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四時吐瀉治分表裡

錢乙曰。春冬之治宜從表。如傷寒吐瀉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青白。嘔吐。乳下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現症。當煎入臟君臣藥。先服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症。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也。若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

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白朮散。後用發散。大青膏。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眼。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專先補脾。益黃散。後用發散。大青膏。此傷風二症。多病於春冬也。夏秋之治宜從里。

白話文:

錢乙曰:

春冬之治宜從表

  • 像是傷寒、吐瀉,身體溫熱,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嗜睡、呼吸粗重、大便青白、嘔吐、乳房下脹痛不消、偶爾咳嗽,並且伴隨著五臟的症狀,就應該服用針對臟腑的君臣藥。先服用大青膏,然後服用益黃散。
  • 如果之前已經服用過瀉藥,或者沒有瀉下的症狀,就應該慎用瀉藥,不可再服用。這屬於脾肺受寒。
  • 若傷風、吐瀉,身體發熱,嗜睡,能吃乳汁,喝水不停,吐痰,大便稀薄呈黃水狀,這是胃虛熱渴、吐瀉,應該滋養胃中津液,以止渴。可以先服用白朮散,之後再用發散藥,比如大青膏。
  • 傷風、吐瀉,身體發涼,吐沫,瀉青白,昏沉不渴,哽咽,呼氣長,睡覺時眼睛露出來,這是傷風久拖不愈,變得虛弱無力,而導致吐瀉。應該先補脾胃,服用益黃散,之後再用發散藥,比如大青膏。

此傷風二症,多病於春冬也。

夏秋之治宜從里

  • 在夏秋季節,治療則應該從內部入手。

簡單來說:

錢乙認為,春冬季節應該治療表證,也就是風寒入侵,主要治療方法是發散藥物。夏秋季節則應該治療里證,也就是內熱,主要治療方法是滋陰補氣。

兒生三日內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白餅子。並和胃。益黃散。兒生三日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症。肺則睡露睛。喘氣。心則驚悸飲水。脾則困倦多睡。肝則呵欠煩悶。腎則不語畏明。

當視其兼臟症。先瀉其所實而補其虛。如脾虛。益黃散主之。此二症多病於夏秋也。再如五月夏至後吐瀉。身壯熱者。此熱也。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不消。瀉深黃色。玉露飲。六月大暑後吐瀉。身大溫而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

白話文:

嬰兒出生三天內發燒,不願意喝奶,大便中含有奶塊且無法消化,或是呈白色,這是傷寒,應該立即治療,使用白餅子方劑,同時和胃,並服用益黃散。嬰兒出生三天到十天,出現吐瀉、體溫偏涼,不願意喝奶,大便呈青白色,奶塊無法消化,這是上實下虛。此外,可能會出現五臟兼見的症狀:肺則睡眼惺忪、喘氣;心則驚悸、口渴;脾則倦怠嗜睡;肝則打呵欠、煩躁;腎則不說話、畏光。

應根據兼見的臟腑症狀,先瀉實後補虛。例如脾虛,則以益黃散治療。這兩種病症多發生在夏季和秋季。再比如,五月夏至後出現吐瀉、發燒,這是因為小兒臟腑十分熱,可能因傷熱導致奶塊無法消化,大便呈深黃色,應服用玉露飲。六月大暑後出現吐瀉、體溫偏高但感覺不熱,這是因為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出現嘔吐、奶塊無法消化。

瀉黃白色。似渴。或乳或不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飲。立秋後吐瀉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飲。八月秋分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嘔噦。

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不可下也。凡治小兒吐瀉。大法。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內。九分補而一分下。切勿混治。

萬全曰。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如身熱脈大溺黃。五苓、益元各半。湯調溫服。如身涼脈細。尿清。早晨益黃散。後玉露散。如過四五日困弱。異功散。或用和中散。

白話文:

大便顏色發黃,孩子看起來很渴,有的孩子能喝奶,有的孩子不能喝奶。飯前少喝益黃散,飯後多喝玉露飲。立秋後孩子吐瀉,身體發熱,臟腑三分熱七分冷。不能喝奶,經常想睡覺,昏昏沉沉,呼吸困難,經常嘆氣,睡覺時眼珠露出來,嘴唇發白,經常打嗝,想拉屎,不渴。飯前多喝益黃散,飯後少喝玉露飲。八月秋分後孩子吐瀉,身體發冷,沒有陽氣。不能喝奶,乾嘔打嗝。

