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食積痢

聞人槻曰。有食飽傷脾。脾氣稍虛。物難消化。留而成積。積敗為痢。肚腹微痛。先調胃氣。次理積。卻止痢。則病根自除。和中散理虛養胃。三稜散、烏犀丸助脾化積。沉香檳榔丸、守中湯進食止痢。

白話文:

有人說,吃太飽會傷害脾胃,導致脾氣稍微虛弱,食物難以消化,堆積成食積。食積腐敗就會變成痢疾,症狀是肚子微微疼痛。治療方法應該先調理脾胃之氣,接著處理食積,最後再止住痢疾,這樣病根自然就能去除。可以用和中散來調理虛弱的脾胃,三稜散或烏犀丸可以幫助脾胃消化食積,沉香檳榔丸或守中湯則可以用來促進食慾、止住痢疾。

2. 食積吐瀉

張渙曰:「吐乳瀉黃,是傷熱乳;吐乳瀉青,是傷冷乳,皆當下之。此迎而奪之之法也。不若傷熱者,用五苓散以導其逆;傷冷者,用理中湯以溫其中,自然平復也。脾經積滯未除,再為飲食所傷,不吐則瀉,不瀉則吐,宜以三稜散化積,守胃散和中。」

鰲按:「痢與吐瀉各有耑門,二條列於此者,以耑由食積也。」

白話文:

張渙說:吐出乳汁、拉出黃色稀便,這是因為吃了過熱的乳汁所導致;吐出乳汁、拉出青色稀便,這是因為吃了過冷的乳汁所導致。這些情況都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這是一種順勢導出的方法。但是,這樣做不如對因為吃熱乳汁而生病的人,用五苓散來疏導上逆的氣;對因為吃冷乳汁而生病的人,用理中湯來溫暖中焦。這樣自然就能恢復健康。如果脾經的積滯沒有清除,又因為飲食不當而受傷,就會出現不吐就拉、不拉就吐的情況。這種情況應該用三稜散來化解積滯,用守胃散來調和脾胃。

鰲按:痢疾和吐瀉各有不同的病因,這裡把吐瀉這兩種情況列出來,是因為它們都是單純由食物積滯所引起的。

3. 吐瀉(單吐單瀉)

吐病傷胃,瀉病傷脾。

吐上焦郁,瀉下焦衰。

臟腑部分,各不相移。

論吐之原,病非一機。 或由胃虛,睡必露眥; 或由胃冷,其脈沉微; 或由胃熱,涼飲是怡; 或胃虛熱,渴而溺稀; 或胃有積,肚熱面黧; 或胃有痰,嗽逆聲嘶; 挾驚挾毒,吐亦相隨。 和中助胃,止吐之基。

論瀉之原,五臟兼推。 脾受木克,面黃神疲; 脾為水侮,洞泄如篩; 心脾氣虛,瀉黃多噫; 肺脾氣拂,沫出多啼; 脾氣虛寒,冷及四肢; 脾家積熱,心煩口糜; 脾為濕滯,浮腫脈遲; 脾氣下陷,腹墜如遺; 脾中虛痞,脹滿難支。 清神益氣,止瀉應施。

吐瀉交作,霍亂維危。 或心先痛,吐難自持; 或腹先痛,瀉必淋漓; 中焦閉隔,上下氣暌。 揮霍撩亂,方書慎之。 曰攪腸痧,俗名甚奇。 開通疏利,乃是正治。

吐瀉之故,調護多非。 兒生幼稚,六氣尚虧。 乳食不節,外感侵欺。 清濁相干,蘊作瘡痍。 先瀉後吐,由虛冷兮; 先吐後瀉,其實熱治。 詳其輕重,審厥參差。

維吐之屬,嘔則類齊; 維瀉之屬,痢則同歸。 其分別處,未可或迷。 再參歲氣,更辨四時。 勿輕心掉,才可言醫。

白話文:

