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黃疸

脾土色黃。病則成疸。其病緣何?先因虛損,復感濕熱,風寒外侵,停郁腠理,浸淫肢脘,內熱蒸蒸,外熏色變。此其大凡。脈必濡緩,傷寒無汗,瘀熱不散,身必發黃,尿澀腹滿。暑邪挾濕,經絡俱灼,淪膚浹髓,臟氣莫展,黃如橘色,筋骨痿軟。或由疳瀉,肌肉消瘦,肚大筋青。

皮黃髮卷。胎疸之疾,得於初產,生下即黃,遍身梔染。原雖不同,陰陽必辨。陽黃體熱,二便硬短,脾與心搏,胸膈必懣。先利小便,下法莫遠。陰黃肢冷,清便滋泫,大便清黃,腹痛而喘。面目爪齒,黃色暗慘。脾虛失制,腎水脹衍。約此二端,疸病斯顯。再詳兼症,身疼體懶,

強直其膊,枯澀其眼,溺如屋漏,浮腫若繭。或渴或嘔,或寒或暖。按症求之,有此款款。淡黃兼白,乃胃怯懦,或胃不和,其病稍淺。

白話文:

黃疸的病色是黃色,這是因為脾臟屬土,土的顏色是黃的。如果生病就會變成黃疸。這種病是怎麼引起的呢?最初是因為身體虛弱虧損,又感受了濕熱之邪。風寒從外侵入,停留在皮膚紋理之間,侵入肢體和肚子,體內熱氣蒸騰,從外薰染而使皮膚顏色改變。這是黃疸大致的情況。脈象一定是濡緩無力的。如果是外感傷寒,身體沒有汗,瘀熱不能散去,身上一定會發黃,小便不順暢,肚子脹滿。如果是暑邪夾雜濕氣,經絡都會被熱邪煎熬,熱邪滲透到皮膚肌肉和骨髓,導致內臟機能無法伸展。黃色如橘子一般,會導致筋骨痿軟無力。有的是因為疳積腹瀉,導致肌肉消瘦,肚子變大,青筋暴露,皮膚發黃,頭髮捲曲。胎黃的疾病,是出生時就有的,剛生下來皮膚就黃,全身像被梔子染過一樣。雖然病因不同,但一定要分辨陰陽。陽黃的人身體會發熱,大小便乾硬短少,脾和心搏動異常,胸口和膈膜會感到悶脹。要先利小便,用瀉下的方法不要過遠。陰黃的人肢體會冰冷,小便清長量多,大便清稀而黃,腹痛且呼吸急促,面部、眼睛、指甲和牙齒都呈現黃暗色。這是因為脾虛失去制約,導致腎水過度擴張。大致可以歸納為這兩種情況,黃疸的病症就明顯了。再詳細觀察兼有的症狀,比如身體疼痛、疲倦無力、脖子僵硬、眼睛乾澀、小便像屋簷漏水一樣滴滴答答,浮腫像蠶繭一樣。可能會感到口渴、嘔吐,或者忽冷忽熱。根據這些症狀來診斷,就會發現這些情況。如果呈現淡黃色夾雜白色,是脾胃虛弱的表現,或者只是脾胃不調,病情相對較輕。

3. 疸病原由症治

錢乙曰。諸黃皆相似。如身皮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痛膊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盡黃。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也。其症多患於大病後。別有一症。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土而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

胎疸也。古書云。諸疸皆熱也。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難知云。色如熏黃。乃濕病也。則一身盡痛。若色如橘子黃者。黃病也。身不痛。有干黃者。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宜梔子柏皮湯。有濕黃者。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

宜大茵陳湯。如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或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

曾氏曰。黃病不可一概論。標本不同。症治亦異。乃脾胃氣虛。感受濕熱。鬱於腠理。淫於皮膚。蘊積成黃。熏發於外。故有是症。或脾胃虛弱。內因症癖。攻之而成。然疳瀉亦主皮黃。肚大發直筋青。肌肉消瘦。外無色澤。身必發黃。治法。感濕熱者。以㕮咀五苓散加麻黃、姜。

汗之即愈。或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亦可。若得乾疳癖者。形如黃土。宜醒脾。或化癖丸。

