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

2. 感冒

感者,觸也。冒其罩乎?觸則必犯,犯則內趨。罩則必蒙,蒙則里瘀。當其感冒,淺在肌膚,表之則散,發之則祛,病斯痊矣,寧至盤紆?若不早治,由外內徂,侵經及絡,臟腑壅沮,潛骨淪髓,邪毒固儲,變成大病,難以驟驅,而至於危,而至於殂,伊誰之過,能無憾歟?感冒之邪,

惟風最初。風行迅速,飄忽吹噓。當風行止,便入身驅。由風挾寒,風寒是區。乃風之寒,非風寒俱。故異傷寒,六經遍逾。脈兼浮緊,其候籲喁。由風挾熱,風熱是呼。乃風及熱,非風熱殊。故異中熱,暑喝猝痡。脈兼浮數,其候齟齬。感冒之原,由衛氣虛。元府不閉,腠理常疏。

虛邪賊風,衛陽受攄。惟肺主氣,首先犯諸。心火相合,肝風並喣。以漸而入,因風疾馳。避風避箭,載在方書。正風且然,況戾風刳?感冒之症,未可盡拘。頭疼身熱,輕則或無。必惡風寒,肢體不舒。鼻流清涕,堵塞氣粗。咳喘聲重,涎沫有餘。咽乾口閉,自汗沾襦。此外因也,

當用表除。素有痰熱,窠囊若墟。太陽陽明,二經是居。風邪易入,招引而孚。風乘火勢,火煽風樞。互相鼓動,病盛膈胠。此內因也,當用爬梳。感冒之治,四時難誣。春夏辛涼,升麻柴胡。荊防羌葛,取效須臾。秋冬辛溫,桂枳參蘇。二胡二活,其要也夫。內治甘苦,升散同符。

沖和通聖,二方是圖。臨時消息,以意菑畲。庶幾疢疾,如草加鋤。所觸斯解,所罩亦紓。

白話文:

感冒就是指接觸到外邪。所謂「冒」,就像被外邪覆蓋住一樣。接觸到外邪就一定會被侵犯,被侵犯就會往身體內部發展。被外邪覆蓋,就會導致體內氣血阻塞。當發生感冒時,最初病邪停留在皮膚表面,用發散的方法就可以使病邪消散,用發汗的方法就可以將病邪祛除,這樣疾病就能痊癒,何必讓病情拖延呢?如果不及早治療,病邪就會從外向內傳入,侵犯經絡,導致臟腑功能阻塞。更甚者,病邪會潛入骨髓,毒邪牢固地儲存在體內,進而變成大病,難以迅速根治,甚至會導致生命危險。這都是誰的過錯呢?難道不會感到遺憾嗎?感冒的邪氣,最初都是風邪。風邪的運行非常迅速,飄忽不定。當風邪停止時,就會侵入人體。風邪常夾帶著寒邪,因此有風寒感冒。這是因為風邪夾帶著寒氣,而不是風和寒兩種邪氣同時存在。所以風寒感冒不同於傷寒,傷寒會侵犯六經。風寒感冒的脈象是浮緊,其症狀是畏寒。風邪也常夾帶著熱邪,因此有風熱感冒。這是因為風邪夾帶著熱氣,而不是風和熱兩種邪氣同時存在。所以風熱感冒不同於中暑,中暑會突然昏厥。風熱感冒的脈象是浮數,其症狀是口乾舌燥。

感冒的根本原因,是人體的衛氣虛弱,導致負責保護身體的門戶沒有關閉,皮膚的毛孔經常是疏鬆的。當虛弱時,風邪容易入侵,導致衛陽受損。肺主呼吸,因此首先受到侵犯。心火會與風邪結合,肝風也會隨之興起。病邪會逐漸侵入體內,因為風邪傳播迅速。所以要像躲避箭矢一樣躲避風邪,這是古書中記載的養生之道。即使是正常的風,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來勢洶洶的邪風呢?感冒的症狀,不可一概而論,雖然常常會有頭痛發熱,但輕微時可能不明顯。一定會有的症狀是畏懼風寒,肢體不舒服,鼻流清涕,鼻塞,咳嗽喘息,痰液增多,咽喉乾燥,口渴,以及自汗淋漓。這些是感冒的外在因素。

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祛除病邪。如果平素有痰熱,就像廢墟一樣積存在體內,太陽經和陽明經這兩條經脈,容易讓風邪入侵,招致病邪潛伏。風邪會藉助火勢,火勢又會煽動風邪,兩者相互作用,使病情加重,並波及到胸膈。這些是感冒的內在因素,也需要仔細清理疏通。感冒的治療,要根據四季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不能一概而論。春夏宜用辛涼的藥物,例如升麻和柴胡,搭配荊芥、防風、羌活、葛根,可以很快見效。秋冬宜用辛溫的藥物,例如桂枝、枳殼、人參、蘇葉,搭配二胡和二活,這些是關鍵。內服的藥物,要選擇甘味和苦味的藥物,和發散的藥物同時使用。

