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尿血

錢乙曰:溺血者,蓋心主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經絡,循環臟腑。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薛己曰:熱入大腸,則大便下血;熱入小腸,則小便出血。小兒多因胎中變熱;或乳母六淫七情、厚味積熱;或兒自食甘肥積熱;或六淫外侵而成。小便出血者:實熱,清心蓮子飲;虛熱,六味地黃丸。

白話文:

錢乙說:小便出血的原因,大概是心臟主管血液,而心臟與小腸相連。血液在全身經絡中循環,周流於各個臟腑。如果熱邪聚集在膀胱,血液就會滲入膀胱,因此小便時就會帶血。

薛己說:熱邪進入大腸,就會大便出血;熱邪進入小腸,就會小便出血。小孩子小便出血,大多是因為在胎中就已經有熱,或是哺乳的母親受到外感、情緒波動、吃了過於油膩濃厚的食物而積熱,又或是孩子自己吃了甜膩肥厚的食物而積熱,也可能是外感風寒暑濕等邪氣所造成的。小便出血屬於實熱的,可以用清心蓮子飲來治療;屬於虛熱的,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2. 脫肛肛癢

肺為華蓋。表裡大腸。大腸有戶。肛門是張。 肛即腸頭。本屬內臟。其氣通流,來往輸將。 肺如實熱,腸結非常。肺如虛寒,腸出而長。虛寒實熱,此其大綱。致脫之故,還宜細詳。 風木剋土,脾胃是傷。暑濕風熱,俱聚其方。清濁既混,洞泄莫當。 久則腸虛,傳送力尪。風冷所襲,肛脫為殃。 他如久痢,努力是妨;稟賦怯弱,神氣洸洸;皆能致脫,病非孔臧。 又有肛癢。甘肥過嘗,致生濕熱,壅滯非良。濕熱成毒,蟲生蝕肛;其肛作癢,腸吊心忙。 便血發熱,神志悽惶,肌體骨立,遍身生瘡。 清胃滌熱,扶脾是襄;內外兼治,乃其要方。 蝕肛透內,此子必殤。

白話文:

肺就像覆蓋在上方的傘蓋,它與大腸互為表裡。大腸有出口,肛門就是這個出口。肛門其實就是腸子的末端,本來屬於內臟的一部分,它的氣是流通的,負責運輸和傳送。如果肺部有實熱,大腸就會阻塞不通;如果肺部虛寒,腸子就會脫出而且變長。虛寒和實熱,是造成脫肛的主要原因。至於造成脫肛的詳細原因,還需要仔細探討。

像是風木剋制脾土,會傷害脾胃。暑濕、風熱等邪氣,都容易聚集在腸道。當清濁之氣混雜,就會造成腹瀉不止。時間久了,腸道虛弱,傳送功能就會衰退。如果又受到風寒侵襲,就會導致脫肛的發生。其他像是長期拉痢疾,或是過度用力,也會導致脫肛。天生體質虛弱,精神萎靡,也可能導致脫肛,這並不是一個小毛病。

另外還有肛門搔癢的情況,多半是因為過食肥甘厚味,導致體內產生濕熱,造成阻塞不通。濕熱累積成毒,就會產生蟲子啃蝕肛門,導致肛門搔癢,讓人心神不寧。嚴重的話還會出現便血、發熱、精神恍惚,身體消瘦,甚至全身長瘡。這時要清除腸胃的熱邪,扶助脾胃的功能。內外兼顧治療,才是重要的方向。如果蟲子啃蝕肛門並且深入體內,那這個人恐怕就會有生命危險。

3. 肛病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閉結不通;肺虛寒,則腸頭出露。有因痢久裡急後重,努力肛開,為外風所吹;或伏暑作瀉,腸滑不禁;或稟氣怯弱,易於感冷,亦致大腸虛脫。凡小兒所患瀉痢,皆因暑濕風熱,乘脾胃虛而得。治法宜補脾溫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氣實。

宜藿香飲。次則內投固腸之劑,健脾飲、養臟湯。外以伏龍肝散敷之,令其自收。

陳藏器曰:小兒肛癢;或嗜甘肥,大腸濕熱壅滯;或濕毒生蟲而蝕肛門。若因濕熱壅滯,宜四味肥兒丸;大便秘者,清涼飲。蟲蝕肛門,先用化䘌丸,後用四味肥兒丸。外以雄黃散納肛門。若因病不食,蟲無所養,而食臟食肛者,其齒齦無色,舌上盡白,四肢倦怠;其上唇內有瘡,吐血如粟,心中懊憹。此蟲在上食臟。若下唇有瘡,此蟲在下食肛。若食肛透內者不治。

白話文:

巢元方說:肺與大腸互為表裡關係,肛門是大腸的出口。如果肺有實熱,就會導致大腸阻塞不通;如果肺虛寒,腸頭就會外翻脫出。有些人因為長期腹瀉,導致裡急後重,用力過度使肛門鬆弛,又被外來的風邪侵襲;或者因為暑熱導致腹瀉,腸道滑利而無法控制;或者因為體質虛弱,容易受寒,也可能導致大腸脫垂。凡是小孩所患的腹瀉,多半是因為暑濕風熱侵襲虛弱的脾胃所致。治療方法應該補益脾胃、溫暖脾胃,使肺金得到脾土的滋養而強壯。

