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煩躁原由症治

薛己曰:仲景云,「火入肺則煩,入腎則躁。」夫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燔水虧,而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躁也。

活人云:「但煩熱者,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鼻不疼,故知非傷寒也;頭不疼,脈不緊,故知非裡寒也。不可發汗攻下,當與竹葉湯;兼嘔,橘皮湯。」

又心虛則先煩而後渴,翕翕發熱,其脈浮緊而大是也。蓋煩者,心中煩擾為內熱,故屬陽;躁者,肢體躁動,或踝身為外熱,故屬陰。外熱者,無根之火也,是以為虛。

在小兒當辨其㘂煎不安,是煩;㘂啀不定,是躁。㘂煎者,心經有熱,精神恍惚,煩滿生驚;㘂啀者,心經有風,煩躁驚搐也。

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輕者,導赤散;風熱者,至寶丹;脈數而實,便閉者,神芎丸。此皆實熱之治法也。

若煩而頭痛短氣,口乾咽燥,不渴者,虛也,四君加芎歸。煩不得眠,酸棗仁湯。面戴陽,目內赤,六脈洪大,按之全無者,血虛發躁,當歸補血湯。

若躁而踝體,欲入並中,脈沉細或浮大,按之如無者,此皆陰盛發躁,宜參附湯,有回生之功也。

白話文:

薛己說,張仲景認為,火邪侵入肺部就會感到煩悶,侵入腎臟就會感到躁動。心臟是君主之火,當火氣過旺時,會燒灼肺金,導致腎水虧損,使得火氣獨盛,因此肺和腎的病變就會合併出現躁動。

《活人書》說,單純感到煩熱的,屬於虛煩。各種虛證引起的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怕冷,鼻子也不痛,所以可知不是傷寒。頭不痛,脈象不緊,所以可知不是裡寒。這種情況不可以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應該用竹葉湯。如果兼有嘔吐,則用橘皮湯。

另外,心氣虛弱的人會先感到煩悶然後才口渴,全身發熱,脈象浮緊而大,這是心虛引起的煩躁。所謂「煩」,是心中煩亂,屬於內熱,因此屬陽。「躁」是指肢體躁動不安,或是身體發熱,屬於外熱,因此屬陰。外熱是無根之火,因此屬於虛證。在小兒身上,要分辨他們躺臥不安是煩,而吵鬧不休是躁。躺臥不安是因為心經有熱,導致精神恍惚、煩悶而驚嚇;吵鬧不休是因為心經有風。

煩躁也可能引起驚嚇和抽搐。熱邪很盛的,用黃連解毒湯;病情輕微的,用導赤散;風熱引起的,用至寶丹;脈象數而有力,大便不通的,用神芎丸。這些都是治療實熱的方法。

如果感到煩悶卻伴隨頭痛、呼吸短促、口乾咽燥,但不覺得口渴的,屬於虛證,應該用四君子湯加川芎和當歸來治療。如果煩躁到無法入睡,可以用酸棗仁湯。臉色潮紅,眼睛內有血絲,六脈洪大,但按下去卻感到空虛的,屬於血虛引起的煩躁,應該用當歸補血湯。

如果感到躁動不安,身體想要蜷縮起來,脈象沉細或是浮大,但按下去卻感覺空虛的,這些都屬於陰盛引起的躁動,應該用參附湯,可以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2. 傷寒

漢張仲景,創論傷寒,六經分治,陰陽並觀。傳變不一,貴探其原,表則易治,里豈易痊?三陽為表,里症常兼,三陰為里,表症亦繁。病機疊出,不一其端,合併兩感,欲辨難言。汗吐下法,不誤則安,男婦大小,大概皆然。然而小兒,還須另看,臟腑嬌嫩,六氣未完,外邪易犯,乳食多愆,一旦病至,身熱如煎,頭疼骨痛,閤眼赤顴,或汗無汗,發渴咽乾,種種形症,病則相牽。謂為傷寒,寧曰否焉?然而幼稚,雜病多般,驚疳痰食,痘疹煩冤,總皆發熱,躁擾相干。設若誤認,時日遷延,如大人法,治之必偏,百十三方,立斃下咽,如是死者,良屬可憐。

如是死者,醫罪曷寬?審音察色,詳辨為先,內傷外感,務究其根,脈或罔據,三關細研,毋俾病勢,變幻纏綿。再參疫癘,夏熱春溫,中風中濕,暑暍瀰漫,認病毋錯,方治求全,庶幾是兒,壽保彭籛。

白話文:

漢代張仲景創立了傷寒的理論,將疾病分為六經來辨證治療,同時也要觀察陰陽的變化。疾病的傳變並非固定不變,重要的是要探求病源。表證比較容易治療,但裡證就比較難痊癒。三陽經的病屬於表證,但常會兼有裡證;三陰經的病屬於裡證,也可能會有表證。疾病的機理變化多端,並不單一。如果同時合併兩種以上的外感疾病,就更難以辨別。使用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方法,只要不弄錯,就能使病情穩定下來。不論男女老少,大致都是這樣。

