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尿血

錢乙曰。溺血者蓋心主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經絡。循環臟腑。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薛己曰。熱入大腸。則大便下血。熱入小腸。則小便出血。小兒多因胎中變熱。或乳母六淫七情。厚味積熱。或兒自食甘肥積熱。或六淫外侵而成。小便出血者。實熱。清心蓮子飲。虛熱。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錢乙說:小便出血的原因,大概是心臟主管血液,而心臟與小腸相連。血液在全身經絡中循環,周流於各個臟腑。如果熱邪聚集在膀胱,血液就會滲入膀胱,因此小便時就會帶血。

薛己說:熱邪進入大腸,就會大便出血;熱邪進入小腸,就會小便出血。小孩子小便出血,大多是因為在胎中就已經有熱,或是哺乳的母親受到外感、情緒波動、吃了過於油膩濃厚的食物而積熱,又或是孩子自己吃了甜膩肥厚的食物而積熱,也可能是外感風寒暑濕等邪氣所造成的。小便出血屬於實熱的,可以用清心蓮子飲來治療;屬於虛熱的,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2. 脫肛肛癢

肺為華蓋。表裡大腸。大腸有戶。肛門是張。肛即腸頭。本屬內臟。其氣通流。來往輸將。肺如實熱。腸結非常。肺如虛寒。腸出而長。虛寒實熱。此其大綱。致脫之故。還宜細詳。風木剋土。脾胃是傷。暑濕風熱。俱聚其方。清濁既混。洞泄莫當。久則腸虛。傳送力尪。風冷所襲。

肛脫為殃。他如久痢。努力是妨。稟賦怯弱。神氣洸洸。皆能致脫。病非孔臧。又有肛癢。甘肥過嘗。致生濕熱。壅滯非良。濕熱成毒。蟲生蝕肛。其肛作癢。腸吊心忙。便血發熱。神志悽惶。肌體骨立。遍身生瘡。清胃滌熱。扶脾是襄。內外兼治。乃其要方。蝕肛透內。此子必殤。

白話文:

肺就像覆蓋在上方的傘蓋,它與大腸互為表裡。大腸有出口,肛門就是這個出口。肛門其實就是腸子的末端,本來屬於內臟的一部分,它的氣是流通的,負責運輸和傳送。如果肺部有實熱,大腸就會阻塞不通;如果肺部虛寒,腸子就會脫出而且變長。虛寒和實熱,是造成脫肛的主要原因。至於造成脫肛的詳細原因,還需要仔細探討。

像是風木剋制脾土,會傷害脾胃。暑濕、風熱等邪氣,都容易聚集在腸道。當清濁之氣混雜,就會造成腹瀉不止。時間久了,腸道虛弱,傳送功能就會衰退。如果又受到風寒侵襲,就會導致脫肛的發生。其他像是長期拉痢疾,或是過度用力,也會導致脫肛。天生體質虛弱,精神萎靡,也可能導致脫肛,這並不是一個小毛病。

另外還有肛門搔癢的情況,多半是因為過食肥甘厚味,導致體內產生濕熱,造成阻塞不通。濕熱累積成毒,就會產生蟲子啃蝕肛門,導致肛門搔癢,讓人心神不寧。嚴重的話還會出現便血、發熱、精神恍惚,身體消瘦,甚至全身長瘡。這時要清除腸胃的熱邪,扶助脾胃的功能。內外兼顧治療,才是重要的方向。如果蟲子啃蝕肛門並且深入體內,那這個人恐怕就會有生命危險。

3. 肛病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閉結不通。肺虛寒。則腸頭出露。有因痢久裡急後重。努力肛開。為外風所吹。或伏暑作瀉。腸滑不禁。或稟氣怯弱。易於感冷。亦致大腸虛脫。凡小兒所患瀉痢。皆因暑濕風熱。乘脾胃虛而得。治法宜補脾溫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氣實。

