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積病有治有不治

王漢東曰。小兒積病。可醫者九。面上虛腫是積。積者。脾之所繫。脾主身之肌肉。故應於面。故知是脾積。其脾系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後此症。則是虛中積。宜用補脾消積行氣等藥。又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

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物得之。宜下熱藥耳。又腹脹是積。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於氣。才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在肺。如腹脹。先宜調氣。後用轉。轉後更宜調氣。又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

白話文:

王漢東說:小孩積病,可以醫治的有九種。面部虛腫就是積病,積病是脾臟所繫,脾臟主管身體的肌肉,所以會反映在臉上,因此知道是脾積。脾臟屬土,土沒有固定形狀,所以早晚浮腫不定,積得越多,早上浮腫越明顯。睡覺時脾臟不運化,所以上面會腫。如果生病後出現這種症狀,就是虛中積,應該用補脾、消積、行氣的藥物。另外,臉部貼地而臥也是積病,為什麼會貼地?因為積在脾臟,是冷積。為什麼知道是冷積?因為脾臟喜土,所以知道是在脾臟。冷屬於陰,所以知道是吃了寒涼堅硬的食物造成的,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還有,肚子脹也是積病,積在肺臟。為什麼知道是在肺臟?因為肺臟主氣,一受積,氣就變冷,肚子脹滿,呼吸急促,所以知道是在肺臟。肚子脹,先要調氣,然後再用轉法,轉法後還要繼續調氣。此外,小便像油也是積病,積在小腸。

積受於脾。脾當傳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腸。則積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又發黃是積。是積氣傷心。心主血脈。潤遍身毛髮。被積氣所幹。則發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發熱也。又赤白痢是積。其積在肺。

受傳大腸。及有外傷而得。何以知之。肺主金。色白。後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痢也。宜取後調氣。又兩眼黃赤睛青是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木。色青。卻被氣所幹即黃赤。睛青者。眼屬肝。若受積。故令睛青。是肝受積。若傳膽。必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

白話文:

積食在脾,脾臟應該將食物傳輸到心臟,但心臟無法接收,於是積食就進入小腸。小腸是心臟的腑臟,所以知道積食在小腸,就會阻塞水道,小便像米湯一樣,帶油脂狀。而且發黃也是積食,是積氣傷了心臟。心臟主宰血脈,滋潤全身毛髮,被積氣所阻礙,就會發黃,因此知道是積食傷了心臟。應該服用下空心散和取積藥。這種人一定會反覆發熱。此外,赤白痢也是積食,積食在肺臟,傳到大腸,也可能是外傷造成的。怎麼知道呢?肺臟主金,顏色是白色,後來變紅就是外邪入侵。因此知道肺臟傳到大腸,就會引起赤痢。應該服用後調氣藥。還有,兩眼黃赤,眼白發青,是積食在肝臟。怎麼知道呢?肝臟主木,顏色是青色,卻被氣所阻礙就變成了黃赤。眼白發青是因為眼睛屬於肝臟,如果受到積食,就會導致眼白發青。這是肝臟受到積食,如果傳到膽囊,就會口苦,不想吃東西。應該用涼藥來退去積食。

又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後。被藥發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後補之。又多瀉白糞是積。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屎。故知在脾。宜先轉。後熱藥補之。以上皆可治者也。

積病不可治者六。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喘急則肺絕。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又面黑是腎積。蓋面黑者。腎絕也。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一日而死。又吐熱氣是榮積。其不可醫者。是血絕也。血主於心。心不能管。故出熱氣不止耳。又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者。

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絕。則氣不回。只半日死也。又噁心吐乾嘔。是胃絕。何以不醫。胃主化食。熱則惡吐。故不治。當食乳不化。不食。亦乾嘔吐。面色青黃無血色也。又瀉久住了又瀉。是積咬脾爛。何以知其脾爛。當瀉白糞而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

故知脾爛。以上皆不可治者也。

白話文:

全身浮腫,是積聚在身體裡的病氣。這些病氣不在臟腑裡,只在腑臟裡。為什麼知道呢?因為積聚的病氣曾經被治療過,藥物發揮作用後,病氣就從臟腑裡出來,在皮膚表層形成腫脹。所以,治療方法應該以瀉下藥物去除積聚的病氣,之後再用補藥調理。

另外,如果經常排出白色的糞便,也是病氣積聚的表現,這是因為受了寒氣,病氣積聚在脾臟裡。為什麼知道病氣在脾臟裡呢?因為脾臟負責消化食物,受寒後病氣積聚在脾臟,就會造成冷滑的白色糞便。因此,應該先用溫和的藥物轉化病氣,之後再用溫熱的藥物補益脾臟。

