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赤白痢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小兒痢如膏血者。名赤痢。腸氣虛極。腸間脂與血俱下也。蠱毒痢者。寒暑不調。小兒解脫。為毒癘之氣所傷。邪與氣血相搏。毒蘊腸胃。值大腸氣虛。則其痢狀。血瘀如雞肝。此毒氣甚熱。狀如中蠱。故名。脾毒痢歌云。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澀。

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更如狂。先須解熱並開胃。便是明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則毒伏。治先涼脾。次去積。若胸骨忽高。更加喘急。不治。宜金華散、香連丸。風毒痢歌云。八痢之中風轉難。形如青草汁多般。

白話文:

巢元方說:小兒腹瀉,大便像膏血一樣,稱為赤痢。這是因為腸氣虛弱到了極點,腸間的脂肪和血一起排出。

蠱毒痢則是因為寒暑不調,小兒抵抗力下降,受到毒癘之氣的侵襲,邪氣與氣血互相搏鬥,毒氣積聚在腸胃中。當大腸氣虛時,痢疾就會出現,血塊像雞肝一樣。這種毒氣非常熱,症狀就像中了蠱一樣,所以叫蠱毒痢。

脾毒痢歌說:脾臟內有毒氣,稱為純陽,原本是醫生用熱藥傷了脾臟,導致大腸經常便秘。

常常排出帶血的糞便,就像風寒導致的腹部脹滿,眼睛難以睜開一樣。身體發熱,頭部溫熱,腳卻冰冷,舌頭發紅,胸部高聳,這是脾毒痢的徵兆。小兒常常哭鬧,呼吸急促,甚至像發狂一樣。

首先要解熱開胃,這才是明醫用藥的良方。如果脾臟受熱積聚,沒有及時治療,毒氣就會潛伏。治療時要先涼脾,然後再去除積聚。如果胸骨突然高聳,呼吸更加急促,沒有治療,應該使用金華散和香連丸。

風毒痢歌說:八種痢疾中,風毒痢是最難治的。大便像青草汁一樣稀薄。

毒風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絕食不堪看。若歸白痢還須下。臟腑頻溫得本源。

聖惠方曰。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於血。血入大腸也。血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滯。若為毒熱所乘。遇腸虛血滲入腸。則成血痢。小兒腸熱。則痢下鮮血。如腸風一般。小兒膿血痢者。由熱毒在臟。血得熱則流。滲入大腸。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

腹虛則泄。故成膿血痢。有渴痢兼症者。小兒利兼渴候。此是水穀痢。津液枯渴。臟腑虛燥。則引飲。若小便快者。利斷渴則止。小便澀者。水不行於小腸。滲入腸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斷。凡如此者。皆身體浮腫。脾氣弱。不能剋水故也。亦必眼痛生障。小兒上焦本熱。今又利。

白話文:

腹部虛弱就會腹瀉,因此形成膿血痢。有些患兒會出現渴痢兼症,也就是腹瀉同時伴有口渴,這是水穀痢。津液枯渴,臟腑虛燥,就會引發口渴。如果小便通暢,腹瀉停止,口渴也會消失。如果小便澀滯,水液無法通行於小腸,滲入腸胃,口渴也止不住,腹瀉也無法停止。凡是出現這種情況,都是身體浮腫,脾氣虛弱,無法剋制水液所致。也會出現眼痛、眼障。小兒上焦本來就容易上火,現在又腹瀉。

下焦虛。上焦熱氣轉盛。熱氣熏肝故也。先醒脾散、勻氣散。調一二日。後用調中飲。自愈。有痢後羸瘦。小兒腸胃虛弱。受風冷。或挾疳氣。則下痢。痢斷後。腸胃尚虛。穀氣猶少。不能榮血氣。故羸瘦。桔梗丸。痢後浮腫。歌曰。冷痢日久失醫治。遍身浮腫卻如吹。脈洪是氣化為水。

沉實還因積有之。順氣腫消為上法。氣平兩日定多尿。莫教食飽還憂滯。此疾先因積損脾。用止渴聖效散。小兒赤白久痢不止。腹痛瘦弱。不思飲食。宜黃連散、肉豆蔻散。

白話文:

