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急症簡方》~ 卷三 (3)
卷三 (3)
1. 痧瘴時疫
越按:《痧症全書》,亦如傷寒,分出六經,可稱精細。然恐不善觀書者,一味理痧,以致有誤傷寒,況痧少而傷寒多乎!惟吊腳痧症,自秦漢以來,已有此說,於今傳矣,厥後續有羊毛等痧,可以遵之。其餘痧症,只錄大略,以作主腦。
烏痧(《痧症全書》)
此症有二,俱系預先感冒邪氣,未經發泄。又因受寒而發者,先發寒戰,牙齒眼白俱黑色,周身俱脹痛,脹入腹者,延至周時不治。因受熱而發者,先身熱如火,牙齒眼白俱黑,若周身脹痛入腹者,半日不治則死。
治法:先以三指拍曲池穴(即手臂彎),一直拍上至臑穴(即肩下高肉上。按:此兩穴皆通大腸經)拍出紫塊,不拘多少,刺出黑血。熱症用麻油(四兩),滑石(三錢),和服,服後嘔出臭水而愈;寒用雞毛,向喉中攪嘔,嘔出黏痰而愈。如腹仍痛,大便閉者,用小紅藥下之,或瓜蒂尖。
無論寒熱症,針刺刮嘔,俱用檳榔(二三錢),砂仁(五分或一錢),藿香(一錢或錢半),粟梗、陰陽水(即河井兩水),煎冷服。
按:此書言先受邪氣,後或感寒,及感熱而發者,豈止烏痧云然?即他痧亦不外此。痧症之大略,從可知矣。
羊毛痧(又)
此係天氣炎熱,鬱勃潮濕,惡熱者,夜不能寐,挨至天曙,露身乘涼,風中有遊絲飄來,沾入皮內。絲系天地間之邪氣,無論頭面手足胸背,猝然滿身刺痛,時重不醫,至半日自皮入心,跳哮跑喊,面色漸黃而死。
現貯燒酒罈上泥敲碎,水調成團,周身滾碾,碾至一時,將泥開看,有絲如羊毛色亮者,此已滾出邪氣,其痛自平而愈。
又方(《證治合參》),其症百節疼痛,頭目昏眩,胸膈痞滿,心腹攪痛,畏寒惡熱,脅肋腰背頭腦,無處不痛,北人呼之謂羊毛斑,南人則名曰斑痧也,皆血氣不和所致。有以砭針於兩手曲池(即手臂彎)青筋上刺之,出紫血而愈者,有不愈者,有變為大患者,有常慣病此者,有一月一次,或二三次者。
白虎丸(龔雲林)
千年古石灰(不拘多少,刮去雜色泥土,杵為末,水飛過,日曬,勿令太乾,量可成丸即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燒酒送下。若青筋已老,多服取效。又治崩漏滯下,打撲內損,血不能散,服之皆效。
痧症通用藥方(又)
木香(理氣散滯),藿香(止霍亂),檳榔(破氣消瘀下積),青皮(理下部氣),陳皮(理霍亂),粟梗(消痧),各一錢,燈芯陰陽水煎,冷服。
又方,有患痧,肚痛而難忍者。
羊尿(一握)滾湯泡,以物蓋之,令出味,將絹或布濾去渣,涼服一碗,並勿令病人知,痧痛並愈。
又方(驗方),鬱金丸,治隨常痧症腹痛者,一服見功,且治九種心疼。
炒五靈脂(一兩)。按:湯服用錢半,元胡索(八錢,湯服二錢),炒砂仁(湯服五分),生白礬(各五錢,湯服錢半),木香(湯服六分),廣鬱金(湯服錢半),天黃(各三錢,湯服三分),神麯糊丸,(神麯湯服三錢。)卜子大,每三四十丸,溫水下。
痧筋(節錄天台山人普淨述)
須看耳後青筋紫筋,及兩臂彎兩腿彎內痧筋,或青或紫,便可知是痧也。或痧筋隱伏,以水拍之即見。
試痧法(《驗方新編》)
芋艿帶毛生嚼,不麻口。
生黃豆細嚼(搗粉為便),豆不腥。
吐痧法(又)
食鹽炒紅,淬水作湯飲下,即用雞翼大毛,探喉作吐。
又方,白礬(二三錢),調陰陽水送下。按:吐與不吐俱可,並乾溼霍亂可服。
急治法(又)
菜油(二兩),麝香(一錢),昏迷欲死者,調下立蘇。(《驗方新編》)按:俗傳只用香油半盅或一盅都效,重者遂可加麝香,不過幾分而已。陰陽湯(即冷水合滾水)飲。又按:霍亂吐瀉以及中暍俱用此法。羊屎一把滾湯泡,悶蓋一時,去渣,冷飲。又麻油(一盅)灌下。(又)
