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急症簡方》~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統治一切中症
中風、中氣、中暑、中惡、猝暴等症(《本草從新》)
薑汁和童便飲效,薑汁開痰,童便降火也。
又方(《丁氏奇效良方》),兼治中寒中毒,及乾霍亂,一切猝暴之症。又中惡猝死,視上唇內沿,有粟米大一粒泡,以銀針挑破之。或令人溺其面。
暴厥(《醫級雜病類方》)
玉壺丹,即扁鵲玉壺丸也。治命火衰微,陽氣暴絕,及虛寒、水腫、寒中等候,服之神效。
九制硫黃,糯米粉(等分)糊丸,每服三分,溫水下。
又方(陳修園),治脾腎虛冷,上實下虛,奔豚,五種水氣,中風痰嘶危急。黑錫丹,每服(五分)滾水送。
猝中(又)
通關散,治卒中壅閉,握手咬牙,不省人事,用此探嚏。
細辛,牙皂(等分),研末,吹鼻取嚏,以驗肺氣之絕否。按書云:有嚏是氣存可治,無嚏是氣絕難治。
又方,礬皂散,治卒中痰嘶,壅閉會厭。(在喉間為音聲啟閉之戶。)湯飲不得入口,以此灌之,得吐痰涎,可商投劑。
白礬牙皂(等分),煎灌取痰。
又方,參蘆散,治脈形不足,卒僕昏瞶,痰涎壅塞。
參蘆(二三錢),煎服取吐。
又方(《丁氏奇效良方》),口閉涎壅垂死者,一服即愈。
巴豆(兩粒,去皮膜),白礬(二錢),新瓦上同煅,以巴豆焦為度,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綿裹放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乃愈。
山嵐瘴氣(《丁氏奇效良方》)
犀角磨水服,或羚羊角末水調服一錢,或生熟大蒜頭七片共食之。少頃吐瀉,或吐血而愈。
白話文:
[對於各種突然病症的統治]
包括中風、氣喘、中暑、突然的惡疾、猝發等疾病,《本草從新》記載了一個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薑汁加上小孩的尿液一同飲用,薑汁可以幫助化痰,而小兒尿則能降低體內的火氣。
另一個《丁氏奇效良方》中的方法,不僅能應對中寒、中毒,甚至乾霍亂和所有突然發生的疾病。若遇到突然死亡的情況,可檢查上脣內側,如發現像粟米大小的泡泡,可用銀針挑破。或者讓人臉部接觸尿液。
對於"突然昏厥",《醫級雜病類方》中提到的玉壺丹,即扁鵲所創的玉壺丸,對於生命之火衰退,陽氣突然消失,以及虛弱、水腫、寒中等症狀有著神奇的效果。
九制硫磺和糯米粉等量,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分,溫水吞服。
陳修園提出的方子,針對脾腎虛冷、上下虛實不均、奔豚症、五種水氣、中風痰鳴等緊急情況。黑錫丹,每次服用五分,用熱水送服。
對於"突然中風",使用通關散來治療突然中風導致的閉塞,握拳咬牙,失去意識的情況,此藥可引發噴嚏。
細辛和牙皁等量,研磨成粉末,吹入鼻子以引發噴嚏,以此來判斷肺氣是否已經完全消失。根據書籍所述,若有噴嚏表示還有氣息存在,可進行治療;反之,則很難救治。
另一方子,礬皁散,針對突然中風導致的痰鳴和閉塞會厭的情況。將藥物灌入口中,如果能吐出痰涎,就能進一步考慮使用其他藥物。
白礬和牙皁等量,煎煮後灌入口中,以排出痰涎。
參蘆散,針對脈象不足,突然倒地昏迷,痰涎壅塞的情況。
使用二到三錢的參蘆,煎煮後服用,以引發嘔吐。
另一《丁氏奇效良方》中的方子,對於嘴巴閉合,口水壅塞,瀕臨死亡的人,服用後即可痊癒。
巴豆(兩粒,去皮去膜)、白礬(二錢),在新瓦上一同煅燒,直到巴豆燒焦為止,用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用棉花包裹放在嘴裡靠近喉嚨的地方,長時間後吐出痰涎,病情就會好轉。
對於"山嵐瘴氣",《丁氏奇效良方》中提到,可以用犀牛角磨成水飲用,或用水調和羚羊角粉末服用一錢,或者食用生熟大蒜頭七片。過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嘔吐、腹瀉,或者吐血,但病情會得到緩解。
3. 中風
中風陳修園(《三字經》)
三因白散,治中風猝倒,痰涎如壅,危在頃刻,用此極效。
滑石(五錢),半夏(三錢),附子(二錢),研末,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蜜三錢煎送。
又方,黑錫丹(詳上一切中症。)
中風偏左右(又)
偏左宜六君子湯。
人參,於術,茯苓(各二錢),甘草,廣皮(各一錢),半夏(二錢),蓋左半,雖血為主,非氣以統之,則不流也。
