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咳嗽

凡痰喘因熱而上,謂火氣炎上故也。

咳逆不止,自大椎至五椎節上,灸隨年壯。

又方:期門三壯立止。

又方:在乳下容一指許,正與乳相直肋間陷中灸三壯,女人則屈乳頭取之,灸男左女右到肌,立止。

失音,魚際、合谷、間使、神門、然谷、肺俞、腎俞。

唾喘,上星七壯,合谷三壯,太淵、後谿、然谷、天突。

嘔吐不下食,中脘、然谷針,心俞二十壯。

喘急,上星、合谷、太谿、大陵、列缺、下三里,久留針,下其氣。

哮喘,天突五壯,又以細索套頸量鳩尾骨尖其兩端,旋後脊骨上索盡處點記,灸七壯或三七壯。

翻胃,酒及粥湯皆吐,間使三壯,中脘針,神效。

痰喘,膏肓俞灸,肺俞灸,腎俞灸,合谷針,太淵針,天突灸七壯,神道三七壯,膻中七七壯。

乾嘔,期門三壯。

肺癰咳嗽上氣,天突、膻中、膏肓俞、肺俞皆灸。騎竹馬穴七壯,諸穴之效,無逾於此穴也。

咳喘飲水,太淵、神門、支溝、中渚、合谷。

喘嘔欠伸,太淵、中脘、下三里、三陰交併針。

唾血內損,魚際瀉,尺澤補。間使、神門、太衝、肺俞百壯,肝俞百壯,脾俞三壯,下三里。

痰涎,然谷、復溜、腎俞並灸。

喘脹不能行,期門五壯,中脘、下三里並針,合谷、上星並灸。

結積留飲,膈俞五壯,照海三壯,中脘針,留十呼而出。

白話文:

[咳嗽]

只要是因為熱氣上升導致的痰喘,都是因為火氣上升的緣故。

如果咳嗽不停,可以從大椎穴一直到第五個椎節上,依照年齡灸適當次數。

另一方法:在期門穴灸三次,馬上就能停止。

另一方法:在乳頭下方大約一個手指寬的地方,正對乳頭直線肋間凹陷處灸三次,女性的話,要將乳頭彎曲來取穴,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灸到肌肉層,馬上就能停止。

失聲,可以針灸魚際穴、合谷穴、間使穴、神門穴、然谷穴、肺俞穴、腎俞穴。

唾液喘息,上星穴灸七次,合谷穴灸三次,太淵穴、後谿穴、然谷穴、天突穴。

無法吞嚥食物,中脘穴、然谷穴針灸,心俞穴灸二十次。

呼吸急促,上星穴、合谷穴、太谿穴、大陵穴、列缺穴、下三里穴,讓針留置一段時間,以調理氣息。

哮喘,天突穴灸五次,再用細繩套住脖子,量出鳩尾骨尖端兩端的距離,轉向背後脊骨,在繩子盡頭做記號,灸七次或二十一次。

反胃,喝的酒和粥湯都吐出來,間使穴灸三次,中脘穴針灸,非常有效。

痰喘,膏肓俞穴、肺俞穴、腎俞穴灸,合谷穴、太淵穴針灸,天突穴灸七次,神道穴灸二十一次,膻中穴灸四十九次。

乾嘔,期門穴灸三次。

肺癰咳嗽上氣,天突穴、膻中穴、膏肓俞穴、肺俞穴都灸。騎竹馬穴灸七次,所有穴位的效果,沒有超過這個穴的。

喝水時咳嗽,太淵穴、神門穴、支溝穴、中渚穴、合谷穴。

喘息嘔吐打哈欠,太淵穴、中脘穴、下三里穴、三陰交穴一起針灸。

吐血內傷,魚際穴放血,尺澤穴補血。間使穴、神門穴、太衝穴、肺俞穴灸一百次,肝俞穴灸一百次,脾俞穴灸三次,下三里穴。

多痰,然谷穴、復溜穴、腎俞穴一起灸。

喘息浮腫無法行走,期門穴灸五次,中脘穴、下三里穴一起針灸,合谷穴、上星穴一起灸。

結積停滯,膈俞穴灸五次,照海穴灸三次,中脘穴針灸,留針十次呼吸再拔出。

2. 咽喉

前頸後咽。咽以咽物,喉以候氣。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臟以系肺,故以之候氣,氣喉谷咽是也。若腑寒,則咽門破而聲嘶。

