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回本書目錄

1. 單瀉

2. 瀉病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小兒暴瀉者。由腸胃虛。卒為冷熱之氣所傷而成。熱則色黃赤。冷則色青白。若冷熱相交。則變為赤白滯痢也。宜龍骨散。小兒久瀉者。大法補虛消積。宜華佗久利神驗方。

張元素曰。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氣出冷。四肢亦冷。面白無光澤。精神不定。乃胃氣不和。可以大溫藥治之。使君子丸、益黃散。若病泄瀉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風冷。先服益黃散二帖。後用宣風散導之。再大補胃。

曾氏曰。論瀉之原。有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臟寒瀉。疳積䖦瀉。種種不同。冷瀉多是白水。瀉密而出少。腹痛而鳴。眉皺目慢。面帶白色。額有汗。沖和飲、當歸散、參苓白朮散。熱瀉者。大便黃色。如筒吊水。瀉過即止。半日復然。心煩口渴。

小便黃少。乳食必粗。先用五苓散。或大順飲。次錢氏白朮散、香薷散。傷食瀉者。乃脾胃素弱。復傷生冷。故大便不聚而瀉。或因母餐生冷肥膩。亦能作瀉。面唇俱白。瀉稀而少。或如敗卵臭。身形黃瘦。宜固脾和中散、醒脾散。水瀉者。即洞泄。乃陰陽不順。水穀不分。

瀉黃水而小便少。次多無度。夏秋之際。晝則解衣取涼。夜則失蓋感冷。冷熱相激。清濁混亂。或因母熱與乳。令兒脾胃不和。水穀交雜而下。宜五苓散。加苡仁、車前、半夏。分正陰陽。或白朮散、六和湯。積瀉者。脾氣虛弱。乳食入胃不消。久又傷冷食。傳之大腸。遂成泄瀉。

諸藥無效。蓋以積在脾胃未除。何由得愈。先三稜散除積。次沉香檳榔丸、參苓白朮散。再和中散。驚瀉者。糞青如苔。稠黏如膠。不可便止。但鎮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先五苓散。次三稜散。風瀉者。慢驚大病後有之。糞稀。黃褐色。或夾食而下。因脾虛所致。或夾黑褐色者。

屬脾虛而腎水乘之也。若久則驚搐。先五苓散加苡仁以疏腎水。次瀉黃散以去脾風。再參苓白朮散以補脾氣。臟寒瀉者。糞青不稀不稠。或下清水。未瀉腹痛而鳴。啼哭方瀉。生三五月內有此。周歲則無。因斷臍風冷外逼而成。先沖和飲加蔥白。次當歸散加煨姜。及勻氣散、理中湯。

疳積䖦瀉者。面黃肚脹腳弱。頭大項小。發稀而豎。肌瘦不食。朝涼夜熱。腹有症癖。瀉無定色。惡臭。自瀉自止。先三稜散加陳皮。次烏犀丸、蘆薈丸、快腸湯。凡瀉痢色青甚而淡黃夾白。寒多熱少。此陰邪勝陽。宜守中湯、胃苓湯扶表救里。方進當歸散加陳皮、紫蘇、生薑、糯米。

寒甚者。理中湯。加附子、薑、棗。次南星腹皮飲。若瀉泄色青淡。有沫。黃稠。熱多寒少。亦致黃瘦煩躁。宜五苓加苡仁、車前、生薑。解散餘邪。仍用茵陳山梔湯送五苓散。退黃色。或萬安飲、四神丸。

鰲按。疳積䖦瀉。䖦者脹也。其症必目胞腫。腹脹。喜飲水。利色無常。日見消瘦。

白話文:

巢元方說,小兒突然腹瀉,是因為腸胃虛弱,突然受到寒氣或熱氣侵襲所導致。如果受熱,大便顏色會呈現黃紅色;如果受寒,大便顏色則呈現青白色。如果寒熱交雜,就會變成赤白痢疾。這種情況適合用龍骨散來治療。小兒長期腹瀉,治療原則是補虛和消除積食,適合用華佗久利神驗方。