下焦虛弱,上焦熱氣旺盛,這是因為熱氣薰蒸肝臟導致的。先服用醒脾散和勻氣散,調理一兩天,之後再服用調中飲,就能自愈。如果出現痢疾後體虛消瘦,或是小兒腸胃虛弱,受風寒或夾雜疳氣而導致下痢,痢疾停止後,腸胃依然虛弱,穀氣不足,無法滋養血氣,所以會消瘦。服用桔梗丸即可。如果痢疾後出現浮腫,可以參考以下歌訣:冷痢久治不愈,全身浮腫如同吹氣一般,脈象洪大是氣化為水,沉實則是積聚所致。順氣消腫是最佳方法,氣平兩日就會大量排尿。不要吃飽肚子還憂心滯礙。這種疾病主要是脾胃受損,服用止渴聖效散即可。如果小兒出現久痢不止,赤白相兼,腹痛消瘦,不思飲食,應該服用黃連散和肉豆蔻散。

曾氏曰。赤白之痢。世人無不曰赤為陽為熱。白為陰為冷。或曰無積不成痢。至於調治。若冷熱藥更進。或單投去積藥。必難效。蓋風木克胃土。不為暴下。則成痢疾。赤白交雜。為陰陽不分。法當分正陰陽。若既分。仍赤白同下。則專究所因。若先白後赤。乃內傷生冷。失於蓋復。

又元氣感於暑熱。宜先救里。次解暑毒。若先赤後白。乃先傷熱而後感冷。先宜解熱。後治痢。有夾熱痢者。則純下鮮血。此風能動血。宜冷服黃連香薷散。及當歸散加醋炒蒸柏葉。有夾冷痢者。則下純白凍。或白上有粉紅色。或似豬肝瘀血。皆為陰症。蓋血得寒則凝也。先五苓散加守中湯。

白話文:

曾氏說:赤白痢疾,世人皆說紅色屬陽屬熱,白色屬陰屬冷。也有人說沒有積聚就無法形成痢疾。至於治療,如果冷熱藥物交替使用,或者單獨使用去積藥物,效果必不理想。這是因為風木克制脾胃之土,如果不立即驅除,就會形成痢疾。赤白交雜,屬於陰陽不分,應該先分清陰陽。如果分清陰陽後,仍然赤白同下,就要專注探究病因。如果先白後赤,則是內傷生冷,失於溫煦。

又元氣感受暑熱,應該先救治脾胃,其次解暑毒。如果先赤後白,則是先受熱傷後又感寒涼,應該先解熱,再治痢疾。如果有夾雜熱症的痢疾,則會純粹下血,這是風邪能使血氣運行不暢,應該服用黃連香薷散,並加入醋炒蒸過的柏葉。如果有夾雜寒症的痢疾,則會下純白凍,或者白色上有粉紅色,或者像豬肝瘀血一樣,都是陰症,這是因為血液遇寒則凝固。應該先服用五苓散,並加入守中湯。

次固真湯。倘不辨虛實冷熱妄治。必脾胃愈虛。或成噤口。又有裡急為陽。後重為陰。未圊前腹痛為裡急。已圊後腹痛為後重。裡急大腸澀也。先大順飲加寬氣散。利解寬腸丸。後重為氣虛。五苓散加人參送香連丸。若二症俱作。雙金飲。然瀉痢二字。自是兩症。糞夾水。來多而順者。

曰瀉。帶血純白凍。來三五點而疼者。曰痢。輕重陰陽。於此而分。斯為治法。有膿血交雜。經久不止。日輕夜重。或日夜頻數。食減痛多。並用萬金散、神效散。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臟蘊熱。榮衛不調。五穀不化。熏腐臟腑。神氣昏沉。日久不散。此候已危。最苦是腹中利痛。

白話文:

接下來是固真湯。如果不能辨別虛實冷熱就胡亂治療,必然會導致脾胃更加虛弱,甚至出現噤口。還有裡急為陽,後重為陰。排便前腹部疼痛為裡急,排便後腹部疼痛為後重。裡急是大腸澀滯。先用大順飲加寬氣散,通利腸胃,再配合寬腸丸。後重是氣虛,用五苓散加人參,再配合送香連丸。如果兩種症狀都出現,就用雙金飲。

瀉痢兩個詞,本身就代表兩種不同的症狀。糞便夾雜水分,排泄量多且順暢的,叫做瀉。帶有血或純白色的凍狀物,排泄量少且疼痛的,叫做痢。輕重陰陽,根據這些症狀來判斷,這就是治療方法。如果膿血混合,久治不愈,白天輕微晚上加重,或者白天晚上頻繁排泄,食慾減退疼痛加劇,就用萬金散和神效散。如果出現五色痢,是五臟積熱,營衛失調,五穀不消化,熏腐臟腑,神氣昏沉,久久不散,這種情況已經很危險了。最痛苦的是腹部疼痛,並且伴隨腹瀉。

