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五 (10)
卷五 (10)
1. 諸病應用方
治傷寒吐下後。邪熱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惡風渴燥而煩。及中暑汗出。惡寒熱渴。
參苓白朮散,
人參,茯苓,甘草,白朮,扁豆子,山藥,砂仁,苡仁,桔梗,蓮肉(各一兩),每末五分至一錢。米湯或棗湯調下。
主脾胃虛不進食。少氣多困。中滿痞噫。嘔吐氣逆。此藥不寒不熱。性味和平。並可常服。
安神散,
人參,茯苓,半夏,陳皮,枳實,炙草(各五錢),每銼二錢。加薑棗竹茹煎。
治吐瀉後。心虛煩悶。觸物易驚。氣鬱生涎。涎與氣搏。睡不得寧。如熱渴。加麥冬。
火府丹,
生地,木通,黃芩,甘草
治小兒壯熱。
金蓮飲子,
防風,炙甘草,連翹,柴胡,山梔(各半兩),每末二錢。煎服。
治小兒蘊積壯熱。眼赤口瘡。心煩躁悶。咽乾多渴。潮熱不止。
牛黃膏,
蠍尾(四十九枚),巴霜(一錢半),冰片(半匙),硃砂(二錢),鬱金(三錢),牛黃(少許),麝香一匙,每末一匙。蜜水調下。量兒虛實用之。
此方治壯熱。咽喉涎響。不省人事。或左右手偏搐。或唇口眼鼻顫動。此熱涎內蓄。風邪外感也。宜急服之。
梔子仁湯,
梔子,赤芍,大青,知母(各一兩),酒黃芩,升麻,石膏(各二兩),柴胡(一兩半),甘草(五錢),杏仁(二兩炒),每三錢。加姜三片煎。
治陽毒壯熱。百節疼痛。下後熱不退者。
人參生犀散,
犀角,地骨皮,秦艽,麥冬,枳殼,大黃,柴胡,桑皮,赤芍,赤苓,黃耆,人參,鱉甲,每粗末二錢。加烏梅半個。煎。不拘時服。
此方治小兒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晡潮熱盜汗。五心煩躁。四肢困倦。及大病後餘毒不解。或傷寒後食羊肉體熱。不思食。
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各一兩),炙草(五錢),每末一錢。煎。少少溫服。
治傷寒陽明症。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閉。譫語。腹滿。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桂枝湯,
桂枝,白芍,生薑,甘草,大棗,熱服。溫覆微汗。
治太陽中風。陽浮陰弱。發熱頭痛。自汗。鼻鳴乾嘔。惡風惡寒。及陽明脈遲。汗出多。微惡寒。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治太陽邪在表。發熱。頭身腰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無汗而喘。脈浮而緊。亦治哮症。
三拗湯,
麻黃,杏仁,甘草
治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白芍,生薑,甘草,大棗,麻黃,杏仁
治太陽症如瘧狀。熱多寒少。
小建中湯,
桂枝,白芍(焙),生薑,甘草,大棗,飴糖
大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治陽邪入里。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不惡寒。痞滿燥實。雜病三焦大熱。脈沉實者。
白話文:
諸病應用方
-
針對傷寒病,嘔吐或腹瀉後,邪熱還沒解除,熱邪積在體內,導致表裡都發熱,怕風、口渴煩躁,以及中暑後汗出,又怕冷發熱口渴的狀況:
-
參苓白朮散: 人參、茯苓、甘草、白朮、扁豆子、山藥、砂仁、薏苡仁、桔梗、蓮子肉(各一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到一錢。用米湯或紅棗湯調服。 主要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精神疲憊、容易困倦、胸悶腹脹、打嗝、嘔吐、氣逆等症狀。此藥藥性平和,不寒不熱,可以長期服用。
-
針對嘔吐腹瀉後,心虛煩悶,容易受驚,氣鬱產生痰涎,痰與氣相搏導致睡眠不安,如果口渴,可加麥冬:
-
安神散: 人參、茯苓、半夏、陳皮、枳實、炙甘草(各五錢),磨成粉末,每次取二錢,加入生薑、紅棗、竹茹一同煎煮服用。
-
針對小兒高熱:
-
火府丹: 生地、木通、黃芩、甘草。
-
針對小兒體內蘊積的熱邪導致的高熱,眼睛發紅、口瘡、心煩躁悶、咽喉乾燥、口渴、持續發熱:
-
金蓮飲子: 防風、炙甘草、連翹、柴胡、山梔子(各半兩),磨成粉末,每次取二錢煎服。
-
針對高熱,咽喉有痰聲、意識不清、手腳抽搐、嘴唇眼睛鼻子顫動等症狀,此為熱邪蓄積體內,外感風邪,應急用藥:
-
牛黃膏: 蠍尾(四十九枚)、巴豆霜(一錢半)、冰片(半匙)、硃砂(二錢)、鬱金(三錢)、牛黃(少許)、麝香(一匙),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匙,用蜂蜜水調服,用量根據兒童虛實情況調整。
-
針對陽毒導致的高熱、全身關節疼痛、腹瀉後熱不退:
-
梔子仁湯: 梔子、赤芍、大青葉、知母(各一兩)、酒黃芩、升麻、石膏(各二兩)、柴胡(一兩半)、甘草(五錢)、炒杏仁(二兩),每次取三錢,加生薑三片煎服。
-
針對小兒骨蒸肌瘦、臉頰發紅、口乾、午後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四肢疲倦,以及大病後餘毒未清、或傷寒後吃羊肉導致身體發熱、食慾不振的狀況:
-
人參生犀散: 犀角、地骨皮、秦艽、麥冬、枳殼、大黃、柴胡、桑白皮、赤芍、赤茯苓、黃耆、人參、鱉甲,磨成粗末,每次取二錢,加入半顆烏梅一同煎服,不拘時間服用。
-
針對傷寒陽明證,不畏寒反而怕熱,口渴便秘、胡言亂語、腹脹,以及傷寒嘔吐後腹脹滿的狀況:
-
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各一兩)、炙甘草(五錢),磨成粉末,每次取一錢煎服,少量溫服。
-
針對太陽中風,表現為陽氣浮盛、陰氣虛弱、發熱頭痛、自汗、鼻鳴、噁心乾嘔、怕風畏寒,以及陽明脈遲、汗出多、微微怕冷的狀況:
-
桂枝湯: 桂枝、白芍、生薑、甘草、紅棗,熱服,蓋被子微微發汗。
-
針對太陽邪氣在表,表現為發熱、頭身腰背關節疼痛、頸背僵硬、怕冷怕風、不出汗、氣喘、脈象浮緊,也可用於治療哮喘:
-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
針對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
三拗湯: 麻黃,杏仁,甘草。
-
針對太陽症狀,發熱多而怕冷少,類似瘧疾:
-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白芍、生薑、甘草、紅棗、麻黃、杏仁。
-
小建中湯: 桂枝、炒白芍、生薑、甘草、紅棗、飴糖。
-
針對陽邪進入體內,胃實熱,大便不通、發熱說胡話、自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胸腹痞悶脹滿乾燥、雜病三焦大熱、脈沉實的狀況:
-
大承氣湯: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