張元素說,嬰兒消化不良,初期發病時,會突然感到寒冷,四肢也冰冷,臉色蒼白沒有光澤,精神不穩定,這是胃氣不和的表現,可以用溫熱的藥物治療,例如使君子丸和益黃散。如果腹瀉持續很久沒有好轉,乳食無法消化,這是因為脾胃有風寒,應該先服用兩帖益黃散,然後用宣風散來疏導,之後再用藥物來大補脾胃。

曾氏說,關於腹瀉的病因,有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臟寒瀉和疳積䖦瀉等各種不同類型。冷瀉的大便多為白水狀,排泄頻繁但量少,腹痛並伴有腸鳴聲,眉頭緊皺、眼神呆滯,面色蒼白,額頭冒汗。這種情況適合用沖和飲、當歸散或參苓白朮散來治療。熱瀉的大便顏色黃色,像從竹筒倒水一樣,瀉完就停止,但過半天又會復發,同時伴有心煩口渴、小便黃少等症狀,通常與進食粗糙的乳食有關。這種情況先用五苓散或大順飲來治療,再用錢氏白朮散或香薷散來治療。傷食瀉是因為脾胃原本就虛弱,又吃到生冷食物所導致,所以大便不成形而腹瀉,有時也可能是因為母親吃了生冷油膩的食物而影響到嬰兒。患者面色和嘴唇都蒼白,腹瀉稀少,大便可能像腐敗的雞蛋一樣有臭味,身體也會變得黃瘦。這種情況適合用固脾和中散或醒脾散來治療。水瀉,也就是拉肚子拉得像水一樣,這是因為陰陽不調,水穀不分導致的。腹瀉時拉黃水,小便很少,次數多而無度。通常在夏秋之際,白天脫衣納涼,夜晚又沒有蓋好被子而受寒,寒熱交織導致體內清濁混亂。也有可能是因為母親體內有熱氣,透過乳汁影響到嬰兒,導致嬰兒脾胃不和,水穀交雜而下。這種情況適合用五苓散,並加入薏仁、車前子、半夏來分理陰陽,也可以用白朮散或六和湯來治療。積瀉,是因為脾氣虛弱,乳食進入胃中無法消化,久了又吃了寒冷的食物,食物傳到大腸而造成腹瀉。用各種藥物治療都沒有效果,是因為積食還留在脾胃中,沒有消除,所以無法治癒。應該先用三稜散來消除積食,然後用沉香檳榔丸或參苓白朮散來治療,最後再用和中散來調理。驚瀉,大便呈現青苔狀,黏稠如膠,不能馬上止瀉,應該以鎮心、抑制肝火、調和脾胃、幫助消化乳食為原則。先用五苓散,再用三稜散。風瀉,通常發生在慢驚風或大病之後,大便稀薄,呈黃褐色,或夾雜未消化的食物,是因為脾虛所導致;如果大便夾雜黑褐色,則是因為脾虛而腎水上乘。如果久拖不治,可能會引發驚厥抽搐。先用五苓散加薏仁來疏導腎水,再用瀉黃散來去除脾風,最後用參苓白朮散來補脾氣。臟寒瀉,大便呈青色,不稀也不稠,有時也會排出清水,腹瀉前會腹痛並伴有腸鳴,哭鬧之後才會腹瀉,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出生三到五個月內的嬰兒,周歲後就很少出現,通常是因為剪斷臍帶後受到風寒侵襲所導致。先用沖和飲加蔥白來治療,再用當歸散加煨薑,以及勻氣散或理中湯來治療。疳積䖦瀉,患者臉色蠟黃、肚子脹大、雙腿無力、頭大脖子細、頭髮稀疏直立、肌肉消瘦、食慾不振,早上感到寒涼,晚上感到燥熱,腹部有積塊,腹瀉沒有固定的顏色,而且大便惡臭,腹瀉會自行停止。先用三稜散加陳皮來治療,再用烏犀丸、蘆薈丸或快腸湯來治療。凡是腹瀉,如果大便顏色很青,甚至帶有淡黃色或夾雜白色,表示寒多熱少,這是陰邪勝過陽氣的表現,應該用守中湯或胃苓湯來扶正固表、救裡固本。然後再用當歸散,並加入陳皮、紫蘇、生薑、糯米來治療。如果寒氣很重,就用理中湯,並加入附子、薑、棗來治療,接著再用南星腹皮飲來治療。如果腹瀉時大便顏色青淡,有泡沫,或者黃稠,表示熱多寒少,也可能導致黃瘦煩躁。這種情況適合用五苓散加薏仁、車前子、生薑來解散餘邪,然後用茵陳山梔湯送服五苓散來退黃。也可以用萬安飲或四神丸來治療。

