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三 (10)
卷三 (10)
1. 積病有治有不治
王漢東曰:小兒積病,可醫者九。 面上虛腫是積;積者,脾之所繫。脾主身之肌肉,故應於面,故知是脾積。其脾系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後此症,則是虛中積,宜用補脾消積行氣等藥。 又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物得之。宜下熱藥耳。 又腹脹是積。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於氣,才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在肺。如腹脹,先宜調氣,後用轉;轉後更宜調氣。 又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積受於脾,脾當傳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腸,則積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 又發黃是積,是積氣傷心。心主血脈,潤遍身毛髮,被積氣所幹,則發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發熱也。 又赤白痢是積。其積在肺,受傳大腸,及有外傷而得。何以知之?肺主金,色白;後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痢也。宜取後調氣。 又兩眼黃赤、睛青是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木,色青,卻被氣所幹即黃赤;睛青者,眼屬肝,若受積,故令睛青,是肝受積。若傳膽,必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 又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後,被藥發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後補之。 又多瀉白糞是積,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屎,故知在脾。宜先轉,後熱藥補之。 以上皆可治者也。
積病不可治者六。 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喘急則肺絕,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 又面黑是腎積。蓋面黑者,腎絕也,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一日而死。 又吐熱氣是榮積。其不可醫者,是血絕也。血主於心,心不能管,故出熱氣不止耳。 又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絕,則氣不回,只半日死也。 又噁心吐乾嘔,是胃絕。何以不醫?胃主化食,熱則惡吐,故不治。當食乳不化,不食亦乾嘔吐,面色青黃無血色也。 又瀉久住了又瀉,是積咬脾爛。何以知其脾爛?當瀉白糞而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故知脾爛。 以上皆不可治者也。
白話文:
小兒的積病,有九種是可以醫治的:
- 臉上虛腫是積病的一種表現,因為積病與脾有關。脾掌管全身的肌肉,所以會反應在臉上,因此可以判斷是脾積。脾屬土,土沒有固定形狀,所以臉部浮腫會早晚不定,通常早上比較腫。睡覺時,脾的運化功能較差,也會使臉部腫脹。如果是生病之後才出現這種情況,就是虛弱引起的積病,應該用補脾、消積、行氣的藥物治療。
- 臉貼著地面睡也是積病的一種表現,因為積病的位置在脾。為什麼會貼著地面睡呢?因為積病是寒積。寒積如何得知呢?脾喜歡土的特性,表示積病在脾;寒屬陰,代表是吃到寒冷堅硬的食物所導致,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
