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堂針灸集成》~ 卷二 (13)
卷二 (13)
1. 食不化
飢飽失時,脾胃不和之致。脾胃實,則消穀善飢;脾胃虛,則癖食不消。
飲食倍多身漸羸瘦痃癖腹痛,脾俞三壯至年壯,章門、期門、太白、中脘針。
腹脹不嗜食食不化,中脘針,肝俞七壯,胃俞年壯,脾俞三壯。
飲食困憊四肢怠惰煩熱嗜臥,脾俞、然谷、腎俞、解谿。
嘔逆不得食,心俞百壯,只針中脘穴,神效。
食積善渴,勞宮、中渚、支溝、中脘。
惡聞食氣,下三里、中脘針。
傷飽瘦黃,章門、中脘針,神效。
翻胃,公孫、中脘針。
白話文:
[消化不良]
因為飲食沒有規律,導致脾胃運作失調。脾胃功能強時,會有很好的食慾及消化能力;脾胃虛弱時,就算吃很少也會覺得消化不良。
吃得多身體卻越來越瘦弱,有腹痛及腹部異常的問題,在脾俞穴施針三次至適合年齡的次數,章門穴、期門穴、太白穴、中脘穴也要施針。
肚子脹氣,對食物沒興趣,吃了也不易消化,在中脘穴施針,肝俞穴施針七次,胃俞穴施針次數根據年齡,脾俞穴施針三次。
飲食後感到疲倦,四肢無力,身體煩躁發熱,只想躺著,在脾俞穴、然谷穴、腎俞穴、解谿穴施針。
反胃無法進食,在心俞穴施針一百次,只需在中脘穴施針,效果神奇。
食物堆積在胃中,容易口渴,在勞宮穴、中渚穴、支溝穴、中脘穴施針。
無法忍受食物的氣味,在下三里穴、中脘穴施針。
因過飽而瘦弱臉色差,在章門穴、中脘穴施針,效果神奇。
胃反轉,在公孫穴、中脘穴施針。
2. 黃疸
多因脾胃不和。通身面目悉黃,或大便黑血,小便黃。食疸者,頭眩心煩;酒疸者,目黃,鼻塞,心中及足下熱;女勞疸者,額黑身黃,小腹滿急,小便難,難治也。大概,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寒熱、小便白濁、渴則難治,不渴則可治也。
腎疸,風門五壯,腎俞年壯,少澤一壯,三陰交三壯至三十壯,合谷三壯。
黃疸,百勞三七壯,下三里、中脘針,神效。
酒疸,身目俱黃,心痛,面赤斑,小便不利。公孫、膽俞、至陽、委中、腕骨、中脘、神門、小腸俞。
三十六黃疸方,云:先灸脾俞、心俞各三壯,次灸合谷三壯,次灸氣海百壯,只針中脘穴,神效。
女勞疸,公孫、關元、腎俞、然谷、至陽,(在七椎下,俯而取之。)三壯。
食疸,下三里、神門、間使、列缺、中脘針。
白話文:
這些病症大多因為脾胃運作失調所導致。全身包括臉部和眼睛都會變黃,有的人會有黑色血便,尿液顏色也會變黃。若因飲食導致的黃疸,會出現頭暈和心煩的症狀;若因過量喝酒引發的黃疸,眼睛會變黃,鼻子不通,並感覺到心臟部位和腳底有熱感;若是因過度勞累導致的黃疸,額頭會變黑,身體變黃,小腹會感到脹滿緊繃,排尿困難,這種情況較難治療。一般來說,各種黃疸病如果伴有口淡無味,心跳加速,耳鳴,腳力虛弱,冷熱交替,小便混濁,以及口渴等症狀,病情就比較嚴重,反之,如果沒有口渴的症狀,病情相對較輕,容易治療。
對於"腎疸",應在風門穴施灸五壯,在腎俞穴施灸年壯,在少澤穴施灸一壯,在三陰交穴施灸三壯至三十壯,在合谷穴施灸三壯。
對於"黃疸",應在百勞穴施灸三七壯,在下三里、中脘穴針刺,此法有神奇療效。
對於"酒疸",身體和眼睛皆呈現黃色,心臟疼痛,面部有紅斑,小便排泄不順。應在公孫、膽俞、至陽、委中、腕骨、中脘、神門、小腸俞等穴位進行治療。
