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尿血

錢乙曰。溺血者蓋心主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經絡。循環臟腑。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薛己曰。熱入大腸。則大便下血。熱入小腸。則小便出血。小兒多因胎中變熱。或乳母六淫七情。厚味積熱。或兒自食甘肥積熱。或六淫外侵而成。小便出血者。實熱。清心蓮子飲。虛熱。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錢乙說

小便出血,是因為心臟主血,與小腸相連。血液在經絡中流動,循環於各個臟腑。當熱邪聚集在膀胱,血液滲入膀胱,就會導致小便出血。

薛己說

熱邪進入大腸,就會導致大便出血;熱邪進入小腸,就會導致小便出血。小兒小便出血,大多是因為胎中積熱,或乳母受到六淫七情影響,或飲食過於厚味而積熱,或孩子本身飲食過於甘肥而積熱,或六淫外侵所致。小便出血若是實熱,應該服用清心蓮子飲;若是虛熱,則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

2. 脫肛肛癢

肺為華蓋。表裡大腸。大腸有戶。肛門是張。肛即腸頭。本屬內臟。其氣通流。來往輸將。肺如實熱。腸結非常。肺如虛寒。腸出而長。虛寒實熱。此其大綱。致脫之故。還宜細詳。風木剋土。脾胃是傷。暑濕風熱。俱聚其方。清濁既混。洞泄莫當。久則腸虛。傳送力尪。風冷所襲。

肛脫為殃。他如久痢。努力是妨。稟賦怯弱。神氣洸洸。皆能致脫。病非孔臧。又有肛癢。甘肥過嘗。致生濕熱。壅滯非良。濕熱成毒。蟲生蝕肛。其肛作癢。腸吊心忙。便血發熱。神志悽惶。肌體骨立。遍身生瘡。清胃滌熱。扶脾是襄。內外兼治。乃其要方。蝕肛透內。此子必殤。

白話文:

肺是身體的頂盤,主導呼吸系統,與大腸相連。大腸有其開口,即肛門。肛門其實就是大腸的開始部位,屬於內臟的一部分,其功能是讓氣流通暢,參與消化過程。若肺部出現熱症,大腸可能因此凝結;若肺部出現寒症,大腸的功能可能會變得過於強烈,導致長出異常。肺部的寒熱狀態,是大腸問題的關鍵因素。肛門下垂(脫肛)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詳細分析原因。風、木等元素對土(脾胃)造成影響,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夏季的暑熱、濕氣和風熱等因素,會聚集在這個系統中。消化系統中的清濁之氣混亂,容易引發腹瀉。長期下去,大腸會變得虛弱,影響消化吸收。受到風冷侵襲時,也可能導致肛門下垂。

肛門下垂是嚴重的問題,除了肛門下垂之外,長期拉肚子也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人的體質如果原本就比較虛弱,更容易發生肛門下垂。除了肛門下垂之外,還有可能出現肛門瘙癢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食用了過多的甜食和油膩食物,導致濕熱積聚,阻礙了消化,進而產生毒素,引起蟲害,使肛門瘙癢,腸道弛緩,出現便血和發熱,神志不清。肌肉瘦削,全身出現皮疹。對於這種情況,應當清潔胃部,清除熱毒,並補充脾氣,從內部和外部同時治療,這是關鍵的治療方法。如果蟲害深入肛門,那這孩子可能會面臨生命危險。

3. 肛病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閉結不通。肺虛寒。則腸頭出露。有因痢久裡急後重。努力肛開。為外風所吹。或伏暑作瀉。腸滑不禁。或稟氣怯弱。易於感冷。亦致大腸虛脫。凡小兒所患瀉痢。皆因暑濕風熱。乘脾胃虛而得。治法宜補脾溫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氣實。

宜藿香飲。次則內投固腸之劑。健脾飲、養臟湯。外以伏龍肝散敷之。令其自收。

陳藏器曰。小兒肛癢。或嗜甘肥。大腸濕熱壅滯。或濕毒生蟲而蝕肛門。若因濕熱壅滯。宜四味肥兒丸。大便秘者。清涼飲。蟲蝕肛門。先用化䘌丸。後用四味肥兒丸。外以雄黃散納肛門。若因病不食。蟲無所養。而食臟食肛者。其齒齦無色。舌上盡白。四肢倦怠。其上唇內有瘡。

吐血如粟。心中懊憹。此蟲在上食臟。若下唇有瘡。此蟲在下食肛。若食肛透內者不治。

白話文:

