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急症簡方》~ 卷三 (14)
卷三 (14)
1. 關格
關格論(《證治合參》)
關者不得小便,應出者不得出也。格者吐逆,應入者不得入也。上下俱病也。此陰陽乖戾,氣血稽留,更實更虛,升降失常,不得盡命而死,病之最巨最急者也。按:此如有頭痛寒熱、上逆下閉,是傷寒之類,非此症也,不可誤認。
關格(又)
喻嘉言進退黃連湯。
治格
黃連,人參,乾薑,半夏(各錢半),桂枝(一錢),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治關
黃連(薑汁炒,七分),人參(人乳拌蒸),炮姜,姜半夏(各錢半),肉桂(五分),大棗(二枚),水煎溫服,平日服桂附八味丸三錢。
又方,皂角散,治大小便不通,關格經三五日者。
大皂角(燒存性,研末,五分),米湯下,又以豬脂(即版油)一兩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檳榔、枳殼、朴硝、桃仁、燈心草、茶樹根。
八正散
車前子,木通,滑石,瞿麥,焦梔子,萹蓄,製大黃,甘草(各二錢),燈心(二十節),加藥各用錢半。
又熨臍法,治關。
炒鹽乘熱熨臍腹,冷則易之。(分作兩包。)
又法,大田螺(一個),鹽(少許),同搗碎,置病者臍下一寸三分。(尺詳吊腳痧。)用帛或布緊繫之,少頃小便如注。
又方(《本草從新》),大蒜治關格不通,搗爛敷臍,能達下焦,消水,利大小便。又說,搗納肛門,能通幽門。即小腸上口,凡敷大蒜屢聞起泡,候他自平為是。
又參看法(詳胞轉《古今醫鑑》)。
白話文:
[關格]
「關格」這個病症指的是無法小便的情況,身體應該排出的尿液無法順利排出。而「格」則是指嘔吐,身體應該吸收的食物無法順利進入。這是一種上下同時發病的情況。這種病症源於陰陽失調,氣血在體內滯留,身體的實與虛交替出現,正常的生理機能如氣的升降功能受到影響,導致生命週期縮短,最終死亡。這是所有疾病中最嚴重和最急迫的一種。需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現頭痛、發燒、噁心以及排泄困難等症狀,這可能是感冒類的疾病,而非「關格」,不可輕易混淆。
喻嘉言提供了一個名為「進退黃連湯」的藥方來治療「關格」。
治療「格」的藥方
黃連、人參、乾薑、半夏(各1.5錢)、桂枝(1錢)、大棗(2枚),用水煎煮後溫服。
治療「關」的藥方
黃連(薑汁炒,0.7錢)、人參(人乳拌蒸)、炮薑、薑半夏(各1.5錢)、肉桂(0.5錢)、大棗(2枚),用水煎煮後溫服。平時可服用桂附八味丸3錢。
另一個藥方「皁角散」,適用於大小便不通暢,已經持續了三到五天的「關格」患者。
大皁角(燒存性,研末,0.5錢),用米湯送服。再取豬脂(即板油)一兩煮熟,喝其汁並吃下豬脂。同時服用「八正散」,加入檳榔、枳殼、朴硝、桃仁、燈心草、茶樹根。
「八正散」
車前子、木通、滑石、瞿麥、焦梔子、萹蓄、大黃、甘草(各2錢)、燈心(20節),若要加入其他藥物,每種藥物使用1.5錢。
另一種治療「關」的方法是「熨臍法」。
取熱鹽炒至溫熱,放置在患者的肚臍和腹部,待鹽冷卻後再更換新的熱鹽。(可以分作兩包。)
另一方法,取一個大田螺和少量鹽,將它們一同搗碎,然後放置在患者肚臍下方一寸三分處。(詳細位置請參考吊腳痧的描述。)用布條或繩索緊緊綁住,不久患者會大量排尿。
另一個藥方(出自《本草從新》),大蒜可以治療「關格」造成的大小便不暢,將大蒜搗碎後敷在肚臍上,能夠幫助下焦的運作,促進水分排出,利於大小便。另外,將大蒜塞入肛門,可以疏通幽門(即小腸的入口)。據說,敷大蒜時常常會出現水泡,但只要等待其自然平復即可。
另一種治療方法(詳見《古今醫鑑》胞轉篇)。
2. 大小便不通
兩便不通(《證治合參》)
倒換法,治內熱小便不通。
大黃(一兩),荊芥(二兩),研末,每服二錢,開水送下。
如大便不通,大黃(二兩),荊芥(一兩),研末,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又方,大小便不通。
獨蒜煨熟貼丹田。臍下三寸,尺詳吊腳痧症。
又方(《食物本草》),集要方。
蔥白搗填臍中,灸七壯,立下。
又方(《醫學指南》),治熱症小便不通,腹脹疼痛欲死。
蚯蚓(五七條),研爛,投涼水一碗攪勻,澄清去泥滓飲下,即時通。大便熱疾,不知人事幾死者,服之立效。
又方(《玉曆良方匯錄》),全蔥(一斤,不洗),生薑(一塊),淡豆豉(二十粒),鹽(一匙),共搗爛作餅,烘熱扎臍上,久之氣透自通。
又方(《名醫類案》),大田螺(一個,在水者妙),鹽(一匙),和殼生搗碎,置臍下一寸三分。(尺詳上。)用寬布緊繫之,暴下而愈。
初生大小便不通(《增廣大生要旨》)
腹脹欲絕者,急令人溫湯漱淨口,吸咂兒之前後心及臍下兩手足心,共七處,吸咂五七口,取紅赤色氣透為度,氣透則便自通。
白話文:
[大小便阻塞不通]
《證治合參》中記載了一種倒換法,專門用於治療因內熱導致的小便無法排出的情況。
具體方法是使用大黃一兩,加上荊芥二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開水吞服。
如果遇到的是大便不通的情況,則需調整藥材份量,使用大黃二兩,荊芥一兩,同樣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開水吞服。
另一個方法,適用於大小便都無法排出的情況。
可以將獨頭蒜煨熟後,貼在丹田的位置,也就是肚臍下方三寸的地方,這是治療尺詳吊腳痧症的方法。
再一個方法出自《食物本草》,其核心是將蔥白搗碎後填充在肚臍中,然後進行艾灸七次,即可馬上見效。
對於因熱症導致小便不通,腹部脹痛難忍的病人,可使用蚯蚓五至七條,搗爛後加入一碗涼水中攪拌均勻,待水澄清後去泥滓飲下,能立即通便。此方對大便熱疾,甚至失去意識的重症患者也極有效。
還有一個方法出自《玉曆良方匯錄》,使用未洗的一斤蔥、一塊生薑、二十粒淡豆豉以及一匙鹽,一起搗爛成餅狀,加熱後綁在肚臍上,等一段時間後,自然會感到通暢。
另一個方法出自《名醫類案》,選擇一個大田螺(在水中的最佳),加上一匙鹽,連殼一起搗碎,然後放在肚臍下一寸三分的地方,再用寬布緊緊纏繞,就能迅速改善。
對於新生兒大小便不通的情況,《增廣大生要旨》中提供了一個方法:當嬰兒腹部脹得快要爆裂時,應立刻請人用溫水漱口,然後用嘴吸吮嬰兒前胸、後背心以及肚臍下和雙手腳心共七處,每次吸吮五到七口,直到吸出紅赤色氣體,讓氣體順利流通,便自然會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