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齒病原由症治

王漢東曰:「腎主骨,齒者,骨之餘也。小兒初生,腎氣不足,則齒生遲緩。若腎經有熱,上蒸於齒,亦能令齒腫。以腎為胃關,故腎熱易移於胃也。其由脾胃實火,作渴、口舌生瘡、齒齦潰爛,焮痛連頭面,或惡寒發熱,宜清胃散。若因脾胃氣虛,寒涼克伐,或虛熱上行,口舌生瘡,弄舌發熱,或嘔吐困倦,大便不實,流涎齦爛者,五味異功散。」

白話文:

王漢東說,腎臟主管骨骼,牙齒是骨骼的餘端。小孩子剛出生時,腎氣不足,牙齒就會長得比較慢。如果腎經有熱,熱氣往上蒸騰到牙齒,也會導致牙齒腫痛。因為腎臟是胃的關口,所以腎臟的熱容易傳到胃。

牙齒疾病的原因如果是因為脾胃的實火,會導致口渴、口舌生瘡、牙齦潰爛,紅腫疼痛連帶到頭面部,或者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應該用清胃散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受到寒涼藥物的損傷,或者虛熱往上走,導致口舌生瘡、舌頭不停地動而且發熱,或者嘔吐、困倦、大便不成形、流口水、牙齦潰爛等症狀,應該用五味異功散來治療。

2. 咽喉病原由症治

譚殊聖曰:咽喉者,一身之總要,與胃氣相接,呼吸之所從出也。凡小兒熱毒蘊積於胸膈之間,壅滯不散,發為咽喉之病,如單蛾、雙蛾、重舌、木舌、痄腮、懸癰,皆其屬也。(宜參雜病源流中咽喉症法治之)大法:先洗去口中舌上白苔,其次掃去風痰,然後依所見症治之。

薛己曰:小兒喉痹,因膏粱積熱,或稟賦有熱,或乳母七情之火、飲食之毒,當分其邪蓄表裡,與症之輕重經之所主而治之。若左腮色青赤,肝膽風熱也,柴胡梔子散;右腮色赤,肺經熱也,瀉白散;額間色赤,心小腸熱也,導赤散;兼青色,風熱相搏也,加味逍遙散;鼻間色黃,脾胃熱也,瀉黃散;兼青,木乘土位也,加味逍遙散;兼赤,心傳土位也,柴胡梔子散;頦間色赤,腎熱也,地黃丸。凡此積熱內蘊,二便不通,疏利之;風邪外客而發寒熱,發散之。乳食膏粱積熱,清胃散;陰虛,地黃丸。大概當用輕和之劑,以治其本,切不可用峻利之藥,以傷真氣。其或感風熱,但腫痛咳嗽者,為輕症,宜甘桔湯、牛蒡湯、化毒湯、牛蒡子湯、拔萃桔梗湯;若至氣塞不通,則非吹喉散、立效散不可。

白話文:

譚殊聖說:咽喉是人體的重要部位,與胃氣相連,也是呼吸的通道。小孩子如果熱毒積聚在胸膈之間,阻塞不散,就會引發咽喉疾病,像是單蛾(扁桃腺炎)、雙蛾(兩側扁桃腺炎)、重舌(舌下囊腫)、木舌(舌腫脹)、痄腮(腮腺炎)、懸癰(咽喉膿腫)等等,都屬於這類疾病。(可以參考《雜病源流》中關於咽喉疾病的治療方法)治療的大原則是,先清除口中和舌頭上的白苔,接著清除風痰,然後根據所見的症狀來治療。

薛己說:小兒咽喉腫痛,是因為吃了太多肥膩的食物導致積熱,或是天生體質就燥熱,或是因為乳母情緒不佳而產生的火氣,以及飲食中毒素所造成。應該區分邪氣是積聚在體表還是體內,並根據病情的輕重,以及病邪所在的經絡來治療。如果左邊臉頰呈現青紅色,是肝膽有風熱,可用柴胡梔子散。如果右邊臉頰呈現紅色,是肺經有熱,可用瀉白散。如果額頭呈現紅色,是心和小腸有熱,可用導赤散。如果同時呈現青色,是風熱相互搏擊,可用加味逍遙散。如果鼻樑呈現黃色,是脾胃有熱,可用瀉黃散。如果同時呈現青色,是木氣侵犯到土位(脾胃),可用加味逍遙散。如果同時呈現紅色,是心熱傳到土位,可用柴胡梔子散。如果下巴呈現紅色,是腎有熱,可用地黃丸。凡是這種因為積熱內蘊造成的疾病,如果大小便不通暢,就應該疏通利便。如果因為風邪外侵而發寒熱,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如果是因為吃太多乳品、肥膩食物導致積熱,可以用清胃散。如果是陰虛,可以用地黃丸。治療的大概原則是使用性質溫和的藥物來治療根本原因,千萬不能使用猛烈的藥物,以免傷害正氣。如果只是因為感受風熱,出現腫痛咳嗽等輕微症狀,可以用甘桔湯、牛蒡湯、化毒湯、牛蒡子湯、拔萃桔梗湯等藥方。如果嚴重到氣塞不通,就必須使用吹喉散、立效散等藥方。