然而,小兒的病還必須另外看待。因為他們的臟腑功能還很嬌嫩,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也還沒有發展完全,很容易受到外邪侵犯。加上飲食方面稍有不當,一旦生病,就會發燒得很厲害,頭痛、骨頭痛,閉上眼睛時臉頰會發紅。可能會有汗或沒有汗,感到口渴咽乾。種種的症狀互相牽連。如果把這種情況都認為是傷寒,難道不會有錯誤嗎?然而,小孩子的疾病種類繁多,像是驚風、疳積、痰食積滯、痘疹等,都讓人感到煩惱。這些疾病都會引起發燒、煩躁不安。如果誤判病情,拖延時間,用治療大人的方法來治療,必然會出現偏差。用一百多個方劑,亂給孩子吃藥,這樣會害死人,實在很可憐。

如果因此而造成死亡,醫生的罪責怎麼能寬恕呢?所以,要先仔細地聽聲音、觀察臉色,詳細辨別病情。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都務必要追究其病因。如果脈象難以判斷,要仔細研究寸關尺三部脈象。不要讓病情變幻莫測,久治不癒。此外,還要考慮到疫病、夏季的暑熱、春天的溫病、中風、中濕、中暑等各種疾病。診斷病情時不要出錯,治療時要力求完善,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長壽。

3. 傷寒原由症治

張元素曰:凡小兒傷寒表症,有惡風惡寒者,當發表。如氣盛能食,不大便,無表症者,可攻裡。

春主溫,屬木,身溫當發汗;夏主長,屬火,身熱而煩躁,合大發散;長夏主化,屬土,四季月同,當調其飲食;秋主收,屬金,身涼內溫,合微下;冬主臟,屬水,身熱而惡寒。

是熱在外而寒在內;身涼而惡熱,是熱在內而寒在外。熱在內者,調胃承氣湯;寒在內者,調中湯丸。凡小兒傷寒,宜依四時陰陽升降順逆剛柔而施治。氣升浮則發之;收藏則下之。

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緩者,風傷衛,桂枝湯;無汗發熱惡寒,不當風而自憎寒,脈浮緊者,寒傷榮,麻黃湯。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緊;無汗發熱惡寒,脈浮緩;謂之榮衛俱傷,桂枝麻黃合半湯。無汗發熱,不惡風寒,脈沉洪者,可下之。更詳其厥與不厥,量寒熱淺深而治之。

有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陰厥,四逆湯;無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陽厥,大承氣湯。如四肢不厥,身熱內外皆陽,不動三焦,宜涼藥三五服下之。黃芩甘草湯、黃芩白朮湯、黃芩蒼朮湯、黃芩梔子湯、連翹飲子、小柴胡湯、八正散、涼膈散、白虎湯、五黃散。此上中下三焦藥,宜選用。

中暑脈虛,背寒惡,自汗而渴者,白虎湯。身涼脈緊,熱在內者,急下之,口燥咽乾,不大便是也。無汗身大熱者,可發汗: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熱者,惺惺散、桂枝湯、解肌湯、小柴胡湯、白朮防風湯,可選用。

發汗者,量四時暄暑燥濕風寒,各宜春涼夏寒秋溫冬熱而發之。如身表無大熱而小便不利,是有濕熱結膀胱,仍用勝濕藥:白朮、白茯苓之類,以利小便,則其熱自退。

傷寒咳嗽,吐清水,哽氣,長出氣,是肺不足也,阿膠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熱咳嗽吐痰者,褊銀丸。若有表症,惡風寒而嗽者,惺惺散、加減鼠黏子湯。身大熱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湯。大吐者,當下之,消積丸。潮熱有時,胸滿短氣嘔吐者,桃奴丸。

張云岐曰:小兒有寒邪及瘟氣時疫瘡疹,身疼頭痛,壯熱多眠不語,潮熱煩渴,痰實咳嗽,人參羌活湯。時氣頭昏體熱,七寶散。小兒同乳母服;大人亦可用。

小兒表傷寒,則皮膚閉而為熱,盛即生風,欲為驚搐;血氣未實,不能勝邪,故發搐也。大小便依度,口中氣熱,當發之,宜大青膏。肺盛復有風冷,則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瀉白散、後發散、大青膏。

若止傷寒,則不胸滿。設令小兒卒暴身壯熱、惡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氣冷,為斑疹也;與傷寒表症相似,此胎氣始發,自內之外。若與傷寒表症同治者,誤也;當作斑疹治之。

王好古曰:小兒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及氣不和者,四君子湯加細辛、栝蔞、桔梗、薄荷、生薑,或加防風、川芎。內有寒,或遇天寒欲發散者,則去栝蔞。虛汗夜啼,加麥冬。

白話文:

