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五 (11)
卷五 (11)
1. 諸病應用方
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薑,大棗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發熱。惡寒。無汗煩躁。又脈浮數。身重不痛。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者。
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白芍,細辛,甘草,五味子,乾薑,半夏
治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發熱。乾嘔而咳。噎。喘。渴。利。小便不利少腹滿。短氣不得臥。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
此治少陰症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四逆湯,
附子,乾薑,甘草,冷服。
治三陰傷寒。裡寒外熱。四肢逆冷。脈微細。
升麻葛根湯,
升麻(三錢),葛根,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加姜。
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
解肌湯,
葛根,麻黃,黃芩,大棗,芍藥,甘草
此方治傷寒溫病。
地骨皮飲,
地骨皮,柴胡(各二兩),知母,炙草,鱉甲,黃芩,人參(各二錢半),赤芩(五錢)
治小兒骨蒸。潮熱往來。心膈煩悸。及傷寒後氣未解。每歲用末二錢。加姜梅各一片煎。
地骨皮散,
知母,炙草,半夏,銀柴胡,人參,地骨皮,赤苓(各等分),每末二錢。加姜三片。煎。量兒大小加減。驚熱加蟬蛻、天麻、黃芩。若加秦艽。名秦艽飲子。
治虛熱潮作。亦治傷寒壯熱。及餘熱。
玉露飲,
寒水石,石膏(各一兩),甘草(三錢),每末五分至一錢。溫水下。
治煩躁頰赤。咽乾不臥。身熱頭痛。兼中暑發渴昏悶。小便秘。驚氣入腎。夢中咬牙。
萬安飲,
人參,當歸,生大黃,柴胡,枳殼,半夏,白芍,防風,黃芩,甘草(各一兩),滑石末(六兩),每末二錢。加姜煎。此方藥品之外。惟可加枳殼、半夏。
主不拘表裡症。能宣通氣血。疏解風寒。寧心化痰去煩理熱。並可常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三錢炒),黃柏(五錢炒),梔子(四枚),黃芩(二錢炒),每二三錢煎。亦治熱痢。治時疾。三日汗已解。煩悶口嘔口燥發熱。
至寶丹,
生犀角,生玳瑁,琥珀,硃砂,雄黃(各一兩),金箔(五十片半為衣),銀箔(五十片),冰片(一匙)麝香(一錢),牛黃(五錢),安息香(一兩半為末。酒淘去砂取一兩)酒煎成膏。上各研。再和研勻。入安息膏。如干。量入熟蜜。丸桐子大。每一二丸。參湯下。量大小加減。
此方治驚癇心熱。卒中客忤。煩躁。風涎搐溺。及傷寒狂語。伏熱嘔吐。
酸棗仁湯,
棗仁,甘草,生地,山梔,麥冬,當歸身,人參,等分。加燈心。不拘時服。
四物湯,
當歸,熟地(各二錢),白芍,川芎(各一錢)
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
白話文:
大青龍湯
用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薑、大棗這些藥材組成。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太陽經受風邪侵襲的病症,症狀是脈象浮緊、身體疼痛發熱、怕冷、沒有汗、煩躁。也適用於脈象浮數、身體沉重但不痛、有時感覺稍微輕鬆、但沒有少陰病症狀的情況。
小青龍湯
用麻黃、桂枝、白芍、細辛、甘草、五味子、乾薑、半夏這些藥材組成。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傷寒病沒有痊癒,胸部以下有水液停積,導致發熱、噁心乾嘔而咳嗽、喉嚨阻塞、氣喘、口渴、腹瀉、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呼吸短促無法躺臥等症狀。
麻黃附子細辛湯
用麻黃、附子、細辛這三味藥組成。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少陰病初期,反而出現發熱、脈象沉的症狀。
四逆湯
用附子、乾薑、甘草這三味藥組成,冷服。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三陰經的傷寒病,症狀是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細小。
升麻葛根湯
用升麻(三錢)、葛根(二錢)、白芍(二錢)、甘草(一錢),再加生薑。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陽明經受傷寒或風邪侵襲,導致頭痛發熱、怕冷無汗、口渴眼睛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以及陽明病發斑疹但又發不出來的情況。
解肌湯
用葛根、麻黃、黃芩、大棗、芍藥、甘草這些藥材組成。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傷寒和溫病。
地骨皮飲
用地骨皮、柴胡(各二兩)、知母、炙甘草、鱉甲、黃芩、人參(各二錢半)、赤芍(五錢)這些藥材組成。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小兒骨蒸,症狀是潮熱發作、心胸煩躁不安、以及傷寒病後氣機尚未恢復的情況。每年可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二錢,加生薑和梅子各一片煎服。
地骨皮散
用知母、炙甘草、半夏、銀柴胡、人參、地骨皮、赤茯苓(各等分)這些藥材組成,每次用藥粉二錢,加生薑三片煎服。用量根據兒童體型大小調整。驚厥發熱的,加蟬蛻、天麻、黃芩。若加入秦艽,則稱為秦艽飲子。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虛熱潮熱,也可用於治療傷寒導致的高熱和餘熱。
玉露飲
用寒水石、石膏(各一兩)、甘草(三錢)這些藥材組成,每次用藥粉五分到一錢,用溫水送服。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煩躁臉頰發紅、咽喉乾燥無法入睡、身體發熱頭痛,以及中暑導致的口渴昏迷、小便不暢、驚嚇入腎、夢中磨牙等症狀。
萬安飲
用人參、當歸、生大黃、柴胡、枳殼、半夏、白芍、防風、黃芩、甘草(各一兩)、滑石粉(六兩)這些藥材組成,每次用藥粉二錢,加生薑煎服。這個方子除了所列的藥材外,可以再加枳殼、半夏。
這個方子主要針對不論表裡任何病症,都可以用來疏通氣血、疏散風寒、安神化痰、消除煩躁、調理熱症,並且可以長期服用。
黃連解毒湯
用炒過的黃連(三錢)、炒過的黃柏(五錢)、梔子(四枚)、炒過的黃芩(二錢),每次用二三錢煎服。這個方子也可用於治療熱性痢疾和時疫,如果疾病三天內已經發汗痊癒,但仍然感到煩悶、噁心、口乾、發熱,也適用。
至寶丹
用生的犀角、生的玳瑁、琥珀、硃砂、雄黃(各一兩),金箔(五十片,一半做藥衣),銀箔(五十片),冰片(一匙)、麝香(一錢)、牛黃(五錢),以及安息香(一兩半,磨成粉末後用酒淘洗去除砂礫,取一兩),先將安息香用酒煎煮成膏狀,然後將其餘的藥材研磨成粉末,再與安息香膏混合均勻,若太乾,可加入熟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人參湯送服,劑量可根據體型大小調整。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驚厥、心熱、突然昏倒、煩躁、風痰抽搐、大小便失禁、以及傷寒導致的胡言亂語、伏熱嘔吐等症狀。
酸棗仁湯
用酸棗仁、甘草、生地、山梔、麥冬、當歸身、人參,等量組成,再加入燈心草。不論何時都可服用。
四物湯
用當歸、熟地(各二錢)、白芍、川芎(各一錢)組成。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血虛,症狀有發熱煩躁、或午後發熱口渴、頭暈目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