絲瓜葉搗汁飲,可止霍亂。(又)
灶肚心黃土,泡水服,止嘔吐甚。(又)
蘿蔔子煎湯飲。(又)
童便連飲碗許。(又)
刮痧法(節錄又景岳集),嘔惡腹痛,擇一光滑碗,熱湯一盅,香油一二匙,入湯,將碗蘸油湯,令其暖滑,兩手覆執於病者背心,輕輕向下刮之,以漸加重,碗干而寒,則再蘸再刮,則脹滯自然漸下,或瀉如傾,痛滯遂減。只准順刮,不準倒刮。
腹痛,大公雞(一隻),病人仰臥,放肚上,雞即伏,如疼止,即跳下而愈。
備急丸(修園),治寒氣冷食,稽留胃中,心腹滿痛,大便不通者。
乾薑,大黃(各一兩),巴豆(一兩,去皮),研末蜜丸,黃豆大,密藏勿出氣,候用,每服三四丸,暖水或酒送下。按:此丸已用過二丸,即瀉而愈。
絞腸痧痛欲死者,馬糞研汁(或水煮濃汁。)飲之立愈。並時疾吐下垂死者,日夜各二服。(《食物本草》)
腹急痛昏眩,腰如繩束,飲真菜油一杯取吐。(《隨山宇方鈔》)
乾溼霍亂,忽吐瀉不止而腹痛曰濕,欲吐瀉不得而痛甚曰干
《本草從新》:凡一切霍亂症,用生熟水,名陰陽水,甚穩。
又方(《丁氏奇效良方》)
飲小便(一盅),按:此法是治鄉人最宜。
又方(《隨息居飲食譜》),治乾溼霍亂轉筋,噤口痢,鼻淵,鼻衄不止,並搗蒜貼湧泉穴。(即足底心。)
霍亂吐瀉轉筋(《證治合參》)
華佗百沸湯,治夏月過食水果,填塞至陰,是脾抑遏肝氣,霍亂轉筋。
吳茱萸,木瓜,食鹽(各五錢),同炒焦,用百沸湯煎,頻頻飲之。
又法,用香油染大棉線數條,刮於胸背項臂。按:順刮不倒刮,項在頸後,臂即四肢彎。或以細碗邊蘸油刮之,俟皮中起紅紫色粟樣,即愈。
又方,霍亂轉筋,以小蒜、食鹽各一兩,搗,敷臍中,灸七壯,立止。
又方,腳肚轉筋。
大蒜擦足心,令熱即安,仍以冷水食一瓣。
又方(餘姚吳鳳昌),吊腳痧(即轉筋。)
吳茱萸,食鹽(各三兩),炒熱,布包熨臍下丹田。從本人男左女右中指中節鉤攏側看,兩頭縫角量為一寸,臍下三寸便是。危急將脫者,食鹽攤臍中。薄者艾炷小,厚者艾炷大。艾灸其上,二七壯即蘇,後服四逆湯。柴胡、枳實、白芍、甘草各錢半。
又簡便法,暮夜轉筋,無人刮放,男子自以手挽其腎囊,女子自以手挽其兩乳,令分向兩旁。凡症輕者,無不立愈。因肝為筋府,腎子乳頭,皆厥陰肝經所過也。挽其肝絡,則筋舒。
又方(《醫學指南》),轉筋入腹欲死者。
生薑(三錢),酒煎服,不效再服。按:此症就是將變絞腸痧。
又方,霍亂轉筋。
皂角末吹鼻得嚏愈。
又方(《丁氏奇效良方》)
以墨書木瓜二字於痛處,令病人口呼木瓜,隨聲而愈。
又方,反筋腹瀉,兩手抽掣搐搦,用婦女木梳煎服。
又方(《玉曆良方匯錄》,吊腳痧(即轉筋)外治法。
樟腦(兩許一塊),布包住,浸入燒酒令透,由背脊順擦至尾閭,數十次即松。
絞腸痧,按:吊腳痧在足,絞腸在腹,(《醫學大成》、《心法附余》)
手旋溫水,於病者膝彎內拍打,有紫黑點處,以針刺去惡血紫血(按:刺避筋上,傷筋則難走)即愈。
又方(《醫學指南》)
白礬(三四錢),滾水調勻,溫服即愈。
又方,鹽(一撮),置切菜刀上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愈。
又方(《隨息居飲食譜》)
煙筒中垢(如豆大一丸),放病人舌下,掬水灌之,垂死可活。
又方(《丁氏奇效良方》),絞腸痧心腹痛。
大蒜(一二個),搗爛,塗兩足心即痊,或白礬二錢研末,開水冷水各半,名陰陽水,調服,或生食芋艿數枚,味甘是痧。
又方,小兒盤腸,內釣腹痛,以蔥湯洗兒腹,仍搗蔥貼臍上,良久溺出痛止。
