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痰涎

大人痰飲。小兒涎痰。痰由涎結。涎乃脾泔。脾運胃液。肢體皆咸。脾氣不足。風熱相兼。壅遏中脘。口沫淹淹。乃生壯熱。驚搐漸添。脾熱乘心。涎亦中含。心忡心悸。胸膈常惉。涎流口角。痰自喉探。或喘或嗽。皆痰之嫌。雞聲鋸聲。皆痰之占。凡屬驚癇。痰必深潛。凡屬痞積。

痰又牢堅。瘧必有痰。寒熱難堪。眩亦多痰。痰火上炎。凡諸痰病。涎亦均沾。然痰與涎。津液所涵。實為元氣。相附如緘。不圖其本。痰涎是劖。元虛而脫。難免儖儳。錢氏遺法。白朮散拈。涎痰之治。此其大凡。勿求小效。心存二三。

白話文:

成人有痰飲,小孩有涎痰。痰是由涎積聚而成,涎是脾胃消化後的糟粕。脾臟負責運化胃液,使全身肢體都帶有鹹味。脾氣不足,再加上風熱入侵,堵塞中脘(胃脘),就會口吐白沫,引起發燒,甚至抽搐。脾臟熱氣上攻心臟,涎液也混雜其中,導致心神不寧、心慌心悸、胸悶氣短。涎液流出嘴角,痰液從喉嚨探出來,或是喘息或是咳嗽,都是痰引起的症狀。雞鳴聲、鋸齒聲也都是痰引起的。凡是驚癇症,痰一定深藏於體內;凡是痞積症,痰也一定凝結堅固。瘧疾一定伴隨痰,寒熱交替難受。眩暈也多與痰有關。痰火上炎,所有痰病都與涎液息息相關。但痰與涎都是津液的一部分,是元氣的根本,就像封緘一樣緊密相連。如果忽略根本,只顧著治標,痰涎就會不斷滋生。元氣虛弱就會導致身體虛弱無力。錢氏遺傳下來的藥方白朮散,就是治療涎痰的良方。這就是治療涎痰的大致方法,不要只追求小效果,要著眼於根本,牢記這兩三點。

2. 痰涎原由症治

錢乙曰。余治朱監簿子。五歲。夜發熱。曉如故。醫以鐵粉丸下涎。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飲。余取白朮散一兩煎三升。任意飲。朱疑其瀉。余曰。縱瀉勿怪。但不可下耳。止瀉治痰。清神退熱。皆此藥也。又煎三升。服稍盡。愈。三日。又服三升。不渴無涎。投阿膠散二服。安。

聖惠方曰。小兒多涎者。風熱壅脾。積聚成涎。即乳食不下。涎沫結實。而生壯熱。小兒多涎。亦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若不治其本。補益中氣。而徒去其痰涎。痰涎雖病液。亦元氣所附。去之不已。遂成虛脫。每見驚搐壯熱等症。醫以下痰小見功效。屢下之而致夭亡者多矣。姑備方。半夏丸、牛蒡子散、譚氏金珠丸、白附丸。

白話文:

錢乙說

我曾經治療一位名叫朱監簿的兒子,年僅五歲。他夜裡發燒,到早上仍然沒有退燒。一位醫生給他服用鐵粉丸來下涎(即去除口中的唾液),結果病情更加嚴重,到了第五天,孩子開始大量喝水。我便取白朮散一兩,用三升水煎煮,讓孩子隨意飲用。朱監簿懷疑藥方會導致腹瀉,我說:「就算腹瀉也不要擔心,只要不要再服用下涎的藥物即可。此藥方可以止瀉、化痰、清神退熱,都是針對孩子現在的症狀。」我又煎了三升白朮散,孩子喝完大部分後,病情開始好轉,三天後痊癒。我又給孩子服用了三升白朮散,孩子不再口渴,也沒有唾液。接著我再給孩子服用阿膠散兩劑,孩子便安然無恙。

聖惠方說

小孩子口水過多,大多是因為風熱壅塞脾胃,導致積聚成涎,導致乳食難以下咽,唾液粘稠,並伴有高燒。小兒口水多也可能是脾氣不足,不能將津液輸布到全身,導致津液停留在口中。如果不治療根本,補益脾胃中氣,只是單純地去除痰涎,痰涎雖然是病邪,但也是元氣所依附的,不斷地去除痰涎,就會導致元氣虧虛,出現驚厥、高燒等症狀。有些醫生只看到下痰藥物有短期效果,就反覆使用下痰藥物,最終導致孩子夭折的例子很多。以下提供一些治療小兒多涎的方劑:半夏丸、牛蒡子散、譚氏金珠丸、白附丸。