宜藿香飲。次則內投固腸之劑。健脾飲、養臟湯。外以伏龍肝散敷之。令其自收。

陳藏器曰。小兒肛癢。或嗜甘肥。大腸濕熱壅滯。或濕毒生蟲而蝕肛門。若因濕熱壅滯。宜四味肥兒丸。大便秘者。清涼飲。蟲蝕肛門。先用化䘌丸。後用四味肥兒丸。外以雄黃散納肛門。若因病不食。蟲無所養。而食臟食肛者。其齒齦無色。舌上盡白。四肢倦怠。其上唇內有瘡。

吐血如粟。心中懊憹。此蟲在上食臟。若下唇有瘡。此蟲在下食肛。若食肛透內者不治。

白話文:

巢元方說:肺與大腸互為表裡關係,肛門是大腸的出口。如果肺有實熱,就會導致大腸阻塞不通;如果肺虛寒,腸頭就會外翻脫出。有些人因為長期腹瀉,導致裡急後重,用力過度使肛門鬆弛,又被外來的風邪侵襲;或者因為暑熱導致腹瀉,腸道滑利而無法控制;或者因為體質虛弱,容易受寒,也可能導致大腸脫垂。凡是小孩所患的腹瀉,多半是因為暑濕風熱侵襲虛弱的脾胃所致。治療方法應該補益脾胃、溫暖脾胃,使肺金得到脾土的滋養而強壯。

可以服用藿香飲,其次再服用固腸的藥物,如健脾飲、養臟湯等。外用伏龍肝散敷在肛門,使其自行收縮。

陳藏器說:小孩肛門癢,可能是因為喜好吃甜食或油膩食物,導致大腸濕熱積聚;或是因為濕毒產生寄生蟲侵蝕肛門。如果是因為濕熱積聚,可以服用四味肥兒丸;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服用清涼飲。如果是寄生蟲侵蝕肛門,應該先服用化蟲丸,再服用四味肥兒丸,外用雄黃散納入肛門。如果因為生病不吃東西,導致寄生蟲沒有食物來源,轉而啃食內臟或肛門,就會出現牙齦蒼白無血色,舌苔全白,四肢疲倦無力,上唇內側長瘡。

如果吐血像小米一樣,心中煩躁不安,這是蟲子在上面啃食內臟;如果下唇長瘡,這是蟲子在下面啃食肛門。如果蟲子把肛門啃穿到內部,就無法治癒了。

4. 丹毒

丹毒多般。病原則一。總由心火。風毒搏擊。主血者心。血為火逼。陰滯於陽。血熱鬱逆。內而熏蒸。先蘊胸膈。外達皮膚。熱而色赤。赤若丹塗。熱若火炙。凡熱有毒。毒則痛極。漸至壞爛。水流肌裂。入腎入腹。斯至於厄。亦有在胎。胎毒久積。迨至生後。感熱發泄。亦有乳母。

七情內迫。酒醴燔炮。恣情而食。毒從乳流。與兒相賊。亦有食多。脾弱難克。熱蘊於中。肌表紅色。亦有孕時。母受驚嚇。驚邪傷胎。遞相傳襲。形發於外。向夜啼泣。眼胞微腫。面帶青黑。種種諸丹。不能盡悉。治法大要。清火滌熱。頃刻丹消。肌膚一抹。

白話文:

丹毒的種類很多,但病理原則只有一個,總體來說都是因為心火與風毒相互搏擊所致。心主血脈,當血液被火熱逼迫,陰氣就會滯留在陽位,導致血熱鬱積逆亂。熱邪從體內熏蒸,先積聚在胸膈,再發散到皮膚表面,造成皮膚發熱且顏色呈現紅色,像塗了丹砂一樣紅,感覺像被火燒烤一樣灼熱。凡是發熱都帶有毒性,毒性發作時疼痛劇烈,逐漸會導致皮膚壞死潰爛,滲出液體,甚至會肌膚開裂。如果毒邪入腎入腹,就會危及生命。