以上這些積聚的病氣,都是可以治療的。

但是,有一些積聚的病氣是無法治療的。

如果病人呼吸急促,這是肺部積聚的病氣。肺臟主氣,呼吸急促代表肺氣衰竭,臉色蒼白沒有血色,所以無法醫治。

如果病人臉色發黑,這是腎臟積聚的病氣。臉色發黑代表腎氣衰竭,病人會失去辨別能力,眼睛無神,只活一天就會死去。

如果病人吐出熱氣,這是血氣積聚的病氣。無法醫治是因為血氣衰竭,血氣主宰心臟,心臟無法控制,所以才會不斷吐出熱氣。

如果病人手腳心長瘡,這是衛氣積聚的病氣。衛氣是身體的保護氣,胃氣不生,就會導致手腳長瘡。如果衛氣衰竭,氣血無法回流,只活半日就會死去。

如果病人噁心嘔吐,吐出乾嘔物,這是胃氣衰竭。為什麼無法醫治呢?因為胃臟負責消化食物,如果胃火旺盛,就會感到噁心嘔吐。無法治療的原因是,即使吃乳汁也無法消化,不吃也會乾嘔,臉色青黃沒有血色。

如果病人長期腹瀉,停了一段時間又開始腹瀉,這是病氣積聚在脾臟,導致脾臟腐爛。為什麼知道脾臟腐爛呢?因為病人會排出白色糞便,食物無法消化,停了一段時間後,又會排出黑色糞便,並且很快就會死去。

所以,這些病氣是無法治療的。

2. 痃癖原由症治

龐安常曰。癖者。血膜包水。側僻於脅旁。時時作痛也。惟癖為能發熱。為能生寒熱。故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久而腹結癖。寒熱不已。有是疾者。由乳哺失調。三焦關格。以致水飲停滯腸胃。如冷氣搏之。則結聚成癖。輕者積滯木香丸。重者取癖丸。

王肯堂曰。茅先生論。兒生五月至七歲。有結癖在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似卵大。常叫痛者。左脅下名痃氣。右脅下名癖氣。用蓬莪朮散夾健脾飲服即愈。如面黑。目直視。瀉黑血。口鼻手足冷。不進食者死。

白話文:

龐安常曰:

癖,是指血膜包裹著水,偏在脅肋旁,時常疼痛。只有癖能發熱,也能生寒熱。所以瘧疾患者中脘處常積聚黃水,時間久了會在腹部形成癖。寒熱反覆無常。患這種病的人,多是因乳哺失調,三焦關閉,導致水飲停滯於腸胃,就像冷氣凝結一般,就會形成癖。輕者可用[木香丸]治療,重者則用[取癖丸]。

王肯堂曰:

茅先生論述,孩子出生後五個月至七歲,若腹部有結癖,形成如梅核般大小的硬塊,來來去去,或者像雞蛋大小,常感疼痛,左側脅肋下稱之為痃氣,右側脅肋下稱之為癖氣。可用[蓬莪朮散]配以[健脾飲]服用,即可痊癒。若面容發黑,眼睛直視,排出黑色血液,口鼻手足冰冷,不進食,則會死亡。

3. 食積

太陰脾臟。奠安一身。論其職掌。化宿消陳。滋榮臟腑。灌液布津。上承胃納。表裡相循。下輸大腸。傳送頻頻。土為物母。乃見其真。本臟氣虛。虛則寒因。虛寒相搏。或又濕屯。水穀所入。莫與磨磷。久則成積。腹痛脹䐜。吞酸嘔吐。昏冒其神。夜必發熱。肚熱眉顰。當須識此。

食積是論。若有外感。益覺邅迍。夾食傷寒。寒熱吟呻。先消其食。發汗溱溱。寒熱自止。寧至經旬。脾腎虛敗。瀉必侵晨。脾胃實熱。渴咽燥唇。此皆食積。脾病災親。或則傷飽。

脾氣不伸。積留日久。潰敗濡淪。變成食利。膿積維均。微痛微脹。肚腹內堙。法從積滯。調理是遵。夫然後愈。病得回春。

鰲按。小兒之病。多由乳食未化。即或六淫相干成疾。亦必兼宿食。故另出食積一門。不混於積癖條內。

白話文:

太陰脾臟:奠安一身

論其職掌:脾臟主化,負責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精華,排除糟粕,滋養五臟六腑,並將水液輸送到全身。它接收胃部所納的食物,與胃相互協調,再將消化後的精華輸送到大腸,完成營養傳輸的循環。脾臟如同萬物之母,其重要性由此可見。

本臟氣虛:脾臟虛弱,則易受寒邪侵襲,導致脾虛寒,寒邪與脾虛相互糾纏,或又伴隨濕氣積聚。食物進入脾胃後,難以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形成積滯,出現腹痛、腹脹、吞酸嘔吐、神志昏迷、夜間發熱、肚子熱、眉頭緊皺等症狀。