大便顏色發青褐色,應該補脾,不能服用益黃散。治療小兒吐瀉的大原則,五月份之前要以瀉為主,補為輔,八月份之後要以補為主,瀉為輔,不要混淆治療方法。

萬全說,小兒在盛夏時節吐瀉,邪熱在下面就拉肚子,在上面就嘔吐。身體缺津液就會口渴,可以用玉露散,即使在嘔吐的時候也要少量多次喝,三天後就會好。如果孩子身體發熱,脈搏有力,尿液顏色黃,可以用五苓散和益元散各一半,加水調勻溫熱服用。如果孩子身體發涼,脈搏細弱,尿液清澈,早上服用益黃散,下午服用玉露散。如果四五天后孩子仍然很虛弱,可以使用異功散或者和中散。

曾氏曰。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涼。渴而飲水。過食生冷。攻擊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痛。痛則神志不寧。若以驚症治之。誤矣。

張元素曰。如有風而瀉。用防風、羌活。謂吐瀉兼肝病。風搐拘急。如有熱而瀉。用大黃、黃連。謂吐瀉兼心病。身熱也。有寒而瀉。用附子。謂吐瀉兼腎病。身冷。或足脛寒而逆也。有濕而瀉。用白朮、茯苓。謂吐瀉兼本臟脾病。多睡體重昏倦也。有肺病而瀉。用白芍、桂心。定喘麥冬、人參。甚者用檳榔。大便不通加大黃。謂吐瀉兼肺病。咳嗽也。

白話文:

曾氏說

小孩子在盛夏初秋時節,晚上外出乘涼,口渴就喝水,又過食生冷食物,容易攻擊腸胃,導致突然嘔吐腹瀉。進而發展成手腳麻痺,筋絡攣縮疼痛,疼痛導致精神不安寧。如果以驚嚇症來治療,那就錯了。

張元素說

如果是因風寒而導致腹瀉,就用防風、羌活。這表示吐瀉兼有肝臟疾病,出現風寒引起的抽搐、拘緊疼痛。如果是因熱邪而導致腹瀉,就用大黃、黃連。這表示吐瀉兼有心臟疾病,身體發熱。如果是因寒邪而導致腹瀉,就用附子。這表示吐瀉兼有腎臟疾病,身體發冷,或足脛冰冷逆寒。如果是因濕邪而導致腹瀉,就用白朮、茯苓。這表示吐瀉兼有脾臟疾病,容易嗜睡、體重增加、昏昏欲睡。如果是因肺病而導致腹瀉,就用白芍、桂心,配合定喘、麥冬、人參。症狀嚴重者,則用檳榔。大便不通者,再加上大黃。這表示吐瀉兼有肺臟疾病,伴隨咳嗽。

2. 吐瀉心腹痛

聖惠方曰。小兒冷熱不調。乳哺不節。使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腸胃間。則成霍亂而心腹痛者。冷熱氣與正氣相擊。或上攻心。下攻腹。故痛。

白話文:

聖惠方中提到,如果小孩子的冷熱飲食調理不當,哺乳的頻率和量沒有規律,這會導致陰陽清濁之氣相互衝突,進而影響腸胃功能,導致發生霍亂並伴有心腹疼痛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冷熱氣與正常的氣血相碰撞,可能會導致氣往上衝擊心臟,或者往下衝擊腹部,因此會引起疼痛。

3. 吐病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毒氣吐者。春夏以湯與兒。腸胃脆弱。不勝藥勢。逆吐下不止。藥熏臟腑。煩懊頓乏。為中毒氣吐下。千金藿香湯。

曾氏曰。論吐之原。難以枚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風嗽吐、傷乳吐。吐則同而症則異。冷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脈沉微。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汗。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或傷宿乳。胃虛不納而出。宜當歸散加煨薑、陳皮。或間投沖和飲、理中湯。不效。

參香飲。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面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大順飲、香薷飲。誤服熱藥。先投綠豆飲解之。次止吐藥。積吐者。眼胞浮。面微黃。足冷肚熱。日輕夜重。兒大者。脈沉緩。此宿冷滯脾。

白話文:

巢元方說,孩子吐出毒氣,在春夏季節可以用湯藥來治療。因為孩子的腸胃脆弱,經不起藥性,容易逆向嘔吐不止,藥物熏蒸臟腑,導致煩躁、疲乏,這就是中毒引起的嘔吐。可以用藿香湯來治療。

曾氏說,嘔吐的病因很多,難以一一列舉。有因寒冷引起的嘔吐,有因熱氣引起的嘔吐,有因積食引起的嘔吐,有因傷風咳嗽引起的嘔吐,還有因傷乳引起的嘔吐。雖然都表現為嘔吐,但症狀卻不一樣。

