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越峰

《疑難急症簡方》~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泄瀉

泄瀉(水糞夾雜)不止(《證治合參》)

豬腰(一個,批開摻),骨碎補末,煨熟食之。

按:久瀉虛症所宜,勿誤食。

腹痛水瀉(各家鈔本)

蒜(搗爛),敷腳拐下窩內立止。(按:足跗後兩旁圓骨名孤拐骨,敷內窩跗足面。)

小兒脾虛泄瀉(《古今醫鑑》)

山藥(半生半炒),研末,每服一二錢,空心黑砂糖水調下。

按:脾泄下有定時,初瀉者勿服。

水瀉久不愈(《醫學指南》)

五倍子,枯礬(各等分,研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滾湯下。

又方,久瀉大腸滑泄。

五倍子(炒五兩,研末),麵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一錢,日三服。

暴瀉不止(又)

陳艾(三錢),生薑(錢半),煎服。

新久泄瀉(又)

枯礬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兼治痢。

食下即瀉(又),治泄瀉不敢食,食即瀉,諸藥不效者。

生紅柿核,紙包水濕,灰火煨熟食之,不三四個即止。

中虛(脾胃屬中)久瀉(《隨息居飲食譜》)

豬肚(一個),入蒜頭煮糜,搗爛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又方,(《丁氏奇效良方》),脾泄不止,完穀不化。

柿餅燒紅,放地下,蓋住,俟冷研末,米湯調二錢,年久不愈者,三服愈。大小並治。

又方,久泄不止。

大蒜(二個),搗貼兩足心,或貼臍中。

又方,大便久瀉。

北產飛羅麵炒熟,每晨加白沙糖(即白糖),或燒鹽(燒鹽火成曬鹽曝成),調服。

冷痛瀉痢(又),心腹冷痛,虛寒瀉痢。

陳醋浸大蒜,食數個。

反胃便瀉(又)

柿餅,飯上蒸熟,日日同飯嚼食,能不飲水更妙。凡小兒初食飯時,亦如此嚼喂甚良。

小兒泄瀉(《丁氏奇效良方》)

蔥鮮姜(各二錢),搗入黃丹末一錢為丸,填臍內,膏藥蓋之。

又方馬齒莧汁(一盅),蜜(二匙)。空心煎服。

又方,巴豆(三粒去殼),黃蠟(三錢),共搗成膏,貼臍上,用絹縛住半日愈。如噤口不食者,加麝香三釐。

白話文:

[腹瀉]

如果你有持續性的腹瀉,糞便與水混雜,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取一個豬腎,切開後撒上骨碎補粉,熟烤後食用。但這方法適合長時間腹瀉導致身體虛弱的情況,如果情況不一樣,請不要輕易嘗試。

對於腹痛且伴有水樣腹瀉的人,可以將大蒜搗爛,敷在腳踝後方的凹陷處,通常能立刻止瀉。

對於小孩因脾虛引起的腹瀉,可將山藥半生半炒後磨成粉,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空腹時以黑砂糖水送服。但如果是剛開始腹瀉,請不要使用此法。

如果水樣腹瀉久久未癒,可將五倍子和枯礬等量混合後磨成粉,以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以熱水送服。

對於突然而來且無法停止的腹瀉,可用三錢的陳年艾草和錢半的生薑煎煮後服用。

對於長期或短期的腹瀉,可將枯礬磨成粉,以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以米湯送服,也能治療痢疾。

如果你吃東西就腹瀉,且各種藥物都無效,可以試試生紅柿核,用水濕透後,用灰火烤熟食用,通常吃三到四個就能止瀉。

對於脾胃虛弱而引起長時間腹瀉,可將豬肚與蒜頭一起煮至軟爛,搗成泥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以米湯送服。