噎者,皆由於陰陽不恆,三焦隔絕,津液不利,故令人氣隔成噎也。足陽明胃經、肺經、心經、小腸經,皆絡於喉嚨。凡治者,各隨其經應手針之,萬無一失。

單蛾,天窗穴,在頸大筋前曲頰端下陷中。以針深刺患邊一二寸許,至喉內當處而後即出,然使病人吞涎無礙,神效。

雙蛾,天窗、尺澤、神門、下三里、太谿,並針少商及大姆指爪甲後根排刺三針。如病急,一日再針,神效。

咽喉不腫而熱塞吞飲從鼻還出,久不愈,然谷、合谷並久留針即瀉。

喉痛胸脅支滿,尺澤、太谿、神門、合谷、內關、中渚、絕骨。

白話文:

[咽喉]

前面的脖子後面的咽喉。咽喉用來吞嚥食物,喉部用來呼吸。咽喉連接三個部位通往胃部,因此用來吞嚥食物;喉部通往五臟聯繫到肺部,因此用來呼吸,這就是所謂的氣由喉部,食物由咽喉。如果腹部寒冷,就會導致咽喉功能受損,聲音嘶啞。

噎食,都因為陰陽失調,三焦功能阻塞,津液運行不順暢,所以會使人氣管阻塞形成噎食。足陽明胃經、肺經、心經、小腸經,都與喉部相關。治療時,依照各條經絡進行針灸,絕對不會出錯。

單側扁桃腺發炎,天窗穴,位於頸部大肌肉前方,顴骨末端下方凹陷處。用針深刺患病一側一到二寸左右,直到喉部適當位置然後拔出,這樣讓病人吞口水不受影響,效果神奇。

雙側扁桃腺發炎,天窗、尺澤、神門、下三里、太谿,同時針灸少商穴以及大拇指指甲後方根部連刺三針。如果病情緊急,一天可以針灸兩次,效果神奇。

咽喉沒有腫脹但熱感堵塞,吞飲的食物從鼻子倒流出來,長時間不好轉,可針灸然谷、合谷,保持針頭一段時間,然後放血。

喉嚨疼痛伴隨胸部脹滿,尺澤、太谿、神門、合谷、內關、中渚、絕骨。

3. 頰頸

項屬胃經、膽經。凡病痛者為實,癢者為虛,醫者宜臨機應變。

牙頰痛,合谷、下三里、神門、列缺、龍玄三壯,在手側腕上交叉脈,呂細二七壯,在足內踝尖。

項強,風門、肩井、風池、崑崙、天柱、風府、絕骨,詳其經絡治之,兼針阿是穴。隨痛隨針之法,詳在於手臂痠痛之部,能行則無不神效。

白話文:

【臉頰與脖子】

頸部問題通常和胃經與膽經相關。如果出現疼痛,代表身體有實證;若感到癢,則可能是虛證。醫生在治療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牙齒與臉頰疼痛,可針刺合谷、下三里、神門、列缺、以及龍玄穴位三次,這些穴位位於手腕的手背側,還有呂細穴,需針刺二十七次,這個穴位位於腳內側腳踝的尖端。

頸部僵硬,應針刺風門、肩井、風池、崑崙、天柱、風府、絕骨等穴位,具體穴位選擇需根據經絡情況來決定,同時可以配合針刺疼痛點(阿是穴)。隨時痛就隨時針刺的方法,詳細說明在手臂痠痛的部分,只要能正確操作,效果非常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