鰲按,疳積䖦瀉中的「䖦」字指的是肚子脹大的意思。這種病症的特點是眼瞼腫脹、腹部脹大、喜歡喝水、大便顏色不固定、體重日益消瘦。

3. 痢疾

東垣有言。凡發痢疾。白則傷氣。赤則傷血。赤白相兼。氣血都怫。東垣此言。千古無匹。請申論之。昭昭若揭。

惟肺主氣。氣傷肺遏。白由肺來。暑濕所折。惟心主血。血傷心熱。赤自心來。暑濕是結。至若痢黃。乃脾胃泄。暑濕傷土。飲食無節。黃中白垢。肺脾氣鬱。黃中赤穢。心脾氣奪。

五臟俱傷。五色痢溢。治必求本。審之貴悉。因熱因寒。斯言恍惚。痢必腹痛。後重裡急。乃氣不宜。津液凝澀。每一滯行。腸痛如刮。大腸既瘀。小腸亦窒。陰陽不分。虛實更疊。內經之言。其因不一。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少陽在泉。火淫如爇。民病注瀉。赤白俱出。

此皆病因。非病從發。至於噤口。至於休息。痢至於此。多死少活。審脈察症。毋少輕忽。方藥所投。庶保無失。

白話文:

張元素(東垣)說過,凡是發生痢疾,拉出白色黏液就代表傷到氣,拉出紅色血便就代表傷到血。如果紅白相間,就是氣血都出了問題。張元素的這番話,真是千古以來無人能比的精闢見解。現在讓我來詳細說明:這道理就像揭開覆蓋的布一樣清晰明白。

肺主要掌管氣,氣受到損傷,肺的功能就會受到阻礙,白色黏液就是從肺而來,是因為暑濕之氣折損了肺的功能。心主要掌管血,血受到損傷,心就會發熱,紅色血便就是從心而來,是暑濕之氣凝結在體內造成的。至於拉出黃色痢疾,那是因為脾胃洩泄,暑濕之氣傷到脾胃,飲食又不節制所導致。

如果黃色痢疾中帶有白色黏垢,那是肺和脾的氣都鬱積了。如果黃色痢疾中帶有紅色穢物,那是心和脾的氣都被奪走了。五臟都受到損傷,就會拉出各種顏色的痢疾,治療時一定要找到病根,仔細審察病情。有人說痢疾是因熱或因寒而起,這種說法很模糊不清。痢疾一定會伴隨腹痛,以及裡急後重的感覺,這是因為氣不順暢,導致津液凝滯不流通。每次大便難以排出,腸子就會像被刮一樣的疼痛。大腸阻塞,小腸也會跟著不通暢。此時陰陽失調,虛實狀況不斷變化。

《內經》說過,引起痢疾的原因不只一種,春天受到風邪侵襲,夏天就會發生飧泄。如果少陽經在泉,火氣過盛,就會導致百姓發生注瀉,並且拉出紅白相間的痢疾。這些都是病因,而不是疾病發作的原因。

一旦發生噤口痢(無法進食),或是需要長期靜養休息,痢疾發展到這種程度,多半會死亡,很少能存活。所以診斷時,必須仔細審察脈象和症狀,千萬不能輕忽大意。用藥時也要謹慎,才能確保治療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