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食積

太陰脾臟,奠安一身。論其職掌,化宿消陳。滋榮臟腑,灌液布津。上承胃納,表裡相循。下輸大腸,傳送頻頻。土為物母,乃見其真。本臟氣虛,虛則寒因。虛寒相搏,或又濕屯。水穀所入,莫與磨磷。久則成積,腹痛脹䐜。吞酸嘔吐,昏冒其神。夜必發熱,肚熱眉顰。當須識此。

食積是論。若有外感,益覺邅迍。夾食傷寒,寒熱吟呻。先消其食,發汗溱溱。寒熱自止,寧至經旬。脾腎虛敗,瀉必侵晨。脾胃實熱,渴咽燥唇。此皆食積,脾病災親。或則傷飽。

脾氣不伸。積留日久,潰敗濡淪。變成食利,膿積維均。微痛微脹,肚腹內堙。法從積滯,調理是遵。夫然後愈,病得回春。

鰲按,小兒之病,多由乳食未化。即或六淫相干成疾,亦必兼宿食。故另出食積一門,不混於積癖條內。

白話文:

食積是關於太陰脾臟的病症。脾臟是身體的根本,它的職責在於消化累積的食物殘渣,滋養五臟六腑,並將水分輸送到全身。它向上承接胃的消化,與胃表裡相連,向下則將食物殘渣輸送到大腸,使其頻繁傳送。土是萬物的母親,脾臟的功用由此可見。當脾臟本身的氣虛弱時,就會因為虛弱而產生寒象。虛寒交雜,又可能導致濕氣累積。進入體內的水穀食物,無法被脾臟正常磨化消化,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食積,導致腹痛、腹脹,甚至引起吞酸、嘔吐、神情昏迷。夜間可能發熱,肚子發燙,眉頭緊鎖。必須要認識到這些都是食積的症狀。

食積的問題是這樣產生的,如果同時又感染了外感,病情會更加不順利。夾雜食積的傷寒,會導致忽冷忽熱,痛苦呻吟。此時應該先消除食積,再發汗治療,這樣一來寒熱症狀自然會停止,甚至能持續十天左右。若是脾腎虛弱衰敗,腹瀉通常會在早上發生。若脾胃實熱,則會口渴、吞嚥困難、嘴唇乾燥。這些都屬於食積引起的脾臟疾病。有時候,暴飲暴食,導致脾氣無法順暢運行。

食積如果長期累積,會潰爛腐敗,形成食利(類似慢性腹瀉),可能產生膿液,肚腹內部會有輕微疼痛和脹感。治療方法應遵循消除積滯的原則。這樣調理之後,才能康復,使身體重獲健康。

作者認為,小孩子的疾病,大多是由於乳食沒有完全消化引起的。即使是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而生病,也必然會兼有宿食積滯的情況。因此特別將食積單獨列為一類,不與其他的積癖疾病混為一談。

2. 食積原由症治

王履曰。仲景云。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故知有宿食,下之宜大承氣湯。然同一發熱,而傷食者惟肚腹之熱為甚,且糞極酸臭,夜間潮熱,尤傷食之明驗也。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穀而脾化之,兒初不知樽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錢氏論食不消,由脾胃冷,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是也。

初虞世曰。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冷,乳食不化,久而成積,其症至夜發熱,天明覆涼,腹痛膨脹,嘔吐吞酸,足冷肚熱,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有前症而兼寒熱者,名曰食積寒熱。若食在胃之上口者,吐之;在胃之下口者,消之。腹痛痞脹,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後仍痛,

按之則止者,補之。夾食傷寒者,先散之,用參蘇飲。熱甚便秘者,先利之,大柴胡湯。如無外感,只傷食,不至於甚,保和丸調之。蓋脾為至陰之臟,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熱。熱而兼寒,則又見所勝者侮所不勝者矣。食未消者消之,則寒熱自止;既消者補之,則寒熱自痊。

若手足並冷,喜熱飲食,此中州虛寒也,皆溫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氣下陷也,宜升之。若夜間或清晨泄瀉者,脾腎俱虛也,四神丸。手足熱,作渴飲水者,脾胃實熱也,瀉黃散。手足雖熱,不渴大便不實者,白朮散。仍參腹痛腹脹積痛積滯治之。

白話文:

王履說,張仲景提到,寸口脈浮大,按下去反而澀,就知道有積存的食物。這時候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同樣是發熱,因為吃太多而發熱的人,只有肚腹的熱特別明顯,而且糞便非常酸臭,夜間潮熱,更是明顯的吃太多積食的症狀。小孩子積食不消化,是因為胃接收食物,但脾的功能不足以消化。小孩子不懂得節制,胃吃進太多,脾氣不足以消化,所以才會不消化。錢乙認為吃太多不消化,是因為脾胃虛寒,應該要補脾,用益黃散來治療。

初虞世說,小孩子積食,是因為脾胃虛寒,乳食無法消化,久了就形成積食。症狀是晚上發熱,天亮又退熱,腹痛腹脹,嘔吐酸水,腳冷肚子熱,喜歡睡覺,精神昏沉,大便酸臭。有這些症狀而且又發冷發熱的,叫做食積寒熱。如果積食在胃的上口,就用吐的方法,在胃的下口,就用消的方法。腹痛痞脹,按壓更痛的,就用瀉下的方法。瀉下之後還是痛,按壓會比較舒服的,就要用補的方法。如果兼有外感風寒,要先疏散外邪,可以用參蘇飲。發熱嚴重而且便秘的,要先通便,可以用大柴胡湯。如果沒有外感,只是吃太多積食,沒有很嚴重,用保和丸來調理。脾是屬陰的臟器,所以脾生病的人,到了晚上一定會發熱。發熱又兼有怕冷,是因為被剋制的一方反過來欺負了剋制它的一方。積食未消的,要先消除積食,寒熱自然就會停止。積食消了之後,要補脾,寒熱才會痊癒。

如果手腳冰冷,喜歡喝熱的,是中焦脾胃虛寒,要用溫補的方法。大便想排又排不出來,是脾氣下陷,要用升提的方法。如果晚上或清晨腹瀉,是脾腎都虛弱,可以用四神丸。如果手腳發熱,口渴想喝水,是脾胃實熱,可以用瀉黃散。如果手腳發熱,但不口渴,大便不成形,可以用白朮散。還是要根據腹痛腹脹、積痛積滯的情況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