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疳病不治症

危亦林曰:「如疳癆、疳瀉,面槁色夭,齒張骨露,腹硬不食,皆疳之症也。」

李梴曰:「肝疳,目帶青,左脅下硬,多吐沫,眼頭黑者,不治;心疳,耳邊有青脈,舌上有焦點者,不治;脾疳,肚大青筋,唇口無血色,人中平,下利不止者,不治;肺疳,嗽逆氣急,瀉白水,身上黑斑者,不治;腎疳,要吃鹹酸,飲水不住,小便如粉汁,齒黑有瘡,骨出耳干腦焦,不治。疳渴,飲水不止,舌黑者死;疳癆,氣促者死;疳瀉、痢、咳逆、脫肛者,不治。」

白話文:

危亦林說:像疳癆、疳瀉這些病症,如果出現臉色枯槁、面色不好、牙齒外露、骨瘦如柴、肚子硬脹不吃東西等情況,都是疳病嚴重的症狀。

李梴說:肝疳如果眼睛周圍帶有青色,左邊脅肋下發硬,經常吐沫,眼角發黑,這種情況就無法醫治。心疳如果耳朵旁邊有青筋,舌頭上有像燒焦的點,這種情況就無法醫治。脾疳如果肚子大、青筋明顯,嘴唇沒有血色,人中平坦,腹瀉不止,這種情況就無法醫治。肺疳如果咳嗽氣喘、呼吸急促,腹瀉排出像白水一樣的東西,身上有黑斑,這種情況就無法醫治。腎疳如果很想吃鹹酸的東西,一直喝水,小便像米漿,牙齒發黑有瘡,骨頭突出、耳朵乾燥、頭腦昏沉,這種情況就無法醫治。疳病口渴一直喝水,舌頭發黑就會死亡。疳癆導致呼吸急促也會死亡。疳瀉、痢疾、咳嗽、嘔吐、脫肛這些病症合併出現,就無法醫治。

2. 發熱煩躁

病有輕重,無不熱歊。熱不一端,內外久暴;陰虛內燒,陽盛外燥;病久骨蒸,病暴液耗;驚食風寒,疳痰癖懊,皆令發熱,昏迷顛倒。各有兼症,均宜詳校。

而此諸熱,五臟分攪。額赤咬牙,掌中若燎,渴飲或嘔,心熱可料。左頰先赤,便難筋掉,多怒多驚,肝熱如告。鼻赤嗜臥,肢體惰傲,遇夜益甚,脾熱堪道。喘嗽氣粗,右頰紅冒,手掐眉目,肺熱宜悼。足不喜覆,頦赤聲噪,骨酥如蟲,腎熱與較。更參虛實,理無或拗。

熱必發煩,熱必發躁。症異原同,俱非易療。如何謂煩?火入肺竅。如何謂躁?火入腎蔱。其火維何?必君獨耀。金燔水涸,病日以虣。

㘂煎不安,心經熱鬧;㘂啀不定,心經風鉸。皆足生驚,急慢天釣。發熱煩躁,往往齊到。尋源溯流,全憑性巧,對症立方,病根是掃。

白話文:

疾病有輕重之分,但都會發熱,熱的狀況也各不相同。有內在或外在長期或突然的發熱,像是陰虛導致內熱,或是陽氣過盛導致外燥。久病會出現骨蒸發熱,急病則會消耗體液。受到驚嚇、飲食不當、感受風寒,或是疳積、痰、癖積等問題,都會引起發熱,甚至昏迷、顛倒。這些發熱的狀況常常會伴隨其他症狀,都應該詳細辨別。

這些發熱,是五臟互相影響所致。例如:額頭發紅、咬牙切齒、手掌發熱如同火燒,口渴想喝水或嘔吐,這可以判斷是心熱。左臉頰先發紅、大便困難、筋脈抽動,容易發怒、容易驚嚇,這表示是肝熱。鼻頭發紅、喜歡睡覺、肢體倦怠,晚上更加嚴重,這可以判斷是脾熱。喘氣咳嗽、呼吸粗重、右臉頰發紅、用手掐眉頭眼睛,這表示是肺熱。腳不喜歡蓋被子、下巴發紅、聲音沙啞,骨頭酸軟如同蟲咬,這表示是腎熱。更要參考是虛症或實症,來判斷病因,不能固執己見。

發熱必定會引起煩躁,病症雖然不同,但根源相同,都不容易治療。所謂的「煩」,是火邪侵入肺竅所致;所謂的「躁」,是火邪侵入腎臟所致。這些火邪的來源,必定是君火獨旺。金被火燒、水被熬乾,病情就會日益嚴重。

心煩不安,是心經有熱;驚恐不定,是心經有風。這些都容易引發驚嚇,病情急慢就像釣魚一樣。發熱煩躁常常同時出現,要尋找根源,需要巧妙的判斷。針對病症開立處方,才能將病根徹底清除。

3. 五臟熱

錢乙曰:面上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赤色者,熱也,隨症治之。身熱不飲水者,熱在外;身熱飲水者,熱在內也。小兒熱病,六一散妙藥也,寒水石散亦佳。凡熱症疏利後,或和解後,無虛症,勿溫補,熱必隨生也。諸熱通用小兒清心丸。

李梴曰:肝熱,手尋衣領,亂捻物,瀉青丸。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導赤散。脾熱,目黃肚大,怠惰嗜臥,身熱飲水,四肢不收,瀉黃散。肺熱,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湯。腎熱,兩足不喜衣覆,地黃丸。