巢元方認為,肺與大腸相輔相成,肛門是大腸的出口。當肺部實熱時,會導致大腸閉結不通;若肺部虛寒,則可能導致大腸頭出露。痢疾長期發作,導致腹部緊張、排便後有重壓感,可能是被外風吹襲,或者因伏暑引發的腹瀉,導致腸道滑膩,不易控制。或是因為先天體質較弱,容易受到寒冷影響,也可能導致大腸虛弱。對於小孩的腹瀉,通常是因暑熱、濕氣、風熱侵襲脾胃所引起,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脾溫胃,讓肺氣得到滋養而強壯。適合使用的藥方有藿香飲、健脾飲、養臟湯,外敷的方子則有伏龍肝散。

陳藏器指出,小孩肛門瘙癢,或是喜好甜膩食物,可能是由於大腸濕熱阻塞,或是濕毒生蟲,侵害肛門。如果是因濕熱阻塞所致,應使用四味肥兒丸。如果大便乾結,可以使用涼飲。若是蟲子侵害肛門,首先使用化蟲丸,接著再使用四味肥兒丸。外用雄黃散塞入肛門。若小孩因生病而不願進食,蟲子無法得到營養,可能會吃掉內臟和肛門,這時小孩的牙齦無色,舌頭全白,四肢疲倦乏力,上脣內側有潰瘍。

吐血像小米粒一樣,心中煩躁不安,這可能是蟲子在上部消化系統吃掉內臟。如果下脣有潰瘍,則是蟲子在下部消化系統吃掉肛門。如果蟲子吃穿到肛門內部,則難以治療。

4. 丹毒

丹毒多般。病原則一。總由心火。風毒搏擊。主血者心。血為火逼。陰滯於陽。血熱鬱逆。內而熏蒸。先蘊胸膈。外達皮膚。熱而色赤。赤若丹塗。熱若火炙。凡熱有毒。毒則痛極。漸至壞爛。水流肌裂。入腎入腹。斯至於厄。亦有在胎。胎毒久積。迨至生後。感熱發泄。亦有乳母。

七情內迫。酒醴燔炮。恣情而食。毒從乳流。與兒相賊。亦有食多。脾弱難克。熱蘊於中。肌表紅色。亦有孕時。母受驚嚇。驚邪傷胎。遞相傳襲。形發於外。向夜啼泣。眼胞微腫。面帶青黑。種種諸丹。不能盡悉。治法大要。清火滌熱。頃刻丹消。肌膚一抹。

白話文:

丹毒多種,病因皆因心火

丹毒的症狀很多,但主要病因都是一樣的:心火旺盛,加上風毒侵襲

心主血,血液受熱逼迫,陰氣鬱結於陽氣,導致血熱鬱積逆流。 熱氣向內熏蒸,先積聚在胸膈,再蔓延至皮膚。皮膚表面發紅,如同塗上丹砂一樣,觸摸起來又像是被火炙燒般灼熱。

凡是熱症伴有毒素,就會劇烈疼痛,並逐漸潰爛,水液流出,肌肉裂開。毒素更會侵入腎臟和腹部,危及性命。

此外,還有以下情況也會導致丹毒:

  • 胎毒久積: 胎兒時期積累的毒素,在出生後遇到熱氣便會發作。
  • 乳母毒素傳染: 乳母因七情內傷、過度飲酒、食用辛辣食物,毒素會經由乳汁傳染給嬰兒。
  • 脾胃虛弱: 食量過多,脾胃虛弱難以消化,熱氣積聚於體內,導致皮膚表面發紅。
  • 孕婦驚嚇: 孕婦受到驚嚇,驚邪傷及胎兒,毒素會代代相傳,導致嬰兒出生後出現丹毒,症狀包括夜間啼哭、眼皮腫脹、面部發青發黑。

丹毒的種類繁多,以上只是列舉了一些常見的情況,並非所有症狀都已列出。

治療丹毒的關鍵是要清熱解毒。 只要迅速清熱解毒,丹毒就能迅速消退,皮膚恢復正常。

5. 胎毒發丹

史演山曰。胎毒發丹者。因胎毒內伏。或頻浴熱湯。或著烘衣。或乳母飲食。七情內熱。助邪為患。發於頭面四肢。延及胸腹。色赤。遊走不定。古人云。從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當急令人隨患處遍吮。毒血各聚一處。砭出之。急服活命飲。惟百日內忌砭。以其肌肉難任也。

