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幼科釋謎》,此清代醫家沈金鰲所著的兒科醫學典籍,成書於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年),收錄於其巨著《沈氏尊生書》中,是研究中國古代兒科醫學的重要文獻。本書共分六卷,體例嚴謹,內容豐富,旨在深入闡述兒科的診斷與治療奧秘,正如書名「釋謎」所示,力求將兒科繁雜難辨的病機症候解析清楚。

本書結構獨特,前四卷聚焦於兒科的診斷方法與主要病證的辨析。作者將當時非痘科的主要兒科疾病,劃分為二十四個門類(類),對每一門類,都先編寫一首簡潔明瞭的四言韻語,旨在高度概括該病證的關鍵特徵與義理。這種韻語形式,如作者在《凡例》中所言,「不列散文者,便誦習也」,顯然是為了便於讀者記憶與傳播,體現了古代醫籍注重實用與口訣傳承的特點。韻語之後,作者並非僅止於個人見解,而是廣泛採擷前人的學術經驗與論述,融會貫通,再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對該病證的辨證要點、立法原則及具體治法進行深入闡述。這種博採眾長、再創新意的寫作方式,使得本書內容既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又不乏作者的獨到見解。後兩卷則專門收集了針對前四卷所論述的諸多病證的應用方劑,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具體的用藥指引。

在全書之首,作者特地撰寫了《自敘》與《凡例》,詳細說明了本書的寫作緣由、宗旨以及體例安排,這對於讀者理解本書具有重要意義。從《自敘》中可見,沈金鰲醫術淵博,師承孫慶曾先生,已著有《傷寒綱目》、《雜病源流》、《婦科玉尺》等多部著作,皆是其「曉然於心與手目」後筆之於書者。然而,對於兒科獨特的「痘瘡」一症,沈金鰲坦承因受業時未能「親習其事」、隨師「臨症指示」,雖深研錢仲陽、陳文中等前輩痘科醫家的著作,做到「曉然於理」,但未能達到「曉然於手與目」的境界,因此在本書中「獨闕痘症」,這體現了一位嚴謹醫家實事求是、不妄言的學術態度,也為後世研究者提供了理解本書範圍的明確線索。

《凡例》則進一步闡釋了本書的諸多要點。它再次強調了本書獨缺痘症的事實,並指出二十四門已「足該幼科綱領」。對於四言韻語,作者提醒讀者其「義尚簡括」,應「求意旨之所在」,不可因其形式簡短而輕視其內涵。書中所採納的前人議論皆經精選,「擇其至精至當,歸於一是」,力求「無錯雜,無重疊,無支離,無牽扯」,以確保本書作為「幼醫科律」的權威性與條理性。此外,《凡例》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對兒科治療原則的細膩考量。他強調「芽兒臟氣未全,不勝藥力」、「形氣畢竟嫩弱,用藥亦不可太猛」,告誡醫者不可「峻攻驟補,反受藥累」。對於兒科常見的「食積」問題,作者既認可其普遍性,又提醒醫者不可「以此語橫亙心中」,遇到稟受薄弱或病後虛怯者,即便有積,亦應「扶正而使積自消」,強調辨證的靈活性,勿拘泥於一方一法。作者還提出其治幼兒病症的宗旨是「一以中和當病為歸」,避免偏於攻補涼熱,這反映了他對兒科治療平衡、溫和原則的追求。更有趣的是,作者辨析了病家與醫家在面對「驚」與「瀉」這兩大重症時的心理差異(病家怕驚不怕瀉,醫家怕瀉不怕驚),並告誡醫家應對兩者皆「慎思之」,不可因「不怕之念」而「輕心妄治」。最後,作者還提醒醫者注意小兒診斷的特殊性,特別是對於四五歲以上、已具備「詐偽」能力的兒童,不能僅憑其言辭,而需「觀色於色之外,察形於形之表」,辨其真偽,這展現了作者對兒科臨床實際的深刻洞察。

《總論》作為卷一的開篇,則以宏觀的視角探討了生命的起源與兒科的特點。它從「胚胎在腹,五行相參」談起,論述胎兒的發育過程,強調母體狀態(熱、寒、怒、驚、思、憂、淫欲)對胎兒健康的影響,以及「胎教」的重要性。接著,筆鋒一轉,描述小兒出生後「易虛易實,疢病惟速」,且因「疾痛莫知,疴癢誰告,如啞不言,如謎難卜」,使得「保赤維艱,常憂手束」。這正是作者編撰此書的動力所在,希望通過「遍考方書,廣搜秘錄,識取其精,論採其卓」,輯成此書「釋謎標牘」,為「幼幼者」提供指引。這段論述不僅奠定了本書的學術基調,也飽含了醫家對兒童健康的深切關懷。

