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急症簡方》~ 卷三 (8)
卷三 (8)
1. 痧瘴時疫
又方,韭菜汁(一盅),溫服。
又方(《食物本草》),煩悶欲死。
檳榔(五錢),童便清水煎服。
又方(《古今醫鑑》),鹽薑湯,治乾霍亂垂斃者。
鹽(一兩),生薑(五錢,同炒色變),以童便一盅煎溫服。按:對摺不效再服。
又方(《隨息居飲食譜》)
紫蘇(三五錢),煎服,並治蛇咬及蟹毒。
又外治法(《玉曆良方匯錄》),乾霍亂,即烏痧脹,頃刻殺人,急用滾井水各半盅調白礬末二錢,以鵝毛探喉吐去暑毒,或用熱童便將鹽炒,調飲亦可,更用溫水拍打腿彎紅紫,刺出惡血。
又方,乾霍亂痧脹,將燒酒半盅用頭髮一團蘸透,向胸前揩擦,以酒盡為度,痧脹即解。
時疫兼瘴(《驗方新編》)
祛瘴闢瘟丹,治時疫痧瘴,老幼男女皆同。
厚朴,蒼朮,羌活,防風,陳皮,枳實,香附,牛蒡子(各一錢),檳榔,白芷,藿香,川芎(各五分),細辛(四分),甘草(三分),蔥(三寸),煎服。
普濟消毒飲,泰和間,初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合,喉喘,舌乾口苦,俗云大頭傷寒,諸藥莫治。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上攻頭面為腫耳。制方活眾刻石,以黃連,黃芩(水酒炒,五錢),牛蒡子,大黃(各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連翹,板藍根(各二錢),馬勃(一錢),川芎,防風(各八分),殭蠶,升麻,柴胡(各七分),薄荷(五分),桔梗(三分),共研末,半用湯調,半用蜜丸,噙化盡劑而愈。
二聖救苦丸(溫州府《溫疫條辨》),治溫疫表裡雙解之藥,屢效。
大黃(酒製,二兩),牙皂(去皮弦,各一兩)
研細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綠豆湯放冷送下,得汗而愈。一云每服二錢,亦視症酌之。
五瘟丹(又),四時瘟疫流行,並諸瘧熱病。
黃連,黃柏,黃芩,甘草,紫蘇,香附(各一兩)
於冬至日為末,用錦大黃三兩濃煎去渣熬膏,和前藥為丸,如彈子大,辰砂、天黃、金箔為衣,每服一丸,冷磨服,神效。
升降散(又),凡瘟疫未曾服他藥,或一二日,或七八日,或至月餘未愈,服此即痊。
白殭蠶(酒炒,二錢),全蟬蛻(去泥,一錢),廣薑黃(去皮,三分,用片薑黃),川大黃(四錢,生),研細末,病輕者分四服,每服計錢八分零。
冷酒(一盅),白蜜(五錢),攪勻冷服,胎產不忌,蜜丸,名太極丸,服必空腹,忌半日飲食。此方一升一降,上行下導,君臣佐使俱血。
療時疫者,服大黃良,事見宋史。(又)
白話文:
痧瘴時疫
韭菜汁一盅,溫服。
煩悶欲死,可服用檳榔五錢,以童便清水煎服。
乾霍亂將死之人,可用鹽一兩、生薑五錢(同炒至變色),以童便一盅煎溫服。若一次服用無效,可再服用一次。
紫蘇三到五錢,煎服,亦可治療蛇咬及蟹毒。
乾霍亂(即烏痧脹),危及性命,需立即以滾水和井水各半盅,調入白礬末二錢,用鵝毛探喉催吐暑毒;或用熱童便與鹽炒後調服;亦可用溫水拍打腿彎紅紫處,刺出血瘀。
乾霍亂痧脹,可用燒酒半盅,以頭髮蘸透後擦拭胸前,直至酒盡,痧脹即可消解。
時疫兼瘴:
祛瘴闢瘟丹,適用於治療時疫痧瘴,老幼皆宜。藥方包括:厚朴、蒼朮、羌活、防風、陳皮、枳實、香附、牛蒡子(各一錢),檳榔、白芷、藿香、川芎(各五分),細辛(四分),甘草(三分),蔥(三寸),煎服。
普濟消毒飲,適用於治療初期憎寒壯熱、體重、頭面腫脹、目合、喉喘、舌乾口苦(俗稱大頭傷寒)的症狀。藥方包括:黃連、黃芩(水酒炒,五錢)、牛蒡子、大黃(各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連翹、板藍根(各二錢)、馬勃(一錢)、川芎、防風(各八分)、殭蠶、升麻、柴胡(各七分)、薄荷(五分)、桔梗(三分),研末,一半用湯調服,一半做成蜜丸噙化,直至痊癒。
二聖救苦丸,治療溫疫表裡雙解,屢試有效。藥方包括:酒制大黃二兩,牙皂(去皮弦)一兩,研細末,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十丸,用放涼的綠豆湯送服,出汗即癒。亦可每次服用二錢,視症狀調整用量。
五瘟丹,治療四時瘟疫流行及諸瘧熱病。藥方包括:黃連、黃柏、黃芩、甘草、紫蘇、香附(各一兩),於冬至日研磨成粉末,用三兩錦大黃濃煎取渣熬膏,與前藥混合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再以辰砂、天黃、金箔為衣,每次服用一丸,冷磨服,效果顯著。
升降散,適用於瘟疫初期或久治不癒者。藥方包括:酒炒白殭蠶二錢,去泥全蟬蛻一錢,去皮廣薑黃三分(用片薑黃),生川大黃四錢,研細末。輕症者分四次服用,每次服用八分。用冷酒一盅,白蜜五錢攪勻冷服。亦可製成蜜丸,名太極丸,空腹服用,服後忌食半日。此方上行下導,藥性平衡。
服用大黃治療時疫有效,此事見於宋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