若發散太過。表虛熱而赤不退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白芷。寒涼過劑。胃氣受傷。而熱赤不退者。異功散加升、柴。或兼發搐等症。用四君加升、歸、鉤藤。若復用攻毒。必致不起。頭額間患者。當砭之。

白話文:

史演山說:「胎毒發作,皮膚出現紅色疹子,是因為胎毒潛藏在體內,或者頻繁沐浴熱水,或者穿著烘烤過的衣服,或者乳母飲食不當,七情內熱,助長邪氣而導致疾病。病症發作於頭面、四肢,並蔓延至胸腹,顏色鮮紅,遊走不定。古人說,從四肢開始蔓延至腹部的病症,都難以治癒。應當緊急讓人吸吮患處,使毒血聚集於一點,然後用砭石將毒血排出,並迅速服用活命飲。但是百日內忌用砭石,因為肌肉還未完全恢復,承受不了。

如果散寒發熱過度,導致表虛而發熱不退,則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防風、白芷。如果寒涼藥物服用過度,傷了胃氣,而熱赤不退,則可用異功散,加入升麻、柴胡。或者同時出現抽搐等症狀,則可以用四君湯,加入升麻、當歸、鉤藤。如果再次使用攻毒藥物,必然導致死亡。頭額部位的病患,應當用砭石治療。」

6. 一切丹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火丹候。往來如傷寒。赤著身而日漸大者是也。又云丹火候狀。發赤。如火燒。須臾熛漿起。是也。

聖惠方曰。凡小兒一切丹。皆由風毒在於腠理。熱毒搏於血。蒸發於外。其皮上熱而赤。如丹塗狀。故謂之丹。若又不歇。則肌肉壞爛。若毒氣入腹。則殺人。合以一方同療之。故號一切丹也。用升麻散。赤丹者。由風毒之重。故使赤也。初發腫起。大如連錢。小者如麻豆。

肉上生粟如雞冠。故亦謂之茱萸丹也。宜升麻膏。又云。有天火丹者。肉中有如丹赤色者。大者如手。劇者遍身赤癢。故名天火丹也。又云。天火丹。從背起赤點。用赤丹末羊脂調塗。千金治天火丹病。初從髀間起。小兒未滿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熱流陰頭。赤腫血出。方用伏龍肝末雞子清調塗。

白話文:

巢元方曰:

火丹的症狀,患者會像傷寒一樣,來來回回地發病,並且身體發紅,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加重。

又說,丹火的症狀,皮膚會發紅,如同火燒一般,並且很快就會起泡。

聖惠方曰:

凡是小孩的丹症,都是由於風毒停留在肌膚腠理,熱毒在血液中交戰,蒸發到體表,導致皮膚發熱發紅,如同塗上丹藥一樣,因此稱為丹。如果丹症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導致肌肉潰爛,如果毒氣侵入腹中,就會危及生命。因此,必須用同一種藥方治療所有丹症,所以稱為一切丹。

適合使用升麻散來治療。

赤丹是因為風毒較重,所以使皮膚發紅。初期會出現腫起,大的像銅錢,小的像麻豆。

肉上生長像雞冠的疙瘩,也稱為茱萸丹。適合使用升麻膏來治療。

又說,有一種天火丹,肉中有像丹藥一樣的紅色,大的像手掌,嚴重的會遍體發紅發癢,因此稱為天火丹。

又說,天火丹通常從背部開始出現紅色斑點。可以用赤丹末與羊脂混合調塗。

千金方治療天火丹的方法是:丹症一開始從大腿根部出現,嬰兒未滿百日,犯了行路灶君,如果熱氣流向頭部,頭部發紅腫脹並流血,就用伏龍肝末與雞蛋清混合調塗。

又有鬼火丹者。發兩臂。赤起如李子。戎鹽散。有野火丹者。丹發赤斑。斑如梅子。滿背腹。千金遍身皆赤者。名野火丹。雄黃戎鹽各五錢為未。雞子白調。頻塗。以瘥為度。有家火丹者。初發著兩頰兩膀上。兩腋下。古方治家火丹攻喉入腹。用硝石、凝水石。銅器內熬干。

研服方寸匕。有殃火丹者。初發兩脅。及腋下腿上。用朴硝研末。每服五分。竹瀝調下。更量兒大小加減。有神火丹者。丹發兩膀。不過一日。便赤黑。醋調梔子仁末塗。有熒火丹者。丹發如灼。在脅下。正赤。初從額起。或從耳起。而多痛。赤小豆一合。硝石五錢。寒水石一分。