在具體的診斷方法上,本書如詳細介紹中所述,提出了「察色、察聲、察氣、察味、察形、察動、察眠、察食、察小便、察大便」等十法。雖然不是每一法都在提供的節選中詳細闡述,但《察色》、《聽聲》、《脈法》三節的內容,充分展示了本書在兒科診斷學上的細緻與深度。

《察色》一節引述多位前輩醫家(如錢乙、李仲南、虞摶、李梴)的觀點,詳細描述了通過觀察小兒面部、眼、唇、舌的顏色、形態變化來判斷病情的方法。錢乙提出的面部五色與五臟的對應關係(左腮肝青,右腮肺白,額心赤,鼻脾黃,頦腎黑)被詳細介紹,並進一步解釋了各種顏色的病理意義(赤熱、黃積、白寒、青黑痛)。眼睛作為判斷小兒生死的重要窗口,其神光、黑睛的狀態、眼白的多寡等均被視為重要的診斷指標。唇色與舌苔、舌質的變化也對應著脾胃、寒熱、積滯、驚風等不同病機。這些詳細的觀察與判斷方法,為「啞科」醫師提供了豐富的客觀依據。

《聽聲》一節則從聲音入手。小兒哭聲、喘息聲、咳嗽聲、睡眠中的聲音變化等,都能反映其內在的病理狀態。從魏亦林對睡中驚啼聲響的預後判斷,到李梴對聲音輕重高低急緩等不同特徵所反映的氣虛、痛、風、熱、驚、痰、寒等病機的論述,再到李仲南以歌訣形式總結的重實聲、悲焦聲、啼哭聲、㘂煎聲、遲緩聲等,均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聲音診法的精妙運用。

《脈法》一節雖然在提供的節選中不完整,但開頭引述錢乙之言,強調兒科脈診的困難(「脈來駛疾難憑」),並介紹了基本的三部候脈法及脈搏次數對應的平和、發熱、內寒狀態。這說明儘管脈診在小兒身上不像成人那樣作為首要或最可靠的診斷手段,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需要結合其他診法綜合判斷。

總體而言,《幼科釋謎》是一部集大成的兒科專著。它繼承了古代兒科醫學的優秀傳統,如錢乙、陳文中等人的學術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沈金鰲個人的臨床經驗與深刻理解,形成了系統而實用的兒科診斷治療體系。本書的特色在於:

  1. 體例創新: 將病證分類編排,並輔以四言韻語,形式活潑,便於學習記憶。
  2. 內容豐富: 涵蓋兒科主要病證(除痘瘡),詳細論述診法、辨證、立法、治法,並附應用方劑。
  3. 診法細緻: 特別是察色、聽聲等非脈診方法,論述詳盡,為兒科診斷提供了豐富的客觀依據,彌補了小兒脈診的不足。
  4. 辨證精闢: 在前人基礎上,融會己說,對各種病證的病機演變、辨證要點進行深入剖析。
  5. 治法穩妥: 強調「中和」原則,用藥謹慎,注重保護小兒稚陰稚陽之體,體現了兒科治療的特殊性。
  6. 學術嚴謹: 作者坦承不足,不諱言對痘瘡的闕漏,並廣泛引用前人經驗,精挑細選,力求論述的準確與可靠。
  7. 人文關懷: 從《總論》對生命、胎教的認識,到《凡例》對醫家心理的剖析,再到對「保赤維艱」的感嘆,都體現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對兒童健康的責任感。

《幼科釋謎》不僅總結了清代中葉以前兒科學術的成就,也為後世兒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臨床借鑒。其系統化的結構、實用性的韻語、細緻入微的診法描述以及穩健的治療原則,使其成為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兒科經典,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學習價值,是中醫兒科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自敘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五 (13)

卷五 (14)

卷五 (15)

卷五 (16)

卷五 (17)

卷五 (18)

卷五 (19)

卷五 (20)

卷五 (21)

卷五 (22)

卷五 (23)

卷五 (24)

卷五 (25)

卷五 (26)

卷五 (27)

卷五 (28)

卷五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