薛己曰:肝熱者,左頰先赤,便難筋急,多怒多驚,四肢困倦,寅卯時益甚,瀉青丸、柴胡飲子。心熱者,額上先赤,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噦,或壯熱飲水,巳午時益甚,導赤散、瀉心湯。脾熱者,鼻上先赤,其熱在肌肉,遇夜益甚,瀉黃散。肺熱者,右頰先赤,日西熱甚,輕則瀉白散,重則地骨皮散。腎熱者,頦下先赤,兩足熱甚,骨酥酥如蟲蝕,熱盛不能起於床,夜間益盛,滋腎丸。

白話文:

錢乙說:臉上左邊的腮幫子代表肝,右邊的腮幫子代表肺,額頭代表心,鼻子代表脾,下巴代表腎。臉色發紅就表示有熱,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身體發熱但不喝水,表示熱在體表;身體發熱又喝水,表示熱在體內。小兒發熱的病,六一散是很好的藥,寒水石散也不錯。凡是熱病,經過疏散或調和後,如果沒有虛弱的症狀,就不要用溫補的藥,熱邪一定會再產生。各種熱症都可以用小兒清心丸。

李梴說:肝熱的小孩會用手去抓衣領,或亂抓東西,可以用瀉青丸治療。如果高燒又喝水,呼吸急促,可以用瀉白散。心熱的小孩看他睡覺的樣子,如果口中氣溫熱,或是喜歡趴著睡、睡覺時會向上竄動咬牙,可以用導赤散。脾熱的小孩會眼睛發黃、肚子大,懶惰愛睡覺,身體發熱又喝水,四肢無力,可以用瀉黃散。肺熱的小孩會用手去掐眉毛、眼睛、鼻子和臉,可以用甘桔湯。腎熱的小孩兩隻腳不喜歡蓋被子,可以用地黃丸。

薛己說:肝熱的小孩,左邊的臉頰會先發紅,大便困難,筋脈緊張,容易發怒、受驚,四肢困倦,在寅時(凌晨3-5點)和卯時(早上5-7點)更嚴重,可以用瀉青丸或柴胡飲子治療。心熱的小孩,額頭會先發紅,心煩心痛,手掌發熱、打嗝,或是高燒又喝水,在巳時(早上9-11點)和午時(中午11-1點)更嚴重,可以用導赤散或瀉心湯治療。脾熱的小孩,鼻子會先發紅,熱在肌肉,晚上更嚴重,可以用瀉黃散治療。肺熱的小孩,右邊的臉頰會先發紅,在下午時更嚴重,輕微的可以用瀉白散,嚴重的可以用地骨皮散。腎熱的小孩,下巴會先發紅,兩隻腳很熱,骨頭感覺酥軟像蟲咬一樣,熱得厲害時無法下床,晚上更嚴重,可以用滋腎丸治療。

4. 熱有虛實表裡

譚殊聖曰。虛熱者,因病後發熱無時,一日三五次者,此客熱乘虛而作,其必氣血未勻,四體羸弱。治宜調氣補虛,其熱自退。宜白朮散,或未退,人參犀角散。

薛己曰。虛則喜熱惡寒,乍涼乍溫,怫鬱驚惕,上盛下泄,屈體而臥,睡而露睛,面色青白,恍惚神緩,噓氣軟弱,手足指冷。宜惺惺散。實則仰體而臥,睡不露睛,面赤氣粗,口熱燥渴,二便難,煩啼暴叫,手足指熱。宜四順清涼飲加柴胡。壯熱惡風寒,為元氣不充,表之虛熱也。

壯熱不惡風寒,為外邪所客,表之實熱也。壯熱欲飲湯,為津液短少,里之虛熱也。壯熱飲水,為內火燔爍,里之實熱也。熱而二便調和,風邪蘊結於裡而發者,此表熱,惺惺散加麻黃汗之。熱而頰赤作渴,睡眠不安,四肢驚掣者,此裡熱,四順清涼飲。

白話文:

譚殊聖說,虛熱是指病後發燒,沒有固定時間,一天發作三五次的狀況。這是外來的熱邪趁著身體虛弱時侵入造成的,通常是因為身體氣血還沒調和均勻,導致四肢疲憊無力。治療上應該要調理氣血,補養虛弱的身體,這樣熱就會自然消退。可以服用白朮散,如果還沒退燒,就服用人參犀角散。

薛己說,身體虛弱的人會喜歡熱而怕冷,發燒時冷熱不定,容易感到煩悶憂鬱、驚恐不安,出現上身熱而下身腹瀉的情況,喜歡彎著身體睡覺,睡覺時眼睛半開,臉色蒼白,精神恍惚、反應遲鈍,呼吸微弱,手腳冰冷。這類虛熱適合用惺惺散來治療。而體內有實熱的人,則會喜歡仰躺著睡,睡覺時眼睛會閉緊,臉色潮紅,呼吸粗重,口乾舌燥想喝水,大小便不順暢,煩躁哭鬧,手腳發燙。這種實熱適合用四順清涼飲加上柴胡來治療。

高燒又怕冷,這是因為身體元氣不足,屬於表虛的熱。高燒但不怕冷,這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入身體,屬於表實的熱。高燒且想喝湯,表示身體津液不足,屬於裡虛的熱。高燒且想喝水,表示體內火氣旺盛,屬於裡實的熱。發熱但大小便正常,是因為風邪鬱積在體內而發作,這是表熱,適合用惺惺散加上麻黃來發汗治療。發熱且臉頰潮紅、口渴、睡眠不安、四肢抽搐,這是裡熱,適合用四順清涼飲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