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三 (13)
卷三 (13)
1. 四時吐瀉治分表裡
錢乙曰:春冬之治宜從表。如傷寒吐瀉,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青白,嘔吐,乳下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現症,當煎入臟君臣藥。先服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症,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也。
若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白朮散,後用發散,大青膏。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眼,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專先補脾,益黃散,後用發散,大青膏。此傷風二症,多病於春冬也。夏秋之治宜從里。
兒生三日內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白餅子。並和胃,益黃散。
兒生三日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症:肺則睡露睛,喘氣;心則驚悸飲水;脾則困倦多睡;肝則呵欠煩悶;腎則不語畏明。當視其兼臟症,先瀉其所實而補其虛。如脾虛,益黃散主之。此二症多病於夏秋也。
再如五月夏至後吐瀉,身壯熱者,此熱也。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不消,瀉深黃色,玉露飲。
六月大暑後吐瀉,身大溫而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乳或不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飲。
立秋後吐瀉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飲。
八月秋分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嘔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不可下也。
凡治小兒吐瀉,大法: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內,九分補而一分下。切勿混治。
萬全曰: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如身熱脈大溺黃,五苓、益元各半,湯調溫服。如身涼脈細,尿清,早晨益黃散,後玉露散。如過四五日困弱,異功散,或用和中散。
曾氏曰: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涼,渴而飲水,過食生冷,攻擊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痛,痛則神志不寧。若以驚症治之,誤矣。
張元素曰:如有風而瀉,用防風、羌活,謂吐瀉兼肝病,風搐拘急。如有熱而瀉,用大黃、黃連,謂吐瀉兼心病,身熱也。有寒而瀉,用附子,謂吐瀉兼腎病,身冷,或足脛寒而逆也。有濕而瀉,用白朮、茯苓,謂吐瀉兼本臟脾病,多睡體重昏倦也。有肺病而瀉,用白芍、桂心。定喘麥冬、人參。甚者用檳榔。大便不通加大黃。謂吐瀉兼肺病,咳嗽也。
白話文:
錢乙說,春天和冬天的治療原則應該從表層著手。如果因為傷寒而導致吐瀉,身體發熱,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嗜睡且呼吸粗重,大便呈現青白色,嘔吐,乳食難以消化,時常咳嗽,甚至出現多種臟腑相關的症狀,這時候應該煎煮能夠補益臟腑的君臣藥,先服用大青膏,再服用益黃散。如果之前已經瀉過,或者沒有腹瀉的症狀,就千萬不能使用瀉藥,這表示是脾肺受到了寒邪侵襲。
如果因為感冒而引起吐瀉,身體發熱且嗜睡,但仍然能夠吃奶,喝水不止,吐痰,大便呈現黃水,這是因為胃虛熱導致的口渴吐瀉。此時應該生養胃中的津液,以止渴,可以使用白朮散,之後再用發散藥,以及大青膏。如果因為感冒而引起吐瀉,身體發涼並且吐出泡沫,腹瀉物為青白色,感到煩悶但不口渴,打嗝,不斷出氣,睡覺時眼睛半開,這是因為感冒時病情輕微且反覆,才轉變成吐瀉。應該先專注於補脾,使用益黃散,之後再用發散藥,以及大青膏。以上這兩種感冒引起的吐瀉,大多發生在春天和冬天。
夏天和秋天的治療原則應該從裡層著手。嬰兒出生三日內出現高熱,不吃奶也不想吃東西,大便中排出未消化的乳食,或者呈現白色,這是因為傷寒,應該使用瀉藥,像是白餅子,同時也要調和脾胃,使用益黃散。嬰兒出生三日至十日,出現吐瀉,身體微溫或涼,不吃奶也不想吃東西,大便呈現青白色,乳食難以消化,這是因為上實下虛。如果出現多種臟腑相關的症狀,像是肺部症狀會導致睡覺時眼睛半開、喘氣;心臟症狀會導致驚悸、想喝水;脾臟症狀會導致困倦、嗜睡;肝臟症狀會導致打哈欠、煩躁;腎臟症狀會導致不說話、害怕光線。這時候應該觀察是哪個臟腑的症狀比較明顯,先瀉去實證,再補益虛證。如果是脾虛,就用益黃散來治療。以上這兩種情況大多發生在夏天和秋天。
另外,像是五月夏至過後出現吐瀉,身體高熱,這是熱證。因為小兒的臟腑,十分中大多有九分是熱。也有可能是因為受熱,導致乳食難以消化,腹瀉物呈現深黃色,可以使用玉露飲。六月大暑過後出現吐瀉,身體溫熱但又好像發熱,這是因為臟腑中有六分熱四分寒,伴隨嘔吐,乳食難以消化,腹瀉物呈現黃白色,好像口渴,有時想喝奶有時不想喝,可以在吃飯前少量服用益黃散,吃飯後多服用玉露飲。
立秋過後出現吐瀉,身體微溫,這是因為臟腑中有三分熱七分寒,不吃奶,嗜睡,感到煩悶,打嗝,不斷出氣,睡覺時眼睛半開,嘴唇發白且不斷呃逆,想大便但不口渴。可以在吃飯前多服用益黃散,吃飯後少量服用玉露飲。八月秋分過後出現吐瀉,身體發冷,這是因為沒有陽氣,不吃奶,乾嘔,腹瀉物呈現青褐色水狀,這時候應該補脾,使用益黃散,不可以瀉下。
總而言之,治療小兒吐瀉的基本原則,在五月,應該是九分瀉下一分補益,在八月,應該是九分補益一分瀉下,千萬不要混淆。
萬全說,小兒在盛夏時節出現吐瀉,如果邪熱在下焦就會腹瀉,在上焦就會嘔吐,津液耗損一定會口渴,可以使用玉露散,即使嘔吐也要時時少量餵食。三天後一定會好轉。如果身體發熱且脈搏強大,小便黃色,可以使用五苓散和益元散各一半,調成湯藥溫服。如果身體發涼且脈搏微弱,小便清澈,早上使用益黃散,之後再用玉露散。如果四五天後仍然虛弱,可以使用異功散,或者使用和中散。
曾氏說,小兒在盛夏初秋時節,晚上貪涼,口渴喝水,或者過食生冷食物,侵犯腸胃,就會導致突然吐瀉,甚至手腳麻木,筋脈攣縮疼痛,疼痛時會神志不清。如果當成驚風來治療,就錯了。
張元素說,如果是因為風邪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防風、羌活。這表示吐瀉同時伴有肝病,症狀會有抽搐和拘攣。如果是因為熱邪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大黃、黃連。這表示吐瀉同時伴有心病,症狀會有身體發熱。如果是因為寒邪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附子。這表示吐瀉同時伴有腎病,症狀會有身體發冷,或者腳部冰冷。如果是因為濕邪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白朮、茯苓。這表示吐瀉同時伴有脾病,症狀會有嗜睡、身體沉重、昏倦。如果是因為肺病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白芍、桂心,用於止喘可以使用麥冬、人參。嚴重的可以使用檳榔,如果大便不通可以使用大黃。這表示吐瀉同時伴有肺病,症狀會有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