張元素說,小兒傷寒的表症,如果出現怕風怕冷的狀況,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體力好、食慾佳、沒有便秘、也沒有表症,就可以用攻下的方式治療。春天屬木,氣候溫和,身體發熱時應該用發汗的方式;夏天屬火,氣候炎熱,身體發熱又煩躁不安時,應該用較強烈的發散藥物。長夏屬土,與四季的月份相同,應該調整飲食。秋天屬金,氣候涼爽,身體涼但體內發熱時,應該用輕微的瀉下藥物。冬天屬水,氣候寒冷,身體發熱卻怕冷,這是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的狀況。如果身體涼卻怕熱,則是體內發熱而體表寒冷的狀況。體內發熱的,可用調胃承氣湯;體內寒冷的,可用調中湯丸。小兒傷寒,應該依照四季陰陽的升降順逆、剛柔變化來施治。氣往上升、往外浮散時,就用發散的方式;氣往下降、往內收斂時,就用瀉下的方式。有汗、發熱、怕風、脈象浮緩的,是風邪傷了衛氣,用桂枝湯治療。沒有汗、發熱、怕冷、沒有吹風卻自己感到寒冷的,脈象浮緊的,是寒邪傷了營氣,用麻黃湯治療。有汗、發熱、怕風、脈象浮緊,沒有汗、發熱、怕冷、脈象浮緩的,這是營衛都受傷了,用桂枝麻黃合半湯治療。沒有汗、發熱、不怕風也不怕冷的,脈象沉洪的,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還要仔細觀察是否有手腳冰冷的狀況,來判斷寒熱的深淺來治療。有汗、手腳冰冷、脈象沉微的,叫做陰厥,用四逆湯治療。沒有汗、手腳冰冷、脈象沉微的,叫做陽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手腳不冰冷,身體發熱,表示體內外都是陽熱,不需要動用三焦,可以用寒涼的藥物服用三到五劑,像是黃芩甘草湯、黃芩白朮湯、黃芩蒼朮湯、黃芩梔子湯、連翹飲子、小柴胡湯、八正散、涼膈散、白虎湯、五黃散,這些藥物分別針對上、中、下三焦,可以選擇合適的來用。中暑脈象虛弱、背部怕冷、會自己流汗又口渴的,用白虎湯治療。身體冰冷、脈象緊,體內有熱的,要趕快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因為這是口乾舌燥、大便不通的症狀。沒有汗、身體發熱很嚴重的,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像是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體發熱很嚴重的,可以用惺惺散、桂枝湯、解肌湯、小柴胡湯、白朮防風湯等藥物,選擇合適的來用。發汗時,要考慮四季的氣候,像是溫暖、暑熱、乾燥、潮濕、風、寒等,根據春季涼爽、夏季寒冷、秋季溫和、冬季燥熱的原則來發汗。如果身體表面沒有發熱很嚴重,但是小便不通暢,表示濕熱結在膀胱,可以用利濕的藥物,像是白朮、白茯苓等來利小便,熱就會自然退去。傷寒咳嗽、吐清水、呼吸不順暢、一直嘆氣,表示肺氣不足,可以用阿膠散治療。臉色蒼白如枯骨的,是不治之症。身體發熱、咳嗽、有痰的,用褊銀丸治療。如果有表症、怕風怕冷又咳嗽的,用惺惺散、加減鼠黏子湯治療。身體發熱嚴重、嘔吐不止的,用茯苓半夏湯治療。嘔吐厲害的,應該用瀉下的方式,用消積丸治療。發熱有規律、胸悶、呼吸短促、想吐的,用桃奴丸治療。

張云岐說,小兒有寒邪入侵、或是感染瘟疫、時疫、瘡疹時,會出現身體疼痛、頭痛、高燒、嗜睡不語、潮熱煩渴、痰多咳嗽的症狀,可以用人參羌活湯治療。時疫造成頭暈、身體發熱,可以用七寶散治療,小孩和哺乳的母親可以一起服用,大人也可以用。小兒表傷寒,皮膚會閉塞而發熱,熱極會生風,可能會引起驚厥抽搐,因為小孩的氣血尚未充實,無法抵抗邪氣,所以會發抽。如果大小便正常、口中熱氣,應該用發散的方式,可以用大青膏。肺氣旺盛又受到風寒侵襲,會胸悶、呼吸短促、喘氣、氣往上衝,應該先用瀉白散來散肺氣,然後再用發散藥物,可以用大青膏。如果只是單純的傷寒,就不會胸悶。如果小兒突然發高燒、怕冷、四肢冰冷、或是耳朵、屁股冰冷、鼻子氣冷,這是斑疹,和傷寒表症相似,這是胎氣開始從體內往外發散,如果和傷寒表症一樣治療,就錯了,應該當作斑疹來治療。

王好古說,小兒傷寒時疫、風熱、痰壅、咳嗽、或是氣不順,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細辛、栝蔞、桔梗、薄荷、生薑,或者可以加防風、川芎。體內有寒、或是天氣寒冷想要發散,就去掉栝蔞。虛汗、夜裡啼哭,就加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