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越峰

《疑難急症簡方》~ 卷四 (2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2)

1. 統治一切癰疽(六腑屬癰五臟屬疽)等症

又方(丁氏),牆上白螺螄殼,研末,日日敷之。

又方,汁出不止者,鴨血調,半夏末敷之。

又方(《洞天》),桑椹(黑者二斗),以布袋絞取汁,夏枯草(十斤)取汁,二味石器中熬成膏,白湯化下(二匙),日三服,一月即愈。(忌酒、色、鵝肉。)

簾珠(丁氏),紅白瘰泡,濕爛疼癢,每處直長一條,連生十餘個不等,名簾珠倒掛,久則難治。用端午(人家檐下所掛菖蒲,連根葉,同切碎),瓦上焙乾研末,香油調敷,五六次即愈。按:此類餘姚埭最多。

又方,瘰癧、流疽。白蟻(即吃竹木之白蟻,俗名白米),火熬取油,去渣,成膏貼患處,能消毒長肉,名白蟻膏。

項邊瘰癧(又),胡桃放鐵刀上,燒煙燻之。或常食海帶菜,或羊肚內白皮燒灰,香油調敷或玉簪花(嫩者醋浸一夜)蒸熟扯碎,如膏藥大,貼之。

又方(《證治》),鴿屎(炒末),飯和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瘰癧(丁氏),鮮狼毒(生山野墳墓處,葉尖而長,實似榆錢,厚而大,其根即狼毒,大者如碗,小如茶盅)其汁濃而白,俗名貓眼,乾者無用,取汁塗上,一夜即效,不可著他肉。

又方,全蠍(去勾,酒洗淨焙末,一兩),黑棗(去核,四兩),核桃(現剝肉,二兩),共搗成丸,分數次服。(按:定每服四錢。)

癧𤶱(又),萆薢(醋酒)煮三日,以酥為度,研末,麻油調敷。

又癧𤶱不收口,淡豆豉嚼爛成餅,蓋瘡上,大艾壯灸之,微痛即止。隔日再灸。

瘰癧潰爛(《食物》),臘貓屎,以陰陽瓦合,鹽泥固封,煅過研末,油調敷。

瘰癧久爛(《證治》),破爛臭穢,用黿甲(酒炙黃)浸酒飲之。能殺瘡內之蟲而愈,未破者更可服。

乳串久潰(詳上乳岩)

瘰癧破爛,連及胸腋,臭穢難聞,十數年不愈,藥到病除,極神。(丁氏),新出窯石灰(一塊,滴水化粉),桐油調勻,先以(花椒、蔥)煎洗淨,以此敷之。

多年瘰癧(又),全蠍(三兩,去勾足),焙末,搗油,胡桃肉(為丸,綠豆大),日服兩次(早晚各六分),燒酒送服,七日全愈。

白話文:

統治一切癰疽(六腑屬癰五臟屬疽)等症

一種藥方(丁氏方):將牆上白螺螄殼研磨成粉,每天敷在患處。

另一種藥方:如果膿液流個不停,就用鴨血調和半夏粉末敷在患處。

另一種藥方(《洞天》方):取黑桑葚兩斗,用布袋絞出汁液;再取夏枯草十斤絞汁。將兩種汁液用石器熬成膏狀,用溫水化開(每次服用兩匙),每天服用三次,一個月即可痊癒。(忌酒、房事及鵝肉)

簾珠(丁氏方):治療紅白相間的瘰癧,患處潮濕潰爛,疼痛瘙癢,每個瘡瘍直徑一指寬,連續生長十幾個不等,狀似簾珠倒掛,久治不愈。用端午節時人家簷下懸掛的菖蒲(連根帶葉),切碎後放在瓦片上焙乾,研磨成粉,用香油調和後敷於患處,敷五六次即可痊癒。(按:此症在餘姚埭地區較多見)

另一種藥方:治療瘰癧、流注性癰疽。取白蟻(即蛀食竹木的白蟻,俗稱白米),用火熬取其油,去除雜質,製成膏狀貼在患處,能殺菌生肌,稱為白蟻膏。

治療頸部瘰癧:將胡桃放在鐵刀上,燒煙燻患處。或經常食用海帶,或將羊肚內的白皮燒成灰,用香油調和後敷患處;或用嫩玉簪花(用醋浸泡一夜)蒸熟後搗碎,做成膏藥大小,貼於患處。

另一種藥方(《證治》方):將鴿糞炒成粉末,用米飯和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粒。

治療瘰癧(丁氏方):取鮮狼毒(生長在山野墳墓處,葉子尖長,果實像榆錢,厚而大,根部即為狼毒,大的像碗,小的像茶盅),其汁液濃稠且呈白色,俗稱貓眼,乾了的狼毒無效,取其汁液塗抹患處,一夜即可見效,但不可沾到其他部位的皮膚。

另一種藥方:取全蠍(去除尾鉤,用酒洗淨後焙乾研磨成粉,一兩),黑棗(去核,四兩),核桃仁(現剝取,二兩),共搗成藥丸,分次服用。(按:每次服用四錢)

治療癧𤶱:將萆薢用醋酒煮三天,至酥軟為度,研磨成粉,用麻油調和後敷患處。

如果癧𤶱久不癒合,將淡豆豉嚼爛做成餅狀,蓋在瘡瘍上,用大艾條灸,微感疼痛即可停止,隔日再灸。

治療瘰癧潰爛(《食物》方):取臘貓糞,用陰陽瓦合起來,用鹽泥封固,煅燒後研磨成粉,用油調和後敷於患處。

治療久爛的瘰癧(《證治》方):如果瘡瘍破潰,臭穢難聞,用黿甲(用酒炙烤至黃色)浸酒服用,能殺死瘡瘍內的蟲子而痊癒,未潰爛者也可服用。

治療乳串久潰(詳見上文乳岩)

治療瘰癧破潰,蔓延至胸腋,臭穢難聞,十幾年不愈的特效藥方(丁氏方):取新出窯的石灰(一塊,滴水使其化成粉末),用桐油調勻,先用花椒、蔥煎水清洗患處,再將石灰膏敷於患處。

治療多年瘰癧:取全蠍(三兩,去除尾鉤和足),焙乾研磨成粉,用油調和,再將核桃肉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天服用兩次(早晚各六分),用燒酒送服,七天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