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三 (8)
卷三 (8)
1. 積痛
錢乙曰:「積痛,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睛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而痛自除,宜下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和胃氣,用白朮散。又有食積肚痛,有熱者,芍藥甘草湯,加葛根。吐者,加生薑、半夏,或加枳實,亦效。其有積而潮熱寒熱,心腹脹滿疼痛者,良方妙香丸。」
李杲曰:「凡小兒失乳,以食餉之,未有食腸,不能克化,致成食積,腹脹而痛,利色無常,日久瘦弱。」
鰲按:「有寒積腹痛者,由日漸受寒,兼吃冷物涼飲,寒邪結於脾經,遂致作痛。始猶數日一發,繼則一二日發,或日日發。發則面青白,吐清水,喜人手按,或將物抵住,方得稍可。宜用棉子仁八兩,炒令煙盡,加入枳殼炒、烏藥炒各一兩,木香生研五錢,神麯糊丸,空心淡薑湯下,數日當下白物,漸愈。」
白話文:
錢乙說,所謂的積痛,會出現口中氣溫較高、臉色黃白、眼睛無神,甚至眼白部分較多,以及容易嗜睡、厭食,或是大便酸臭等症狀。這時應該要磨化積滯,疼痛自然就會消除,適合服用下積丸。情況嚴重者,可以搭配白餅子一起服用。之後要調理脾胃,使用白朮散。另外,因為食物積滯而引起的肚子痛,如果有發熱的狀況,可以用芍藥甘草湯,加上葛根。如果還有嘔吐,則加入生薑、半夏,或者加入枳實,也會有效。若是積滯導致出現潮熱、發冷發熱,心腹脹滿疼痛的狀況,可以用良方妙香丸。
李杲說,小孩子剛斷奶,就開始給予固體食物,但因為腸胃尚未發育完全,無法消化,就會造成食物積滯。積滯會導致肚子脹痛,拉肚子顏色不定,時間久了會變得瘦弱。
我認為,還有一種寒積腹痛,是因為長期受寒,加上吃了冷的食物或飲料,寒邪積在脾經,所以會導致疼痛。剛開始可能幾天發作一次,後來會變成一兩天發作一次,甚至每天都發作。發作時臉色青白,吐清水,喜歡別人用手按壓肚子,或是用東西頂住肚子才會覺得比較舒服。這種情況適合用棉子仁八兩炒到冒煙,加入炒過的枳殼和炒過的烏藥各一兩,再加入生磨的木香五錢,用神麯糊做成藥丸。空腹時用淡薑湯送服,服用幾天後應該會排出白色黏液,情況就會逐漸好轉。
2. 積病有治有不治
王漢東曰:「小兒積病,可醫者九。面上虛腫是積,積者,脾之所繫,脾主身之肌肉,故應於面,故知是脾積。其脾系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後此症,則是虛中積,宜用補脾消積行氣等藥。
又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物得之,宜下熱藥耳。
又腹脹是積,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於氣,才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在肺。如腹脹,先宜調氣,後用轉;轉後更宜調氣。
又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積受於脾,脾當傳心,心不伏,故亦曰虛中積。若驚積取下,則屎青;食積,屎成塊子。凡疳中虛積者,因疳病轉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下糞里白色也。」
龔信曰:「癖塊者,僻於兩脅;痞結者,痞於中脘。皆乳哺失節,飲食停滯,邪氣相搏而成也。」
白話文:
