名目髎穴,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處。《銅人經》記載,亦可在眉尾骨後凹陷處取穴。《入門》記載。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禁止灸灼。若不幸針刺此穴,會導致眼睛變小,甚至失明。《銅人經》記載。
角孫穴:位於耳廓中間上方,耳輪與耳廓之間的空隙處。《銅人經》記載,亦可在耳廓上方,髮際下方取穴。《入門》記載。可灸三壯,禁止針刺。《入門》記載。
和髎穴:位於耳門穴前方,銳利髮際下方凹陷處的橫向血管處。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灼。
耳門穴:位於耳前,耳垂與耳廓之間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可灸三壯。
足少陽膽經(共四十三穴)
瞳子髎穴:位於目外眥(眼角外側)後方五分處。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頭痛、眼睛癢、眼角外側紅腫熱痛、翳膜遮蔽視力、視力模糊、流淚多眼屎。另有記載,此穴配合少澤穴,可治療婦女乳房腫痛。
聽會穴:位於耳前骨隆起的前方,上為下關穴,下為耳門穴,此穴位於中間。針刺四分,灸三壯。主治耳聾、耳鳴、牙關脫臼、牙痛、中風、瘛瘲(一種抽搐症)、口眼歪斜。亦可治療耳聾伴隨腮腺腫脹。《玉龍賦》記載;耳聾針聽會,再瀉迎香,功效如同神明,配合金門穴,治療傷寒引起的兩耳失聰。《席弘賦》記載;配合翳風穴,治療耳聾氣閉。
客主人穴:位於下關穴上方五分處。針刺一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灸三壯。《甲乙經》記載:針刺過深會導致耳聾。另有記載:禁止針刺。另有記載:針刺上關穴不宜過深,針刺下關穴不宜時間過長。主治口眼歪斜、耳聾、耳鳴、慢性中耳炎、頭暈目眩、牙痛、瘛瘲(一種抽搐症)、口部緊閉不能咀嚼食物。
頷厭穴:位於懸顱穴上方五分處,與風池穴上下相對,相距約二寸,風池穴略微向外側偏移。針刺三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灸三壯。《氣府論》注釋:針刺過深會導致耳聾。主治頭痛、偏頭痛、頸項疼痛、頭暈目眩、耳鳴、多打噴嚏、驚癇(一種抽搐症)、關節疼痛、出汗。配合懸顱穴,治療偏頭痛。《百證賦》記載。
懸顱穴:與竅陰穴並列,竅陰穴在前,懸顱穴在後,相距約三分。針刺三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灸三壯。主治頭痛、牙痛、偏頭痛引起的眼睛疼痛、熱病汗出不暢。配合頷厭穴,治療偏頭痛。
懸釐穴:與完骨穴並列,完骨穴在前,懸釐穴在後,相距約三分,向上直達頷厭穴一寸,向下直達風池穴一寸。針刺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主治偏頭痛、面部腫脹、眼角外側疼痛、熱病煩躁心慌、汗出不暢。
曲賓穴:位於耳上髮際一寸處,略微後移,與顱息穴在同一垂直線上。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頷頰腫脹導致牙關張口困難、口部緊閉不能說話、頸項僵硬不能轉動、頭角疼痛、巔頂頭痛、眼睛斜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