也有的是因為胎毒,胎毒長期積累,等到出生後,受到熱邪刺激而發病。還有的是因為乳母的情緒不佳,如七情內傷,或過度飲酒、食用燒烤等辛辣刺激食物,導致毒素從乳汁中流出,傳染給嬰兒。也有的是因為吃太多東西,脾胃虛弱難以消化,導致熱邪蘊積在體內,肌膚表面出現紅色。還有的則是因為孕婦在懷孕時受到驚嚇,導致驚邪傷害到胎兒,毒素相互傳遞,然後在出生後表現出來,比如夜晚哭鬧、眼皮稍微腫脹、臉色青黑。

各種各樣的丹毒症狀,無法全部列舉。治療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清熱解毒,很快就能讓丹毒消退,皮膚恢復正常。

5. 胎毒發丹

史演山曰。胎毒發丹者。因胎毒內伏。或頻浴熱湯。或著烘衣。或乳母飲食。七情內熱。助邪為患。發於頭面四肢。延及胸腹。色赤。遊走不定。古人云。從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當急令人隨患處遍吮。毒血各聚一處。砭出之。急服活命飲。惟百日內忌砭。以其肌肉難任也。

若發散太過。表虛熱而赤不退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白芷。寒涼過劑。胃氣受傷。而熱赤不退者。異功散加升、柴。或兼發搐等症。用四君加升、歸、鉤藤。若復用攻毒。必致不起。頭額間患者。當砭之。

白話文:

史演山說,所謂的「胎毒發丹」,是因為胎毒潛藏在體內,加上產後時常洗熱水澡、穿烘乾過的衣服,或是哺乳的母親飲食不當、情緒起伏導致內熱,這些因素都會助長邪氣作亂,使得皮膚出現紅疹,蔓延到頭面、四肢,甚至胸腹部。紅疹的顏色是紅色的,而且會遊走不定。古人說,如果紅疹從四肢開始蔓延到腹部,就表示病情嚴重難以醫治。

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找人吸吮患處,讓毒血聚集在一處,再用砭石刺破放出毒血,然後趕快服用活命飲。但要注意的是,出生一百天內的嬰兒不能用砭石放血,因為他們的肌肉還很嬌嫩,難以承受。

如果用藥發散過度,導致表虛而熱邪不退,紅疹顏色不消退,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防風、白芷。如果使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胃氣受損,熱邪不退,紅疹顏色也不消退,則應服用異功散,再加入升麻、柴胡。如果還出現抽搐等症狀,可以用四君子湯,並加入升麻、當歸、鉤藤。如果再用攻毒的藥物,病情必定會更加惡化。

如果是長在頭部或額頭的紅疹,可以直接用砭石刺破放出毒血。

6. 一切丹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火丹候。往來如傷寒。赤著身而日漸大者是也。又云丹火候狀。發赤。如火燒。須臾熛漿起。是也。

聖惠方曰。凡小兒一切丹。皆由風毒在於腠理。熱毒搏於血。蒸發於外。其皮上熱而赤。如丹塗狀。故謂之丹。若又不歇。則肌肉壞爛。若毒氣入腹。則殺人。合以一方同療之。故號一切丹也。用升麻散。赤丹者。由風毒之重。故使赤也。初發腫起。大如連錢。小者如麻豆。

肉上生粟如雞冠。故亦謂之茱萸丹也。宜升麻膏。又云。有天火丹者。肉中有如丹赤色者。大者如手。劇者遍身赤癢。故名天火丹也。又云。天火丹。從背起赤點。用桑白皮末羊脂調塗。千金治天火丹病。初從髀間起。小兒未滿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熱流陰頭。赤腫血出。方用伏龍肝末雞子清調塗。

