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急症簡方》~ 卷四 (24)
卷四 (24)
1. 統治一切疔毒等症
疔瘡走黃(又),因患者誤食豬肉而然,難治。芭蕉根汁,服之立效。
凡疔瘡胬肉凸出者(又),用烏梅肉煅炭灰,摻上即愈。
白話文:
統治一切疔毒等症
各種疔瘡化膿(又稱走黃),如果因為患者誤食豬肉而引起,很難治療。但服用芭蕉根汁,馬上就能見效。
凡是疔瘡長出腫塊的(又稱胬肉凸出),用烏梅肉燒成炭灰,敷在上面就能痊癒。
2. 諸疔毒類分
唇疔(玉曆),追疔奪命散(姚理堂),疔瘡正宗,論症最詳,以五疔分五色,為五臟所發而主方。惟一黃連解毒湯,平常之疔,未嘗不效。獨有一種疔,發唇部,其唇腫若豬嘴,堅硬無膿,唇之內外,起細頭黃泡無數,身常有熱,神氣不定,七八日間,七惡疊見而不救者,醫家遇此等疔症,若但書黃連解毒湯,及犀角地黃湯治之,勢必走黃莫療,百不一治,心滋戚焉。於是廣為搜討,知惟追疔奪命湯,暨雄麝湯兩方,迥異他法,爰遂遵而用之,以治此疔,頗著靈效。昔之十不一愈者,今可十全七八,而猶慮一人所得,未由濟眾,爰述方案,附刻以傳。
蟬蛻(四分),防風(八分),羌活,殭蠶,草河車,藕節,黃連(各一錢),細辛(三分),澤蘭(五分),青皮(七分),鮮首烏(二錢),蔥姜煎,臨臥入酒(一杯)服,衣覆取汗。如大便秘結,加大黃(一錢)。按:一劑不效,可以再劑,至三劑後另議。
雄麝湯,地丁根(即大薊有開黃花者,有開紫花者,可用黃花地丁或用紫花地丁,洗淨,二錢),白芷,牡蠣,牛蒡子,金銀花,殭蠶,山梔子,荊芥穗,炙甘草,木香,茜草根(各一錢),核桃仁(三錢),酒(一碗),浸片時,又加水(一碗)煎。去渣,入天雄黃、麝香、乳香(俱另研末,各一錢),真綠豆粉(二錢),攪勻服。
如大便秘結,其人壯實者,加大黃、芒硝各一錢。
唇疔,大蝦蟆,取肝貼之。
翻唇疔(章墨舫),用黃溏雞屎搽上,燥則再搽,愈。昌安傅福林說:此瘡有寒熱,目睹一人對人中與唇沿交界生疔用。各人手指甲炭(研末),麻油調敷,即愈。
又方(樊氏),銀枝散。疔生上唇者,名虎鬚,又名反唇疔。生下唇者,名龍泉疔。並效。荔枝(三枚),銀硃(三錢),杵爛,留頭敷之。
又方(《玉曆》),蛔蟲搗爛塗之,頃刻瘡口流出黃水,腫消神清,次日愈。
又法,如無蛔蟲,以五穀蟲(一錢,焙末),白礬,蟾酥(各三分,燒酒化烊),共調勻,塗疔上。少刻疔破,流出毒水,亦效。毛達可曰:余見一少年,唇口患疔,並連七個,頭腫如斗,心悶神昏,諸醫覆絕。適鳳陽女丐臨門乞食,瞤病者坐靠堂前,女丐視之,謂其家曰此名七星趕月,授方急治即全,余乃記之,每用治唇疔多效。
又法,凡疔生唇口上,即看大腿腕(想即膝彎)有紫筋起者,即用銀針刺出血,即瘥。
又(丁氏),方同,惟內服烏桕樹葉,或根,擂水飽飲為度,臨死可救。再用椿樹葉擂爛,和酒飲。
又方(東街裘賡三),知登壇必讀內。臭蟲(三四十個)杵爛塗之,立愈。
馬嘴疔(丁氏),生唇中下,不急治,即死。雞冠血頻滴,或蜘蛛(一個)杵爛塗。
白話文:
[脣部疔瘡](出自玉歷),使用追疔奪命散(姚理堂),疔瘡正宗,討論病症最爲詳細,以五種疔瘡分別對應五色,爲五臟所引發並提供主要治療方式。平常的疔瘡,黃連解毒湯往往有效。然而有一種疔瘡,發生在脣部,使脣腫脹如豬嘴,堅硬無膿,脣內外長滿無數細小的黃色泡泡,患者常感發熱,精神不穩定,七到八天內,各種惡疾接連出現,難以救治。醫生遇到這種疔瘡,如果只用黃連解毒湯,以及犀角地黃湯來治療,勢必病情加重,幾乎無法治癒,心中不免憂傷。於是廣泛蒐集資料,得知只有追疔奪命湯和雄麝湯兩種藥方,與其它方法截然不同,於是遵從並使用,以治療這種疔瘡,效果顯著。過去十個人中只有一個能治癒,現在可以十個人中有七八個能被治癒,但仍擔心自己得到的治療方法不能惠及大衆,因此記錄下藥方,以供傳播。
