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五 (29)
卷五 (29)
1. 諸病應用方
牛蒡子散
牛蒡子,山梔,甘草,川硝,鬱金(各半兩),枳殼(二錢半),研細。入冰片五分。研勻。每五分。薄荷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心脾熱壅多涎。
譚氏金珠丸
南星,白礬,半夏(各七錢),人參,山藥(各五錢),硃砂,膩粉(各二錢),金箔(十片)。即為衣。薄荷汁同水打糊丸。綠豆大。每一丸。薑湯下。量加減。
治小兒驚悸怔忡。化痰涎。利胸膈煩熱。止嗽。
張渙金朱丹
硃砂,半夏,膽星(各一兩),茯苓(半兩),石膏(六錢),金箔(二十片),薑汁和黍米大。每十丸參湯下。
治小兒多涎。乳食不下。涎不流出者。乃名脾熱多涎。
小朱砂丸
硃砂(一兩),膽星,人參,茯苓,珍珠,半夏(各半兩),冰片,麝香(各少許),蒸餅丸黍米大。每四五丸。金銀湯下。
治小兒眠睡多驚。能化風壅痰涎。安神。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防風,荊芥穗,知母,石膏,酒黃柏,山梔,大青,元參,生甘草,桔梗,木通
如暄熱之時。以此辛寒之藥解之。
麻黃湯
麻黃,升麻,牛蒡子,蟬蛻,甘草(各一錢),煩渴加石膏末四錢
檉葉散
檉(即西河柳。青茂時採葉。曬乾為末)每一二錢。茅根湯調下。
加味黃芩湯
黃連,黃芩(各一錢半),白芍(三錢),甘草(七分),滑石(三錢),若調服只用一錢。血痢加地榆二錢。
黃芩湯
黃芩,黃連,赤芍,生地,枳殼,當歸梢,木通,甘草,人參,初加酒大黃
養血化斑湯
歸身,生地,紅花,蟬衣,人參(各五分),加姜一片。
大青湯
大青,元參,石膏,生地,地骨皮,知母,木通,荊芥穗,甘草,等分。加淡竹葉十二片。
安神丸
黃連,龍膽草,當歸,石菖蒲,茯神(各一錢半),全蠍(七個),蒸餅杵豬心血丸。硃砂為衣。燈草湯下。亦名黃連安神丸。
白話文:
諸病應用方
牛蒡子散
牛蒡子、山梔子、甘草、芒硝、鬱金(各25克),枳殼(12.5克),全部研磨成細末,加入冰片2.5克,攪拌均勻。每次服用2.5克,用薄荷湯送服,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主要治療小兒心脾積熱,導致口水過多。
譚氏金珠丸
生南星、白礬、半夏(各35克),人參、山藥(各25克),硃砂、膩粉(各10克),金箔(十片),將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粉,用薄荷汁和水調成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金箔包衣。每次服用一丸,用薑湯送服,可酌情增減用量。
主要治療小兒驚嚇、心悸、胸悶不安,有化痰、疏通胸膈、止咳的效果。
張渙金朱丹
硃砂、半夏、膽南星(各50克),茯苓(25克),石膏(30克),金箔(二十片),用薑汁調和藥粉,搓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人參湯送服。
主要治療小兒口水過多,厭食,口水積在體內無法流出,這是因為脾胃有熱導致的。
小朱砂丸
硃砂(50克),膽南星、人參、茯苓、珍珠、半夏(各25克),冰片、麝香(少量),用蒸熟的麵餅把藥粉搓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五丸,用金銀花湯送服。
主要治療小兒睡眠不安、容易驚醒,能夠化解體內的風邪和痰涎,有安神的作用。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防風、荊芥穗、知母、石膏、酒黃柏、山梔子、大青葉、玄參、生甘草、桔梗、木通。
如果是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可以使用這些辛涼的藥材來解熱。
麻黃湯
麻黃、升麻、牛蒡子、蟬蛻、甘草(各5克),如果感到口渴,可以加入石膏粉10克。
檉葉散
檉柳(選擇在枝葉茂盛時採摘,曬乾後磨成粉)每次服用5到10克,用茅根湯調服。
加味黃芩湯
黃連、黃芩(各7.5克),白芍(15克),甘草(3.5克),滑石(15克)。如果只是單純調服,每次用5克。如果是血痢,加入地榆10克。
黃芩湯
黃芩、黃連、赤芍、生地、枳殼、當歸梢、木通、甘草、人參,初次服用可以加入少量酒泡過的大黃。
養血化斑湯
當歸身、生地、紅花、蟬蛻、人參(各2.5克),加入生薑一片。
大青湯
大青葉、玄參、石膏、生地、地骨皮、知母、木通、荊芥穗、甘草,各藥材等分量,加入淡竹葉十二片。
安神丸
黃連、龍膽草、當歸、石菖蒲、茯神(各7.5克),全蠍(七個),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用蒸熟的麵餅和豬心血混合製成丸子,外面包上硃砂粉,用燈心草湯送服,也叫黃連安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