對於脾虛引起的腹瀉,可將柿餅燒紅後放在地上待其冷卻,然後磨成粉,每次用米湯調和二錢服用,即使多年未癒的腹瀉,三劑即可痊癒,大人小孩皆適用。

對於長時間無法止住的腹瀉,可將兩個大蒜搗碎後貼在腳底心,或者貼在肚臍上。

對於長期腹瀉,可將北方產的精細麵粉炒熟,每天早晨加點白糖或燒鹽食用。

對於心腹冷痛且伴有虛寒性腹瀉和痢疾,可以陳醋浸泡大蒜食用。

對於反胃且腹瀉的人,可將柿餅蒸熟後每天與飯一同咀嚼食用,如果能不喝水會更好。對於剛開始學習吃飯的小孩,也可以這樣餵食。

對於小孩的腹瀉,可將兩錢的蔥、兩錢的新鮮薑以及一錢的黃丹末搗碎成丸,填入肚臍內,再用膏藥覆蓋。

另一種方法是,將一盅的馬齒莧汁和兩匙蜂蜜空腹煎煮後服用。

還有一種方法是,將三個去了殼的巴豆和三錢的黃蠟一起搗成膏狀,貼在肚臍上,用絹綁住半天即可痊癒。如果病人無法進食,可添加三分的麝香。

2. 痢症

下痢(如凍如涕)肺痛(《痢症匯參》)

仲景紫參湯,治肺氣不通而痛。

丹參(八錢),甘草(三錢),煎服。

臨產滯下(即痢,又)

黑山梔末,每服五錢,空心滾水下,甚者兩服即安。

胎產下痢(《證治合參》)

龜版(兩枚,醋炙研末),流水服二錢,日三服。

赤白痢、產後痢、小兒疳痢(《隨息居飲食譜》)

薤白和米煮粥食。

五色痢(《證治合參》)

酒後便血,或下五色痢。

絲瓜絡煅研,空心酒服。

小兒白痢(又)

鴨血止此痢,並解百蟲毒。

赤白痢(又)

蔥白(一握),細切煮粥,日日食之。

血痢,不甚滯痛,又其色全紅。

木耳(炒研,五錢),酒送,或以水煮鹽醋食之。

又方(《本草從新》),血痢。

烏梅,胡黃連,灶肚心黃土(各等分,為末)

茶調服而愈。

又方,曾魯公血痢百餘日。

鹽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醋一啜而安。

又方(《痢症匯參》),如血痢,腹不痛而無後重,用炒槐花(三錢),炮姜(四分),煎服,血痢神效。合丸亦可,每服(三錢),空肚開水下。

又方(《丁氏奇效良方》),血痢不止。

荷葉蒂(十個),煎服,或柿餅煎湯,日飲數次。

又方,馬齒莧汁(半杯),入蜜半杯,溫煮服皆可。

冷痛瀉痢

方詳上泄瀉。

新久痢

方詳上泄瀉。

暴痢脫肛並脫腸(《丁氏奇效良方》)

生鐵(二斤),水一斗,煎五升洗,或鱉頭煅炭,入枯礬少許摻,用絹托入。

大小人痢疾(又)

蘿蔔汁,蜜(各半),和勻服之。

小兒疳痢垂死(又)

新羊屎(一升),水浸一夜,絞汁燉服,重者三服愈。

噤口(一物勿要食)痢(雜本摘鈔)

五穀丹,專治此症,諸藥不效者可服。

五穀蟲(焙乾研末,一二茶匙),米湯調服,就能飲食。一說用酒溫服。

又方(《食物本草》),雞內金(即雞肫皮,不洗為是),焙研兩張,乳汁調下。

又方(《綱目拾遺》),白燕窩(二錢),人參(四分),水煎,徐徐服之。

又方(《藥性考》),玫瑰花(陰乾,五朵),煎服。

又方(《痢症匯參》),半夏瀉心湯,治此症,或去甘草,取其補降辛開,最為允當。

半夏(二錢),人參,甘草(各五分),黃芩(錢半),乾薑(三分),黃連(五分),大棗(二枚)

又方(《修園歌括》),倉廩湯,即人參敗毒散,加米三錢。

人參,甘草(各五分),枳實(二錢),茯苓(三錢),桔梗(五分),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各七分),薄荷(三分),生薑(一片),陳米(三錢),煎服。

又方(《證治合參》),久痢噤口。

石蓮肉(炒為末,二錢),陳米湯調下。

又方,田螺(二個),麝香(一分),同研作餅貼臍,引熱下行,即思食矣。

白話文:

痢疾

腹瀉,大便像果凍或鼻涕一樣,並伴隨肺部疼痛。(出自《痢症匯參》)