可以參考沖和湯和通聖散這兩個方子。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用自己的判斷來選擇藥物,這樣才能使疾病像除草一樣被根除。接觸到的外邪就能被解除,被外邪覆蓋的狀態也能得到緩解。

3. 四時感冒症治

錢乙曰。貪睡。口中氣熱。呵欠。煩悶者。傷風症也。頭目疼痛。而畏人畏寒者。傷寒症也。

張元素曰。小兒外感風寒。拘急。呵欠。皮毛澀。口中氣熱者。當發散。秋冬用溫熱。春夏用涼寒。

譚殊聖曰。小兒頭疼體痛。鼻塞流涕。咳嗽噴嚏。頰赤眼澀。山根青色。皆傷風寒也。宜大青膏。

初虞世曰。感冒風寒。通用人參羌活湯、惺惺散、參蘇飲。

萬全曰。有風熱兼傷者。或先傷風而後受熱。或先受熱而後傷風。一時齊發。貴審輕重而治之。宜桔梗湯、熱鬱湯。若久不愈。此兒必虛。不得仍用表散。

李梴曰。傷風則涕流鼻塞聲重。傷風症。屬肺者多。宜辛溫辛涼散之。戴氏曰。新咳嗽鼻塞聲重是也。有汗而惡風。此真感風症也。

白話文:

錢乙說:如果小孩貪睡、口中呼出的氣是熱的、打呵欠、感到煩躁悶悶的,這是傷風的症狀。如果頭部和眼睛疼痛,而且怕人、怕冷,這是傷寒的症狀。

張元素說:小孩如果外感風寒,出現身體僵硬、急躁、打呵欠、皮膚毛孔粗糙、口中呼出的氣是熱的,應該用發散的方式治療。秋冬季節用溫熱的藥,春夏季節用涼寒的藥。

譚殊聖說:小孩如果頭痛、身體疼痛、鼻塞流鼻涕、咳嗽打噴嚏、臉頰發紅、眼睛乾澀、鼻樑兩眼之間呈現青色,這些都是傷風寒的症狀。應該用大青膏來治療。

初虞世說:如果感冒風寒,一般可以用人參羌活湯、惺惺散、參蘇飲這些藥方來治療。

萬全說:有的是風熱和傷風一起發生的,或者先傷風然後受熱,或者先受熱然後傷風,這些情況同時發生。治療時要仔細判斷哪種症狀比較嚴重,然後對症下藥。可以使用桔梗湯、熱鬱湯來治療。如果久病不癒,那這個小孩一定是身體虛弱,不能再用發散的藥物了。

李梴說:傷風會流鼻涕、鼻塞、聲音變重。傷風的症狀,大多與肺部有關,應該用辛溫或辛涼的藥來發散。戴氏說:剛開始咳嗽、鼻塞、聲音變重就是這樣。如果有流汗而且怕風,這是真正的感風症狀。

4. 春溫風溫夏熱秋燥冬寒症治

王履曰。小兒春日溫病。未滿三日。先用惺惺散二帖。後四五日不解。煩渴嘔吐。白朮散。自汗口燥。用制白虎湯。六七日。大便燥結。四順飲子下之。心腹大實大滿。牛黃通腸丸下之。初起。疑是瘡疹。只用葛根升麻湯解肌。

葉桂曰。春溫。伏氣症也。昔人以冬寒內伏。藏於少陰。入春發於少陽。以春木內應肝膽也。寒邪深伏。已經化熱。昔人以黃芩湯為主方。苦寒直清裡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知溫邪忌散。不與暴感門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動在裡伏熱。必先辛涼以解新邪。繼進苦寒。

以清裡熱。況熱乃無形之氣。幼醫用消滯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陰液劫盡者多矣。擬春溫備用方。黃芩湯、涼膈散、清心涼膈散。若新邪引動伏邪。蔥豉湯。春溫。為冬季伏邪。幼科亦有之。治從大方。然暴感為多。如頭痛惡寒發熱。喘促鼻塞。身重。脈浮無汗。原可表散。

春令溫舒。辛溫宜少用。陽經表藥。最忌混亂。至若身熱咳嗽。有痰之症。只宜肺藥辛解。瀉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屬。消食藥。只宜一二味。風溫。乃肺先受邪。遂逆傳心包。治在上焦。不與清胃攻下同法。幼科不明手經之病。多致危殆。若寒痰阻閉。亦有喘急胸高。

