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越峰

《疑難急症簡方》~ 卷四 (3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2)

1. 風氣風毒

腳氣論(《證治》),夫腳氣者,古謂之緩風,又謂之厥,是古今異名也。有乾溼之分,其腳腫者,名濕腳氣;不腫者,名乾腳氣。屬風寒暑,流注而然。

又(《本草》),腫而痛者,為濕腳氣,宜清熱利濕搜風;痛而不腫,攣縮枯細者,名乾腳氣,宜養血潤燥舒筋。

腳氣作痛貼引法(《醫學》),蓖麻仁(七粒),同蘇合香丸,搗貼足心,痛即止。

洗腳氣方(又),川椒,荊芥穗(各一兩),獨活,羌活,木瓜(各五錢),白芷(三錢),煎去渣,溫洗後,拭乾,仍用川椒炒熱,包裹熨患處,或鹽炒亦可熨。

又方,川椒(一兩),蔥(一握),生薑(二兩),煎湯洗之。

腳氣腫痛(《醫級雜病》),敷腳氣方,白芥子、白芷(等分),薑汁調敷。

又方(丁氏),石膏(生熟各一錢),青黛,赤石脂(各一錢),梅冰(少許),共研,香油調敷。

乾腳氣痛(又),乾木瓜(一個,切片),白礬(一兩),煎,乘熱熏洗數次。

寒濕腳氣(《食物》),可吃牛皮膠(一塊),麵炒成珠,研末,每服(一錢),溫酒下,其痛立止。

手足不舉(《名醫》),孫少府治一人病此,諸醫以為風,針手足,不效。孫曰:此腳氣也。用檳榔(三錢),生薑(三片),紫蘇(七片),陳皮(三錢),數服愈。按:此乃腳氣上衝手也。

雞鳴散(《醫級雜病》),治男女腳氣第一方,如感風濕流腳,痛不可忍,及浮腫者,宜先與此方。檳榔(七個),橘紅,木瓜(各一兩),吳茱萸,蘇葉(各三錢),桔梗(五錢),共末,每服(五錢),加生薑(一片),宜五更空心服,服後宜食乾物壓之。天明當下黑水,此寒濕之毒邪下泄也。

腳氣上衝(《醫學》),腹脹滿悶,威靈仙末,溫酒調下(二錢),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

腳氣入腎(又),小便悶痛,氣喘面黑欲絕者。牛膝(二兩),當歸(一兩),桂心(八錢),小茴香,木瓜(各七錢),朴硝(五錢),煎。(按:作十劑服。)

腳氣衝心(又),白礬(三兩),煎湯,浸洗兩足,自愈。

腳氣暴死方(《名醫》),腳氣作發,惡寒發熱,兩足腫大,心煩體痛,垂死者。杉木節(四兩),檳榔,大腹皮,青橘葉(各二兩半),切細,長流水煎,分作三服,一日服盡。如大便利下黃水,其病除根。未愈,數日後再服一劑,以愈為度。外用杉木、橘葉煎湯洗。查此症非風邪,乃氣逆也。檳榔行至高之氣,腹皮行胸膈之氣,杉節行肢節之氣,橘葉行肝氣,氣行則病去,藥不大劑,恐不勝其邪氣也。

足久不履地(又),威靈仙末,空心溫酒和服(二錢),可加至六七錢,忌茶麵。

白話文:

風氣風毒

腳氣,古稱緩風或厥,今名腳氣,古今名稱不同。腳氣分為乾濕兩種,腳腫者為濕腳氣,不腫者為乾腳氣。皆因風寒暑邪流注所致。

濕腳氣,腫痛,宜清熱利濕、搜風;乾腳氣,痛而不腫,肢體攣縮枯細,宜養血潤燥、舒筋活血。

治療腳氣疼痛,可用蓖麻仁七粒與蘇合香丸搗碎,貼敷於足心,止痛效果佳。

洗腳氣可用川椒、荊芥穗各一兩,獨活、羌活、木瓜各五錢,白芷三錢,煎水去渣後溫洗患處,擦乾後再用川椒炒熱或鹽炒熱包裹熨敷患處。另法可用川椒一兩,蔥一握,生薑二兩煎水洗腳。

治療腳氣腫痛,可用白芥子、白芷等量,加薑汁調敷。另一方可用生熟石膏各一錢,青黛、赤石脂各一錢,梅冰少許研末,用香油調敷。

治療乾腳氣疼痛,可用乾木瓜一個切片,加白礬一兩煎水,趁熱熏洗數次。

治療寒濕腳氣,可用牛皮膠一塊,炒成珠狀,研末,每次服用一錢,溫酒送服,可立即止痛。

治療手足不舉,孫少府認為此乃腳氣上衝所致,而非單純風邪。他用檳榔三錢,生薑三片,紫蘇七片,陳皮三錢,數劑即愈。

雞鳴散為治療男女腳氣的首選方劑,適用於風濕流注腳部,疼痛難忍,伴有浮腫的患者。方中用檳榔七個,橘紅、木瓜各一兩,吳茱萸、蘇葉各三錢,桔梗五錢,研末,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一片,五更空腹服用,服藥後宜食乾物壓之。天明應排出黑色污水,此為寒濕毒邪排出之象。

治療腳氣上衝,腹脹滿悶者,可用威靈仙末溫酒調服,每次二錢,疼痛減輕一分則藥量減一分。

治療腳氣入腎,小便澀痛,氣喘、面色發黑,瀕死狀態者,可用牛膝二兩,當歸一兩,桂心八錢,小茴香、木瓜各七錢,朴硝五錢煎服,共十劑。

治療腳氣衝心,可用白礬三兩煎水,浸洗雙足,可自愈。

治療腳氣暴亡,惡寒發熱,雙足腫大,心煩體痛,瀕死狀態者,可用杉木節四兩,檳榔、大腹皮、青橘葉各二兩半,切細,用長流水煎煮,分三次服用,一日服完。如大便排出黃水,則病除根。若未痊癒,數日後可再服用一劑。外用杉木、橘葉煎水洗腳。此症非風邪,乃氣逆所致。檳榔行高氣,大腹皮行胸膈之氣,杉節行肢節之氣,橘葉行肝氣,氣行則病除。藥量很大,因邪氣甚盛。

治療久病足不能落地,可用威靈仙末,空腹溫酒送服,每次二錢,可加至六七錢,忌茶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