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手太陰肺經左右凡二十二穴

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太陰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瀉五吸,禁不可灸。(《銅人》)出血以瀉諸臟之熱。(《靈樞》)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泄諸臟熱,湊。咽中腫塞、水粒不下,針之立愈。(《資生》)

魚際,二穴,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溜為滎。針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入門》)

太淵,二穴,一名大泉。在手掌後橫紋頭陷中;一云在魚後一寸陷者中。手太陰脈之所注為輸。針入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經渠,二穴,在寸日脈中。手太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之則傷人神。(《銅人》)

列缺,二穴,在去腕側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中指末、兩節兩骨罅中。手太陰絡則走陽明。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資生》)

孔最,二穴,在側腕上七寸宛宛中。手太陰之郄。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尺澤,二穴,在肘約紋中。(《銅人》)肘中之動脈也。又云肘中約紋上動脈中。(《綱目》)在臂屈伸橫紋中、筋骨罅陷中。又云肘中約上、兩筋動脈中。(《資生》)手太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一云:不宜灸。(《入門》)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在肘上五寸動脈中。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臑臂內廉動脈中,舉手以鼻取之。針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銅人》)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挾氣戶旁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銅人》)在人迎下、第二骨間相去二寸四分。(《資生》)可灸五壯,針入三分,刺深則使人氣逆,故不宜深刺。(《甲乙》)

中府,二穴,肺之募也。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陷中、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仰而取之。手足太陰之會也。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銅人》)

手陽明大腸經(共二十穴)

商陽,手食指內側,去爪角如韭葉。針一分、留一呼,灸三壯。主治胸中氣滿喘咳,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痎瘧,口乾頤腫齒痛,目盲,惡寒,肩、背、肢、臂腫痛相引、缺盆中痛,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立已。兼太谿,治寒瘧有驗。(《百證賦》)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此穴及少商、中衝、少衝,使血氣流通,乃急救回生之妙穴。(《乾坤生意》)

二間,在食指本節前、第三節後紋頭陷中。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主治頤腫喉痹,肩、背、臑痛,鼻衄,齒痛,目黃,口乾,口眼歪斜,飲食不通,振寒,傷寒水結。治牙疼妙。(《玉龍賦》)兼陽谿,治牙疼、腰痛、咽痹。(《席弘賦》)兼陰郄,能疏通寒慄惡寒。(《百證賦》)治目昏不見。(《通玄賦》)兼三里,治牙疼、頭痛、喉痹。(《天星秘訣》)

白話文: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手太陰肺經(共二十二穴)

少商穴:位於大拇指內側指甲角旁,指甲邊緣與肉交界處。是手太陰肺經的井穴。針刺深度約一分,留針時間為三呼,瀉法為五吸,禁灸。出血療法可瀉除臟腑之熱。治療咽喉腫塞、飲食不下,針刺後可立即痊癒。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掌指關節後方的肌肉隆起處。是手太陰肺經的滎穴。針刺深度約二分,留針時間為三呼,禁灸。

太淵穴:又名大泉穴,位於手腕掌面橫紋橈側端凹陷處。是手太陰肺經的輸穴。針刺深度約二分,可灸三壯。

經渠穴:位於手腕掌面橫紋上,橈動脈搏動處。是手太陰肺經的經穴。針刺深度約二分,留針時間為三呼,禁灸,灸之傷神。

列缺穴:位於手腕背側,橈骨莖突上方一寸五分處,兩骨之間的凹陷處。手太陰肺經的絡穴,與陽明經相通。針刺深度約二分,留針時間為三呼,瀉法為五吸,可灸七壯。

孔最穴: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七寸處,肱二頭肌肌腱的內側緣。是手太陰肺經的郄穴。針刺深度約三分,可灸五壯。

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點。是手太陰肺經的合穴。針刺深度約三分,可灸五壯,亦有說法不宜灸。

俠白穴:位於肘內側,天府穴下方五寸,肱二頭肌肌腱內側緣。針刺深度約三分,可灸五壯。

天府穴:位於腋下三寸,肱二頭肌內側緣。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時間為三呼,禁灸。

雲門穴:位於鎖骨下窩,靠近氣管旁。可灸五壯,針刺深度約三分,刺深則易導致氣逆,不宜深刺。

中府穴:位於鎖骨下緣,雲門穴下約一寸處,第2肋間隙。是肺的募穴,也是手足太陰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時間為三呼,可灸五壯。

手陽明大腸經(共二十穴)

商陽穴:位於食指橈側指甲角旁,指甲邊緣與肉交界處。針刺深度約一分,留針時間為一呼,可灸三壯。治療胸悶氣喘咳嗽,發熱無汗,耳鳴耳聾,寒熱瘧疾,口乾舌燥,牙痛,目盲,惡寒,肩背肢體疼痛,鎖骨上窩疼痛等症。三稜針點刺此穴及少商、中衝、少衝穴,可急救中風昏迷等症。

二間穴:位於食指掌指關節後方的近側橫紋處。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時間為六呼,可灸三壯。治療口眼歪斜,牙痛,咽喉腫痛,肩背臂痛,鼻出血,目黃,口乾,飲食不進,寒戰,傷寒水腫等症。與其他穴位配伍,可治療牙痛、腰痛、咽喉腫痛、目昏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