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越峰

《疑難急症簡方》~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統治一切癰疽(六腑屬癰五臟屬疽)等症

諸癰疽類分

蠟礬丸(《證治》),固臟氣,護心膜,化毒止疼,癰疽潰後,不可缺也。

黃蠟(二兩),白礬(三兩),熔化,乘熱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酒下,不飲酒者。開水下。

腦上生癰癤(丁氏),石灰入飯,杵敷,或大芋艿頭,敷。

鼻癰(又),乾薑末,蜜和塞。

耳癰(又),蟬蛻,蛇蛻(各一錢),血餘炭(二錢),胭脂(煅,二塊),硼砂(七分),梅冰(五分),研細吹之。

耳內癰疽(各家),痛不可忍者。肥人頭垢(五分,煅),麝香(一分,各研),共吹耳,立愈。

擔肩癰癤(丁氏),此惟挑夫有之。五倍子(煅末),黃丹醋調敷。

又方,擔肩瘡,磁鋒刺出血,老鴨口內沫,搓搽。

瘭疽(又),生手足背,累累如赤豆,剝之出汗。大鯽魚(一個),亂髮(一大團),豬肉(四兩),同熬成膏塗,永忌食蟹肉。

背疽(《食物》),牛皮膠(有吃有用兩色)四兩,酒一碗頓化,隨意飲盡。不能飲者,白湯飲之。

手足甲疽(倪氏),或割損成瘡者,日久不愈,變成怪症,種種難悉。綠礬(五兩,煨至色黃),收貯,先以鹽湯洗淨,再敷前藥。

甲疽(丁氏),又名嵌甲,系一赤肉,生指甲邊突出者,方同。或大甘草嚼爛厚敷,干則換。

脫骨疽甲疽(又),生手足第四指,初生痛極,久則潰爛脫節。甘草嚼爛厚敷,干即換,日夜勿停,數日愈。並治甲疽,生指甲邊,又名嵌甲穿掌。詳上手足指瘡。

脫疽(《玉曆》),發於腳趾,漸上至膝,色黑,痛不可忍,亦有發於手者,宜急治。土蜂窠(研細末),醋和搽,應手而愈。

胸臆生癰(丁氏),栝蔞(一個),乳香(錢半),沒藥(一錢),煮酒服。

產門蟲疽(《證治》),癢痛難忍。杏仁(去皮煅),杵爛,綿裹納入陰戶,取效。

又,陰瘡爛痛,杏仁(燒黑)研膏,敷之。

囊癰(樊氏),凡小腹作痛,牽引腎子,多寒少熱,好飲熱湯,乃疝氣也。如陰囊紅腫發熱,小便赤澀,內熱口乾,墜重作痛,乃囊癰之候,不宜用疝家熱藥,以清肝滲濕湯治之。

川芎,龍膽草,天花粉,當歸,生地,柴胡,山梔,黃芩(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燈心煎,食前服。如潰後摻藥,蚌殼、黃連、青黛等分,研細敷之。

又方(丁氏),抱出雞蛋殼(連衣),輕粉(等分研末),熬過麻油和敷,余同。

外腎癰瘡(又),烏金散,麩皮炭,蘇葉(等分),麻油和敷。

騎馬癰(丁氏),俗名偷糞老鼠。未成膿者,用甘草、熟大黃(各三錢),酒煎,空心服一劑,愈。已成膿及色白者,勿服。

又方,紡花車上弦綿(燒灰)敷。

白話文:

統治一切癰疽(六腑屬癰五臟屬疽)等症

諸多癰疽的分類與治療:

蠟礬丸(出自某醫書),能固護臟腑元氣,保護心膜,化解毒素,止息疼痛。癰疽潰爛之後,此藥不可或缺。

配方:黃蠟二兩,白礬三兩,熔化後趁熱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酒送服,不喝酒者可用開水送服。