食積是論:如果脾胃虛弱,遇到外感風寒,則病情更加嚴重,寒熱交加,難以控制。因此,治療脾胃病,首先要消食化積,再根據寒熱情況,進行發汗或溫補治療。即使病程較長,也要堅持調理。

脾腎虛敗:脾腎虛弱,常在早晨出現腹瀉。

脾胃實熱:脾胃積熱,則出現口渴、咽喉乾燥、嘴唇乾燥等症狀。

此皆食積:上述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脾胃積食所致。

脾病災親:脾胃病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會影響家人朋友,因此,應及早治療。

或則傷飽:飲食過飽,也會損傷脾胃,導致脾氣不暢。

脾氣不伸:脾胃氣機不暢,積滯日久,就會潰爛化膿,形成膿積,導致腹部微痛、微脹、隱隱作痛等症狀。

法從積滯:治療脾胃病,要針對積滯進行調理,循序漸進,才能獲得康復。

夫然後愈:只有調理得當,才能治愈脾胃疾病,重獲健康。

病得回春:脾胃病是可以治愈的,只要積極治療,就能重獲健康。

總結:脾臟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功能影響著全身健康。脾胃虛弱,易受寒濕侵襲,導致積食,出現各種症狀。治療脾胃病,要以消食化積為首,根據病情進行調理,才能達到康復的效果。

4. 食積原由症治

王履曰。仲景云。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故知有宿食。下之宜大承氣湯。然同一發熱。而傷食者惟肚腹之熱為甚。且糞極酸臭。夜間潮熱。尤傷食之明驗也。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穀而脾化之。兒初不知樽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錢氏論食不消。由脾胃冷。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是也。

初虞世曰。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冷。乳食不化。久而成積。其症至夜發熱。天明覆涼。腹痛膨脹。嘔吐吞酸。足冷肚熱。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有前症而兼寒熱者。名曰食積寒熱。若食在胃之上口者。吐之。在胃之下口者。消之。腹痛痞脹。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後仍痛。

白話文:

王履說:「仲景說,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就知道有宿食,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不過,同樣是發熱,傷食的人只會肚子特別熱,而且大便極為酸臭,晚上還會潮熱,這都是傷食的明顯表現。小兒宿食不消,是因為胃納水穀,而脾氣不足以消化。小孩子不懂得節制,胃吃進去的東西,脾氣不足以消化,所以才會不消。錢氏認為食不消是因為脾胃冷,應該補脾,益黃散就可以治療。」

虞世說:「小兒食積,是因為脾胃虛冷,乳食不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積食。症狀是晚上發熱,天亮後就涼了,肚子痛脹,嘔吐吞酸,腳冷肚子熱,喜歡睡覺神志昏沉,大便酸臭。如果有以上症狀,而且還伴隨寒熱,就叫做食積寒熱。如果積食在胃的上口,就應該吐出來;如果積食在胃的下口,就應該消化掉。肚子痛脹,按壓就更痛,應該用藥來瀉下去。瀉下去之後還痛,就應該……」

按之則止者。補之。夾食傷寒者。先散之。用參蘇飲。熱甚便秘者。先利之。大柴胡湯。如無外感。只傷食。不至於甚。保和丸調之。蓋脾為至陰之臟。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熱。熱而兼寒。則又見所勝者侮所不勝者矣。食未消者消之。則寒熱自止。既消者補之。則寒熱自痊。

若手足並冷。喜熱飲食。此中州虛寒也。皆溫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氣下陷也。宜升之。若夜間或清晨泄瀉者。脾腎俱虛也。四神丸。手足熱。作渴飲水者。脾胃實熱也。瀉黃散。手足雖熱。不渴大便不實者。白朮散。仍參腹痛腹脹積痛積滯治之。

白話文:

按壓後疼痛減輕的,就需要補益。夾雜著飲食引起的傷寒,要先驅散寒氣。可以使用參蘇飲。如果發熱嚴重並且便秘,要先通便。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如果沒有外感,只是傷食,不至於很嚴重,可以用保和丸調養。因為脾臟是至陰的臟器,所以凡是脾臟病變,到了晚上一定會發熱。發熱又兼有寒涼,就是脾臟被寒氣所勝,寒氣又侵犯脾臟。食物沒有消化的,就先消化掉,寒熱就會自行停止。消化完畢後,就要補益脾臟,寒熱就會自然痊癒。

如果手腳都冰冷,喜歡吃熱食,這是中焦虛寒,需要溫補。如果大便想排泄卻排不出來,是脾氣下陷,需要升提。如果夜間或清晨腹瀉,是脾腎俱虛,可以使用四神丸。如果手腳發熱,口渴想要喝水,是脾胃實熱,可以使用瀉黃散。如果手腳雖然發熱,卻不口渴,大便也不正常,可以使用白朮散。同時還要參考腹痛、腹脹、積痛、積滯等情況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