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二 (7)
卷二 (7)
1. 丁奚哺露
李梴曰。丁奚者。腹大頸細黃瘦是也。丁者。手足與項極小伶仃也。奚者。腹大也。甚者尻高肉削。臍突胸滿。或生谷症。愛吃生米土炭等物。宜十全丹、布袋丸。哺露者。虛熱往來。頭骨分解。反食吐蟲。煩渴嘔噦。骨瘦崚嶒露形。蓋丁奚哺露。皆因脾胃久虛。形體瘦削。亦由胎稟所成。盡皆無辜種類。並難治。大體相似。宜十全丹、布袋丸。
白話文:
李梴說,所謂「丁奚」這種病,指的是肚子很大、脖子很細、身體黃黃瘦瘦的樣子。「丁」的意思是,手腳和脖子都非常細小、瘦弱伶仃。「奚」的意思是肚子很大。更嚴重的話,屁股會翹高、肌肉消瘦,肚臍突出、胸部飽滿。有時會產生腹中積塊的病症,而且會喜歡吃生米、泥土、木炭等奇怪的東西。適合服用十全丹或布袋丸來治療。
至於「哺露」這種病,指的是身體出現虛熱往來、頭骨好像要裂開一樣、吃下去的東西又吐出來,有時還會吐出蟲、感到煩躁口渴、噁心想吐,骨頭瘦得突出來,形狀很明顯。基本上,「丁奚」和「哺露」都是因為脾胃長期虛弱,導致身體瘦削,也有一部分是受到先天體質的影響。這些都是屬於無辜受苦的類型,而且很難治療。兩者症狀大致相似,都適合服用十全丹或布袋丸來治療。
2. 疳病名目
史演山曰。積是疳之母。所以有積不治。乃成疳候。又有治積不下。其積存而臟虛。成疳尤重。大抵小兒泄瀉無時。作渴虛熱。煩躁下利。腫滿喘急。皆疳候虛症。古云。疳虛用補。是知疳之為疾。不可更利動臟腑。發作之初。名曰疳氣。肚大脹急。名曰肝虛。瀉利頻並。名曰疳積。
五心煩熱。名曰疳熱。毛焦發穗。肚大筋青。好吃異物。名曰疳極。熱發往來。形體枯槁。面無神采。名曰疳癆。手足細小。項長骨露。尻臀無肉。腹脹臍突。名曰丁奚。食加嘔噦。頭骨分開。作渴引飲。蟲從口出。名曰哺露。總皆疳候。
白話文:
史演山說:「積食是疳病的根源。所以有積食不治療,就會變成疳病。也有積食治療不好,積食留在體內導致內臟虛弱,形成疳病就更嚴重。大致上來說,小孩腹瀉沒有規律、口渴、虛熱、煩躁、拉肚子、腫脹、喘氣急促,這些都是疳病的虛弱症狀。古人說:『疳病虛弱要用補法。』可見疳病這種病,不可以再用瀉法來擾動臟腑。
剛開始發作的時候,叫做「疳氣」,肚子脹大且急迫的,叫做「肝虛」。拉肚子頻繁的,叫做「疳積」。
手心、腳心發熱煩躁的,叫做「疳熱」。頭髮枯黃像焦掉、分叉像穗子,肚子脹大且青筋暴露,喜歡吃奇怪東西的,叫做「疳極」。發熱時好時壞、身體消瘦枯槁、臉色沒有精神的,叫做「疳癆」。手腳細小、脖子長且骨頭突出、屁股沒有肉、肚子脹大肚臍突出,叫做「丁奚」。吃東西後就嘔吐、頭骨分開、口渴想喝水、蟲從嘴巴出來的,叫做「哺露」。這些都是疳病的症狀。」
3. 五疳出蟲法
聖惠方曰。五疳久而不瘥。則腹內必有蟲。肌體黃瘦。下利不止。宜服藥出之。用聖惠乾蟾丸。則疳氣漸退。其蟲狀如絲髮。或如馬尾。多出於腹背及頭項上。若蟲色黃白赤者可治。青色者。不可療也。又有積疳蟲。蟲蝕脊膂。身熱羸瘦黃色。積中生熱。煩渴下利。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咬爪甲是也。宜聖惠金蟾散。
白話文:
《聖惠方》說,五疳這種病如果久了都沒好,肚子裡一定會有蟲。患者會肌肉消瘦,身體發黃,拉肚子拉個不停。這時候應該吃藥把蟲打出來。可以服用《聖惠》記載的乾蟾丸,這樣疳病就會慢慢好轉。蟲的樣子像細細的髮絲,或是像馬尾巴一樣。蟲大多會從肚子、背部和頭頸的地方跑出來。如果蟲的顏色是黃色、白色或紅色,就還可以醫治;但如果是青色,就沒辦法治了。還有一種叫積疳蟲的,這種蟲會啃食脊椎,導致身體發熱、消瘦、發黃。因為體內積聚的病邪而產生熱,所以患者會覺得煩躁口渴、拉肚子,拍打背部時會像打鼓一樣發出聲音,脊椎骨摸起來像鋸齒,或者十個手指頭都長瘡,而且會頻繁地咬指甲,這就是積疳蟲的症狀。這種情況應該服用《聖惠》記載的金蟾散。
4. 走馬疳
王好古曰。走馬疳。疳蝕之極也。乃五臟蒸熱上攻。甚即偏沿作崩沙候。牙邊肉腫爛。口內氣臭。身微潮熱。吃食不得。牙縫出鮮血。常動搖似欲脫。肉爛自漏落。治之先以淡鹽湯洗口。即下紫金散摻之。日三次。揩殺牙邊肉內蟲。如大段甚。即下秋霜散摻之。然後以天竺黃散。
夾地黃膏調理即安。如不退。先落齒一兩三個。即死不治。相次面光發。腮漏見骨而殂。
鰲按。曾氏治法。先去積熱。用當歸散合三稜散。加薑棗煎服。次投蘆薈丸、玉露飲。及以鹽溫水灌漱。或以軟雞翎蘸鹽水拂洗拭乾。以密陀僧散敷之。若經久不愈。傳於唇之上下。成崩沙症。腮穿齒落而死。
白話文:
王好古說:走馬疳,是疳病侵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這是因為五臟的熱氣向上侵襲所導致,嚴重時會沿著牙齦形成像崩塌的沙堆一樣的狀況。牙齦邊緣的肉腫脹潰爛,口中氣味惡臭,身體微微發熱,無法進食,牙縫流出鮮血,牙齒常常鬆動好像要脫落,潰爛的肉會自己掉落。治療方法,首先用淡鹽水漱口,然後塗抹紫金散,一天三次。擦拭殺死牙齦肉裡面的蟲,如果潰爛面積很大,就塗抹秋霜散,之後再用天竺黃散配合地黃膏來調理就會痊癒。如果沒有好轉,先掉一兩顆牙齒,就沒救了。接著臉部發光,腮部潰爛露出骨頭就會死亡。
鰲按:曾氏的治療方法,先消除積熱,使用當歸散合三稜散,加薑棗煎服。接著服用蘆薈丸、玉露飲,並用溫鹽水漱口,或是用柔軟的雞毛沾鹽水輕輕擦拭乾淨,再敷上密陀僧散。如果很久都沒好,蔓延到嘴唇上下,形成崩沙症,腮部穿孔、牙齒脫落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