兒小者無治法。蓋五色者。乃五臟之色。皆見於外。兒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小來復丹。煎五苓散送下。或可療。又有風痢。多是黃褐色。與疳瀉頗同。但不臭為異。此風毒停滯於脾。瀉黃散。若赤白同下不禁。小便少澀。痛熱並作。唇裂眼赤。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

穀道傾陷。飲食不進者。難治。

薛己曰。海藏用四君芎歸治虛弱之痢。四君乾薑治虛寒之痢。愚嘗治手足指熱飲冷者。為實熱。用香連丸。手足指冷飲熱者。為虛寒。用異功散。送香連丸。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升陽益胃湯。小便不利。陰陽不分也。五苓散。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止者。脾氣下陷也。補中益氣湯倍升柴。

白話文:

幼兒腹瀉

幼兒腹瀉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因為五色代表五臟的顏色,都反映在孩子的外觀上。年紀較大的孩子可以使用三神丸,或小來復丹,用五苓散煎藥送服,或許可以治療。

還有一種風痢,多為黃褐色,與疳瀉很相似,但沒有臭味。這是風毒停滯在脾臟引起的,可以用瀉黃散治療。

如果赤白混雜的腹瀉止不住,小便量少且澀,伴隨疼痛發熱,嘴唇裂開,眼睛紅腫,呼吸急促,心煩意亂,坐立不安,口渴想喝水,肛門下陷,食慾不振,這種情況很難治癒。

薛己說

:

海藏用四君加芎歸治療虛弱型腹瀉;四君加乾薑治療虛寒型腹瀉。

我曾治療過手腳指頭發熱、喜歡喝冷飲的患者,屬於實熱,用香連丸治療。手腳指頭冰冷、喜歡喝熱飲的患者,屬於虛寒,用異功散送服香連丸治療。

如果患者同時伴隨身體沉重、肢體疼痛,則是濕熱傷脾,可以用升陽益胃湯治療。

如果小便不順利,則屬於陰陽失調,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如果濕熱退去,但腹瀉持續不止,則是脾氣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其中升麻和柴胡的用量要加倍。

瀉痢兼嘔。或腹痛。脾胃虛寒也。異功散。加木香、炮姜。或變為瘧者。肝克脾也。六君加升、柴、鉤藤。若積去仍痢。脾氣虛也。四君送香連丸。若因母膏粱六淫七情。致兒為患者。當兼治其母。

葉桂曰。膿血痢。㽲痛後重。初用宣通驅熱。如芩、連、大黃。必加甘草緩之。非如傷寒屎堅。須用芒硝咸以耎堅直走。破泄至陰。此不過苦能勝濕。寒以逐熱。足可卻病。噤口痢都因熱升濁攻。必用大苦。如芩、連、石蓮清熱。人參輔胃益氣。熱氣一開。即能進食。藥宜頻頻進二三口。

白話文:

葉桂說:如果出現膿血痢,肛門灼痛,排便後肛門墜脹,初期應該用黃芩、黃連、大黃宣泄通暢,驅除體內熱邪。一定要加入甘草來緩和藥性。不像傷寒引起的便秘,需要用芒硝,依靠它的咸寒性質來軟堅直瀉,破除至陰之邪。這只是利用苦味來勝濕,寒性來逐熱,足以治療疾病。噤口痢都是由於熱邪上炎,濁氣攻襲所致,必須用苦寒之藥,比如黃芩、黃連、石蓮來清熱解毒。可以用人參輔助脾胃,益氣固表。熱邪一退,就能進食了。服藥時宜少量多次,每次兩三口即可。

小兒休息久痢。變為糞後下血。最難速愈。有因氣弱下陷。補中益氣。虛寒若飲食不化。益黃散。濕熱未淨。氣分延虛。清暑益氣湯。胃強善食者。苦寒清熱。更節飲食。須善調經月。久瀉久痢。必傷腎。腎司二便也。必肛門後墜。與初病濕熱裡急下重不同。治以攝陰液。或佐疏補。

久則純與攝納。

白話文:

小孩如果長時間腹瀉,轉變成便血,往往很難快速痊癒。可能是因為氣虛導致臟器下垂,需要補中益氣;如果體質虛寒,吃下去的食物消化不良,可以服用益黃散。如果濕熱尚未清除,氣虛延續,可以服用清暑益氣湯。如果胃口好、食慾旺盛,可以用苦寒清熱的方法,並注意飲食節制。此外,要調理好經期。長期腹瀉或腹痢會傷腎,腎臟主司大小便,因此會出現肛門下墜的症狀,這與初期濕熱引起的裡急後重不同。治療上要以收斂陰液為主,可以配合疏補,時間久了就只用收斂固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