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熱分驚積

閻孝忠曰:驚熱者,遍身發熱,或熱而不甚,面青自汗,睡夢虛驚,顛叫恍惚。有因驚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驚者。錢氏導赤散、涼驚丸,皆其治也。

曾氏曰:積熱者,腹中有癖而發熱也。必眼胞浮腫,面黃足冷,發熱從頭至肚愈甚,或聞飲食之氣噁心,及腸疼嘔吐。治同傷積。

白話文:

閻孝忠說,所謂的「驚熱」,是指全身發熱,或者只是輕微發熱,臉色發青,會流虛汗,睡覺時會做惡夢而驚醒,胡言亂語,精神恍惚。有的是因為受到驚嚇而發熱,有的是因為發熱而引起驚嚇。可以用錢乙的導赤散和涼驚丸來治療。

曾氏說,所謂的「積熱」,是指腹部有積塊而發熱。一定會出現眼皮浮腫、臉色蠟黃、腳冰冷的症狀,發熱的程度會從頭到肚子越來越嚴重,或者聞到食物的味道會感到噁心,以及腸胃疼痛、嘔吐。治療方法跟一般消化不良引起的積滯相同。

2. 熱有晝夜久暫之分

萬全曰:按鄭氏全嬰方所云:「血熱者,巳午發熱,夜則涼。」指小兒血盛實而言也。蓋謂巳午者,心火用事之時也。心主血,血氣行至巳午則陽氣盛,陽氣與正氣相搏,故至期而發熱。非其時者,非血熱也。宜龍膽丸、地黃膏之類。海藏云:「夜熱屬陰,四順飲之類。」此言血熱在夜也。

脈經云:「小兒有宿食,嘗暮發熱,明日復止。」此言宿食夜熱也。積熱者,久熱也。疳熱亦久,但兼面黃、吃炭土、鼻下爛也。三因云:「小兒積熱者,表裡俱熱,遍身皆熱,頰赤口乾,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飲利動臟腑,則熱去。既去復熱者,內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

表熱乃去。表熱去後,又發熱者,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所以發熱,非熱極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陽收歸內,身體便涼。重者用銀白散。暫時發熱者,或由感冒而得也。

白話文:

關於發熱,有白天夜晚、時間長短的區別:

萬全說,根據鄭氏《全嬰方》所說,血熱的症狀是,在巳時(上午9-11點)和午時(上午11點-下午1點)發熱,夜晚則會涼下來。這是指小孩血氣旺盛、體質壯實的情況。因為巳時、午時是心火當令的時候,心主血,血氣運行到這個時段陽氣旺盛,陽氣與正氣相搏,所以到時候就會發熱。如果不是在這個時間發熱,就不是血熱引起的。應該使用龍膽丸、地黃膏之類的藥物。

張元素說,夜間發熱屬於陰虛,可以用四順飲之類的方劑。這是說血熱在夜晚發作的情況。

《脈經》說,小兒如果積食,常常會在傍晚發熱,第二天早上又會停止。這是說因為積食引起的夜間發熱。

積熱是指發熱時間很長。疳熱也是發熱時間長,但同時會伴隨面色發黃、喜歡吃土、鼻孔下方潰爛等症狀。

《三因方》說,小兒積熱的症狀是,身體內外都發熱,全身都感到熱,臉頰發紅、口乾舌燥、小便赤黃、大便乾硬。應該先用四順飲來疏通腸胃,使熱邪排出。如果熱退之後又復發,那就是體內熱邪已經解除,但是體表熱邪還沒解除,應該使用惺惺散。

體表熱邪解除後,如果又再發熱,那就是身體內外都虛弱,氣無法回歸丹田,陽氣浮散在體外,所以才會發熱。這並不是熱邪過於嚴重,只需要用六神散搭配粳米煮粥,調和胃氣,讓陽氣收斂歸於體內,身體自然就會涼下來。病情較重的可以用銀白散。