嘔吐的病症會損傷胃,腹瀉的病症會損傷脾。嘔吐是上焦的氣機鬱滯,腹瀉是下焦的機能衰弱。各個臟腑的功能是分開的,不會互相影響。

談到嘔吐的原因,病機不只一種。有的是因為胃虛,睡覺時眼睛會張開;有的是因為胃寒,脈象沉而微弱;有的是因為胃熱,喜歡喝涼的飲料;有的是胃虛又有熱,會口渴而且小便多;有的是胃裡有積滯,肚子發熱,臉色發黃;有的是胃裡有痰,咳嗽、嘔逆而且聲音嘶啞;受到驚嚇或中毒也會引起嘔吐。要調和脾胃,幫助胃氣,才是止吐的根本方法。

談到腹瀉的原因,要從五臟一起推論。脾受到木的剋制,就會面色發黃、精神疲憊;脾受到水的欺侮,就會腹瀉如篩;心脾氣虛,會腹瀉黃色稀便而且頻頻打嗝;肺脾氣機不順,會吐出泡沫,而且多哭鬧;脾氣虛寒,會感覺手腳冰冷;脾有積熱,會心煩、口舌糜爛;脾受到濕氣阻滯,會出現浮腫、脈象遲緩;脾氣下陷,會腹部下墜,像要脫肛一樣;脾胃虛弱不通暢,會腹脹難忍。要清熱安神、補益氣機,才是止瀉的方法。

嘔吐和腹瀉同時發作,就是霍亂,病情危險。有的是先心痛,嘔吐不止;有的是先腹痛,腹瀉不止。這是中焦閉塞不通,上下氣機不和順的緣故,非常危急混亂,醫書上要特別小心。俗稱「攪腸痧」,名稱很特別。要開通疏導、暢通氣機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造成嘔吐和腹瀉的原因,常常是調養護理不當。嬰幼兒剛出生,身體的氣機還不夠完備。飲食不節制,或受到外界邪氣侵襲,清氣濁氣互相干擾,就容易形成瘡瘍。先腹瀉後嘔吐,多半是虛寒造成的;先嘔吐後腹瀉,多半是實熱引起的。要詳細判斷病情的輕重,仔細辨別它們的差異。嘔吐的病症,都屬於「嘔」,腹瀉的病症,都歸屬於「痢」。要區分它們的不同,不能混淆。還要參考當年的氣候,以及四季的變化來辨證論治。不要輕忽大意,才能稱得上是醫生。

4. 吐瀉原由症治

虞摶曰:小兒吐瀉泄黃,傷熱乳也;吐瀉泄青,傷冷乳也。皆用白餅子。下後,傷熱乳者,玉露散;傷冷乳者,益黃散。

王汝言曰:小兒吐瀉並作,即名霍亂。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瀉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納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穀而生榮衛,灌溉百骸;下焦分別水穀,主出而不納。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後水穀傳變得宜,豈有吐瀉之患?凡小兒吐瀉,皆因六氣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調護失宜,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且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有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宜辨。

婁全善曰: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也,錢氏白朮散;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也,錢氏玉露散。

張兼善曰:初生吐瀉,大便色白,停乳也,紫霜丸;下後用香橘餅。初生月內吐瀉,宜硃砂丸。如吐驟,或瀉完穀者,傷風甚也。凡傷風多作吐瀉者,風木好侵脾土故也。宜大青膏。

王履曰:嬰兒暑月吐瀉身熱,宜玉露散,或益元散;寒月吐瀉身冷,宜益黃散。

錢乙曰:吐瀉久,將成慢驚風,宜和胃丸、雙金丸。一五歲兒吐瀉,壯熱,不思乳飲。錢見曰:此見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㿠白,必多病。夫面色㿠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腎虛也。黑睛屬水,本怯而虛,故多病也。縱長成,必肌膚不壯,不耐寒暑,易虛易實,脾胃亦弱,更不可縱恣酒色。若不保養,不過壯年也。面上常無精神光澤者,如婦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壯熱者,傷食也。又虛怯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嗽,入心則驚,入脾則瀉不止,入腎則益虛。但以消積磨化之,為微有食積也。

