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一 (2)
卷一 (2)
1. 聽聲
危亦林曰。睡中驚啼,聲浮者易治。聲沉不響者難痊。或聲如鴉中彈者不治。
李梴曰。聲輕者,氣也,弱也。重濁者,痛也,風也。高喊者,熱欲狂也。聲急者,神驚也。聲塞者,痰也。聲戰者,寒也。聲噎者,氣不順也。喘者,氣促也。噴嚏者,傷風也。驚哭,身沉不響者,重也。聲濁沉靜者,疳積也。如生來不大啼哭,聲啾唧者,必夭也。火之大發,
忽狂驚叫,乃火盛氣虛,必死。夜半發者,多有口瘡,宜看之。直聲往來而無淚者,痛也。連聲不絕而多淚者,驚也。㘂煎聲煩躁者,難愈。躁促聲音者,感寒也。
李仲南曰。小兒有疾,既見於色,必應於聲。其聲不一,必細審之。有重實聲者,歌曰:重實聲雄體熱為,三焦氣壅在心脾,傷風咳嗽咽喉痛,結澀腸中糞出遲。有悲焦聲者,歌曰:聲悲焦燥恐怖,欲生風。重濁聲沉靜,疳攻必耳聾。有啼哭聲者,歌曰:但哭無啼只有驚,多啼不哭痛分明。聲輕顫嘎風癇病,速緩聲頻吐瀉成。有㘂煎聲者,歌曰:㘂煎煩躁病難安,躁促聲音為感寒。語短氣微尿主澀,長遲聲細痢多般。有遲緩聲者,歌曰:促短聲遲緩,腸鳴泄瀉頻。嘎聲多不響,風熱肺虛因。
白話文:
危亦林說:睡覺時驚醒啼哭,聲音聽起來輕飄飄的,容易治療;聲音低沉沒有響亮的,就很難痊癒;如果哭聲像烏鴉被彈弓打到一樣,就沒救了。
李梴說:聲音輕微的,是氣虛;聲音弱小的,也是氣虛;聲音沉重混濁的,是疼痛或風邪引起的;聲音高亢喊叫的,是發熱到快要發狂的程度;聲音急促的,是精神受到驚嚇;聲音堵塞的,是有痰;聲音顫抖的,是受寒了;聲音哽咽的,是氣不順暢;喘氣的,是呼吸急促;打噴嚏的,是傷風感冒;受到驚嚇哭鬧,但身體沉重且哭聲微弱的,是病情嚴重;聲音混濁且沉靜的,是疳積引起的;如果生下來就不太啼哭,聲音微弱像蟲鳴,那這孩子必然夭折;火氣大發作,突然驚叫狂吼,是火氣旺盛但氣虛的表現,必然會死亡;如果半夜發作,通常會有口瘡,應該檢查一下;哭聲持續且沒有眼淚的,是疼痛引起的;哭聲連連不斷且有很多眼淚的,是受到驚嚇;哭聲雜亂煩躁的,很難治好;聲音急躁短促的,是受寒引起的。
李仲南說:小兒生病,既然表現在臉色上,也一定會反應在聲音上,聲音各有不同,必須仔細審查。有聲音沉重實在的,歌訣說:「聲音沉重實在又雄壯,身體發熱,是三焦氣滯在心脾,會引起傷風咳嗽、咽喉疼痛,腸道阻塞大便排不出來。」有悲傷焦躁聲音的,歌訣說:「聲音悲傷焦躁又乾燥,是因恐懼導致風邪入侵,聲音沉重混濁又安靜的,是疳積引起的,嚴重會導致耳聾。」有啼哭聲音的,歌訣說:「只有驚嚇沒有啼叫的是驚嚇,啼叫多於哭鬧的是疼痛,聲音輕微顫抖的是風癇,聲音忽快忽慢、頻繁哭鬧的,會導致嘔吐或腹瀉。」有像在煎煮東西一樣的雜亂聲音的,歌訣說:「煎煮般雜亂煩躁的聲音,病情很難治癒,聲音急躁短促的是受寒引起的,說話短促微弱、小便澀滯,哭聲綿長細微的,多半是腹瀉。」有聲音遲緩的,歌訣說:「聲音短促、遲緩的,會導致腸鳴腹瀉頻繁,聲音微弱或不響亮的,是因為風熱導致肺虛。」
2. 脈法
錢乙曰。候兒脈。當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為平和。八九至為發熱。五至為內寒。訣曰。小兒脈緊風癇候。沉緩食傷多嘔吐。弦急因知氣不和。急促急驚神不守。冷則沉細風則浮。牢實大便應秘久。腹痛之候緊而弦。脈亂不安可救。變蒸之時脈必亂。不治自然無過謬。
單細疳癆洪有蟲。大小不勻為惡候。脈沉而遲有潮熱。此必胃寒來內寇。瀉痢脈大不可醫。仔細酌量宜審究。
王肯堂曰。張云岐云。未及五歲不能視聽者。不可別脈。五歲以上。方可以脈別浮沉遲數。按前錢氏論。則不拘五歲上下也。水鏡訣又云。三歲以內看虎口三關。若三歲以下。更用一指按高骨。乃分三關。定其息數。呼吸八至為平脈。九至不安。十至危困。四歲以下。用一指袞轉尋三部。
以關為準。七八歲移指少許。九歲次第依三關部取。十一二歲後。依大方脈部位診視。按此又與前二說不同。醫者臨時參酌用之可耳。
白話文:
錢乙說:診察小兒的脈象,應以大拇指按壓寸、關、尺三部。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六到七次為平和正常,八到九次為發熱,五次為體內寒冷。口訣說:小兒脈搏繃緊是風癇的徵兆,脈搏沉緩多是飲食積滯導致嘔吐。脈搏弦而急表示體內氣機不調,脈搏急促則是急驚風導致精神渙散。脈搏沉細表示體內寒冷,脈搏浮表示有風邪侵襲。脈搏牢實代表大便秘結已久。腹痛時脈象會呈現繃緊而弦。脈象紊亂則病情危險難以救治。小兒變蒸時期脈象必然紊亂,這是正常現象,不需要治療。
脈搏單弱細小是疳積、勞損的表現,脈象洪大則體內可能有寄生蟲。脈搏大小不勻表示病情嚴重。脈搏沉遲且有潮熱,必定是胃寒引起的內在侵襲。瀉痢時脈象洪大則無法醫治,必須仔細斟酌診斷。
王肯堂說:張云岐說,未滿五歲的小孩,聽力、視力尚未發展完全,不能通過脈象來辨別病情。五歲以上,才能通過脈象分辨浮沉遲數。但依照錢乙的理論,則不論五歲上下都可以診脈。另外《水鏡訣》又說,三歲以內的小孩看虎口三關的脈象。若是三歲以下,更要用一根手指按壓高骨處,也分為三關,判斷脈搏的跳動次數。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八次為平和的脈象,九次則為不穩定,十次則為病情危急。四歲以下的小孩,用一指來回滾動診察三部脈象。
以關脈為標準。七八歲時診脈手指稍微移動位置。九歲時依序診察三關各部。十一二歲後,就依照成人診脈的方式來診視。依照此說法,又與前面兩種說法不同。醫生在臨床上應當參考這些說法,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