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急症簡方
《疑難急症簡方》一書,為清代醫家羅越峰所輯,成書並刊刻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此書如其名所示,是一部專門彙集針對「疑難」及「急症」的「簡方」,旨在提供快速、有效且易於取得的治療方法,以應對危急病況。全書共分四卷,涵蓋七十類病證的簡易方劑。從其問世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撰書宗旨以及凡例所載的編輯原則來看,這是一部極具實用主義色彩和人文關懷精神的醫方著作。
從兩篇序言中,可以窺見本書誕生的緣由與作者的抱負。姚北瀛嶠胡震的序提及羅越峰先生「秉性純粹,品行端方」,潛心岐黃之術近四十年,歷經十年蒐羅並集結良方。先生「捐貲刊板,以啟同人」,目的在於普及醫藥知識,「俾見者一目瞭然,價廉而功大,至易至簡」,認為這種「惠而不費」的舉動,對於「急」而需救的病患而言,是莫大的便利。他讚揚羅先生「仁心濟世,廣傳普施」,其救世之心將「並垂不朽」。章華國的序則提供了更多作者的個人背景,指出羅越峰的家族有深厚的醫學淵源,其祖父與父親皆有手錄醫書的習慣,羅先生自幼學習,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章華國特別強調,羅先生體恤「貧苦之民有疾者,恆艱於就醫,或就醫而艱於藥資」,同時也考慮到「疾之發於倉猝者」,即使是富裕家庭也可能面臨「急難覓藥」的困境。因此,他廣泛採集各家醫書中「經驗之方」,專挑選「藥易致者」,分類匯編,並自費「刊印傳送」,希望偏遠地區的百姓在遇到急病時,也能「按方以治之」。這兩篇序言共同勾勒出一位醫者,在積累了家族及個人的醫學知識後,出於深切的社會關懷,致力於將實用醫方普及化,以解決當時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和應對突發急症的現實問題。
凡例部分則進一步闡明了本書的編輯理念與使用須知,這是理解本書內容結構和作者思路的關鍵。凡例開宗明義便指出,猝暴之症「生死須臾」,一旦延遲則「藥難措置」,因此本書的目的是提供「精選各書」且「糾資刊告」的應急之方,以「濟倉皇」。作者深信醫書的價值在於傳播,「書賴人行,人賴書知」,鼓勵讀者將本書內容「傳播城鄉」,認為這甚至「更勝於書」。
凡例中對於藥味分量的調整說明,顯示出作者在編纂過程中並非簡單照抄,而是進行了實踐性的考量和修正。他指出古方中藥味分量「或無或重者,什有其二」,可能導致「難通行」,因此他根據經驗「加減註定」。這表明作者具有獨立的判斷和實際應用的經驗,力求藥方在實際操作中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凡例中對特定藥物的詳細註解,更突顯了本書的實用性與對藥材質量的重視。例如對雄黃的要求必須是「天黃」,而非一般的「平常雄黃」,因為天黃「不臭而力大」,是「救急之要藥」。對酒(紹酒、燒酒)和醋(米做)的種類要求,以及生薑用鮮薑(乾薑減半)的說明,都體現了作者對藥物炮製和質地的講究,認為這關係到藥效。這些細節對於讀者按方施藥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凡例中對黑大豆和赤小豆的討論。作者對黑大豆的品種(廣而功大者)難尋,以及與馬料豆、烏毛豆的區別有詳細描述,並考證了烏毛豆的功用,甚至提議通過提高收購價格來鼓勵種植,以確保藥源。這不僅是藥材學的知識,更反映了當時藥材供應的現實困境以及作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所付出的努力。他甚至列舉了黑大豆在治療中風、喉痹、婦科病等方面的功用,並建議在難以取得時可暫時以大豆(黃豆)權代。同樣地,對於赤小豆,作者糾正了將其誤作相思子的謬誤,明確指出其應是沙地所種的暗紅細豆,並驗證了其功效。這些關於藥材辨析、功用列舉及來源考量的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本書的實用價值,也展現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藥性的深入理解。