可以服用藿香飲,其次再服用固腸的藥物,如健脾飲、養臟湯等。外用伏龍肝散敷在肛門,使其自行收縮。

陳藏器說:小孩肛門癢,可能是因為喜好吃甜食或油膩食物,導致大腸濕熱積聚;或是因為濕毒產生寄生蟲侵蝕肛門。如果是因為濕熱積聚,可以服用四味肥兒丸;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服用清涼飲。如果是寄生蟲侵蝕肛門,應該先服用化蟲丸,再服用四味肥兒丸,外用雄黃散納入肛門。如果因為生病不吃東西,導致寄生蟲沒有食物來源,轉而啃食內臟或肛門,就會出現牙齦蒼白無血色,舌苔全白,四肢疲倦無力,上唇內側長瘡。

如果吐血像小米一樣,心中煩躁不安,這是蟲子在上面啃食內臟;如果下唇長瘡,這是蟲子在下面啃食肛門。如果蟲子把肛門啃穿到內部,就無法治癒了。

4. 丹毒

丹毒多般,病原則一。總由心火,風毒搏擊。 主血者心。血為火逼,陰滯於陽,血熱鬱逆。內而熏蒸,先蘊胸膈;外達皮膚,熱而色赤,赤若丹塗,熱若火炙。凡熱有毒,毒則痛極,漸至壞爛,水流肌裂。入腎入腹,斯至於厄。 亦有在胎,胎毒久積,迨至生後,感熱發泄。 亦有乳母。七情內迫,酒醴燔炮,恣情而食,毒從乳流,與兒相賊。 亦有食多,脾弱難克,熱蘊於中,肌表紅色。 亦有孕時,母受驚嚇,驚邪傷胎,遞相傳襲,形發於外,向夜啼泣,眼胞微腫,面帶青黑。 種種諸丹,不能盡悉。 治法大要:清火滌熱。頃刻丹消,肌膚一抹。

白話文:

丹毒的種類很多,但病理原則只有一個,總體來說都是因為心火與風毒相互搏擊所致。心主血脈,當血液被火熱逼迫,陰氣就會滯留在陽位,導致血熱鬱積逆亂。熱邪從體內熏蒸,先積聚在胸膈,再發散到皮膚表面,造成皮膚發熱且顏色呈現紅色,像塗了丹砂一樣紅,感覺像被火燒烤一樣灼熱。凡是發熱都帶有毒性,毒性發作時疼痛劇烈,逐漸會導致皮膚壞死潰爛,滲出液體,甚至會肌膚開裂。如果毒邪入腎入腹,就會危及生命。

也有的是因為胎毒,胎毒長期積累,等到出生後,受到熱邪刺激而發病。還有的是因為乳母的情緒不佳,如七情內傷,或過度飲酒、食用燒烤等辛辣刺激食物,導致毒素從乳汁中流出,傳染給嬰兒。也有的是因為吃太多東西,脾胃虛弱難以消化,導致熱邪蘊積在體內,肌膚表面出現紅色。還有的則是因為孕婦在懷孕時受到驚嚇,導致驚邪傷害到胎兒,毒素相互傳遞,然後在出生後表現出來,比如夜晚哭鬧、眼皮稍微腫脹、臉色青黑。

各種各樣的丹毒症狀,無法全部列舉。治療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清熱解毒,很快就能讓丹毒消退,皮膚恢復正常。

5. 胎毒發丹

史演山曰:胎毒發丹者,因胎毒內伏,或頻浴熱湯,或著烘衣,或乳母飲食,七情內熱,助邪為患。發於頭面四肢,延及胸腹,色赤,遊走不定。古人云:從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當急令人隨患處遍吮。毒血各聚一處,砭出之。急服活命飲。惟百日內忌砭,以其肌肉難任也。

若發散太過,表虛熱而赤不退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白芷。寒涼過劑,胃氣受傷,而熱赤不退者,異功散加升、柴。或兼發搐等症,用四君加升、歸、鉤藤。若復用攻毒,必致不起。頭額間患者,當砭之。

白話文:

史演山說,所謂的「胎毒發丹」,是因為胎毒潛藏在體內,加上產後時常洗熱水澡、穿烘乾過的衣服,或是哺乳的母親飲食不當、情緒起伏導致內熱,這些因素都會助長邪氣作亂,使得皮膚出現紅疹,蔓延到頭面、四肢,甚至胸腹部。紅疹的顏色是紅色的,而且會遊走不定。古人說,如果紅疹從四肢開始蔓延到腹部,就表示病情嚴重難以醫治。

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找人吸吮患處,讓毒血聚集在一處,再用砭石刺破放出毒血,然後趕快服用活命飲。但要注意的是,出生一百天內的嬰兒不能用砭石放血,因為他們的肌肉還很嬌嫩,難以承受。

如果用藥發散過度,導致表虛而熱邪不退,紅疹顏色不消退,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防風、白芷。如果使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胃氣受損,熱邪不退,紅疹顏色也不消退,則應服用異功散,再加入升麻、柴胡。如果還出現抽搐等症狀,可以用四君子湯,並加入升麻、當歸、鉤藤。如果再用攻毒的藥物,病情必定會更加惡化。

如果是長在頭部或額頭的紅疹,可以直接用砭石刺破放出毒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