如果只是暫時發熱,可能是因為感冒引起的。

3. 寒熱並作

薛己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寒熱往來,此乃陰陽相勝也。

夫陰氣並於陰,則發寒;陽氣並於陽,則發熱。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陰陽不歸其分,則寒熱交爭也。

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陽勝則乍熱,陰勝則乍寒。陰陽相勝,虛實不調,故邪氣更作,而寒熱往來,或乍寒乍熱也。

少陽膽者,肝之腑,界於表裡之間,陰陽之氣易乘,故寒熱多主肝膽經症,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若只見寒熱,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大病後元氣未復,悉屬陰虛生熱、陽虛生寒,宜八珍湯,甚者十全大補湯。有宿食為病,亦令寒熱,保和丸。食積既消,而寒熱尚作者,肝邪乘脾,所勝侮所不勝也,異功散加柴胡、山梔。

張渙曰:寒熱症,有頭疼汗出者,有嘔吐不食者,有憎寒而反飲水者,有壯熱而反飲湯者,有筋骨疼痛者,有因食積,寒而腹中痛,熱而腹中鳴者。

鰲按:此寒熱並作,乃自為一症,故有一日兩三度發,或五六度發者,非如瘧之休止有時也。其瘧症寒熱,另詳瘧門。

白話文:

薛己說,陽氣虛弱,身體外表就會感到寒冷;陰氣虛弱,身體內部就會感到發熱。陽氣過盛,身體外表就會發熱;陰氣過盛,身體內部就會感到寒冷。寒冷和發熱交替出現,這是陰陽互相抗衡的結果。陰氣聚集在陰,就會發寒;陽氣聚集在陽,就會發熱。寸口脈象微弱,代表陽氣不足,陰氣向上侵入陽氣之中,就會感到怕冷;尺脈脈象虛弱,代表陰氣不足,陽氣向下侵入陰氣之中,就會發熱。陽氣不足,通常會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陰氣不足,通常會先感到發熱然後寒冷。如果陰陽之氣不能各自安守本分,就會導致寒冷和發熱互相爭鬥。另外,如果上半身陽氣過盛,就會發熱;下半身陰氣過盛,就會發寒。陽氣過盛就會時而發熱,陰氣過盛就會時而發寒。陰陽互相抗衡,虛實不調和,所以邪氣就會交替發作,導致寒冷和發熱交替出現,或者時而感到寒冷,時而感到發熱。少陽膽屬於肝臟的附屬器官,介於身體表面和內部之間,陰陽之氣容易侵入,所以寒熱的症狀多與肝膽經絡有關,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如果只出現寒熱,日常生活沒有什麼異常,而且長時間沒有好轉,或者大病過後元氣還沒有恢復,都屬於陰虛導致發熱、陽虛導致發寒的情況,適合服用八珍湯,嚴重的情況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如果因為積食導致的疾病,也會引起寒熱,可以用保和丸來治療。如果食積消除後,寒熱的症狀仍然存在,這表示肝邪侵犯脾臟,脾臟被肝臟所克制,應該用異功散加柴胡、山梔來治療。

張渙說,寒熱症狀,有的會伴隨頭痛和出汗,有的會伴隨嘔吐和不想進食,有的會怕冷卻反而想喝水,有的會發高燒卻反而想喝湯,有的會感到筋骨疼痛,有的會因為積食導致寒冷而腹痛,發熱而腹鳴。

鰲按,這種寒熱交替出現的情況,可以被視為一種獨立的病症,所以會有一天發作兩三次,或者五六次的情況,並不像瘧疾那樣,寒熱發作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律。而瘧疾的寒熱發作,會在瘧疾的章節詳細說明。

4. 骨蒸熱 潮熱 餘熱

曾氏曰:骨蒸熱者,身體虛羸,遇晚而發,有熱無寒,醒時渴汗方止。此乃疳病之餘毒,傳作骨蒸,或腹內有癖塊,有時微痛,用化癖丸。先治脾虛宿滯,次以柴胡飲為治,仍忌雞酒羊面毒物。

