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一切丹原由症治

于丹上揩之。立愈。

曾氏曰。赤火丹瘤。皆心火內熱而發。赤如丹砂。心主血而火性熱。血熱相搏。陰滯於陽。即發丹毒。心虛寒則癢。心實熱則痛。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難療。先用百解散表之。次以當歸散。加連翹、荊芥水煎。與宣熱拔毒。其次赤葛散。或初用化丹湯亦好。

有身上發時。亦如前症。不甚燥癢。但見出浮遍體。神昏不悅。名陰濕毒症。嬰孩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微起。面青黯色。向夜煩啼。或臉如胭脂。此伏熱在內。亦有臉不紅者。始因居胎之時。母受重驚。驚邪傷胎。遞相傳襲。形發於外。初發時。散生滿面。

狀如水豆。腳微紅而不壯。出沒休息無定。次到頸項。亦如硃砂。名曰驚丹。用四聖散。先洗其目。次百解散加五和湯同煎。與解驚熱丹毒。當歸散、牛蒡湯亦可。如驚丹發至胸乳間。微有痰喘作搐。急宜宣熱拔毒。免至內流。為害不淺。五和湯加升麻、生地、燈心、生薑。

則自消除。仍用前數藥調治。不生他症。

吳綬曰。小兒丹毒。乃熱毒之氣極。與血相搏而風乘之。故赤腫。及遊走遍身者。又名赤遊風。入腹入腎。則殺人也。大抵丹毒。雖有多種。病源則一。有赤丹毒遍身癢者。或女子十五六而脈未通者。多發丹疹。皆由血有風毒乘之。宜防己散。

白話文:

用藥粉塗抹在丹毒患處,很快就能痊癒。

曾氏說:紅色如丹砂的火丹毒瘤,都是因為心火內熱而引發。心主管血液,火的性質是熱,血熱和熱邪互相搏擊,陰氣受到陽氣的阻礙,就會引發丹毒。心虛寒時會感到癢,心實熱時會感到痛。如果丹毒從腹部生長到四肢,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從四肢生長到腹部,就比較難治。先用百解散來疏散表邪,然後用當歸散,加上連翹、荊芥用水煎服,來宣洩熱毒、拔除毒素。接著再用赤葛散,或者一開始用化丹湯也可以。

有時身上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但不怎麼乾燥或癢,只見到全身都浮起紅疹,精神昏沉不舒服,這稱為陰濕毒症。嬰兒出生後,一百天內或半歲以上,忽然兩眼皮微微紅腫,面色青黑,到了晚上會煩躁啼哭,或者臉色像塗了胭脂一樣紅,這是體內潛伏著熱邪。也有臉不紅的,原因是母親在懷孕時受到驚嚇,驚嚇的邪氣傷害了胎兒,這樣代代相傳,在外顯現出來。剛開始發作時,紅疹散佈在臉上,形狀像水痘,腳部微紅但不腫大,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沒有定時。接著會蔓延到頸部,也像硃砂一樣紅,稱為驚丹。用四聖散先洗眼睛,接著用百解散加上五和湯一起煎服,來解除驚嚇、熱毒和丹毒。也可以用當歸散、牛蒡湯。如果驚丹蔓延到胸部和乳房之間,出現輕微的痰喘和抽搐,要趕快宣洩熱毒、拔除毒素,以免毒素流向體內,造成嚴重的危害。可以用五和湯加上升麻、生地、燈心、生薑,就能夠自行消除。之後仍然用前面提到的藥方來調理治療,就不會產生其他病症。

吳綬說:小兒丹毒是熱毒之氣極盛,和血液互相搏擊,又受到風邪侵襲,所以會出現紅腫,並且會遊走全身,又稱為赤遊風。如果毒邪侵入腹部或腎臟,就會致命。總的來說,丹毒雖然有很多種類,但病源都是相同的。有的丹毒會遍佈全身,令人感到癢,或者女子十五六歲月經還沒來,容易發丹疹,這些都是因為血液中有風毒侵入。可以用防己散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