對於一種名為"三十六黃疸方"的治療方法,其步驟如下:首先在脾俞、心俞穴各施灸三壯,然後在合谷穴施灸三壯,再在氣海穴施灸百壯,最後只需針刺中脘穴,此法效果極佳。
對於"女勞疸",應在公孫、關元、腎俞、然谷、至陽穴進行治療,其中至陽穴位於第七個胸椎下方,需在彎腰時才能找到。每個穴位施灸三壯。
對於"食疸",應在下三里、神門、間使、列缺、中脘等穴位進行針刺治療。
3. 瘡腫
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主治在各隨其經及心經。
癰者,陽滯於陰為腫,有嘴高起,皮肉光澤者是。
疽者,陰滯於陽為腫,無嘴,內暈廣大,皮膚起紋不澤者是。欲知疽口,以濕紙敷貼腫上,先干處是疽口也。
癰、疽、疔、癤之初出,看其經絡部分,各隨其經行針無旬日,如或針旬日,則無效矣。勿論擇日諸忌,逐日針刺,或一日再刺,以瀉其毒,則不至十日自安。若針旬日或針五六度而病者為苦,半途而廢至於死亡。或如不死,腐惡內生,新肉延於累月,艱苦萬狀。連針十餘日之苦,與其死亡或至辛苦,孰輕孰重,悔之無及。
若病人不欲針治者,急灸騎竹馬穴七壯,無不神效。
又方:初出三日前,用手第四指納口浸津涎洽塗腫上,晝夜不輟,使不幹,不過四五日自安。方藥無逾於此也。
癰疽毒腫,初出三日前,急灸其腫嘴,三七壯自安。千方萬藥無逾於此。其初發,至小如粟,故人皆忽。待至其發毒,必至死域,追悔莫及。若已過三日,即灸騎竹馬穴各七壯,無不神效。
癰疽諸腫或不癢不痛色青黑者,內先死,終不救。其初發,急灸騎竹馬穴各七壯。
髮際腫唇腫面腫,最難危症。慎勿輕破,須各隨其經絡逐日行針,以瀉其毒氣,效。若未能針治,敷自腐藥,以待膿潰,兼用蟾膾五六個連食,已潰或未潰皆效。
背腫,亦行逐日針經絡自安。然而,未能善治竟至熟膿,以大針決破裂過赤暈之裔,即取大蟾六七個作膾,用姜芥汁連食,惡肉消盡而新肉已生,可以起死回生。
背腫當處狀如粟米者,亂出於腫上,自作穿孔,以手指揉按,則自其各孔膿汁現出,按休則其各孔膿汁還入,是為熟膿矣。以大針裂破赤暈之裔。
凡大小腫,不問日數,即灸騎竹馬穴七壯,無不效者。
騎竹馬穴法,以直杻先量患人尺澤穴橫紋,此起循肉至中指端截斷,令患人解衣裙露體,騎坐於直竹之上,(瘦人用細竹,肥人用大竹。)當尾窮骨可堪接坐,然後將其先量杻,從脊豎立於坐竹之上,杻端盡處脊上點記(此則非灸穴也),更用禾稈量病人,男左女右,中指中節兩紋為一寸,又加一寸合為二寸,將其二寸中折墨記,著於先點脊上橫布稈兩端盡處,(是灸穴也。)各灸七壯止,不可多灸。以此灸之,則無不愈者,蓋此二穴心脈所過,凡癰疽之疾,皆由於心氣留滯,故生此毒,灸此則心脈流通,即時安愈,可以起死回生矣。
諸危惡症,目直視,摸衣,魚口氣喘,命難全。病人氣實則易治,虛則難治。凡腫不熱、不痛、不高低、陷破爛、肉色紫黑為內發,肉先死,必死之疾也。
五逆症察色,察眼目,白睛黑眼胞約小,一逆;納藥嘔吐,二逆;腹痛渴甚,三逆;肩項不便,四逆;聲嘶色脫或痢疾,五逆,無此五逆者順也。
白話文:
疼痛、搔癢、瘡、瘍這些病症,都屬於心火旺盛引起的,治療的重點要根據病症發生在哪些經絡,以及心經的相關位置來進行。
癰這種病,是陽氣阻滯在陰經所造成的腫塊,特徵是有突起的開口,皮膚呈現光亮。
疽這種病,是陰氣阻滯在陽經所造成的腫塊,沒有開口,腫塊內部的範圍廣大,皮膚表面呈現紋路且不光澤。想要知道疽的開口在哪,可以用濕紙敷在腫塊上,先乾掉的地方就是疽的開口。