白話文:

還有鬼火丹,會在兩臂上出現,紅色隆起像李子一樣。用戎鹽散治療。野火丹會長出紅色斑點,斑點像梅子一樣,遍布背腹。千金方說全身都紅的,叫做野火丹。雄黃和戎鹽各五錢研成粉末,用雞子白調和,頻繁塗抹,直到痊癒為止。家火丹一開始會長在兩頰、兩膀和兩腋下。古方治療家火丹攻喉入腹的方法是用硝石和凝水石,在銅器裡熬干,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方寸匕。殃火丹一開始會長在兩脅、腋下和腿上,用朴硝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竹瀝調和服用,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用量。神火丹會長在兩膀上,不到一天就會變成紅色發黑,用醋調和梔子仁末塗抹。熒火丹會像灼傷一樣長出來,在脅下,非常紅,一開始從額頭或耳朵長出來,並且很痛,用赤小豆一合、硝石五錢、寒水石一分治療。

為末。冷水調五分。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冷水調塗。亦可。有朱田火丹者。先發於背。遍身一日一夜而成瘡。藍靛塗之。或未成瘡。雞子清調赤小豆末敷。已成瘡。赤豆末摻之。有天灶火丹者。發兩膀里。尻間正赤。流至陰頭。赤腫血出者是也。用赤豆、伏龍肝等分為末。

雞子白調塗。車前子末水調塗亦可。有廢灶火丹者。從足趺起。正赤者是也。赤小豆一兩。牛角二兩。燒灰共末。雞子白調塗。有尿灶火丹者。丹發膝上。從兩股起。及臍間。走入陰頭者是也。李樹根半斤燒灰。取田中流水調塗。有赤流者。小兒身上。或一片片赤色如胭脂。

白話文:

小孩患上火丹,如果發病初期,可用冷水調和五分藥粉,一天服用三次,劑量要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調整。也可以用冷水調和藥粉塗抹患處。如果火丹發病於背部,並迅速蔓延至全身,一天一夜就形成瘡瘍,可以用藍靛塗抹患處。如果還沒形成瘡瘍,可以用雞蛋清調和赤小豆粉敷在患處,如果已經形成瘡瘍,可以用赤小豆粉撒在患處。如果火丹發病於兩膀子,並蔓延至臀部,呈現紅色,並流至陰部,伴隨紅腫和出血,可以用赤小豆和伏龍肝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塗抹患處。也可以用車前子末用水調和塗抹。如果火丹從腳背開始,呈現紅色,可以用赤小豆一兩,牛角二兩,燒成灰,再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塗抹。如果火丹發病於膝蓋以上,從大腿兩側開始,蔓延至臍部,並進入陰部,可以用李樹根半斤燒成灰,再用田間流水調和塗抹。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一片片紅色,如同胭脂,可以用以上方法治療。

及漸引。此名丹毒。俗謂之流火。若因熱而得者赤色。因風而得者白色。皆腫而壯熱也。先砭其惡血。內服升麻湯。毒未入腹者。可療也。有蛇纏丹者。此丹匝腰則死。搗萵苣爛塗。或研萵苣子塗之。有蜘蛛丹者。滿身病。用白礬、皂莢燒灰、豬糟下泥和塗之。有赤白遊腫者。

小兒肌肉虛。為風毒熱氣所乘。熱毒搏於血氣。則皮膚赤而腫起。其風隨氣行遊不定。故名也。又云。遊腫之狀。為青黃赤白。無復定色。遊走於皮膚之間。肉上微光是也。犀角散。凡丹入腹。生麻油塗之。服嬰孺方。丹痛。搗竹茹汁及一升作一服。只一二服效。丹癢。搗韭菜汁入些鹽與香油以手摩熱。

白話文:

丹毒,俗稱流火,因熱而起呈紅色,因風而起呈白色,皆會腫脹且發熱。一開始要先用砭石去除壞血,內服升麻湯。如果毒素還沒進入腹中,是可以治癒的。若出現蛇纏丹,即丹毒環繞腰部,會致命,可用萵苣搗爛敷塗,或研萵苣子敷塗。若出現蜘蛛丹,全身會患病,可用白礬、皂莢燒成灰,混合豬糟泥敷塗。若出現赤白遊腫,則是小兒肌肉虛弱,受到風毒熱氣侵襲,熱毒阻塞血氣,導致皮膚發紅腫起,風氣隨氣血遊走不定,因此得名。遊腫的顏色不定,呈現青黃赤白,遊走於皮膚之間,肉上會泛微光。可以服用犀角散。如果丹毒侵入腹中,可用麻油塗抹,並服用嬰孺方。丹毒疼痛,可用竹茹汁一升服用,一兩次即可見效。丹毒癢,可用韭菜汁加入少許鹽和香油,用手搓熱塗抹。