凡例中對藥物使用方式的說明,如「醋湯者,和以開水」、「酒送而遇不吃酒者,不妨加以開水」,以及「書中寫灰者,炭也」的解釋,都極具臨床指導意義,確保藥方能夠被正確理解和應用。作者特別強調「凡急症之藥,遲則不救,總宜預備」,提倡藥物預備,這對於急症救治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觀念。
關於病證分類和方劑應用,凡例中提到本書雖分其類(如書介所說的七十類,卷一至卷四的癲狗惡狗、毒蛇惡蟲、食毒五傷、跌打五傷、外科急症、內科急症、婦科急症等),但「亦有兼治之方」,使用時需要查閱。這提示本書的分類可能以病位或致病因素為主,但方劑的適用範圍可能較廣。作者提醒讀者「對症施藥,毋得模糊」,並提供了判斷藥效的原則:「一服不效,須再服,再服不效,則另議可也」,這是一種務實的治療策略,鼓勵讀者在緊急情況下先試用,但若無效則應及時調整。
最能體現作者醫德和時代特色的,莫過於對藥方來源的「註明出處」和使用「童便」的說明。作者明確表示「不敢杜撰,不敢掠美」,力求醫學知識的傳承與誠信,對於加入自己的見解則標明「愚按」,顯示其治學的嚴謹。而關於童便的用法,不僅規定了童男的年齡範圍,還針對當時父母可能因迷信(恐其減福)而不願子女取溺的問題,進行了思想教育,強調「救人性命,乃增福延壽之事」,鼓勵「踴躍」為之。這不僅反映了當時醫學中對童便藥用價值的認知,也折射出作者在面對傳統觀念時,以救人為先的進步思想。
然而,從提供的「內容」片段來看(卷一至卷四中針對多種不同病證,都重複列出「生大黃一兩,研末,每服三錢,米湯送下」這一完全相同的方劑),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甚至與凡例中關於藥材多樣性和 dosage 調整的詳細討論 seeming 矛盾。若嚴格按照提供的片段理解,那麼本書在這些列舉的急症中,似乎只推崇生大黃這一味藥,作為一種普適性的應急處理。生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對於食毒、跌打損傷瘀血、部分內科急症(如實熱積滯導致的心腹疼痛)、甚至某些外傷或中毒(如犬蛇咬傷後可能產生的熱毒或瘀滯)在理論上可以作為初步的通腑排毒或活血化瘀之藥。尤其生大黃「研末,米湯送下」,這種服用方式簡便快捷,符合「簡方」的原則。或許作者認為在許多急症初起或病因不明、難以精確辨證的危急關頭,先行使用具有廣泛解毒、排毒、通瘀作用的生大黃,是一種安全且可能有效的應急措施。然而,僅憑提供的有限片段,無法判斷這是否代表本書全部七十類病證的用藥情況,也可能僅是某些特定大類下,生大黃作為首選或通用急救藥物的體現,而具體到每一小類病證,可能還應有其他更細緻的方劑。如果整個書的大部分病證都只用同一方,那將與凡例中提到的廣泛採集驗方、對多種藥材詳細討論的內容顯得不協調。因此,更合理的推測是,提供的內容片段僅為示例,或該部分內容強調了生大黃在多種急症中的基礎性或應急性應用價值,而書中其他部分應包含更多樣化的方劑。
總結而言,《疑難急症簡方》是一部充滿人道關懷和實用智慧的清代醫方著作。作者羅越峰以其紮實的醫學功底和悲天憫人的情懷,集結經驗良方,特別關注藥物的易得性和方劑的簡便性,旨在為廣大民眾在面臨危急病況時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本書的凡例詳細闡述了其編輯原則、用藥考量和臨床指導,反映了作者嚴謹細緻的醫學態度。儘管提供的內容片段中存在方劑高度重複的特殊性(這可能需要結合完整書本內容進行更全面的解讀),但從整體上看,本書體現了清代後期民間醫學為應對社會實際需求所做的努力,是醫家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社會關懷相結合的典範。其對於藥材質量的重視、對藥材來源的考量以及對傳統觀念的批判性繼承,都為後世研究中國醫學史和社會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醫方集,更是作者醫德仁心和時代風貌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