不可與前法。用三白吐之。春季溫暖。風溫極多。溫變熱最速。若發散風寒消食。劫傷津液。變症尤速。擬風溫備用方。涼膈散、清心涼膈散、瀉白散、白虎湯、至寶丹、清心牛黃丸、喻氏清燥救肺湯。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熱。熱者。暑熱也。暑必兼濕。暑傷氣分。濕亦傷氣。

汗則耗氣傷陽。胃汁大受劫爍。病變由此甚多。張鳳逵云。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收斂。不必用下。可稱要言不煩。夏令受熱。昏迷若驚。此為暑厥。即熱氣閉塞孔竅所致。其邪入絡與中絡同法。牛黃丸、至寶丹。芳香利竅。可效。蘇後用清涼血分。如連翹心、竹葉心、元參、細生地、鮮生地、二冬之屬。

此症初起。大忌風藥。初病暑熱傷氣。竹葉石膏湯。或清肺輕劑。大凡熱深厥深。四肢逆冷。但看面垢齒燥。二便不通。或瀉不爽為是。大忌誤認傷寒。秋深初涼。稚年發熱咳嗽。與春月風溫相似。而溫自上受。燥自上傷。理亦相等。均是肺氣受病。世人誤認暴感風寒。混投三陽發散津劫燥甚。

喘急告危。若果暴涼外束。身熱痰嗽。只宜蔥豉湯。或蘇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屬。僅一二帖亦可。更有粗工。亦知熱病與瀉白散加芩連之屬。不知愈苦助燥。必增他變。當以辛涼甘潤之方。氣燥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爍胃液。秋燥一症。氣分先受。治肺為急。若延數十日。

病必入血分。又非輕浮肺藥可治。須審體症端。深秋入冬。暴冷折陽。外感發熱。頭疼身痛。嘔惡。必從太陽。若渴能飲水者。裡熱見症。即非純以表散。傷寒每以風傷衛用桂枝法。寒傷營用麻黃法。小兒肌疏易汗。難任麻桂。辛溫表邪。太陽治法。輕則紫蘇、防風一二味。

身痛用羌活。然不過一劑。傷風症亦肺病為多。前、杏、枳、桔之屬。辛勝即是汗藥。蔥豉湯乃通用要方。若肢冷寒戰。嘔吐自利。或身無熱。即從中寒里症。三陰須分。但小兒太陰中寒最多。厥陰間有。若冬令應寒。氣候溫暖。當藏反泄。即能病。名曰冬溫。溫為欲熱之漸。

非寒症得汗即解。若涉表邪一二。裡熱必兼七八。是癮疹丹痧。非徒風寒。或外受之邪。與里邪相搏。亦令鬱於經絡。或飲醇厚味。裡熱熾烈。而衛氣不與營氣相和。或不正直入內侵。即有腹痛下痢諸症。其治法必以里症為主。稍兼清散。設用辛溫。禍不旋踵。至於痧痘時癘。

須分四氣也。

白話文:

春天的溫病、風溫,夏天的暑熱,秋天的燥症,冬天的寒症的治療

王履說:小兒春天得溫病,如果發病不到三天,先用惺惺散兩帖。如果四、五天後還沒好轉,出現煩躁口渴、嘔吐等症狀,就用白朮散。如果出現自汗、口乾舌燥,就用製白虎湯。六、七天後,如果大便乾燥,就用四順飲子來通便。如果心腹脹滿,就用牛黃通腸丸來攻下。剛開始發病時,如果懷疑是麻疹之類的,就用葛根升麻湯來解肌。

葉桂說:春天的溫病是潛伏的病邪。古人認為冬天寒邪潛伏在體內,藏於少陰,到了春天就從少陽爆發出來,因為春天對應肝膽。寒邪深入體內已經化熱,古人多用黃芩湯作為主方,用苦寒的藥物直接清除體內熱邪。熱邪潛伏在陰經,用苦味的藥物可以滋陰,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要知道溫病忌諱發散,不能像一般感冒那樣治療。如果因為外邪入侵,引動了體內潛伏的熱邪,就必須先用辛涼的藥物來解除新的外邪,接著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體內熱邪。何況熱邪是無形的,如果年輕的醫生用消食積、攻下等治療有形的病症,往往會導致胃液耗竭,陰液被劫掠殆盡。我擬定了春溫的備用方,包括黃芩湯、涼膈散、清心涼膈散。如果新感的外邪引動了潛伏的熱邪,可以用蔥豉湯。春溫是冬季潛伏的邪氣,在幼兒身上也會出現。治療要從大方向著手,但一般來說,外感風寒比較常見。如果出現頭痛、怕冷、發熱、喘促、鼻塞、身體沉重、脈浮無汗等症狀,可以通過發汗來解決。