蟬蛻(四分),防風(八分),羌活,殭蠶,草河車,藕節,黃連(各一錢),細辛(三分),澤蘭(五分),青皮(七分),鮮首烏(二錢),蔥姜煎,臨睡前加入酒(一杯)服用,蓋好衣服發汗。如果大便乾燥,可加大黃(一錢)。按:一劑無效,可以再服,至三劑後另行商議。
雄麝湯,地丁根(即大薊,有開黃花和紫花兩種,可用黃花地丁或紫花地丁,洗淨,二錢),白芷,牡蠣,牛蒡子,金銀花,殭蠶,山梔子,荊芥穗,炙甘草,木香,茜草根(各一錢),核桃仁(三錢),酒(一碗),浸泡片刻,再加水(一碗)煎煮。去渣,加入天雄黃、麝香、乳香(均研成粉末,各一錢),真綠豆粉(二錢),攪拌均勻服用。
如果大便乾燥,對於體格健壯的人,可加大黃、芒硝各一錢。
對於脣部疔瘡,可取大蛤蟆的肝臟貼在患處。
翻脣疔(章墨舫),使用黃溏雞屎塗抹,乾燥後再塗,即可痊癒。昌安傅福林說:這種瘡有寒熱之分,曾見一人在人中與脣沿交界處生疔,使用各人手指甲燒成炭(研末),用麻油調敷,立即痊癒。
又方(樊氏),銀枝散。疔瘡生長在上脣的,名爲虎鬚,又稱反脣疔。生長在下脣的,名爲龍泉疔。皆有效。荔枝(三枚),銀硃(三錢),搗爛,留在瘡頭敷之。
又方(《玉歷》),將蛔蟲搗爛塗抹,片刻後瘡口流出黃水,腫消神清,次日痊癒。
又法,如果沒有蛔蟲,可使用五穀蟲(一錢,烤成粉末),白礬,蟾酥(各三分,用燒酒化開),共同調勻,塗抹在疔瘡上。稍後疔瘡破裂,流出毒水,也有效。毛達可說:我見過一個年輕人,脣口患疔,並連七個,頭部腫脹如鬥,心悶神昏,衆醫都束手無策。恰好有個鳳陽女丐上門乞討,看到病人坐在堂前,女丐觀察後,告訴他的家人這叫七星趕月,立刻按照她給的藥方治療即可痊癒,我記下了這個藥方,每次用它治療脣部疔瘡,效果頗佳。
又法,凡疔瘡生長在脣口上,即查看大腿彎(膝彎)是否有紫筋升起,如果有,即用銀針刺出血,即可治癒。
又(丁氏),藥方相同,內服烏桕樹葉,或根,擂水飽飲爲度,即使瀕臨死亡也可救治。再用椿樹葉擂爛,和酒飲用。
又方(東街裘賡三),知道登上壇位必讀內。臭蟲(三四十個)搗爛塗抹,立即痊癒。
馬嘴疔(丁氏),生長在脣中下部,如果不緊急治療,就會致命。使用雞冠血頻繁滴落,或蜘蛛(一個)搗爛塗抹。
又方,山慈姑,陳醋研磨塗抹幾次,必須保留瘡頭,或用蛔蟲搗敷,或用雄雞冠血點,或用雄鴨溏屎塗抹。
脣疔(耳目)鼻疔(丁氏),荔枝(燒研),用麻油調敷。
耳疔鼻疔(《玉歷》),使用蔡煙或黃煙油熏製。
鼻內疔(同上),爛黃雞屎、荔枝肉,一同搗爛塗抹,即可痊癒。
顴疔(探花橋周小寶),他的妻子生了這種疔瘡,使用爛黃雞屎敷在上面,幹了再敷,不到一天,腫脹就消退並痊癒。
又方(顧渭清),自己患有這種疔瘡,如米粒大小,伴有發燒,使用皮硝摻膏藥貼之,痊癒。
入心疔(丁氏),生長在身體上,四肢頭腳不定,指甲煅成末,用香油調塗在疔瘡頭部,立即痊癒。
指上疔瘡,俗稱天蛇頭(《玉歷》),天雄黃(七分),白芷(三分),全部研成末,放入雄豬膽內,套在手指上,立即痊癒。
指上螺疔(裘賡三),雞蛋(一個,打一個小孔,倒出蛋黃和蛋白,打碎),梅冰(三分末),調勻,再放回殼內,患指浸泡其中,雞蛋即熟。反覆三次,以雞蛋不再熟爲度,無不立即痊癒。
又方(陳篤軒說),千金子(幾粒),嚼爛敷在上面,外面用膏藥保護,一夜疔瘡出頭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