3. 五臟傳變皆痰

李梴曰。五臟傳變。皆痰為患。蓋痰乃風苗。火靜則伏於脾。風動則壅於肺。痰火交作。則為急驚。或成嗽痹。痰火結滯。則為癇釣。或為咳嗽。痰火來去。則為瀉青。皆由脾濕而成。所以驚風忌純用風藥。當以養血藥為使。古方保元湯加白芍。為慢驚美劑也。

脾肺母子也。二臟俱虛。則生頄涎。頄涎者。脾肺所出也。涎則流溢在於咽喉。如水雞之聲。喘嗽煩悶。宜抱龍丸、奪命散。

白話文:

李梴說:五臟的病變,都是由痰所致。因為痰是風的苗,火靜則伏於脾,風動則壅於肺。痰火交作,就會造成急驚,或演變成咳嗽痹痛。痰火結滯,則會導致癇症或咳嗽。痰火來來去去,就會導致瀉青。這些都是因為脾濕所致。所以驚風忌用純粹的風藥,應該用養血藥來輔助。古方保元湯加白芍,是治療慢驚的良方。

脾肺就像母子一樣。兩個臟器都虛弱,就會產生頄涎。頄涎是脾肺所出,流溢在咽喉,發出像水雞一樣的聲音,並伴隨喘嗽煩悶。這時應該服用抱龍丸、奪命散。

4. 咳嗽哮喘

咳嗽哮喘。肺臟所招。為虛為實。有本有標。析而治之。理無或淆。咳則無痰。其聲必高。嗽則無聲。其痰若膠。聲痰俱有。咳嗽名昭。大抵咳嗽。由傷肺杓。或風乘肺。頭痛汗饒。或寒乘肺。肢冷酸痟。或熱乘肺。面赤熱潮。或火乘肺。涕唾血條。或燥乘肺。毛髮如燒。惟嗽之痰。

脾濕未消。更詳時令。四序分鑣。秋冬多實。春夏虛勞。更分久暫。莫任歊歊。初時感冒。邪舍皮毛。淫淫習習。喉癢難搔。嗽久液耗。華蓋難澆。聲連氣促。涎沫盈瓢。更參臟腑。仔細推敲。嘔苦屬膽。脅痛肝撓。小腸失氣。喉梗心苗。長蟲胃嘔。吐乳脾嘈。大腸遺糞。喘息肺搖。

白話文:

咳嗽哮喘,中醫解讀

咳嗽哮喘,皆由肺臟所致。其病症分為虛實,有本有標,需細心辨析方能對症下藥,理不可混淆。

咳嗽分型:

  • 乾咳無痰,聲音高亢: 屬於肺氣虛,無痰可咳,聲音乾澀,且較為高亢。
  • 無聲咳嗽,痰如膠狀: 屬於肺氣鬱,無咳嗽聲,痰液粘稠,難以咳出。
  • 咳嗽有痰,聲音俱在: 屬於肺氣實,咳嗽伴隨痰液,聲音清晰可聞。

咳嗽病因:

  • 傷肺寒邪: 外感風寒,頭疼汗多。
  • 寒邪入肺: 四肢冰冷,酸麻疼痛。
  • 熱邪入肺: 面色紅赤,潮熱盜汗。
  • 燥邪入肺: 鼻涕帶血,毛髮乾燥。
  • 濕邪入肺: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咳嗽久病:

  • 脾濕未消: 脾虛失健,濕氣難消,導致痰多難咳。
  • 時令不同: 春夏多虛,秋冬多實,咳嗽病症也有所不同。
  • 病程久暫: 咳嗽病程長短,需根據時間判定病情輕重。
  • 初感風寒: 感冒初期,邪氣侵襲皮毛,喉癢難耐,咳嗽輕微。
  • 咳嗽久病: 咳嗽日久,津液耗損,氣短喘促,痰液增多。

其他病因:

  • 嘔苦屬膽: 膽氣鬱結,引起嘔吐苦水。
  • 脅痛肝撓: 肝氣鬱結,導致脅肋疼痛。
  • 小腸失氣: 小腸氣虛,喉嚨有異物感,心慌不安。
  • 長蟲胃嘔: 胃中有蟲,引起嘔吐。
  • 吐乳脾嘈: 脾胃虛弱,導致吐乳和胃部嘈雜。
  • 大腸遺糞: 大腸虛弱,導致大便失禁。
  • 喘息肺搖: 肺氣虛弱,導致喘息咳嗽。

總結:

咳嗽哮喘,需根據病因、病症、病程等方面綜合判斷,才能對症下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切記不可盲目用藥,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膀胱遺溺。腎痛背腰。腹滿面腫。此屬三焦。須明種種。咳嗽堪標。哮喘相近。細覈實遙。哮專主痰。與氣相撩。或嗜咸醋。膈腕煎熬。口開呷吸。口閉呀嗷。呀呷二音。乃合成哮。喘氣促急。專主熱燎。痰聲喝喝。肚擷胸堯。抬肩張口。鼻扇氣烋。俱為惡候。非可易調。故知肺病。

不自一朝。金為火克。熱被寒包。根因不一。辨析釐毫。肅清嬌臟。永令堅牢。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與三焦、肺相關的疾病,包括膀胱遺溺、腎痛、咳嗽、哮喘等症狀。它說明了這些病症的表現,並指出哮喘主要是由痰引起的,與氣體相互激盪,並列舉了許多哮喘的症狀。同時,它也強調了這些病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仔細辨別,並要著重調理肺部,使其恢復健康。

5. 咳嗽原由症治

錢乙曰。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肺氣大旺。病嗽者必實。非久病也。其症面赤痰盛。或身熱。宜葶藶丸下之。久者不可下也。十一二月嗽者。乃傷風嗽也。風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宜麻黃汗之。有熱症面赤飲水涎熱。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湯。若五七日間身熱痰盛唾黏者。

褊銀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後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瀉白散。若傷風嗽。五七日無熱症而但嗽者。亦可用葶藶丸。後用下痰藥。有肺虛者。咳而哽氣。時時常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阿膠散補之。痰盛者。先實脾。後以褊銀丸微下之。痰退。即補肺如上法。

白話文:

錢乙說:咳嗽,是肺部受到輕微寒氣的影響。八、九月是肺氣最旺盛的季節,這時生病咳嗽,必定是實證,並非久病。其症狀為面色發紅、痰多,或者身體發熱,應該用葶藶丸來瀉下。久病者不適合瀉下。

十一、十二月咳嗽,乃是傷風咳嗽。風從背脊第三節椎骨的肺俞穴侵入。應該用麻黃發汗治療。若有發熱症狀,面色發紅,喝水時唾液發熱,咽喉不舒服,應該同時服用甘桔湯。如果在五七日之間,身體發熱、痰多、唾液黏稠,可以用褊銀丸來瀉下。

如果有肺氣盛實者,咳嗽之後喘不過氣,面部腫脹,想要喝水,但不喝水就會發熱,可以用瀉白散治療。如果傷風咳嗽,五七日沒有發熱症狀,只是咳嗽,也可以用葶藶丸,之後再服用下痰藥。如果有肺虛者,咳嗽時有哽咽感,經常喘氣,喉嚨有聲響,這是久病。應該用阿膠散來補益。痰多者,先要健脾,之後用褊銀丸稍微瀉下。痰退之後,就按照上述方法補肺。

蓋久嗽者。肺亡津液。故必用阿膠散。治嗽大法。盛則下之。久即補之。更量虛實。以意為增損。

聖惠方曰。小兒嗽而呀呷作聲者。由胸膈痰多嗽動。其痰上搏於咽喉之間。痰與氣相擊。隨嗽動息。呀呷有聲。其咳嗽本體雖同。而於治療則加消痰破飲之藥。以此為異耳。宜聖惠射干散。

羅謙甫曰。小兒齁䶎症。本由暑熱所侵。未經發散。邪傳心肺。變而為熱。熱生風。風生痰。痰實不化。因循日久。結為頑塊。圓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其原。或啼哭未休。遽與乳食。或飼以酸鹹。氣鬱不利。致令生痰。或風寒暑濕侵襲。或墮水中。水入口鼻。傳之於肺。

白話文:

長期咳嗽的人,是因為肺部津液不足,因此必須用阿膠散來治療。治療咳嗽的原則是,病情嚴重就用瀉法,時間久了就用補法,要根據病人虛實狀況,灵活调整用药。

聖惠方書中記載,小兒咳嗽並发出呀呷聲,是因為胸膈痰多,咳嗽時痰上涌至咽喉,痰氣相撞,隨著咳嗽和呼吸发出声音。虽然咳嗽本身是相同的,但治療時需要加入消痰破飲的藥物,這是兩者不同的治療重點。宜用聖惠射干散。

羅謙甫認為,小兒齁䶎症,主要是因暑熱入侵,沒有及时散發,邪氣傳入心肺,轉化為熱,熱生風,風生痰,痰積聚不化,日积月累,形成頑固的痰块,像豆粒一樣,成為痰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哭鬧不停,馬上餵食乳汁,或是餵食酸鹹食物,氣鬱不暢,导致生痰;或是風寒暑濕入侵,或是跌落水中,水進入口鼻,傳入肺部。