又有鬼火丹者。發兩臂。赤起如李子。戎鹽散。有野火丹者。丹發赤斑。斑如梅子。滿背腹。千金遍身皆赤者。名野火丹。雄黃戎鹽各五錢為未。雞子白調。頻塗。以瘥為度。有家火丹者。初發著兩頰兩膀上。兩腋下。古方治家火丹攻喉入腹。用硝石、凝水石。銅器內熬干。

研服方寸匕。有殃火丹者。初發兩脅。及腋下腿上。用朴硝研末。每服五分。竹瀝調下。更量兒大小加減。有神火丹者。丹發兩膀。不過一日。便赤黑。醋調梔子仁末塗。有熒火丹者。丹發如灼。在脅下。正赤。初從額起。或從耳起。而多痛。赤小豆一合。硝石五錢。寒水石一分。

為末。冷水調五分。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冷水調塗。亦可。有朱田火丹者。先發於背。遍身一日一夜而成瘡。藍靛塗之。或未成瘡。雞子清調赤小豆末敷。已成瘡。赤豆末摻之。有天灶火丹者。發兩膀里。尻間正赤。流至陰頭。赤腫血出者是也。用赤豆、伏龍肝等分為末。

雞子白調塗。車前子末水調塗亦可。有廢灶火丹者。從足趺起。正赤者是也。赤小豆一兩。牛角二兩。燒灰共末。雞子白調塗。有尿灶火丹者。丹發膝上。從兩股起。及臍間。走入陰頭者是也。李樹根半斤燒灰。取田中流水調塗。有赤流者。小兒身上。或一片片赤色如胭脂。

及漸引。此名丹毒。俗謂之流火。若因熱而得者赤色。因風而得者白色。皆腫而壯熱也。先砭其惡血。內服升麻湯。毒未入腹者。可療也。有蛇纏丹者。此丹匝腰則死。搗萵苣爛塗。或研萵苣子塗之。有蜘蛛丹者。滿身病。用白礬、皂莢燒灰、豬糟下泥和塗之。有赤白遊腫者。

小兒肌肉虛。為風毒熱氣所乘。熱毒搏於血氣。則皮膚赤而腫起。其風隨氣行遊不定。故名也。又云。遊腫之狀。為青黃赤白。無復定色。遊走於皮膚之間。肉上微光是也。犀角散。凡丹入腹。生麻油塗之。服嬰孺方。丹痛。搗竹茹汁及一升作一服。只一二服效。丹癢。搗韭菜汁入些鹽與香油以手摩熱。

于丹上揩之。立愈。

曾氏曰。赤火丹瘤。皆心火內熱而發。赤如丹砂。心主血而火性熱。血熱相搏。陰滯於陽。即發丹毒。心虛寒則癢。心實熱則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難療。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當歸散。加連翹、荊芥水煎。與宣熱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湯亦好。

有身上發時。亦如前症。不甚燥癢。但見出浮遍體。神昏不悅。名陰濕毒症。嬰孩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微起。面青黯色。向夜煩啼。或臉如胭脂。此伏熱在內。亦有臉不紅者。始因居胎之時。母受重驚。驚邪傷胎。遞相傳襲。形發於外。初發時。散生滿面。

狀如水豆。腳微紅而不壯。出沒休息無定。次到頸項。亦如硃砂。名曰驚丹。用四聖散。先洗其目。次百解散加五和湯同煎。與解驚熱丹毒。當歸散、牛蒡湯亦可。如驚丹發至胸乳間。微有痰喘作搐。急宜宣熱拔毒。免至內流。為害不淺。五和湯加升麻、生地、燈心、生薑。

則自消除。仍用前數藥調治。不生他症。

吳綬曰。小兒丹毒。乃熱毒之氣極。與血相搏而風乘之。故赤腫。及遊走遍身者。又名赤遊風。入腹入腎。則殺人也。大抵丹毒。雖有多種。病源則一。有赤丹毒遍身癢者。或女子十五六而脈未通者。多發丹疹。皆由血有風毒乘之。宜防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