乾霍亂(《證治合參》)
此病卒然而至,俗云絞腸痧是也。其症心腹絞痛,手足厥冷,脈沉細,或沉伏,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陰陽乖隔,升降不通。急用鹽湯探吐,及刺委中穴出血。按:委中即腿彎,不可強刺,照《醫學》先用溫水拍出紅紫色,以針或磁鋒破出紫血,旁人不得聞其氣。治用理中湯(甘草、人參、白朮、炮姜各七分)加減,慎勿用米飲補住邪氣,難治,直待吐瀉後,方可用清米湯,補接元氣。若吐瀉不出,胸腹脹硬,面唇青,手足冷過肘膝,六脈伏絕,氣喘舌短囊縮者,死證也。
又方(《隨山宇方鈔》),鹽(三匙,炒黃),童便沖服。
又方(《丁氏奇效良方》),蒜頭(一個),搗汁沖水溫服,或連服地漿水三五碗,忌米湯。
又方,韭菜汁(一盅),溫服。
又方(《食物本草》),煩悶欲死。
檳榔(五錢),童便清水煎服。
又方(《古今醫鑑》),鹽薑湯,治乾霍亂垂斃者。
鹽(一兩),生薑(五錢,同炒色變),以童便一盅煎溫服。按:對摺不效再服。
又方(《隨息居飲食譜》)
紫蘇(三五錢),煎服,並治蛇咬及蟹毒。
又外治法(《玉曆良方匯錄》),乾霍亂,即烏痧脹,頃刻殺人,急用滾井水各半盅調白礬末二錢,以鵝毛探喉吐去暑毒,或用熱童便將鹽炒,調飲亦可,更用溫水拍打腿彎紅紫,刺出惡血。
又方,乾霍亂痧脹,將燒酒半盅用頭髮一團蘸透,向胸前揩擦,以酒盡為度,痧脹即解。
時疫兼瘴(《驗方新編》)
祛瘴闢瘟丹,治時疫痧瘴,老幼男女皆同。
厚朴,蒼朮,羌活,防風,陳皮,枳實,香附,牛蒡子(各一錢),檳榔,白芷,藿香,川芎(各五分),細辛(四分),甘草(三分),蔥(三寸),煎服。
普濟消毒飲,泰和間,初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合,喉喘,舌乾口苦,俗云大頭傷寒,諸藥莫治。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上攻頭面為腫耳。制方活眾刻石,以黃連,黃芩(水酒炒,五錢),牛蒡子,大黃(各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連翹,板藍根(各二錢),馬勃(一錢),川芎,防風(各八分),殭蠶,升麻,柴胡(各七分),薄荷(五分),桔梗(三分),共研末,半用湯調,半用蜜丸,噙化盡劑而愈。
二聖救苦丸(溫州府《溫疫條辨》),治溫疫表裡雙解之藥,屢效。
大黃(酒製,二兩),牙皂(去皮弦,各一兩)
研細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綠豆湯放冷送下,得汗而愈。一云每服二錢,亦視症酌之。
五瘟丹(又),四時瘟疫流行,並諸瘧熱病。
黃連,黃柏,黃芩,甘草,紫蘇,香附(各一兩)
於冬至日為末,用錦大黃三兩濃煎去渣熬膏,和前藥為丸,如彈子大,辰砂、天黃、金箔為衣,每服一丸,冷磨服,神效。
升降散(又),凡瘟疫未曾服他藥,或一二日,或七八日,或至月餘未愈,服此即痊。
白殭蠶(酒炒,二錢),全蟬蛻(去泥,一錢),廣薑黃(去皮,三分,用片薑黃),川大黃(四錢,生),研細末,病輕者分四服,每服計錢八分零。
冷酒(一盅),白蜜(五錢),攪勻冷服,胎產不忌,蜜丸,名太極丸,服必空腹,忌半日飲食。此方一升一降,上行下導,君臣佐使俱血。
療時疫者,服大黃良,事見宋史。(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