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9)

1. 寒熱往來

巢元方曰:風邪外客於皮膚,而痰飲內漬於臟腑,致令血氣不和,陰陽更相乘克。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乘,邪正相干,陰陽交爭,時發時止,則寒熱更相往來也。

吳綬曰:凡寒熱往來,是無定期者。其有定期,瘧也。全生云:若其人翕翕如熱,淅淅如寒,無有時度,支節如解,手足痠疼,頭目昏暈,此由營衛虛弱,外為風邪相乘,搏於陽則發熱,搏於陰則發寒,久不治成癆,宜荊芥散。又曰:如苦寒熱如瘧,不以時度,腸滿膨脝,起則頭暈,大便不通,或時腹痛,胸膈痞悶,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結於腸間,氣道不舒,陰陽交亂,宜備急丸。若止見寒熱,起居如常,久而不愈,乃大病後元氣未復,悉屬陰虛生熱,陽虛生寒,宜八珍湯。食積為病,亦令寒熱,保和丸消之;兼嘔吐泄瀉,六君子湯;厥冷飲熱,人參理中丸;作渴不止,七味白朮散。食積消而寒熱尚作者,肝邪乘脾也,異功散加梔、柴。然此皆非瘧症也,切不可混。

龐安常曰:小兒食積,寒熱如瘧,渴瀉氣急,要合地臥。此候當先取下積,只用平胃散,次常服進食丸。

白話文:

巢元方說,風邪侵入皮膚,而痰飲積存在內臟,導致氣血不調和,陰陽互相制衡。陽氣旺盛就發熱,陰氣旺盛就發冷。陰陽之氣被邪氣侵擾,邪氣與正氣互相干擾,陰陽之氣互相爭鬥,所以會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這樣寒熱交替出現。

吳綬說,凡是寒熱交替而沒有固定時間的,才是寒熱往來,如果寒熱發作有固定時間,那就是瘧疾。全生說,如果病人感到身體微微發熱,又微微發冷,沒有固定的時間規律,並且全身關節像要散開一樣,手腳痠痛,頭暈眼花,這是因為營衛之氣虛弱,外感風邪侵襲,風邪侵犯陽氣就發熱,侵犯陰氣就發冷。如果時間久了不治療,會變成勞病。可以用荊芥散來治療。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寒熱像瘧疾一樣,沒有固定的時間規律,並且出現腹脹、排便不順暢、有時腹痛、胸悶等症狀,這是因為積存的食物停留在腸道沒有消化,導致氣機不暢,陰陽紊亂,可以用備急丸來治療。如果只是出現寒熱,日常生活和往常一樣,但很久都沒好,那是大病過後元氣還沒恢復,多半是陰虛生熱、陽虛生寒,可以用八珍湯來治療。食物積滯也會引起寒熱,可以用保和丸來消除。如果兼有嘔吐、腹瀉,可以用六君子湯。如果手腳冰涼卻想喝熱水,可以用人參理中丸。如果口渴不止,可以用七味白朮散。如果食積消除後,寒熱仍然存在,那是肝邪侵犯脾胃,可以用異功散加上梔子、柴胡來治療。然而這些都不是瘧疾,千萬不能混淆。

龐安常說,小孩如果因為食物積滯而出現寒熱像瘧疾一樣,並且口渴、腹瀉、呼吸急促,喜歡躺著,這種情況應該先消除積食,只用平胃散來治療。然後常常服用進食丸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