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越峰

《疑難急症簡方》~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痢症

又方,煎蘿蔔湯飲之。或用蘿蔔切片,染蜜噙之,味淡再換,思食以肉湯與之,不可過多。

又方(《古今醫鑑》),倉連煎,治噤口,不拘赤白。

陳倉米(赤痢用三錢,白痢用七錢,赤白相兼用五錢),黃連(赤痢用七錢,白痢用三錢,赤白相兼用五錢),水煎露一宵,空心溫服。按:不論赤白陳倉米三錢,黃連一錢足矣。

又方,納臍膏,治此症,危急用之立愈。

黃瓜藤(不拘多少,連莖葉經霜者曬乾,煅灰存性,出火毒),用香油調納臍中即效。按:此藤須預備以行方便。

又方(《醫學指南》),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殼,用薑汁水拌濕再炒,每服一瓢,三服即止。

又方,人參,黃連(各七分),煎服。不效再服,小兒減半,雖至危立愈。

又方,老倉米(炒香熟研末,三四匙),淮鹽火煅(即紹地鹽奶),少許,滾水下。

又方(《隨息居飲食譜》),山藥(半生半炒,研末二錢),米飲下。

又方,乾溼霍亂轉筋,噤口痢,鼻淵,鼻衄不止,並搗蒜貼湧泉穴(即足底心)。

又方,反胃噎食,沙石諸淋,噤口痢疾,腸風下血。

蜜炙蘿蔔細嚼,任意食之。

休息(無休無息)痢(《證治合參》)

白豆腐(醋煎),食之即愈。

又方(《食物本草》),白馬糞(煅灰錢半),滾水送服,治久痢赤白。

又方,阿膠止泄痢,得黃連、黃蠟尤佳,按:阿膠錢半、川連五分、黃蠟四分。煎服。

又方(《醫級雜病類方》),簡易方,治下痢久膿,日百餘行,湯藥不效者。

白麵(炒熟)揉篩一小杯,煮粥食之,自瘥。

又方,治久痢赤白,症屬肝脾者。如素稱肝胃痛者而患久痢是屬肝脾。雞子醋煮,空腹食之效。

又方,治久痢白,因於寒者。炮姜(研末,一錢),米飲調下。

又方,治熱毒血痢,久不已。

當歸,黃連(各三錢),烏梅(兩個),水煎空心服。

又方,治邪傷太陰(是脾經),腹痛下痢後重,或寒熱交結,不得升降。

乾薑(三分),黃連(五分),木香(四分),煎服。

又方(《隨山宇方鈔》),治休息痢,兼治腸風便血,及熱痢久不愈者。

鴉膽仁(即苦參子去殼)三十粒,外包桂圓肉捻丸,每晨米湯送下二三服,即愈。

又方(《本草從新》),梅根葉,治休息痢,煮濃汁,飲之。

又方(《丁氏奇效良方》),久痢百藥不效者。陳石榴皮焙末,每服三錢,米湯下。

又方,雞冠花(三錢),酒煎服。紅痢紅花,白痢白花。

又方,蠶豆花搗爛,每服(三錢),沙糖(一錢),煎湯送下,或香油煎鹹魚,食數次,奇驗,仙方也。按:惟胃強則可。

又方,小兒氣虛久痢,初痢者不可用此。

雞蛋(一個),煮熟,去白用黃,薑汁研和,食之忌茶。

又方,休息痢。

白話文:

痢症

許多治療痢疾的方法:

  1. 煎煮蘿蔔湯飲用,或將蘿蔔切片沾蜜含在口中,味道淡了再換一片。想吃東西時,可以喝些肉湯,但不可過多。

  2. (出自《古今醫鑑》)使用倉連煎,治療噤口痢,無論赤痢或白痢皆可。 陳倉米(赤痢用三錢,白痢用七錢,赤白痢皆用五錢),黃連(赤痢用七錢,白痢用三錢,赤白痢皆用五錢),水煎熬煮一夜,隔天清晨空腹溫熱服用。註:無論赤白痢,陳倉米三錢,黃連一錢就已足夠。

  3. 使用納臍膏治療此症,危急情況下使用能迅速痊癒。將黃瓜藤(不限多少,連莖葉,經霜後曬乾,煅燒成灰,去除火毒)用香油調和後敷貼在肚臍即可見效。註:此藥需事先準備好,以方便使用。

  4. (出自《醫學指南》)糯米(一升),炒至出現白色花紋後去殼,用薑汁拌濕再炒,每次服用一瓢,服用三次即可。

  5. 人參、黃連(各七分),煎服。若無效則再服用一次,小孩減半服用,即使到了危急情況也能迅速痊癒。

  6. 老陳米(炒香後研磨成粉,三四匙),淮鹽(即粗鹽)用火煅燒(少量),用滾水沖服。

  7. (出自《隨息居飲食譜》)山藥(一半生一半炒,研磨成粉,二錢),用米湯送服。

  8. 治療乾濕霍亂引起的轉筋、噤口痢、鼻淵、鼻出血不止,可用搗爛的大蒜貼敷在湧泉穴(腳底心)。

  9. 治療反胃、噎食、沙石淋、噤口痢疾、腸風下血等症狀。

  10. 蜜炙蘿蔔細細咀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11. (出自《證治合參》)治療休息痢:白豆腐(用醋煎煮)食用即可痊癒。

  12. (出自《食物本草》)白馬糞(煅燒成灰,半錢),用滾水送服,治療久痢(赤白痢)。

  13. 阿膠治療泄瀉痢疾,加入黃連、黃蠟效果更佳。註:阿膠半錢、川黃連五分、黃蠟四分,煎服。

  14. (出自《醫級雜病類方》)簡易方,治療久痢帶膿,一天腹瀉一百多次,湯藥無效者。白麵(炒熟)揉篩一小杯,煮粥食用,自然痊癒。

  15. 治療久痢(赤白痢),症狀屬肝脾者(例如素來患有肝胃痛的人罹患久痢)。雞蛋用醋煮熟,空腹食用即可見效。

  16. 治療因寒邪引起的久痢(白痢)。炮薑(研磨成粉,一錢),用米湯送服。

  17. 治療熱毒血痢,久治不癒。當歸、黃連(各三錢)、烏梅(兩個),水煎後空腹服用。

  18. 治療邪氣侵犯太陰(脾經),腹痛、下痢、裡急後重,或寒熱交結,氣機升降失調。乾薑(三分)、黃連(五分)、木香(四分),煎服。

  19. (出自《隨山宇方鈔》)治療休息痢,兼治腸風便血及熱痢久治不癒。鴉膽子仁(即苦參子去殼)三十粒,外面包裹桂圓肉做成藥丸,每天早晨用米湯送服二至三丸,即可痊癒。

  20. (出自《本草從新》)梅根葉,治療休息痢,煮成濃汁飲用。

  21. (出自《丁氏奇效良方》)久痢百藥無效者。陳石榴皮焙乾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送服。

  22. 雞冠花(三錢),酒煎服。紅痢用紅雞冠花,白痢用白雞冠花。

  23. 蠶豆花搗爛,每次服用三錢,加白糖(一錢),煎湯送服,或用香油煎鹹魚食用數次,療效奇特,為仙方。註:只有胃氣強的人才能使用。

  24. 小兒氣虛引起的久痢,初發痢疾者不可使用此方。雞蛋(一個),煮熟去蛋白留蛋黃,用薑汁研磨均勻後食用,忌喝茶。

  25. 治療休息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