王漢東說,小兒的積病,可以醫治的大概有九成。臉上虛腫是積病的徵兆。積病是脾臟的問題,因為脾主管全身的肌肉,所以會反應在臉上,因此可以知道是脾積。脾臟屬性為土,土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臉部浮腫會早晚不定,嚴重的話早上就開始腫。睡覺時脾臟沒有運作,臉上就容易腫。如果是生病後出現這種症狀,就是虛弱引起的積病,應該用補脾、消積、行氣等藥物治療。另外,臉貼著地面睡也是積病的表現。為什麼會貼著地面?因為積病在脾臟,這是冷積。怎麼知道是冷積?因為脾臟喜歡土,所以知道問題在脾臟,而冷屬於陰,因此知道是吃了冰冷堅硬的東西造成的,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還有,腹脹也是積病的表現,這種積病在肺部。怎麼知道的?因為肺主氣,一受到積病影響,氣就變冷,導致腹脹滿、氣喘,所以知道在肺。如果腹脹,應該先調理氣,之後用藥疏通,疏通後更要調理氣。小便像油一樣也是積病的表現,這種積病在小腸。怎麼知道的?積病源自脾臟,脾臟應該將精華傳輸到心臟,但心臟沒有接受,所以也稱為虛弱引起的積病。如果是驚嚇引起的積病,用藥排泄出來的糞便會是青色的;如果是食物引起的積病,糞便會結成塊狀。凡是疳病引起的虛弱積病,是因為疳病導致腹瀉,虛弱而疳病沒有痊癒,所以是虛弱引起的。這種情況排泄出來的糞便會有白色物質。
龔信說,癖塊是長在兩側脅肋下的硬塊,痞結是堵在中脘的硬塊。這些都是因為哺乳或飲食不當,導致食物停滯,邪氣互相搏擊而形成的。
3. 諸積分辨
王肯堂曰:乳積者,其候但是吐下乳來,有酸臭氣,因啼叫未已,遽與乳吃,停滯不化而得,兼面青黃,發熱作渴,多睡口瘡,漸漸黃瘦,腹內結塊不散。茅先生用丁香散開胃後,用牛黃丸取下乳積,後用勻氣散,常服健脾散,即愈。
食積者,肚硬而熱,或瀉或嘔,因飲食過飽,飽後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黃丸取積,後用勻氣散調理,常服萬靈丸即愈。
氣積者,面色黃白,不進食,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因營衛不和,日久而得。茅先生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相夾調理。
驚積者,時時泄清水如米泔,是受傷而復有積,煩悶啾唧,常以生嗔。先解散,用百解散,後理積,烏犀丸、三稜散、醒脾散,寧驚化積,壯氣和胃,仍節冷乳,自愈。
熱積者,大便不通,風毒瘡癤,喉閉痄腮,咽中涎響。茅先生用奪命散吐下熱涎,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常服鎮心丸、天竺黃散,愈。
白話文:
王肯堂說,乳積的症狀,就是吐出或拉出帶有酸臭味的乳汁,這是因為嬰兒哭鬧不止時,馬上餵奶,導致乳汁停滯消化不良而引起的。同時還會臉色青黃、發燒口渴、嗜睡、口瘡,漸漸變得黃瘦,肚子裡面有硬塊消散不去。茅先生用丁香散來開胃後,再用牛黃丸來去除乳積,之後用勻氣散,經常服用健脾散就能治好。食積的症狀是肚子硬又發熱,有時腹瀉或嘔吐,這是因為吃太飽,或吃飽後馬上睡覺而引起的。茅先生用牛黃丸來消除積滯,再用勻氣散調理,經常服用萬靈丸就能治好。氣積的症狀是臉色黃白、不愛吃東西、肚子痛哭鬧、拉出來像螃蟹排泄物的稀便,這是因為身體的營衛之氣不調和,久而久之造成的。茅先生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相互搭配來調理。驚積的症狀是時常拉出像米湯一樣的清水便,這是因為受到驚嚇後又產生積滯,會感到煩悶不安、哭鬧不止,常常容易生氣。要先疏解驚嚇,用百解散,之後再調理積滯,使用烏犀丸、三稜散、醒脾散,來安定心神、化解積滯、強壯元氣、調和腸胃,同時要注意減少攝取寒涼的乳汁,就會自然痊癒。熱積的症狀是大便不通、長風毒瘡癤、喉嚨腫痛、腮腺炎、喉嚨有痰聲。茅先生用奪命散來吐出或拉出熱痰,之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經常服用鎮心丸、天竺黃散就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