偏右宜四物湯。
熟地,當歸,白芍(各三錢),川芎(錢半),蓋右半,雖氣為主,非血以麗之,則易散也。二湯俱加竹瀝(詳小兒重舌)二錢,薑汁五分,以行經絡之痰。再加殭蠶、鉤藤、天麻、羚羊角,以熄風活絡,或加附子以固陰,肉桂以勝陽,黃耆以勝風。
丹溪:中風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如無瀝用荊芥。)氣虛少食,用竹瀝。此二味開經絡,行血氣故也。
按:偏左偏右,如中風後,半身或痛或木,並不能動搖,即半身不遂之初症,治法難,宜慎。
半身不遂(《古今醫鑑》)
左癱右瘓(癱瘓四體麻痹不仁)者,因氣血虛,而痰火流注也。血虛,則痰火流注於左,而為左癱,宜四物湯,加白芥子、竹瀝、薑汁,兼有死血,加桃仁、紅花。氣虛,則痰火流注於右,而為右瘓,宜四君子湯,合二陳湯,加白芥子、竹瀝、薑汁。能食者去竹瀝,加荊汁尤妙。肥人多濕,少加附子行經。癱瘓初起,急治則可,久則痰火鬱結而難治也。
又方(《丁氏奇效良方》)
芝麻,桑葉(等分),共為末,沖酒服。
失音不語(又)
訶子清音湯,治諸風失音不語。
桔梗(半生半炒,一兩),訶子(半生半泡,四十九個),甘草(半生半炙,二錢),研末,每服七錢,如煎服者,加童便一碗,衝入。
又方,太玄湯秘方,治中風失音,昏迷欲死。
染布活靛缸水(一盞),溫而灌之,即能言語。
猝風不語(《本草從新》)
黑大豆煮汁,煎稠如飴,合杏仁等,並飲汁。
又方(《證治合參》),中風不語。
黑大豆煮汁,煎如飴,含而飲之。亦治喉痹不語。
女人血虛中風(《食物本草》)
熱飲羊血。
白話文:
[中風]
陳修園在《三字經》中提到,使用「三因白散」可以治療突然中風倒地,口吐大量痰液,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效果非常顯著。
藥方成分為滑石五錢,半夏三錢,附子二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加上三片薑和三錢蜂蜜煎煮服用。
另一個藥方是「黑錫丹」,詳細內容請參考所有中風症狀的治療。
對於中風導致身體偏側受影響的情況:
如果左側受影響,建議服用「六君子湯」。成分為人參,於術,茯苓各二錢,甘草,廣皮各一錢,半夏二錢。因為左側雖然主要由血液控制,但沒有氣的調節,血液就不會順利流動。
如果右側受影響,建議服用「四物湯」。成分為熟地,當歸,白芍各三錢,川芎一錢半。因為右側雖然主要由氣控制,但沒有血液的滋養,氣就容易散失。兩種湯都應加入竹瀝二錢,薑汁五分,來清除經絡中的痰液。還可以加入殭蠶,鉤藤,天麻,羚羊角來抑制風邪,活絡神經,或加入附子以固守陰氣,肉桂以抑制陽氣,黃耆以抑制風邪。
丹溪認為,治療中風引起的痰多,若患者氣力充足且能進食,可用荊瀝(若無法取得荊瀝,可用荊芥代替)。若患者氣力不足且食慾不佳,可用竹瀝。這兩種成分都能開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
需要注意的是,若中風後,半身麻木或疼痛,且無法活動自如,這就是半身不遂的初期症狀,治療起來較為困難,需謹慎處理。
對於「半身不遂」,《古今醫鑑》指出,左癱右瘓是由於氣血虛弱,導致痰火在體內流動。血虛時,痰火會流到左側,造成左癱,可服用四物湯,加上白芥子,竹瀝,薑汁,如有瘀血,再加桃仁,紅花。氣虛時,痰火會流到右側,造成右瘓,可服用四君子湯,加上二陳湯,白芥子,竹瀝,薑汁。若患者食慾好,可去掉竹瀝,加荊汁更佳。肥胖的人多有濕氣,可加少量附子行經。癱瘓初期應立即治療,否則痰火鬱結,將難以治療。
另一個藥方,《丁氏奇效良方》建議,將芝麻和桑葉等量混合,研磨成粉,用酒沖服。
對於「失音不語」的情況:
訶子清音湯可以治療各種風邪導致的失音不語。成分為桔梗(半生半炒,一兩),訶子(半生半泡,四十九個),甘草(半生半炙,二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七錢,如煎煮服用,加一碗童便,衝入湯中。
另一個祕方「太玄湯」可以治療中風失音,昏迷欲死的情況。取染布活靛缸水一盞,溫熱後服用,就能恢復言語能力。
對於「猝風不語」,《本草從新》提到,可將黑大豆煮汁,濃縮成糖漿,配合杏仁一起食用,並喝下汁液。
另一個藥方,《證治合參》指出,對於中風不語的情況,可將黑大豆煮汁,濃縮成糖漿,含在口中慢慢吞下。也可用來治療喉部阻塞無法說話。
對於「女人血虛中風」,《食物本草》建議,可熱飲羊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