腦部生長癰疽(出自丁氏醫書):將石灰研磨後拌入米飯中,搗碎後敷於患處;或者用大芋艿頭敷貼。

鼻部癰疽(出自同書):用乾薑研成細末,加入蜂蜜調勻後塞入鼻孔。

耳部癰疽(出自同書):蟬蛻、蛇蛻各一錢,血餘炭二錢,煅燒過的胭脂二塊,硼砂七分,梅冰五分,研磨成細末後吹入耳內。

耳內癰疽(出自多位醫家):疼痛難忍者,取煅燒過的肥人頭垢五分,麝香一分,研磨後一起吹入耳內,即可痊癒。

肩部癰疽(出自丁氏醫書):此症多見於挑夫。將五倍子煅燒成末,用醋調和後敷於患處。

另一方:肩部瘡瘍,用磁石針刺出血,再用老鴨嘴內的唾液搓擦患處。

瘭疽(出自同書):此症發生於手足背部,患處會出現像赤豆一樣的疹子,將疹子去除後會出汗。用一條大鯽魚、一大團亂髮、四兩豬肉一起熬成膏狀塗抹患處,永久禁止食用蟹肉。

背部疽(出自某醫書):用牛皮膠(有食用和藥用兩種)四兩,用一碗酒溶化後服用,可根據自身情況酌量飲用。不能飲酒者,可用白開水送服。

手足指甲疽(出自倪氏醫書):因割傷或損傷導致的瘡瘍,久治不愈,演變成各種怪症,其症狀複雜多樣。將綠礬五兩煨至黃色,保存備用。先用鹽水清洗患處,再敷上藥物。

指甲疽(出自丁氏醫書):又稱嵌甲,是指指甲邊緣長出一塊紅肉。治療方法與前述相同。或者用大量甘草嚼爛後厚敷,乾燥後更換。

脫骨疽、指甲疽(出自同書):發生於手足第四指,初期疼痛劇烈,久則潰爛脫節。用甘草嚼爛後厚敷,乾燥後立即更換,日夜不停,數日即可痊癒。此方也適用於指甲邊緣生長的指甲疽,又稱嵌甲穿掌。詳見手足指瘡治療。

脫疽(出自某醫書):發生於腳趾,逐漸向上蔓延至膝蓋,患處顏色發黑,疼痛難忍,也有發生於手的病例,宜速治。用土蜂窩研成細末,用醋調和後塗抹患處,即可痊癒。

胸部生長癰疽(出自丁氏醫書):用栝蔞一個,乳香半錢,沒藥一錢,用水煎服。

產門蟲疽(出自某醫書):奇癢難忍,疼痛難當。將杏仁去皮後煅燒,搗爛後用棉花包裹塞入陰戶,即可見效。

另一方:陰部瘡瘍潰爛疼痛,將杏仁燒成炭末研磨成膏狀敷於患處。

囊癰(出自樊氏醫書):小腹疼痛,牽引至腎部,多寒少熱,喜歡喝熱水,這是疝氣。如果陰囊紅腫發熱,小便赤澀,口乾舌燥,墜脹疼痛,這是囊癰的症狀,不宜使用治療疝氣的溫熱藥物,應當使用清肝滲濕湯治療。

配方:川芎、龍膽草、天花粉、當歸、生地、柴胡、山梔、黃芩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用燈芯草煎煮,飯前服用。如果潰爛後需撒藥,可用蚌殼、黃連、青黛等量研磨成細末敷於患處。

另一方(出自丁氏醫書):用孵出的雞蛋殼(連同蛋膜)和輕粉等量研磨成細末,用熬過的麻油調和後敷於患處,其餘治療方法同上。

外腎癰瘡(出自同書):用烏金散、麩皮炭、蘇葉等量,用麻油調和後敷於患處。

騎馬癰(出自丁氏醫書):俗稱偷糞老鼠。如果尚未化膿,可用甘草、熟大黃各三錢,用酒煎服,空腹服用一劑即可痊癒。如果已經化膿或顏色發白,則不可服用此方。

另一方:將紡織機上用的棉線燒成灰敷於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