治療肺氣不通引起的疼痛:

使用仲景紫參湯,藥方為:丹參(八錢)、甘草(三錢),水煎服用。

臨產時發生痢疾(即腹瀉):

用黑山梔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剛燒開的熱水送服,嚴重者服用兩次即可痊癒。

懷孕期間或產後腹瀉:

將龜板(兩塊,用醋炙燒後研成粉末),用清水送服二錢,每日服用三次。

赤白痢、產後痢、小兒疳痢:

用薤白和大米煮粥食用。

五色痢:

飲酒後大便帶血,或者排出五色痢。將絲瓜絡燒成炭後研成粉末,用酒送服。

小兒白痢:

用鴨血來止腹瀉,並能解除多種毒蟲引起的毒素。

赤白痢:

用蔥白(一小把),切碎煮粥,每天食用。

血痢: 大便帶血,但腹痛不嚴重,也沒有裡急後重(想解大便卻解不出來的感覺),且血色鮮紅。

將木耳炒熟後研成粉末(五錢),用酒送服,或者用水煮熟後加鹽醋食用。

另一個治療血痢的藥方(出自《本草從新》):

用烏梅、胡黃連、灶心土(各取等量,研成粉末),用茶水調服,即可治癒。

另一個藥方,曾魯公曾經患血痢一百多天:

將鹽梅肉(一個)研爛,混合臘茶醋一起服下即可痊癒。

另一個藥方(出自《痢症匯參》),若患血痢,腹部不痛且沒有裡急後重感:

用炒槐花(三錢)、炮薑(四分),水煎服用,治療血痢效果顯著。也可以將藥材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開水送服。

另一個藥方(出自《丁氏奇效良方》),若血痢不止:

用荷葉蒂(十個),水煎服用,或者用柿餅煎湯,每日飲用數次。

另一個藥方:

用馬齒莧汁(半杯),加入蜂蜜半杯,溫熱後服用即可。

寒性疼痛引起的腹瀉:

具體藥方請參考上文中提到的關於腹瀉的內容。

新發和久治不癒的痢疾:

具體藥方請參考上文中提到的關於腹瀉的內容。

急性痢疾導致脫肛和脫腸:

將生鐵(二斤)放入一斗水中煎煮至五升,用藥液清洗患處。或者將鱉頭煅燒成炭,加入少量枯礬混合,用絹布托住脫出的部分送回體內。

大人小孩痢疾:

用蘿蔔汁和蜂蜜(各一半)混合均勻後服用。

小兒疳痢,病情垂危:

將新鮮羊屎(一升)用水浸泡一晚,擠出汁液燉煮後服用,嚴重者服用三次即可痊癒。

噤口痢(什麼都吃不下):

五穀丹專門治療此症,其他藥物無效者可服用。

將五穀蟲(烘乾後研成粉末,一到兩茶匙),用米湯調服,即可恢復食慾。也有說法是用酒溫服。

另一個藥方(出自《食物本草》):

用雞內金(即雞胗內皮,不要清洗),烘焙後研成粉末兩張,用乳汁調服。

另一個藥方(出自《綱目拾遺》):

用白燕窩(二錢)、人參(四分),用水煎煮後慢慢服用。

另一個藥方(出自《藥性考》):

用陰乾的玫瑰花(五朵),水煎服用。

另一個藥方(出自《痢症匯參》):

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此症,或者去除甘草,取其補氣、降逆、辛開的作用,效果更佳。藥方為:半夏(二錢),人參、甘草(各五分),黃芩(一錢半),乾薑(三分),黃連(五分),大棗(二枚)。

另一個藥方(出自《修園歌括》):

用倉廩湯,也就是人參敗毒散,加入米三錢。藥方為:人參、甘草(各五分),枳實(二錢),茯苓(三錢),桔梗(五分),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各七分),薄荷(三分),生薑(一片),陳米(三錢),用水煎服。

另一個藥方(出自《證治合參》),久痢導致食慾不振:

用炒石蓮肉研成粉末(二錢),用陳米湯調服。

另一個藥方:

用田螺(兩個)和麝香(一分)一起研成餅狀貼在肚臍上,引導熱氣下行,即可產生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