薛己曰:小兒吐瀉,手足指冷者,脾氣虛寒也,異功散加木香。瀉而腹中重墜者,脾氣下陷也,補中益氣湯。服克滯藥而腹中窄狹者,脾家虛痞也,六君子湯。面黃瀉青者,脾虛而肝乘之也,六君加升、柴、木香。多噫瀉黃者,六君加炮薑、升麻。生下半月內吐者,只調其母,兒不勝藥也。

白話文:

虞摶說:小孩子吐瀉,拉出黃色便便,是因為吃了太熱的母奶。吐瀉,拉出青色便便,是因為吃了太冷的母奶。這種情況都用白餅子處理。拉完後,如果因為吃了太熱的母奶,就用玉露散;如果因為吃了太冷的母奶,就用益黃散。

王汝言說:小孩子又吐又瀉,就叫做霍亂。有的是先心痛然後吐,有的是先腹痛然後瀉,這都是因為中焦功能失調引起的。上焦主要負責接收而不排出,中焦主要負責消化食物,產生營養,供應全身,下焦負責區分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主要負責排出而不接收。脾臟位於中焦,胃是容納食物的海洋。母奶進入胃後,脾臟能夠消化,然後食物轉化才會正常,哪會有吐瀉的問題呢?小孩子之所以吐瀉,

都是因為身體的六氣還沒發育完全,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加上照顧不當,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虛弱,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才造成吐瀉。有的是先拉肚子後吐,這是因為脾胃虛寒,症狀是先拉出清白的水,吐的也不多,而且精神比較遲緩,額頭有汗,脈象沉而軟弱,這就是受寒。有的是先吐後拉肚子,這是因為脾胃有熱,呼吸急促,嘴唇紅,吐的時候臉色發紅,脈象洪大而快,並且口渴想喝水,

這就是有熱。寒熱要仔細分辨。

婁全善說:吐瀉又昏睡,眼睛睜開,這是胃有虛熱,用錢氏白朮散。吐瀉又昏睡,眼睛沒睜開,這是胃有實熱,用錢氏玉露散。

張兼善說:剛出生的嬰兒吐瀉,大便顏色是白色,是因為停了母乳,用紫霜丸。拉完後用香橘餅。剛出生一個月內的嬰兒吐瀉,可以用硃砂丸。如果突然吐得很厲害,或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是因為受風太嚴重,受風大多會引起吐瀉,因為風邪容易侵犯脾土。可以用大青膏。

王履說:嬰兒夏天吐瀉,身體發熱,可以用玉露散或益元散。冬天吐瀉,身體發冷,可以用益黃散。

錢乙說:吐瀉很久了,可能會轉變成慢驚風,可以用和胃丸、雙金丸。一到五歲的孩子吐瀉,發高燒,不想喝奶,錢見說:這種情況是眼睛裡的黑眼珠小,白眼珠多,臉色蒼白,一定會有很多病。臉色蒼白是因為精神虛弱,黑眼珠小是因為腎虛,黑眼珠屬水,腎虛所以容易生病。就算長大,也一定身體不壯,不耐寒熱,容易虛弱或體質強盛,脾胃也弱,

更不能放縱自己喝酒或沉迷女色。如果不保養,活不過壯年。臉上常常沒有精神光澤的人,就像婦女失血一樣。現在吐瀉不吃東西又發高燒,是因為吃壞東西。而且虛弱不能用瀉下的藥,如果瀉下後,虛弱跑到肺就會咳嗽,跑到心就會驚嚇,跑到脾就會瀉個不停,跑到腎就會更虛弱。只能用消食導滯的藥慢慢調理,因為是稍微有點積食。

薛己說:小孩子吐瀉,手腳冰冷,是因為脾氣虛寒,用異功散加木香。拉肚子而且腹部有下墜感,是因為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吃了消食藥後,肚子反而覺得脹痛,是因為脾虛氣滯,用六君子湯。臉色發黃,拉出青色便便,是因為脾虛而肝木侵犯,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木香。常常打嗝,拉出黃色便便,用六君子湯加炮薑、升麻。出生半個月內吐奶,只要調理母親,嬰兒不適合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