羅謙甫曰。予治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橘黃。眼白亦黃。筋骨瘦弱。不能行立。此由熱加以濕。而蒸搏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生。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以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橘色。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所不勝。

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是也。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加減瀉黃散。

白話文:

錢乙說,各種黃疸的症狀看起來很相似,如果全身皮膚和眼睛都發黃,那就是黃疸病。如果同時感到身體疼痛、肩膀背部僵硬、大小便不順暢,而且全身都發黃,包括臉、眼睛、指甲都黃,小便像屋塵的顏色,接觸到的東西都會被染黃,還感到口渴,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這就是黃疸病。這種病症多半發生在大病之後。還有一種情況,不是因為生病而導致身體稍微發黃,那是因為胃裡有熱。大人也會有這種情況。另外,還有臉色發黃、肚子腫大、想吃土而且口渴的,那是脾疳。還有一種是從出生就全身發黃的,那是胎黃。古書上說,所有黃疸都是因為熱引起的,深黃色的就是。如果發黃顏色淺淡,甚至還帶點白,那是因為胃虛弱,胃氣不調和。難以分辨的情況是,顏色像煙熏黃,那是濕病,會導致全身疼痛。如果顏色像橘子黃,那是黃疸病,但身體不會痛。還有一種是乾燥的黃疸,那是因為燥熱,小便通常會順暢,四肢不會覺得沉重,會口渴想喝水,應該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還有一種是濕熱引起的黃疸,主要是脾的問題,小便會不順暢,四肢感覺沉重,好像口渴卻不想喝水,應該用大茵陳湯來治療。如果是大便通暢但仍有黃疸,可以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來治療。如果還出現忽冷忽熱、全身發黃的情況,可以用小柴胡加梔子湯來治療。

曾氏說,黃疸病不能一概而論,病因和本質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通常是因為脾胃虛弱,感受濕熱,鬱積在皮膚紋理,蔓延到皮膚表面,累積成黃,然後顯現出來,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或者是因為脾胃虛弱,體內有其他疾病,進而誘發黃疸。另外,疳病引起的腹瀉也會導致皮膚發黃,肚子腫大,肚子上的筋看起來很明顯,肌肉消瘦,皮膚沒有光澤,身體肯定會發黃。治療方法上,如果是感受濕熱引起的,可以用㕮咀五苓散加上麻黃、姜,發汗就可以痊癒,也可以用茵陳蒿湯調和五苓散服用。如果是乾疳引起的,臉色看起來像黃土一樣,應該健脾,或者用化癖丸。

羅謙甫說,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小孩,在夏天的時候身體發熱,胸口悶脹,皮膚像橘子一樣黃,眼睛的白色部分也發黃,筋骨瘦弱,無法站立行走。這是因為熱再加上濕,在經絡中互相搏擊,侵入到骨髓,導致臟腑氣機無法正常運轉,所以脾的狀況就會影響到心。濕熱相互結合形成了疾病。一般來說,心火旺盛,就會導致身體發熱,胸口悶脹;脾濕盛,就會導致皮膚像橘子一樣黃。多餘的氣,一定會影響到自己所勝的那一部分,也會侵侮到自己不能勝的那一部分。所以會導致腎和肝受到邪氣侵擾,筋骨痿弱,無法站立行走。《內經》上說,脾有熱的人,臉色會發黃,肌肉會蠕動。還說濕熱會導致痿軟。這就是所謂的「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就是說脾土恢復到本位,腎水得到恢復,心火自然就平復了。可以用加減瀉黃散來治療。

4. 疸分陰陽

張元素曰。陽黃者。大小便赤澀身熱。是脾土與心火相搏。為陽病。法當先利小便。後下大便。陰黃者。清便自調。面目及身黃。四肢冷。是脾虛不能制腎水。宜益黃散。下使君子丸。

白話文:

張元素說:陽黃這種病症,患者大小便會呈現赤紅色且排泄不暢,身體發熱,這是因為脾土與心火相互搏擊所致,屬於陽性病症。治療方法應當先疏利小便,然後再通利大便。陰黃這種病症,患者小便清澈且排泄正常,但臉部、眼睛和身體都呈現黃色,四肢冰冷,這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制約腎水所致。應該使用益黃散,並配合使用下使君子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