故痰母發動而風隨之。風痰潮緊。氣促而喘。乃成痼痰。急宜去風化痰。先以五苓散同寬氣飲、寬熱飲。稍用薑汁和勻。沸湯調服。次進知母湯、半夏丸治之。

張元素曰。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小柴胡湯。嗽而嘔苦者。屬膽經。黃芩半夏生薑湯。嗽而喉中如梗者。屬心經。甘桔湯。嗽而失氣者。屬小腸。芍藥甘草湯。嗽而右脅痛者。屬脾經。升麻湯。咳而嘔長蟲者。屬胃經。烏梅丸。嗽而喘息吐血者。屬肺經。麻黃湯。咳而遺尿者。

白話文:

所以痰的根源發動,風就會隨之而來,風痰會導致氣管緊縮,呼吸急促而喘不過氣,形成頑固的痰症。此時應急於祛風化痰,先用五苓散配合寬氣飲、寬熱飲,加入薑汁調勻,用沸水沖服。之後再服用知母湯、半夏丸治療。

張元素說,咳嗽伴隨兩肋疼痛的,屬於肝經,用小柴胡湯;咳嗽伴隨嘔吐苦味的,屬於膽經,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嗽伴隨喉嚨有異物感的,屬於心經,用甘桔湯;咳嗽伴隨氣短的,屬於小腸,用芍藥甘草湯;咳嗽伴隨右肋疼痛的,屬於脾經,用升麻湯;咳嗽伴隨嘔吐蟲子的,屬於胃經,用烏梅丸;咳嗽伴隨喘息咳血的,屬於肺經,用麻黃湯;咳嗽伴隨遺尿的,……

屬大腸。赤石脂湯。咳而腰背痛。甚則咳涎者。屬腎經。麻黃附子細辛湯。咳而遺溺者。屬膀胱。茯苓甘草湯。咳而腹滿。不欲食。面腫。氣虛者。屬三焦。異功散。

曾氏曰。脾虛亦能作嗽。當投補劑。醒脾散、茯苓厚朴湯。令脾氣實。然後間與清肺飲。疏解肺經風寒。及藿香飲助脾養胃。亦救子益母之法也。有一症。咳嗽至極時。頓嘔吐。乳食與痰俱出盡。方少定。此名風痰壅盛。肝木克脾土。用白附飲治之。

白話文:

咳嗽若伴隨腰背疼痛,甚至咳出唾液,屬大腸經,可用赤石脂湯治療。咳嗽伴隨小便失禁,屬腎經,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咳嗽伴隨腹脹、食慾不振、面腫、氣虛,屬三焦經,可用異功散治療。脾虛也會導致咳嗽,可服用補脾的醒脾散、茯苓厚朴湯,使脾氣充實後,再搭配清肺飲疏解肺經風寒,以及藿香飲助脾養胃,也是治療咳嗽的方法。若咳嗽嚴重到突然嘔吐,乳汁和痰一起吐盡,很難止住,這是風痰壅盛,肝木克脾土,可用白附飲治療。

薛己曰。咳嗽流涕。外邪傷肺也。參蘇飲。咳嗽面赤。心火刑肺也。人參平肺散。嗽而吐青綠水。肝木乘脾也。異功散加柴胡。嗽而吐痰乳。脾肺氣傷也。六君加桔梗。嗽而吐膿痰。熱蘊於肺而成肺癰也。桔梗湯。凡風邪外傷。法當表散而實腠理。其用下藥。非邪傳於內。及胃有實熱者。

不宜輕用。面色白。脈短澀者。肺之本症也。易治。面色赤。脈洪數者。火刑金也。難治。

白話文:

薛己說:咳嗽流鼻涕,是外邪侵犯肺部所致。可以用參蘇飲來治療。咳嗽面紅,是心火灼傷肺部所致。可以用人參平肺散來治療。咳嗽吐出青綠色水,是肝氣乘脾所致。可以用異功散加上柴胡來治療。咳嗽吐出乳白色痰,是脾肺氣虛所致。可以用六君湯加上桔梗來治療。咳嗽吐出膿痰,是熱邪積聚於肺部形成肺癰所致。可以用桔梗湯來治療。

凡是風邪外傷,應該使用解表散寒的藥物來固護腠理。如果沒有外邪入侵內部,或者胃部有實熱,就不宜輕易使用下瀉的藥物。

面色蒼白,脈象短澀,是肺氣虛弱的本症,容易治療。面色紅潤,脈象洪數,是心火灼傷肺部,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