寒冷引起的嘔吐,乳汁不消化,吐得多而吐出的少,脈象沉而微弱,面色蒼白,眼神呆滯,呼吸緩慢,神志昏沉,額頭出汗。這是因為風寒入侵胃部,或者吃生冷食物,或者傷了宿乳,導致胃虛無力,無法消化而嘔吐。可以用當歸散加煨薑、陳皮來治療。也可以間隔服用沖和飲、理中湯。如果無效,就用參香飲。

熱氣引起的嘔吐,面部發紅,嘴唇紅潤,吐的次數少,吐出的量多,乳汁消化了,面色發黃,全身發熱。可能是因為暑氣入侵胃部,或者吃了辛辣熱物,精神不呆滯,反而煩躁不安。這是熱氣引起的嘔吐。可以用大順飲、香薷飲來治療。如果誤服熱性藥物,先用綠豆飲解毒,然後再服用止吐藥。

積食引起的嘔吐,眼皮浮腫,面色微微發黃,腳冷肚子熱,白天輕微,晚上加重。較大的孩子,脈象沉緩。這是因為宿食積滯脾胃。

故吐黃酸水。或有清痰。脈實而渴。為食積所傷。吐酸醙氣。或宿食並出。兒小者。哯乳不化是也。先五苓散和解。次烏犀丸。最小者三稜散。傷風嗽吐者。熱生風。風生痰。痰結胸中。肺氣不順。連嗽不止。和痰吐出。此為嗽吐痰壅而作。乃為實症。先投清肺飲。小柴胡湯。

若嗽久肺虛。土不生金。面白唇燥。干嗽乾嘔而無痰。可溫補為主。茯苓厚朴湯、惺惺散。傷乳吐者。才乳哺後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飲無度。脾弱不運故也。三稜散。此外又有風痰吐。乃是傷寒不解。吐乳夾痰。若多時。必要生風。青州白丸子、半夏散。挾驚吐。張渙三香丹。

白話文:

因此會吐出黃色的酸水,或者有清痰,脈象實而口渴,這是因為食物積滯所造成的傷害。吐出酸腐的氣味,或者宿食一起吐出來,小孩子則會吃奶後不消化。先服用五苓散來和解,接著服用烏犀丸。最小的孩子服用三稜散。傷風咳嗽並吐的人,是因為熱氣生風,風氣生痰,痰積聚在胸中,肺氣不順暢,持續不斷地咳嗽,直到痰液吐出來為止。這屬於咳嗽、痰液阻塞而引起的疾病,屬於實症。先服用清肺飲和小柴胡湯。

如果咳嗽時間長了,肺氣虛弱,脾土不能生金,面色蒼白,嘴唇乾燥,乾咳乾嘔,沒有痰液,則以溫補為主,服用茯苓厚朴湯、惺惺散。傷乳吐的人,剛吃奶後就吐,或者稍微停一下就吐,這是因為乳汁飲用過度,脾胃虛弱,無法正常運化所致。服用三稜散。除此之外還有風痰吐,這是因為傷寒沒有痊癒,吐出的乳汁中夾雜著痰液,如果時間長了,必然會生風。服用青州白丸子和半夏散。伴隨著驚嚇而吐的,服用張渙的三香丹。

疳積吐。本事方。凡霍亂吐不止者。伏龍肝細末二錢。白扁豆炒煎湯調下。立止。若扁豆嫩苗更好。

錢己曰。小兒經年吐乳。眼慢糞穢。有筋膜者。乃父母交感時吃乳所致。名曰交精吐奶。宜益黃散。五疳保童丸。

譚殊聖曰。小兒驚膈吐還頻。日夜連連不暫停。淥水槐黃泔澱汁。和蟲乳食一時噴。丁香研共生犀服。五膽牛黃主有勳。若有得逢如此藥。值饒危困卻還魂。(此名歸命丹)

白話文:

關於胃腸道疾病:

  1. 疳積吐:這是個方子,適用於霍亂導致不停嘔吐的情況。使用伏龍肝磨成粉末兩錢,加上炒熟的白扁豆煎成湯,調和服用後可以馬上停止嘔吐。如果白扁豆是嫩芽狀的,效果會更好。

  2. 錢己認為,小兒長期嘔吐乳汁,眼睛無神、大便混雜,如果有筋膜現象,這是因為父母在哺乳時的交互影響所導致的,被稱為「交精吐奶」。適合用益黃散、五疳保童丸進行治療。

  3. 譚殊聖指出,小兒因受驚而導致的嘔吐頻繁,不分日夜,不停歇。可以用淥水、槐黃、醣漿汁、蟲卵等物混合乳食一起噴灑。使用丁香研磨與生犀同服,五膽牛黃對此病有奇效。如果能遇見這種藥,對於治療危難病情有著回天之力。這個療法被稱為「歸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