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鼻病原由症治

聖惠方曰。肺氣通於鼻。若肺為風冷所傷。冷隨氣乘於鼻。故流清涕。宜聖惠菊花散。蓋津液涕唾。得熱則乾燥。得冷則流溢也。

張兼善曰。小兒肺臟雍滯。有積熱上攻於腦。則全腦熱。犀角升麻散。肺臟有熱。津液乾燥。亦令無涕。木通散。其鼻中瘜肉。宜千金方。

張渙曰。肺氣通於鼻。氣為陽。若氣受風寒。停滯鼻間。則成鼻塞。氣寒。津液不收。則多涕。若冷氣久不散。膿涕結聚。使鼻不聞香臭。則成齆鼻。清肺膏。若挾熱。則鼻乾。皆能妨害乳食。

薛己曰。風邪客肺。鼻塞不利。宜消風散、辛夷膏。因驚。僕氣散。血無所羈而鼻衄。異功散。楊氏地黃散加柴、梔。鼻色赤。脾胃實熱也。瀉黃散。微赤。脾經虛熱也。異功散加升、柴。

白話文:

《聖惠方》說,肺的氣息是通往鼻子的。如果肺被風寒侵襲,寒氣會隨著氣息進入鼻子,因此會流清鼻涕。應該用《聖惠菊花散》來治療。津液、鼻涕、口水這些東西,遇到熱就會乾燥,遇到冷就會流出來。

張兼善說,小兒肺部阻塞不通,有積熱向上侵襲到腦部,就會整個腦部發熱,可以用《犀角升麻散》治療。如果肺部有熱,津液乾燥,也會沒有鼻涕,可以用《木通散》治療。鼻腔裡的息肉,應該用《千金方》來治療。

張渙說,肺的氣息是通往鼻子的。氣是屬於陽性的,如果氣受到風寒侵襲,停留在鼻腔,就會造成鼻塞。氣寒冷,津液無法收斂,就會有很多鼻涕。如果寒氣久久不散,膿鼻涕就會凝結堆積,導致鼻子聞不到氣味,就會變成鼻齆。可以用《清肺膏》治療。如果兼有熱,就會鼻子乾燥,這些都會影響到嬰兒的哺乳和進食。

薛己說,風邪侵襲肺部,會導致鼻塞不通,可以用《消風散》、《辛夷膏》來治療。因為受到驚嚇,導致氣機紊亂,可以用《僕氣散》治療。血失去控制而流鼻血,可以用《異功散》治療。鼻色發紅,是因為脾胃有實熱,可以用《瀉黃散》治療。鼻色微紅,是因為脾經有虛熱,可以用《異功散》加上升麻、柴胡來治療。

2. 口病原由症治

史演山曰。小兒口內白爛於舌上。口外糜潰於唇弦。瘡少而大。不甚痛。常流清水。此脾胃虛熱上蒸。內已先發而後形於外也。百解散以疏表。當歸散以和胃氣。理虛熱。次投牛蒡湯或天竺黃散、地黃膏。外塗黃金散。有無故口鼻糜潰而不成瘡。或服涼劑。或塗末藥而不效者。

此名元焦。故脈訣云。陰數脾熱並口臭。是脾有虛熱。上攻於口也。回陽散。兒大者。黑錫丹、參苓白朮散、調元散。外以黃金散乾摻潰處。先用蒸蜜水調點舌上。令自嚥下。忌毒物。若瘡生口角。是脾有積熱。再有外風吹著。便覺折裂。微有清血。名燕窩瘡。治法同前。總之口瘡一症。

形與名不同。故治法亦異。有發於未病前。有發於已病後。有不病而自發。大抵此疾。不拘肥瘦。血氣盛。又將養過溫。或心脾有熱。或客熱在胃。熏逼上焦而成。此為實症。宜宣熱拔毒。使無炎熾。則自愈也。

小兒偏風口噤。總由肝膽二經之症居多。蓋噤者。筋急也。由風木太甚。乘脾以勝水逆。故筋燥而收斂勁切。或左或右。其因一也。若胃氣虛。風邪所乘。其筋脈偏急者。屬外因。若肝經風熱乘脾。筋脈偏急者。屬內因。若脾肺虛。外邪乘於腠理。或服金石藥。耗損肝血。或吐瀉液亡。

不能養肝。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諸症皆屬肝血不足。肝火生風。宜滋腎水。六味丸。養肝血。六味丸。壯脾土。異功散加柴胡、鉤藤。