- 腹脹也是積病的一種表現,但這種積病在肺。為什麼呢?因為肺掌管氣,一旦有積,氣就會受阻變冷,導致腹部脹滿、呼吸急促。這種情況,應該先調理氣,然後用藥疏通,疏通後還要繼續調理氣。
- 小便像油一樣也是積病的一種表現,這種積病在小腸。為什麼呢?積病是由脾傳導,脾應該將精微物質傳給心,如果心臟不受,就會進入小腸。小腸是心的腑,所以判斷積病在小腸,導致水道受阻,小便像米湯一樣混濁、油膩。
- 發黃也是積病的一種表現,這是積病之氣傷害了心。心掌管血脈,滋潤全身毛髮,被積病之氣干擾,就會導致發黃。因此可以判斷是積病傷害了心,應該服用空心散等藥物來消除積病,這種病人通常會時常反覆發熱。
- 拉出赤白痢也是積病的一種表現,這種積病在肺,傳到大腸,也可能是外傷引起的。為什麼呢?肺屬金,顏色為白,之後出現紅色,表示有外邪入侵,所以判斷是肺傳到大腸引起的赤痢,應該用藥調理後再行氣。
- 兩眼黃赤、眼白發青也是積病的一種表現,這種積病在肝。為什麼呢?肝屬木,顏色為青,如果被氣所干擾就會變成黃赤色。眼白發青,表示眼睛是肝所主,如果肝受積,就會導致眼白發青,這是肝受積的表現。如果傳到膽,一定會口苦、不想吃東西,應該用涼性藥物來退積。
- 全身虛腫也是積病的一種表現,但這種積病不在臟腑,只在體表。為什麼呢?因為積病曾經被藥物攻破過,但藥力沒有完全消除,就會從臟腑轉到皮膚之間,導致虛腫。這種情況應該用藥物來攻破虛積,之後再補養身體。
- 經常拉白色稀便也是積病的一種表現,這種積病是受寒所致,位置在脾。為什麼呢?脾掌管運化,受寒導致積滯在脾,寒冷會使大便滑瀉,所以拉出白色稀便,判斷積病在脾。這種情況應該先用藥疏通,然後再用溫熱藥物補養脾。
以上這九種積病都是可以醫治的。
以下六種積病是不可醫治的:
- 喘息急促是肺積的表現。肺掌管氣,喘息急促表示肺氣衰竭。這種病人臉色蒼白,沒有血色,所以無法醫治。
- 面色發黑是腎積的表現。面色發黑表示腎氣衰竭。這種病人無法分辨好壞,眼神呆滯無光,通常一天之內就會死亡。
- 吐出熱氣是營血衰竭的表現,無法醫治。血脈歸於心臟所管,當心臟無法控制血液,就會不停吐出熱氣。
- 手腳心長瘡是衛氣衰竭的表現。衛氣是保護身體的氣,胃氣不足,才會導致手腳長瘡。如果衛氣衰竭,氣無法回流,通常半天就會死亡。
- 噁心、乾嘔是胃氣衰竭的表現,無法醫治。胃掌管食物消化,如果胃熱就會噁心嘔吐,這種病人吃不下東西,即使吃乳汁也無法消化,還會乾嘔,面色會呈現青黃色,沒有血色。
- 腹瀉很久,停止後又開始腹瀉,表示積病已經侵蝕脾臟導致腐爛。為什麼知道脾爛了呢?因為開始會拉白色稀便,吃東西無法消化,停止腹瀉後,會拉出赤黑色的糞便而死亡,這表示脾臟已經腐爛。
以上這六種積病都是無法醫治的。
2. 痃癖原由症治
龐安常曰:「癖者,血膜包水,側僻於脅旁,時時作痛也。惟癖為能發熱,為能生寒熱,故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腹結癖,寒熱不已。有是疾者,由乳哺失調,三焦關格,以致水飲停滯腸胃。如冷氣搏之,則結聚成癖。輕者積滯木香丸,重者取癖丸。」
王肯堂曰:「茅先生論:兒生五月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痛者,左脅下名痃氣,右脅下名癖氣,用蓬莪朮散夾健脾飲服即愈。如面黑,目直視,瀉黑血,口鼻手足冷,不進食者,死。」
白話文:
龐安常說:所謂的「癖」,是指血膜包裹著水液,偏側在脅肋旁邊,會時不時地疼痛。只有這種「癖」會發熱,也可能產生忽冷忽熱的狀況,所以瘧疾的患者,中脘部位大多積存黃水,日子久了就會在腹部結成「癖」。寒熱的症狀如果持續不斷,有這種疾病的人,是因為哺乳時調養失當,三焦的氣機不通暢,導致水飲停滯在腸胃。如果又受到冷氣侵襲,就會結聚成「癖」。病情輕微的,用積滯木香丸治療;病情嚴重的,則用取癖丸治療。
王肯堂說:茅先生認為,小孩從五個月大到七歲之間,腹部有結塊,像梅子核一樣大,會移動,或者像雞蛋一樣大,常常叫痛的,在左脅肋下的叫做「痃氣」,在右脅肋下的叫做「癖氣」。用蓬莪朮散搭配健脾飲服用就可以治好。如果出現臉色發黑、眼睛直視、大便排出黑血、口鼻手腳冰冷、不吃東西的狀況,就表示病入膏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