于丹上揩之。立愈。

曾氏曰。赤火丹瘤。皆心火內熱而發。赤如丹砂。心主血而火性熱。血熱相搏。陰滯於陽。即發丹毒。心虛寒則癢。心實熱則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難療。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當歸散。加連翹、荊芥水煎。與宣熱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湯亦好。

有身上發時。亦如前症。不甚燥癢。但見出浮遍體。神昏不悅。名陰濕毒症。嬰孩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微起。面青黯色。向夜煩啼。或臉如胭脂。此伏熱在內。亦有臉不紅者。始因居胎之時。母受重驚。驚邪傷胎。遞相傳襲。形發於外。初發時。散生滿面。

白話文:

用丹藥塗抹在患處,病症馬上痊癒。

這個病症是因為心火內熱引起的,患處呈現紅色,像丹砂一樣。心臟主血,火性熱,血熱交戰,陰氣被陽氣阻滯,就會發丹毒。心虛寒則會發癢,心實熱則會疼痛。從腹部生長到四肢的丹毒比較容易治癒,而從四肢生長到腹部的丹毒比較難治癒。首先使用百解散來疏解表症,接著使用當歸散,再加入連翹、荊芥水煎服,來宣泄熱氣,拔除毒素。之後可以使用赤葛散,或者一開始就用化丹湯治療效果也很好。

如果丹毒發在身上,症狀也和之前類似,只是不太乾燥瘙癢,只看到紅疹遍布全身,患者神志昏迷,心情不暢,這是陰濕毒症。嬰兒出生後,百日之內,或者半歲以上,突然雙眼胞出現紅色微弱的紅暈,臉色青暗,晚上煩躁啼哭,或者臉色像胭脂一樣紅,這是體內隱藏的熱氣。也有些嬰兒臉不紅,這是因為在胎兒時期,母親受到驚嚇,驚邪傷及胎兒,以至於代代相傳,最終在嬰兒身上發作。初期丹毒會散發在整張臉上。

狀如水豆。腳微紅而不壯。出沒休息無定。次到頸項。亦如硃砂。名曰驚丹。用四聖散。先洗其目。次百解散加五和湯同煎。與解驚熱丹毒。當歸散、牛蒡湯亦可。如驚丹發至胸乳間。微有痰喘作搐。急宜宣熱拔毒。免至內流。為害不淺。五和湯加升麻、生地、燈心、生薑。

則自消除。仍用前數藥調治。不生他症。

白話文:

症狀如同水豆般大小,腳部微紅且無力。發作和休息沒有規律,之後會蔓延至頸部,顏色如同硃砂一樣。這種病症叫做驚丹。可以用四聖散治療,先洗淨眼睛,再用百解散加入五和湯一起煎服,用來解驚熱丹毒。當歸散、牛蒡湯也可以使用。如果驚丹蔓延至胸乳之間,並且伴隨痰喘和抽搐,要立即宣熱拔毒,避免毒素深入體內,造成嚴重後果。五和湯加入升麻、生地、燈心、生薑,可以自行消除。繼續使用之前的藥物進行調養,就不會產生其他病症。

吳綬曰。小兒丹毒。乃熱毒之氣極。與血相搏而風乘之。故赤腫。及遊走遍身者。又名赤遊風。入腹入腎。則殺人也。大抵丹毒。雖有多種。病源則一。有赤丹毒遍身癢者。或女子十五六而脈未通者。多發丹疹。皆由血有風毒乘之。宜防己散。

白話文:

吳綬說:小兒丹毒,是熱毒之氣極盛,與血液相搏,並被風邪乘襲,因此出現發紅腫脹。如果丹毒蔓延全身,又稱為赤遊風。若丹毒侵入腹腔或腎臟,便會危及性命。總之,丹毒雖有許多類型,但病因皆為熱毒。有些丹毒患者全身發癢,或女子在十五六歲時月經尚未來潮,容易出現丹疹,都是因為血液中帶有風邪毒氣所致。此類患者宜服用防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