癰、疽、疔、癤剛開始發作時,要觀察它們在哪條經絡上,然後根據經絡的走向立刻針灸,如果拖延到十天以上,針灸就沒有效果了。不要考慮選擇日子等禁忌,每天都要針刺,或者一天多次針刺,來排除毒素,這樣不用十天就可以痊癒。如果針灸拖延到十天以上,或是針灸五六次就停止,病人的痛苦會加倍,半途而廢甚至會導致死亡。就算沒死,也會導致內部組織腐爛,新肉生長需要數月之久,非常辛苦。比起連續針灸十幾天的痛苦,或是死亡或長期受苦,哪一個比較輕,應該要好好考慮,後悔就來不及了。
如果病人不想針灸,可以趕緊灸「騎竹馬穴」七壯,效果非常好。
還有一個方法:在腫塊剛出現的三天內,用手第四指沾口水塗在腫塊上,晝夜不停,不要讓它乾掉,大約四五天就會痊癒,這個方法比其他藥方都有效。
癰疽毒腫,在剛出現的三天內,趕快灸腫塊的開口處,灸二十一壯就會好,其他的治療方法都比不上這個。這些腫塊剛開始都很小,像小米粒一樣,所以大家常常忽略。等到毒素發作時,往往已經病入膏肓,後悔也來不及了。如果超過三天,就灸騎竹馬穴,各灸七壯,效果也非常好。
癰疽等各種腫塊,如果沒有搔癢或疼痛感,顏色呈現青黑色,表示體內已經開始敗壞,無法救治。在剛開始發作時,要趕快灸騎竹馬穴,各灸七壯。
髮際腫、嘴唇腫、臉腫這些病症,都是很危險的疾病。絕對不要輕易刺破,要根據它們在哪條經絡上,每天針灸來排除毒氣,效果很好。如果無法針灸,可以用腐蝕性的藥敷在腫塊上,等膿潰爛出來,同時配合吃五六個蟾蜍肉,無論腫塊是否潰爛,都有效果。
背部腫塊,也要每天根據經絡針灸來治療。然而,如果沒有好好治療,腫塊化膿,就要用大針刺破腫塊外圍紅暈的地方,然後取六七個大蟾蜍做成肉醬,用薑汁芥末汁調味一起吃,腐爛的肉會消失,新肉會長出來,可以起死回生。
背部腫塊如果出現像小米粒一樣,散亂地長在腫塊上,自己會穿孔,用手指按壓,每個孔都會流出膿汁,停止按壓膿汁就會流回孔內,這表示腫塊已經化膿。可以用大針刺破腫塊外圍紅暈的地方。
各種大小腫塊,不論發生幾天,都可以灸騎竹馬穴七壯,效果都很好。
「騎竹馬穴」的取穴方法,先用直尺量患者的尺澤穴橫紋,從那裡沿著手臂皮膚到中指指尖截斷,讓患者脫去衣物,跨坐在直竹上(瘦的人用細竹,胖的人用粗竹)。竹子尾端要對準尾椎骨,然後將剛才量的尺,從背部直立放在坐竹上,尺的頂端在背上做記號(這個記號不是灸的穴位)。再用禾稈量病人,男量左手,女量右手,中指中節的兩條橫紋算一寸,再加一寸共二寸,將二寸長禾稈對折做記號,橫放在剛剛背上做的記號,兩端禾稈指的地方(這個才是灸的穴位),各灸七壯就好,不可多灸。這樣灸,沒有不痊癒的,因為這兩個穴位是心脈經過的地方,癰疽這些疾病,都是因為心氣鬱滯所產生的毒素,灸這裡可以讓心脈暢通,立刻痊癒,可以起死回生。
各種危險的重症,如果出現眼睛直視、摸索衣物、張口喘氣等症狀,就很難救活。病人如果體質強壯就比較容易治療,體質虛弱就比較難治療。各種腫塊如果沒有發熱、沒有疼痛、不高不低、凹陷潰爛、肉色呈現紫黑,表示是從內部發出的病,肉已經壞死,是必死的疾病。
「五逆症」要觀察病人的氣色:觀察眼睛,眼白和眼黑的比例不協調,這是第一逆;吃藥就嘔吐,這是第二逆;肚子痛、極度口渴,這是第三逆;肩膀脖子不舒服,這是第四逆;聲音沙啞、臉色脫落或痢疾,這是第五逆。如果沒有這五逆的症狀,表示病情還算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