鰲按:湯氏治骨蒸熱,用生犀散、地骨皮散、七寶散、金蓮飲子,殊為妥協,存參。

有小兒熱症,用表裡藥後,其熱俱退,既乃復熱者,為餘熱也。推其原,乃表裡俱虛,而陽浮於外,陰伏於內,所以又發熱。宜用溫平藥和其里,則體熱自除。錢氏白朮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黃耆六一湯、安神散,自然平復。

龔信曰:熱有作止,每日應時而發,謂之潮熱,如潮信之不失其期也。錢氏云:假如潮熱,是一臟實,一臟虛,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且如日中發潮熱者,心虛也。脈為心之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硝黃諸冷藥下之。下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竭,縱取一時之瘥,鮮不成疳病而身瘦也。曾氏法遇潮熱症,先以百解散發表,次以當歸散治之。脈實者,以大柴胡下之;虛浮數者,以百解散微汗之;若潮熱而嘔者,小柴胡和解之。

王肯堂曰:餘熱者,謂寒邪未盡,傳經之遺熱也。仁齋曰:傷寒汗下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法當和胃,使陽氣收斂,其熱自止,宜參苓白朮散。

白話文:

曾先生說,所謂骨蒸熱,是指身體虛弱消瘦,到了晚上才會發熱,只有熱感沒有寒顫,清醒時口渴出汗,汗停了熱就退。這是因為之前生疳病留下的毒素,傳入骨髓導致的。有時也可能是腹內有腫塊,有時會感到輕微疼痛。治療上,先用化癖丸,先調理脾虛和積滯,接著用柴胡飲來治療,同時要禁吃雞、酒、羊肉等有毒的食物。

鰲先生認為,湯先生治療骨蒸熱,用生犀散、地骨皮散、七寶散、金蓮飲子,這些藥方都相當合適,可以參考。

有些小孩發燒,用了解表和清裡的藥後,熱都退了,但之後又發熱,這就是餘熱。追究原因,是因為表裡都虛,陽氣浮在外,陰氣潛伏在內,所以才會又發熱。這時應該用溫和的藥來調理身體內部,體熱自然就會消退。可以用錢先生的白朮散,去掉木香加入扁豆,用水煎服。或者用黃耆六一湯、安神散,自然就會平復。

龔信說,發熱有規律的發作和停止,每天都按照一定時間發熱,這叫潮熱,就像潮汐一樣有規律。錢先生說,如果出現潮熱,可能是某一個臟器功能過強,另一個臟器功能虛弱,而從體內發出的虛熱。治療方法應當補養虛弱的臟器,瀉掉功能過強的臟器,這樣病才會好。比如,如果是在中午發潮熱,是心臟虛弱的表現,脈搏是心臟的母親,所以應該先補養肝臟,等肝臟功能強了之後再瀉心臟,心臟得到了肝臟的滋養,內部氣機平和,潮熱自然就會好。有些醫生看到潮熱,就錯誤的認為是實熱,用硝石、大黃等寒涼的藥物來攻下,瀉下過多,不能約束,導致體內津液耗盡,即使能暫時退熱,也很容易變成疳病而身體消瘦。曾先生的方法是,遇到潮熱,先用百解散來發散表邪,接著用當歸散來治療。如果脈搏強實,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攻下,如果脈搏虛浮而且跳動很快,就用百解散微微發汗。如果是潮熱而且伴隨嘔吐,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

王肯堂說,所謂餘熱,是指寒邪沒有完全清除,遺留下來的熱邪。仁齋先生說,傷寒病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後,又重新發熱,是因為表裡都虛,氣機不能回歸原位,陽氣浮散在外面,不能再用寒涼的藥物,因為如果熱消退了,寒邪就會出現,這是古人告誡的。治療方法應該調和胃氣,使陽氣收斂,熱自然就會停止,可以用參苓白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