白話文:

史演山說,小兒口內舌頭上出現白色潰爛,口外嘴唇邊緣糜爛潰潰,瘡口少但比較大,不太疼痛,常常流出清澈液體,這是因為脾胃虛熱向上蒸發,體內先發病然後才在體外顯現出來。用百解散來疏散體表,當歸散來調和胃氣,調理虛熱。接著使用牛蒡湯或天竺黃散、地黃膏。外塗黃金散。如果無緣無故口鼻糜爛潰潰且不成瘡,或服用涼性藥物,或塗抹藥粉都沒有效果。

這種情況叫做元焦,所以脈訣說:「陰數脾熱並口臭」,表示脾有虛熱,向上侵犯到口。使用回陽散。年紀較大的孩子,使用黑錫丹、參苓白朮散、調元散。外用黃金散乾敷在潰爛處,先用蒸蜜水調和點在舌頭上,讓孩子自己吞嚥下去,禁忌食用有毒的食物。如果瘡口長在嘴角,這是因為脾有積熱,再加上外風吹到,就會覺得裂開,微微有清血流出,這種稱為燕窩瘡。治療方法和之前一樣。總之,口瘡這種病症,

外形和病名可能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有的在還沒生病前就發作,有的在生病後才發作,有的沒生病自己就發作了。大概這種病,不論胖瘦,血氣旺盛,又過度保養,或是心脾有熱,或是外來的熱氣積在胃裡,向上熏蒸所導致。這屬於實症,應該宣散熱氣、拔除毒素,使熱邪不再熾熱,自然就會痊癒。

小兒偏癱口噤,大多是因為肝膽二經的病症。所謂「噤」指的是筋脈攣急。因為風木太過旺盛,侵犯脾土並使水液逆流,導致筋脈乾燥而收縮緊繃,可能發生在左側或右側,原因都是一樣的。如果是因為胃氣虛弱,受到風邪侵襲而使筋脈偏向一側,屬於外因。如果是因為肝經風熱侵犯脾土,導致筋脈偏向一側,屬於內因。如果是因為脾肺虛弱,外邪侵入皮膚,或服用金石藥物,耗損肝血,或吐瀉造成津液喪失,

不能滋養肝臟,導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這些症狀都屬於肝血不足,肝火產生風邪。應該滋養腎水,使用六味丸。養肝血,使用六味丸。強健脾土,使用異功散,並加入柴胡、鉤藤。

3. 舌病原由症治

初虞世曰。脾家微熱。冷舌。絡微緊。時時舒舌。微露即收。名弄舌。宜瀉黃散。其欲飲水。脾胃液少也。勿用冷藥。反下舌腫硬。漸粗大滿口。名木舌。由風熱盛也。不急治。即塞殺人。宜當歸散、瀉黃散、玉露飲。以消黃散擦舌上。有小舌附舌下近舌根處。名重舌。用苦竹瀝浸黃柏末點舌上。

不效。真蒲黃敷之。不過三次愈。內服當歸連翹湯。外點綠袍散亦可。蓋舌者心之苗。心熱則生瘡破裂。肝壅則血出如湧。脾閉則白苔如雪。總宜涼散上焦及心肝脾三經邪熱。疏風化痰為主。

白話文:

起初虞世說,脾胃有點發熱,舌頭會感到冰冷,舌頭的脈絡會稍微緊繃,有時候會伸出舌頭,稍微露出來又立刻收回去,這種情況叫做「弄舌」。適合服用瀉黃散。如果想要喝水,代表脾胃的津液不足,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讓舌頭腫脹變硬,漸漸變得粗大充滿整個口腔,這種情況叫做「木舌」,是由於風熱過盛引起的。如果不趕快治療,會因為堵塞而死亡。適合服用當歸散、瀉黃散、玉露飲,可以用消黃散擦在舌頭上。

如果舌頭底下靠近舌根的地方,長出一個像小舌頭的東西,叫做「重舌」,可以用苦竹瀝浸泡黃柏末,點在舌頭上。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用真蒲黃敷在上面,通常三次就會痊癒。內部可以服用當歸連翹湯,外部也可以點綠袍散。

因為舌頭是心臟的苗,心臟有熱就會產生瘡或破裂,肝臟鬱積就會像湧泉一樣出血,脾臟閉塞就會出現像雪一樣的白苔。總之,應該以清涼散熱的方式來處理上焦及心、肝、脾三經的邪熱,主要以疏散風邪、化解痰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