春天的氣候溫和舒暢,辛溫的藥物應該少用。陽經的表藥最忌諱混用。如果出現發熱咳嗽,有痰的症狀,只適合用宣肺的藥物來解表,比如瀉白散,可以加前胡、牛蒡子、薄荷之類。消食的藥物,只需要用一兩種就可以了。風溫是肺部先受邪氣,然後逆傳到心包。治療的重點在上焦,不能像治療胃熱、攻下那樣治療。年輕的醫生如果不了解手經的疾病,很容易導致危險。如果寒痰阻滯,也會出現喘急、胸高的症狀,不能用之前的治療方法,可以用三白散來吐出痰液。春天溫暖,風溫非常多,而且溫邪很快會轉化為熱邪。如果發散風寒、消食積,就會耗傷津液,導致病情變化更快。我擬定了風溫的備用方,包括涼膈散、清心涼膈散、瀉白散、白虎湯、至寶丹、清心牛黃丸、喻氏清燥救肺湯。在夏至之前發病的屬於溫病,在夏至之後發病的屬於熱病。熱病就是暑熱,暑熱一定會夾雜濕氣。暑熱會損傷氣分,濕氣也會損傷氣分。

出汗則會耗氣傷陽,胃液會大量被耗損,所以病情變化很多。張鳳逵說,治療暑病,首先用辛涼的藥物,接著用甘寒的藥物,再用酸泄收斂的藥物,不必用攻下的方法,這句話簡明扼要。夏天受熱,如果出現昏迷,像驚厥一樣,這是暑厥,是因為熱氣閉塞了孔竅所導致的。這種邪氣入侵絡脈的治療方法和中絡是一樣的。可以使用牛黃丸、至寶丹等芳香開竅的藥物,能夠有效。蘇醒後可以用清涼血分的藥物,如連翹心、竹葉心、元參、細生地、鮮生地、麥冬、天冬之類。

這種病剛開始發作時,最忌諱用發散風邪的藥物。剛開始發病時,暑熱會損傷氣分,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或者其他清肺的輕劑。一般來說,熱邪越深,厥逆也會越深,四肢冰冷。但要注意觀察,如果出現面色污垢、牙齒乾燥、大小便不通,或者腹瀉不爽等情況,這是熱邪深入的表現。最忌諱誤診為傷寒。秋天涼爽時,年輕人發熱咳嗽,和春天的風溫相似。但溫病是從上而受邪,燥病是從上而傷,道理一樣,都是肺氣生病。世人經常誤認為是外感風寒,胡亂用三陽經的發散藥物,耗損津液,導致燥邪更嚴重,出現喘急等危險情況。如果真是因為受涼外束,出現發熱咳嗽,可以用蔥豉湯,或者用蘇梗、前胡、杏仁、枳殼、桔梗等藥物,只需要一兩帖就可以了。還有些水平差的醫生,也知道用瀉白散加黃芩、黃連等藥物治療熱病,但不知道苦寒的藥物會助長燥邪,導致病情變化。應該用辛涼甘潤的藥物,使氣燥自平。一定要慎用苦燥的藥物,耗損胃液。秋燥這種病,首先是氣分受病,治療要以治療肺為要務。如果拖延幾十天,

病情必定會進入血分,就不能用輕浮的宣肺藥物來治療了。必須仔細判斷病情。深秋進入冬季,突然寒冷,會損傷陽氣,外感會引起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通常是從太陽經開始發病的。如果口渴能喝水,說明是裡熱的症狀,就不能單純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傷寒一般來說,風傷衛氣,可以用桂枝法,寒傷營氣,可以用麻黃法。小兒肌膚疏鬆,容易出汗,不能用麻黃、桂枝。辛溫發散的藥物只能作為治療太陽經的輕劑,可以用紫蘇、防風一兩種。

身體疼痛可以用羌活,但最多只能用一劑。傷風也多屬於肺病,用前胡、杏仁、枳殼、桔梗等辛散的藥物,就能達到發汗的效果。蔥豉湯是常用的通用藥方。如果出現四肢冰冷、怕冷、嘔吐腹瀉,或者身體沒有發熱,這是屬於中寒的裡症,需要區分三陰經的病症。但小兒多數是太陰中寒,厥陰也有可能。如果冬天應該寒冷,但氣候溫暖,人體的陽氣不能收藏反而外泄,就會生病,這種病叫做冬溫。溫病是趨向於熱的,不是寒症出汗就能解決的。如果涉及到一些表邪,往往會兼夾七八分裡熱。像這種癮疹、丹痧,不單單是風寒引起的,可能是外感邪氣和裡邪相搏,鬱結在經絡,或者因為飲食醇厚肥膩,導致裡熱過盛,衛氣不能和營氣調和,或者邪氣直接侵入體內,就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這種情況的治療必須以裡症為主,稍稍兼顧清散,如果用辛溫的藥物,很快就會導致危險。至於痧疹痘疫,要區分四時的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